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奔向“好日子”:临沂临沭县以“四驱联动”践行乡村振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奔向“好日子”:临沂临沭县以“四驱联动”践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四驱联动,临沂临沭“好日子”的目标愈加清晰。

文 | 陈明一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临沭干群至今牢记于心。

这些年,临沭县准确把握“好日子”的深刻内涵,以朱村为示范引领,系统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谋发展、惠民生,探索出一条以改革动力牵引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临沭县城鸟瞰图

2021年,朱村村集体收入800万元,是2013年的30倍,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作为全省唯一村级典型范例,被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年)》。

事实上,朱村只是临沭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美丽的临沭县,绿水青山,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这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72.82%,平原占23.36%,山地占3.82%,是典型的老区县,迫待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发展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在临沭县干群心中,只有产业振兴,“好日子”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好日子”的根本目标才会实现。

今年,临沂市委提出“农业还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要求,临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打造产业集聚园区、聚力龙头项目、创新扶持政策、探索运行机制“四驱联动”,着力构建以园区平台为基础、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100亿级白羽鸡全产业链、50亿级柳编全产业链、20亿级地瓜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店头镇金灏农牧科技公司厂区一角

产业集聚链式发展

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基础。

如果农业薄弱,三产融合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即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实现创新力与竞争力“双提升”。

那么,如何推进农业质的转变?临沭县选择了以“打造产业集聚园区,带动产业全链条发展”的道路。

时至今日,产业集群已经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整个区域,并从整体出发挖掘区域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式发展对于三产,尤其是农业而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家庭分散式的最初形态,再由地方引导规范化生产,几经迭代,农业似乎不易摆脱“经营分散、抗风险弱、提升缓慢”的标签。

当产业成为促使区域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力因素,以产业集聚模式,理顺区域诸多竞合元素,实现链式发展,迫在眉睫。甚至产业集群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产业培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这正是临沭县攻坚农业所需要的。

临沭县美丽乡村建设

临沭县立足优势资源,瞄准长三角市场,按照“生产+研发+加工+物流+营销”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高定位、高标准建设以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商贸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

事实上,“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意味着必须聚焦产业链前端,从源头主抓农业生产,提升规范化水平。随后,以规范化为源头,淘汰落后动能,推动集约化发展,做大做优整个行业,步步提升。

临沭县通过政府配套园区基础设施,构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出台入园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各类产业向聚集园区汇聚,做到园区间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形成“三园同建、互联互动”的产业功能空间格局,实现以产业园建设倒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带动产业全链条发展。

走进临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集聚着甘薯、柳编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其中,甘薯产业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引进育苗、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链项目,培育了中农红薯、润雨食品、华强淀粉、盛洁粉丝、金薯地等10余家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带动8万农户增收。

此外,柳编产业培育了金柳、晴朗、鲁美达、佳柳、美艺等35家龙头企业。2021年,实现柳编制品出口22.74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国柳编制品出口的25%。带动5万农户增收。

从政府“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到“构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再到“引导产业向聚集园区汇聚”,不难看出,针对一产的特点,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推动园区提质增效、提档晋级。

当确认了产业集聚链式模式,接下来,临沭开始“探索运行机制,推动产业稳步有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临沭首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线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责任人任副线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线,并组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进专班,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组织有力、推进有序、取得实效。

同时,根据不同农产的属性差异,细研产业链中各个要素共融发展的关系,临沭县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链长制”,围绕甘薯、柳编、畜禽、脱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分别成立由县级领导为链长,重点龙头企业为团链企业,相关单位为服务单位的产业发展链长群组,初步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县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牵头单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对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和调度,梳理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产全产业发展。

如今,在临沭县,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均实行清单化管理——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帮包、业务部门责任终结制,全周期管理、全过程跟踪服务,聚焦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全力化解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临沭建立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落实动态调整,对无法继续实施的项目及时调整出库,不再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对乡村振兴好项目、大项目及时入库纳入清单化管理。同时,建立重点项目调度考核制度,实行月调度通报、季观摩考核,由县委绩考办牵头,定期将项目推进情况通报各镇街、县直各部门,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目标体系。

临沭伊卡洛斯航空乐园鸟瞰

聚力龙头项目

在当前新形势下,以往“圈地、布置产业、发展企业”的简单园区发展模式,随着市场需求下降、传统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链基本布局完成等因素影响,已再无生存空间。

