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琪 赵琴文 王幕宾

“报告,发热缺陷已处理完毕,请求退出等电位。”身处40米高空的作业人员陈光明向地面工作负责人提出申请。8月10日17时05分,地表温度已近40摄氏度,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输电人员乘坐电动升降“缆车”到铁塔上,采用等电位带电作业的方式,消除500千伏北姚线引流板发热缺陷。
带电作业,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开展作业。等电位带电作业,就是作业人员身负与线路相同等级的电压进入电场。此时,人的身体作为一个导体存在于电场之中,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那么,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
现场工作负责人王永民解释,500千伏北姚线连接着500千伏姚江变和宁波北仑电厂,主供宁波江北、海曙片区用电,是一条电力运输“大动脉”。日前,巡视人员在利用无人机开展迎峰度夏专业化巡视时,发现北姚线102号塔C相引流板发热,如若不及时消除,发热缺陷的危害将继续放大,进而影响电网安全。

连日来,宁波持续高温天气,电网负荷持续高位运行,迎峰度夏面临严峻考验,确保电网安全“万无一失”,成了电力人主动扛起的担当。“考虑到现在是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天气又特别热,一旦开展停电消缺作业,将会影响到线路供电区域内企业居民的正常用电,因此我们决定冒着进入强电场的危险开展作业,避免停电检修给企业居民带来影响。”王永民说道。
“气温38度,湿度65%,风速每秒5米,屏蔽服电阻值正常。”下午16时10分,王永民站在铁塔下,手拿风湿度仪测量环境数据,并测试绝缘工器具电阻值等。“除了要符合温度、湿度、风速等条件外,作业人员还要穿上含有金属丝的特制屏蔽服。”他补充说:“在接触线路的瞬间,屏蔽服相当于‘金钟罩’,能让高压电流从人体外均匀分布,保护人员免受伤害。”
为提升作业的安全性,同时减少高温下作业人员的体力消耗,此次作业,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还创新使用“无人机+电动升降载人装置”的方式,把作业人员送到空中。
下午16时20分,在离塔下不远处一块空地上,一架智能无人机在工作人员沈曙峰的操控下稳稳起飞。10分钟后,无人机把1根长约60米重2斤的白色绝缘引导绳精准抛过离地近40米高的导线,“因为另外两根专用的橘色绝缘绳重达10斤以上,所以需要借助引导绳把绝缘绳拉到导线上去。”沈曙峰一边操控一边说:“绝缘绳一根系在升降装置上,一根系在作业人员背部,就可以将作业人员从地面直接送至高空。”
随后,高空作业人员陈光明在地面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穿戴好整套屏蔽服和全身式安全带,在升降装置的牵引下,他像坐缆车一样沿着绝缘绳匀速到指定位置。得到许可后,他准确迅速地进入电场,将发热接触部位打开,处理氧化面并涂抹导电膏,帮助线路“消暑降温”,整个过程持续近30分钟。
结束作业时,已接近下午6时,但夏季傍晚的太阳依旧毒辣。陈光明平安回到地面,脱下屏蔽服,里面穿的工作服已经全部湿透,贴在身上。“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如果停电,市民就不好受了,我们几个人流汗好过一群人流汗,再辛苦也值了!”陈光明说。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