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置身于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离“世界级”的那一天不远了。

文|东滩智库 石婕

国际经验表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大致遵循“地方集聚—区域协同—全球竞合”的成长路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优势集聚区,当前正处于从“地方集聚”向“区域协同”的关键跃升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长三角“三省一市”也提出“十四五”期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东滩智库持续跟踪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结分析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举措,并对标国际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衡量与“世界级”的距离,以及未来的发展难点。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现实情况”

长三角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贡献了全国约30%产值、近30%的药品销售额、1/3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贡献了2018-2020年间获批国产1类新药总数的近70%,药物研制全领域领先、高端医疗器械领先全国,长三角区域以上海、苏州为核心,与南京、泰州、杭州、连云港、亳州等城市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已经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长三角如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分工合作的体系建立。长三角目前正依托区域各城市雄厚的医药产业基础,以“一体化”为重点,三省一市合力推动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助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一个全球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1、一盘棋考虑,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

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层次和比较优势推出了新时期的产业发展规划,三省一市还联合发布了《三省一市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梯度有序的产业生态。

上海: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人才、科研院所与研发机构、大实验装置、临床资源、创新平台、国际联系等创新链环节具有显著优势,重在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强化张江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江苏:江苏具有全国最强的产业化优势,发挥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各地优势,提升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有序的产业创新高地;

浙江:浙江生产优势与数字经济耦合优势明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融合,打造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和生物数字融合示范省。

安徽:安徽中医药产业优势明显,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以及国际要素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以亳州中医药、太和现代医药等为重点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2、跨区域协调,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建立长三角医药产业相关战略联盟,筹办多类型产学研研讨和行业交流活动,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信息共享、产学研医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等,共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打造优质的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9年5月,长三角区域的55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

2019年10月,上海静安区举办长三角创新医药科学论坛;

2019年11月,苏州大学举办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暨江苏省研究生药物化学前沿学术创新论坛,促进官产学研资相结合;

2021年5月,三省一市工信(经信)部门牵头在苏州组建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

2021年7月,第一届长三角普惠医疗健康发展论坛暨长三角普惠医疗健康发展联盟及长三角健康教育发展促进联盟的成立;

2021年11月,2021长三角生物医药行业公平贸易及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召开,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成立公平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2021年12月,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长三角“十四五”医药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

......

3、政策&制度创新,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药械产品协同监管机制

“三省一市”协同发力,深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药品检查和服务合作,探索异地监管模式,实现监管程序、检查结果、标准手续“三统一”,形成协同监管,助推长三角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成立两大审评分中心:2020年12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在上海成立,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行政审批加快,促进医药研发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到消费端的转化。

率先应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2017年起,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先在上海自贸区试点,逐步扩展到长三角全域。2019年“三省一市”药监部门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注册人制度试点在长三角全范围落地。2018年苏浙沪签订了药品检查机构区域协作备忘录,开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建立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协作制度:2021年7月,召开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协作大会,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药监局签订《长江三角洲区域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建立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协作会议制度,约定五地共同探索建立区域药品监管领域“互认互信、联查联审、共建共享”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区域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领域科学监管和创新发展一体化建设。

4、资源&平台共享,构建有活力的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共享长三角技术创新资源,用好创新载体和技术台,推动大科学设施共建共享,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完善。

共享长三角大科学装置:“三省一市”人大协同立法,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跨省市共享,如《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建立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3.7万余台(套),平台访问量达160万人次。

建立长三角技术创新平台,共享技术创新资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张江实体运作,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苏浙皖三省相关机构,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也设立了19个分中心,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有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和马鞍山四地试点,发放科技创新券金额1.2亿元,已兑或拟兑付金额超过千万元。

打造长三角创新实践载体: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离“世界级”有多远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虽已是中国“佼佼者”,但离世界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波士顿是全美NO.1生命科学创新集群,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世界Top20制药公司大多数不是已在波士顿地区,就是在进军波士顿的路上”。那我们就来看看长三角与“世界顶尖”波士顿生命科学创新集群还有多少差距呢?

