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被某首歌曲“洗脑”的经历——或者是自己不停单曲循环的,或者是广告歌,抑或是经典的超级玛丽第一关BGM等等。正所谓“魔音入脑,余音袅袅”。一项以12000人为样本的研究显示:其中90%的人在一周当中至少会遇上一次上述这般的经历。

1979年,精神病学家科奈利乌斯·埃克特(Cornelius Eckert)将此现象命名为“耳朵虫”(earworm),它源自于der Ohrwurm这个德文词。根据科学家的定义,该概念系指一段长度为20秒左右的音乐在当事人自身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突然开始在脑内反复循环。“耳朵虫”的持续时间通常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极端案例中也有长达数月的情况。用专业术语来说,“耳朵虫”乃是心智游移(mind-wandering)的某种形式;“耳朵虫”通常会在大脑空闲或试图转移注意力时出现——此时我们通常处于百无聊赖的状态,或是脑子因过度疲劳而一片空白。根据辛辛那提大学教授詹姆士·科拉里斯(James Kellaris)的系列研究,这意味着以下三类人最容易被“耳朵虫”找上门:神经官能症患者、精神压力较大的人、处于极度疲劳状态的人。
“耳朵虫”几乎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有一次,正当探险家乔·辛普森(Joe Simpson)在秘鲁的边远山区因登山事故而负伤、被困之时,前西德组合Boney M的《Brown Girl in the Ring》这首歌突然开始在他脑中循环。在《触摸虚空》(Touching the Void)这部纪录片当中,辛普森回忆说:“这种状态持续了很多个小时,我当时觉得自己几乎快要死在Boney M的歌声里了。”

“耳朵虫”产生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心灵始终倾向于建构某种“模式”,以此来协助我们理解、处理及回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没有Google、甚至连书本也尚未诞生的上古时代,我们的先祖主要依赖“记忆”及“口头说教”这两种方式来传承那些对种群存续至关重要的信息。根据认知科学家大卫·鲁宾(David Rubin)的分析,这催生了许多讲述故事的技艺,意在令这些故事更加易于记诵及重述,而这当中就包括了诸如节奏、押韵、复唱及双声等巧妙运用声音的修辞技巧。
显然,歌曲正是上述各种技巧的集中体现。剑桥大学音乐与科学教授易安·克洛斯(Ian Cross)指出,“歌曲不仅要考虑节奏,更要考虑旋律——诸如曲调、升降以及与歌词相匹配的音高等等。此中各种技巧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的记忆官能。”
来自阿默斯特学院的认知科学家马修·舒金德(Matthew Schulkind)认为:音乐性记忆的运作原理与我们记忆网球技术的方式类似,它不需要我们刻意地对具体的事实进行再现,即便当事人处于无意识状态下,它也能够正常地运作。“当你开始听一首歌时,你不大会在意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舒金德说道。当开头的几个音符陆陆续续地出来之后——总之是某些有助于记忆的线索——你便会自动地将接下来的部分“脑补”出来。MRI检测显示:每当大脑接收到一首歌的某个片段时,记忆皮层便会迅速地活跃起来,它甚至能够在后续的旋律被屏蔽的情况下将歌曲的剩余部分补全。
某些歌曲会具有特别强的“洗脑”效果。科学研究表明,效果最强的“耳朵虫”具有两项突出特征,一是长度中等偏上,二是音程相对较短(例:在相近的音阶如C调与升C调,或C调与D调之间),这两者都令歌曲变得较易于吟唱。简而言之,如果一首歌曲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旋律简单,歌词有多处重复——并辅以诸如超重低音或怪异的节拍等元素,令人产生某种新奇感的话,那么它就是一曲好的“耳朵虫”。以此观之,许多流行音乐或儿歌恰好就具有以上诸项特征,而Lady Gaga或是来自瑞典的Abba合唱团的作品即为“洗脑歌”当中的典型。

谢菲尔德大学的音乐心理学家维多利亚·威廉姆森(Victoria Willamson)指出,那些扰人清静的“神曲”反而更加容易被人们记住。“如果你询问某人近来是否有过类似于‘耳朵虫’的经历,他们多半会提到自己昨天刚被某歌洗过脑,而不会刻意去‘想出’几首自己略知一二但不特别熟悉的歌,”威廉姆森如是说。
好在“耳朵虫”一般而言是无害的。不过,科学家也发现被试对象中有1/3会因“耳朵虫”而感到烦躁或分心——在某些极其罕见的案例当中,它会导致临床焦虑。既然如此,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能避免“耳朵虫”的干扰?
现有的科学手段为您提供了三种常见的应对方法:正面抵抗、转移注意力或是放任自流。
有一派学说认为,“耳朵虫”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某些部分尚未完全处理好输入进来的信息——这类似于在音乐播放器上以快进方式零零散散地播放一首歌。根据这种说法,你只要正常地把这首歌听完就能够摆脱“耳朵虫”了。另一种策略则是令你的大脑保持忙碌,譬如你可以再听一首别的歌来将“耳朵虫”强行逼出你的脑海。某研究团队发现,用心玩几把数独之后,你就不再被Lady Gaga的歌洗脑了——这显然不难做到,只消让你的大脑刚好保持全速运转即可。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你借以分心的事情太难或者太简单的话,那还是对付不了这些洗脑神曲的。另一项研究则认为嚼一嚼口香糖即足以转移注意力。
最后一招杀手锏:放任自流,让“耳朵虫”自己去吧。科学家指出:这种应对策略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确管用,尤其是——不出所料地——在你真正喜欢这首歌的情况下。“低声述说着智者的箴言:顺其自然。”(这是披头士经典名曲《Let It Be》的最后一句歌词——译者注)
(翻译:林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