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生活在成都,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老旧的片区背街小巷开始变得整洁靓丽,破败小区实现华丽转身,沿街开满了各式各样的网红小店,街区从“颜值”到功能都得到提档升级,吸引年轻人争相打卡。
作为一座人口数量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早已开始进行城市有机更新的探索。近年来,随着探索实践步伐的加快,成都迎来了越来越频繁的项目“上新”。玉林东路、西安路美食特色街区、猛追湾市民休闲区,枣子巷特色街区、华兴街……
7月25日,《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机会清单正式发布!本次机会清单共60个项目,总投资约3721亿元。其中,包含中和老码头片区城市更新、四圣祠片区更新、东光片区城市更新在内的城市有机更新项目21个。

新的规划与机会清单出炉,展现着成都全面实施“城市更新”的大手笔与决心雄心,也让人们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有机成长充满了更多期待。

城市更新,旨在使城市土地得以经济合理地再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特定的地区带来经济、物质、社会和环境的长期提升。
一般来说,拆旧房建新房、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片区基础设施改造、工业厂区搬迁等模式都是广义上的城市更新。
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4.72%,2025 年预计将接近70%,将步入城镇化的中后期。根据城市发展规律,我国已经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即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2021年3月,城市更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成为十四五规划文件的重要内容。“十四五”时期及未来一段时间,城市更新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1年11月5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首批试点的21个城市(区)中,整个西南仅有成都与重庆两座城市入选。相比重庆只是在部分区域(渝中区、九龙坡区)展开试点,成都则是覆盖了全市范围,这也为成都提供了向全域推开、向纵深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良好机遇。
事实上,成都的城市更新已走过近30年的历程,从最早的古街道保护式更新代表——锦里和宽窄巷子,到老工业厂区的功能性改造案例东郊记忆,再到网红猛追湾滨河路与玉林东路。如今,以建设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统筹传承与发展、统筹里子与面子等多方因素,成都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而在城市更新的迭代发展过程中,成都实现了城市更新目标从单一化向集成化,更新方式从碎片化向成片化与项目建设从前后端脱节向全链条闭环的三大转变,片区城市更新成为主流,并开始更多关注城市发展治理的内涵和质量,强调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建立更新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治理一体化机制。
2021年8月,《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它突出公园城市理念下有机更新回归人文的文脉保护传承,致力通过城市更新,以空间改造、产业更新、文化传承等方式,重新赋能传统街巷生机,焕发主城魅力和城市活力。

截至2022年上半年,成都系统谋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已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336个,推进老旧院落示范项目创建,同时新启动17个片区更新项目,统筹实施棚户区改造3305户、城中村改造1134户。接下来,成都今年将全面完成601个老旧院落改造,打造28个市级老旧院落改造示范项目。
随着《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机会清单正式发布,21个城市有机更新项目被纳入范畴。在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中,通过梳理街巷脉络,科学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城区改造,成都这座公园城市正变得更为灵动、鲜活。

近期,位于城东2.5环的成华崔家店片区多个小区门口贴出了官方发布的搬迁公告,曾经“磨蹭”了好几年的拆迁,终于要来了。
早在2012年,崔家店便开始推进拆迁工作,但进展不太顺利。2017年,成华区老旧城区改造行动“三年计划”出炉,崔家店是重点改造片区之一。
此后,片区的改造进度从已备案,推进到已展开前期民意调查工作。而随着搬迁通知的下达,片区拆迁工作将终于进入正式施工阶段。

从网上公布的资料看,成华区崔家店东、西片区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已经备案。拟建成时间分别是2026年的3月、2026年12月。
也就是说,再过约4年时间,原来老厂区、红砖房和断头路集聚的“脏乱差”崔家店片区将实现彻底的腾龙换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早些年的时候,成都的城市更新多半都是以“拆”为主,拆迁完毕后在上面逐步建成全新的项目,但随着国家逐渐收紧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政策,且在最大限度保留文化记忆和城市肌理的理念下,“少拆多改”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而要说成都近期的城市更新改造成果,玉林东路可算得上是一个典型样本。
2021年12月28日,成都玉林特色商业街区重新开街。走进这里,一股文艺范扑面而来,原本斑驳的墙壁“摇身一变”成为橱窗式景墙,随处可见的艺术雕塑、网红装置令人耳目一新,能贴切感受到复古风与时尚范的“混搭”。

强化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是城市更新的目的之一,而产业发展则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一环。
改造后的玉林商业街区全长约800米,已入驻160余个商家,在焕然一新的街巷两旁,随处可见各种精致咖啡馆、美食网红店,文创精品店。通过植入新产业激活片区活力,既为当地居民“换”来更新更好的生活体验,也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玉林,“唤”来新的消费人群,人文、情怀、艺术在这里融合发酵,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全新玉林。

一位在玉林东路开店多年的经营者表示,“曾经的老街如今变得文艺、精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游玩、打卡、消费,人气变旺,让我们这些商家的生意也变得更好,我们见证着城市更新的变化,也享受到了它带来的红利。”
城市更新的意义不仅只在于保存“人间烟火”,它通过高度复合的业态规划,融合城市商务休闲功能、消费功能、文化功能,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将城市更新与产业植入相结合,使更新片区从等待“输血”向完善自身“造血”功能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说出了城市的本质。无数的案例一再证明,城市更新不只是重建和拆迁,更重要的是立足于人。通过文化赋能,实现城市更新下的文化焕新、商业焕新、人口焕新、服务焕新。
人类活动形成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成都的城市建设与更新并未一味抄袭国内外城市的思路,而是以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中心,为城市建设注入文化内核。强调文脉保护与传承,是成都城市更新的一大特征。
特别是“中优”区域,将建设成为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将从以居住、商业和行政为主要功能的传统中心城区,逐步转化为以天府文化为特质、以新兴业态为载体、文商旅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区。
根据《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新增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打造特色街区100条。每年实施城市既有建筑风貌提升不少于13个片区,每年打造特色街区不少于20条……

在《规划》机会清单上,估算投资约100亿元的锦江四圣祠片区项目,是城市更新的一大重点项目。
四圣祠片区位于太古里北侧,四圣祠街是成都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既有基督教恩光堂、基督教会旧楼、仁济教会医院遗圵,也有谢无量先生故居、明清四合院建筑群落。
四圣祠片区城市更新涉及搬迁安置、老旧院落保留修缮,历史建筑改造提升和新建以文旅消费、金融科技、商务服务产业为驱动的高品质产业载体及配套设施。其中以第二人民医院为核心,规划建设国际医美城,致力打造全川第一医美产业集聚地。另外,定位为天府文化起源及中西文化交融新地标的四圣祠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也是更新的重头戏,坊间更愿意将之称为“太古里二期”。
据了解,为抓好城市更新全国试点机遇,成都将加快推进16个全国试点项目建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高质量推进天府锦城祠堂街、文殊坊等32个街坊(巷)建设。同时持续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成30处历史建筑认定公布及10处历史建筑修缮项目。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讲过: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可忘却的,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如今的成都,将这两个不可忘却的事物融合了起来,既保留了珍贵的文化记忆,又创造出了独特的城市名片。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向全域推开、向纵深推进,更多的老街巷、老建筑将以全新的风貌,再现成都老城区的市井生活与烟火气。
从更高的维度上看,巴蜀文明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在此交汇,一直在“升级”和“进化”的成都,呈现出源源不断、生机勃勃的活力与繁荣,也给予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限的发展潜质。
来源:你好天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