美国波士顿生命科学创新集群

全球顶尖的科研实力:环波士顿地区集聚超过40所世界级顶尖高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40多所研究型医院(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和近250万平方米生命科学实验室;

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超过50位诺贝尔奖生物学、医学奖得主,超过90000名生物医药领域专业人才;

世界级的龙头企业:集聚90%的全球TOP20制药公司和100%的全球TOP10医疗器械公司,有有2,000多家来自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全球生命科技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肯德尔广场,2020年MI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新药领域唯三技术--超个性化药物、抗衰老药物、人工智能发现药物分子均有波士顿公司参与并领衔。

对标波士顿生命科技创新集群,长三角在科研实力、龙头企业、创新策源力、产业链控制力等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科研实力距“世界顶尖”还有差距

客观而言,长三角生命科技产业的科研实力比肩世界级还有一定距离,对比来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长三角高校在生命科技产业的科研实力相对落后,缺乏如哈佛大学、MIT等世界顶尖名校,二是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世界领军人才缺乏,三是长三角在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有限。

缺乏规模化“世界级领军企业”

长三角国内龙头企业众多,但跻身全球制药50强、医疗器械品牌50强等世界级榜单的本土药企几近于无,除恒瑞医药(全球制药企业TOP38)等少数企业外,长三角药企在企业市值规模、全球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与辉瑞、罗氏、诺华等国际巨头相距甚远,企业话语权较薄弱,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处于跟随者地位。

创新策源力不足,前沿科技布局和突破较少

张江、苏州等核心创新集聚区虽在创新药、原创性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专利数量也在全球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从全域看,长三角目前仍处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升级阶段,无法做到像波士顿那样引领全球新药研发和技术突破方向,前沿和源头性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从上到下都存在“卡脖子”环节、部分核心技术未有突破、“拳头产品”和“单打冠军”匮乏。

跨区域产业协同力存在短板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仍在实施初期,虽然各地区之间以上海、苏州为引领,初步形成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但“没有一座城市愿意放弃追求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苏州、常州、泰州等地多提出要发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在创新制剂、精准医疗及医学检验等热点领域出现了重复投资、产品相同、市场重叠等现象。

结束语

从区域型产业集群,到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仍有不少路要走,未来长三角需要继续以“一体化”为核心,群策群力,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增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培育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不过我们坚信,置身于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离“世界级”的那一天不远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之路如何越走越宽?

置身于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离“世界级”的那一天不远了。

文|东滩智库 石婕

国际经验表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空间上大致遵循“地方集聚—区域协同—全球竞合”的成长路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优势集聚区,当前正处于从“地方集聚”向“区域协同”的关键跃升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世界级制造业集群,长三角“三省一市”也提出“十四五”期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东滩智库持续跟踪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结分析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展举措,并对标国际顶尖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衡量与“世界级”的距离,以及未来的发展难点。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现实情况”

长三角是全国生物医药产业高地,贡献了全国约30%产值、近30%的药品销售额、1/3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贡献了2018-2020年间获批国产1类新药总数的近70%,药物研制全领域领先、高端医疗器械领先全国,长三角区域以上海、苏州为核心,与南京、泰州、杭州、连云港、亳州等城市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已经具备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

长三角如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一个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分工合作的体系建立。长三角目前正依托区域各城市雄厚的医药产业基础,以“一体化”为重点,三省一市合力推动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助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一个全球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1、一盘棋考虑,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

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层次和比较优势推出了新时期的产业发展规划,三省一市还联合发布了《三省一市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梯度有序的产业生态。

上海: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在人才、科研院所与研发机构、大实验装置、临床资源、创新平台、国际联系等创新链环节具有显著优势,重在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强化张江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江苏:江苏具有全国最强的产业化优势,发挥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各地优势,提升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有序的产业创新高地;

浙江:浙江生产优势与数字经济耦合优势明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融合,打造全国生物经济先导区和生物数字融合示范省。

安徽:安徽中医药产业优势明显,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以及国际要素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以亳州中医药、太和现代医药等为重点构建现代医药产业体系。

2、跨区域协调,打造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联盟

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建立长三角医药产业相关战略联盟,筹办多类型产学研研讨和行业交流活动,协同推进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信息共享、产学研医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等,共商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计,打造优质的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助力长三角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019年5月,长三角区域的55家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联盟;

2019年10月,上海静安区举办长三角创新医药科学论坛;

2019年11月,苏州大学举办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暨江苏省研究生药物化学前沿学术创新论坛,促进官产学研资相结合;

2021年5月,三省一市工信(经信)部门牵头在苏州组建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

2021年7月,第一届长三角普惠医疗健康发展论坛暨长三角普惠医疗健康发展联盟及长三角健康教育发展促进联盟的成立;

2021年11月,2021长三角生物医药行业公平贸易及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召开,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成立公平贸易促进工作委员会,解决国际贸易争端;

2021年12月,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大会暨长三角“十四五”医药创新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

......

