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即将在大湾区开学的港科大(广州),或催生下一个“硅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即将在大湾区开学的港科大(广州),或催生下一个“硅谷”?

这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之后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大学。

图片来源:广州南沙

记者 | 张熹珑

筹备两年有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下称“港科大(广州)”)即将投入使用。8月15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港科大(广州)9月1日开学,今年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

这是《南沙方案》发布之后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大学,也是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首家该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南沙方案》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支持依法合规引进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到南沙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今年,港科大(广州)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2023年,将开始招收本科专业,首批招收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3个本科专业。预计2024年开始,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

这所即将在大湾区开学的高校,或将加速下一个“硅谷”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距离庆盛站直线距离约2.5公里,隔沙湾水道与观龙岛相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坐落于广州南沙区笃学路1号,位于大湾区中心的“中心”。

学校占地面积约1669亩,其中项目一期用地面积约716亩,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3.6万平米(不含地下室),于今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二期已于近期开始规划设计。

今年,学校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包括:在功能枢纽有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在信息枢纽有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在系统枢纽有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在社会枢纽有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

在学科方面,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所有学科互不重叠。香港科技大学下设4个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这种传统架构下,实现学院之间的互相合作存在一定难度。

有鉴于此,港科大(广州)“另辟蹊径”,主打交叉学科,发展全新的学术架构。学校采用“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这批专业除了考量香港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更特别之处在于其“交叉性”。

今年入学的硕士生将全部纳入“红鸟硕士班”。红鸟硕士班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三大课题展开生源培养,三个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涵盖了港科大(广州)开设的4个枢纽与15个学域。

这也是不同于内地高校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在科研水平上突飞猛进,光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引用次数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但在教学模式上仍偏传统,鼓励创新创业的体系相对较少。

而港科大(广州)的红鸟硕士班、MBA+,则以更注重创新创业的新工科教育为主,在人工智能、材料装备制造一体化、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深度科研合作。“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也是港科大(广州)的定位。

学校的老师也不乏跨学科经验。例如,港珠澳大桥前总工程师苏权科已加盟学校的智能交通学域,将带领数据通信、传感、自动控制、心理学等一批教学科研人员展开教学与科研,其研究重点在下一代三维空间智能交通问题的协同系统性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图片来源:广州南沙

《广州市南沙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南沙要融入广州重点领域产业链群建设,推进全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软件和信创等产业链群发展。

虽然南沙已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汽车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虽然同比增速超过28%,但增加值规模仍然较小。

这些领域无不都是产生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即将到来的港科大(广州)交叉学科教学,不仅能发挥“1+1>2”的作用,也能推动南沙在这类新兴产业上进一步扩大规模。

加速下一个“硅谷”的诞生

“港科大(广州)的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将孕育形成‘硅谷效应’。”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欧阳健华提到。

目前来看,大湾区内各地有相对明显的特点与分工:香港具备高等院校等科研资源和国际信息等产业资源,但是产业链相对薄弱;深圳以高新产业为主,东莞具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南沙虽然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但科研资源仍较缺乏。

而借助港科大(广州)这一平台,有利于将各地优势整合起来,港科大(广州)也将成为港澳科创成果在内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广州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沙便利的地理中心条件,为港澳优质科技成果、特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成果在内地转化应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

欧阳健华透露,未来三年,将引入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粤港澳双创产业园,把港科大(广州)打造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结合大湾区内制造业的成熟积累和香港科创资源与传统,港科大(广州)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以建设大湾区内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而要追赶成为下一个“硅谷”,大湾区早已有基础优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此前,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运营的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已成功孵化数十个项目,在孵企业逾30家。随着港科大(广州)推动广东省和港澳地区人员、资金、科创等要素的流动,南沙或将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说到科研成果转换,自然绕不开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李泽湘又被称为“大疆教父”, 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内地,先后在东莞成立XbotPark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在哈工大深圳校区带领学生创业。

有着良好科创传统的港科大,走出大众所熟悉的固高、大疆、李群等行业头部企业和“独角兽”公司。2021年,香港有18家“独角兽企业”,其中7家来自港科大。

港科大的创业创新传统也将随港科大(广州)来到南沙。通过港科大(广州),南沙得以连接香港科创资源,并通过未来建成的深中通道等进一步辐射深圳、中山等大湾区城市,以形成“硅谷”效应。

这也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在过去40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体系和消费市场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并进行转移转化打下基础。

而香港将在科研、人才资源上进行输送。例如在海洋与天空研究领域,此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建设广州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组建科研队伍,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地与港澳在海洋领域的科研联合攻关与人才培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即将在大湾区开学的港科大(广州),或催生下一个“硅谷”?