3、政策&制度创新,建立长三角跨区域药械产品协同监管机制

“三省一市”协同发力,深化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跨省委托、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药品检查和服务合作,探索异地监管模式,实现监管程序、检查结果、标准手续“三统一”,形成协同监管,助推长三角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成立两大审评分中心:2020年12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在上海成立,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行政审批加快,促进医药研发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到消费端的转化。

率先应用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2017年起,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先在上海自贸区试点,逐步扩展到长三角全域。2019年“三省一市”药监部门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注册人制度试点在长三角全范围落地。2018年苏浙沪签订了药品检查机构区域协作备忘录,开放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

建立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协作制度:2021年7月,召开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协作大会,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药监局签订《长江三角洲区域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建立长三角药品科学监管与创新发展一体化协作会议制度,约定五地共同探索建立区域药品监管领域“互认互信、联查联审、共建共享”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区域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领域科学监管和创新发展一体化建设。

4、资源&平台共享,构建有活力的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共享长三角技术创新资源,用好创新载体和技术台,推动大科学设施共建共享,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推动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完善。

共享长三角大科学装置:“三省一市”人大协同立法,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跨省市共享,如《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建立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大科学装置23个、大型科学仪器3.7万余台(套),平台访问量达160万人次。

建立长三角技术创新平台,共享技术创新资源: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张江实体运作,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苏浙皖三省相关机构,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长三角地区也设立了19个分中心,三省一市相互间的技术交易合同输出有1.4万项,交易额540多亿元;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在长三角绿色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和马鞍山四地试点,发放科技创新券金额1.2亿元,已兑或拟兑付金额超过千万元。

打造长三角创新实践载体: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G60科创走廊、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离“世界级”有多远

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虽已是中国“佼佼者”,但离世界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波士顿是全美NO.1生命科学创新集群,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世界Top20制药公司大多数不是已在波士顿地区,就是在进军波士顿的路上”。那我们就来看看长三角与“世界顶尖”波士顿生命科学创新集群还有多少差距呢?

美国波士顿生命科学创新集群

全球顶尖的科研实力:环波士顿地区集聚超过40所世界级顶尖高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40多所研究型医院(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和近250万平方米生命科学实验室;

世界顶尖的科研人才:超过50位诺贝尔奖生物学、医学奖得主,超过90000名生物医药领域专业人才;

世界级的龙头企业:集聚90%的全球TOP20制药公司和100%的全球TOP10医疗器械公司,有有2,000多家来自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

全球生命科技产业的创新策源地: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肯德尔广场,2020年MI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中,新药领域唯三技术--超个性化药物、抗衰老药物、人工智能发现药物分子均有波士顿公司参与并领衔。

对标波士顿生命科技创新集群,长三角在科研实力、龙头企业、创新策源力、产业链控制力等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科研实力距“世界顶尖”还有差距

客观而言,长三角生命科技产业的科研实力比肩世界级还有一定距离,对比来看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长三角高校在生命科技产业的科研实力相对落后,缺乏如哈佛大学、MIT等世界顶尖名校,二是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世界领军人才缺乏,三是长三角在基础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环节的资金投入力度有限。

缺乏规模化“世界级领军企业”

长三角国内龙头企业众多,但跻身全球制药50强、医疗器械品牌50强等世界级榜单的本土药企几近于无,除恒瑞医药(全球制药企业TOP38)等少数企业外,长三角药企在企业市值规模、全球市场份额、专利技术、品牌影响力、产品竞争力等方面与辉瑞、罗氏、诺华等国际巨头相距甚远,企业话语权较薄弱,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处于跟随者地位。

创新策源力不足,前沿科技布局和突破较少

张江、苏州等核心创新集聚区虽在创新药、原创性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专利数量也在全球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但从全域看,长三角目前仍处于仿制药为主向创新药为主升级阶段,无法做到像波士顿那样引领全球新药研发和技术突破方向,前沿和源头性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从上到下都存在“卡脖子”环节、部分核心技术未有突破、“拳头产品”和“单打冠军”匮乏。

跨区域产业协同力存在短板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仍在实施初期,虽然各地区之间以上海、苏州为引领,初步形成各地特色优势产业,但“没有一座城市愿意放弃追求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城市之间同质化竞争问题严重,苏州、常州、泰州等地多提出要发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在创新制剂、精准医疗及医学检验等热点领域出现了重复投资、产品相同、市场重叠等现象。

结束语

从区域型产业集群,到世界级产业集群,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仍有不少路要走,未来长三角需要继续以“一体化”为核心,群策群力,联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增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培育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不过我们坚信,置身于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深水区,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离“世界级”的那一天不远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