这也是《南沙方案》发布之后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大学。

图片来源:广州南沙

记者 | 张熹珑

筹备两年有余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下称“港科大(广州)”)即将投入使用。8月15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港科大(广州)9月1日开学,今年招收15个硕博士专业。

这是《南沙方案》发布之后成立的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举办大学,也是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首家该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南沙方案》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粤港澳教育合作,支持依法合规引进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到南沙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今年,港科大(广州)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2023年,将开始招收本科专业,首批招收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3个本科专业。预计2024年开始,本科招生范围将扩大到全国。

这所即将在大湾区开学的高校,或将加速下一个“硅谷”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

距离庆盛站直线距离约2.5公里,隔沙湾水道与观龙岛相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坐落于广州南沙区笃学路1号,位于大湾区中心的“中心”。

学校占地面积约1669亩,其中项目一期用地面积约716亩,一期总建筑面积约53.6万平米(不含地下室),于今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二期已于近期开始规划设计。

今年,学校开设15个硕博士专业,包括:在功能枢纽有先进材料、地球与海洋大气科学、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在信息枢纽有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在系统枢纽有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在社会枢纽有金融科技、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城市治理与设计。

在学科方面,港科大与港科大(广州)所有学科互不重叠。香港科技大学下设4个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这种传统架构下,实现学院之间的互相合作存在一定难度。

有鉴于此,港科大(广州)“另辟蹊径”,主打交叉学科,发展全新的学术架构。学校采用“枢纽”和“学域”的学术架构,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这批专业除了考量香港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更特别之处在于其“交叉性”。

今年入学的硕士生将全部纳入“红鸟硕士班”。红鸟硕士班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三大课题展开生源培养,三个课题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涵盖了港科大(广州)开设的4个枢纽与15个学域。

这也是不同于内地高校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国内高校在科研水平上突飞猛进,光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引用次数已经是全世界第一。但在教学模式上仍偏传统,鼓励创新创业的体系相对较少。

而港科大(广州)的红鸟硕士班、MBA+,则以更注重创新创业的新工科教育为主,在人工智能、材料装备制造一体化、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深度科研合作。“世界上第一所融合学科大学”也是港科大(广州)的定位。

学校的老师也不乏跨学科经验。例如,港珠澳大桥前总工程师苏权科已加盟学校的智能交通学域,将带领数据通信、传感、自动控制、心理学等一批教学科研人员展开教学与科研,其研究重点在下一代三维空间智能交通问题的协同系统性解决方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图片来源:广州南沙

《广州市南沙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南沙要融入广州重点领域产业链群建设,推进全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软件和信创等产业链群发展。

虽然南沙已有一定产业基础,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汽车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虽然同比增速超过28%,但增加值规模仍然较小。

这些领域无不都是产生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即将到来的港科大(广州)交叉学科教学,不仅能发挥“1+1>2”的作用,也能推动南沙在这类新兴产业上进一步扩大规模。

加速下一个“硅谷”的诞生

“港科大(广州)的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将孕育形成‘硅谷效应’。”广州市南沙区副区长欧阳健华提到。

目前来看,大湾区内各地有相对明显的特点与分工:香港具备高等院校等科研资源和国际信息等产业资源,但是产业链相对薄弱;深圳以高新产业为主,东莞具有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南沙虽然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但科研资源仍较缺乏。

而借助港科大(广州)这一平台,有利于将各地优势整合起来,港科大(广州)也将成为港澳科创成果在内地转化的重要平台。“广州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和南沙便利的地理中心条件,为港澳优质科技成果、特别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成果在内地转化应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表示。

欧阳健华透露,未来三年,将引入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粤港澳双创产业园,把港科大(广州)打造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结合大湾区内制造业的成熟积累和香港科创资源与传统,港科大(广州)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以建设大湾区内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而要追赶成为下一个“硅谷”,大湾区早已有基础优势。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两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此前,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运营的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已成功孵化数十个项目,在孵企业逾30家。随着港科大(广州)推动广东省和港澳地区人员、资金、科创等要素的流动,南沙或将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说到科研成果转换,自然绕不开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李泽湘又被称为“大疆教父”, 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内地,先后在东莞成立XbotPark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在哈工大深圳校区带领学生创业。

有着良好科创传统的港科大,走出大众所熟悉的固高、大疆、李群等行业头部企业和“独角兽”公司。2021年,香港有18家“独角兽企业”,其中7家来自港科大。

港科大的创业创新传统也将随港科大(广州)来到南沙。通过港科大(广州),南沙得以连接香港科创资源,并通过未来建成的深中通道等进一步辐射深圳、中山等大湾区城市,以形成“硅谷”效应。

这也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珠三角及周边地区在过去40年发展起来的供应链体系和消费市场为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平台,为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并进行转移转化打下基础。

而香港将在科研、人才资源上进行输送。例如在海洋与天空研究领域,此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建设广州海洋实验室香港分部,组建科研队伍,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地与港澳在海洋领域的科研联合攻关与人才培养。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