因此,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不能仅仅满足阶段需求,而应该立足于现阶段发展,向引导、引领需求转变。在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培育过程中,由传统龙头企业、服务类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平台是核心。

诚然,成熟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平台,更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综合体或联合体。当产业集聚式发展,必须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时,产业集聚并不是无序的组合,如何培育壮大链条,如何整合协调诸多元素,则是一个智慧话题。

临沭县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

临沭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脱水蔬菜、白羽肉鸡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闻名。其中,脱水蔬菜产业培育了兴大食品、三兴食品、东盛伊思德等10余家龙头企业,2021年产值达到7.2亿元,实现出口3.9亿元,同比增长12.43%。

白羽肉鸡产业拥有盛合食品、金灏农牧、民和牧业、瑞和食品等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已经延伸到种苗孵化、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等领域,年屠宰白羽肉鸡2亿羽(只),每年销往长三角地区禽肉达5.5万吨,约占长三角市场份额的8%,初步形成了“种苗孵化+饲料加工+养殖+屠宰+熟食加工+销售”较为完善全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临沭县冷链物流食品产业园汇聚山东港口集团、韵达物流等知名企业,重点建设肉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冻品交易、食品研发五大功能区,目前已有10余家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签订了入园计划书,园区建成后有力助推临沭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如今看来,“聚力龙头项目,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临沭的制胜法宝。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外引内培双向发力,聚力各产业链龙头(链头)项目和重点项目,依托龙头项目的技术、品牌、效益等优势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临沭县的成功正是在于熟谙“抓招商引龙头”,以及“抓重点项目育龙头”。

这些年,临沭县深入开展农业领域的双招双引工作,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工作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精准绘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和“现状图”,实施“补链强链延链”精准招商和产业园区招商,重点瞄准和对接产业链当中的高端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招引一批链主项目和龙头项目。

今年以来,全县招引涉农重点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80亿元。魅康丽养冻干食品及康养用品生产、山东港口集团食品产业园等6个龙头项目已落地建设。民和牧业商品代肉雏鸡苗孵化、碧桂园高端农机、龙源集团肉粉动物蛋白质食品深加工、尚健食品公司米粉深加工4个龙头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将于近期签约。

临沭县通过筛选梳理较大新建和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以及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今年以来,全县共培育壮大15个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瑞和食品、泓运食品、中农红薯、民和牧业、史丹利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开工率达64.4%。

从临沭县坚持“引龙头,育龙头”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式发展因其竞合特质,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临沭县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图为优质茶园

创新扶持政策

今年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粮安天下,这也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

“80年代不会种,90年代不愿种,00年代不提种”是当前农村现实写照。以临沭县郑山街道官陆村为例,全村700多口人,耕地仅有600多亩,人均不到1亩地,土地单块面积小且分散,农村不仅存在没人种地困境,种地也难以支撑农民收入。

然而,农业生产作为产业链条的前端源头,必须重视。因此,“创新扶持政策”不仅是解决农民的现实需求,也是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

曹庄镇朱村好日子超市

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临沭县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为统筹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县发展新型经营主体497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052家。全县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821家。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临沭县托管面积可达23万余亩,服务社员10万余名,实现了粮食平均增产200斤/亩,平均增收200元/亩,帮助广大社员(农户)降低种植成本12%,粮食增产超过10%,综合收益超20%。

这一系列的数据再次表明,对于产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推动下,临沭县使大量专业科技人才、植保专家、农机能手进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教育培训与业务培养,让一大批“乡村能人”成为农业“专职人才”。实现了“需求吸纳、就业安置、身份体面、收入吸引”的农村人才队伍的特色建设模式。以金丰公社为例,全县发展社员15000人,培养农机手300多人,一名农机手仅提供一个月服务收入就可达5万元,加上每亩35 元服务管理费,如服务面积1000亩,年收入每人可达8.5 万元。

事实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只是临沭县“创新扶持政策,驱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一隅。

临沭柳编企业柳编工艺品展示区

临沭县在全市率先设立3000万元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印发了《临沭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奖补办法(试行)》。

这个奖补办法以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按照“缺什么,扶什么”,“弱什么,扶什么”原则,精准扶持全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撬动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投资农业,为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2021年,临沭县通过产业奖补政策的实施,地瓜全产业在“育苗”和“深加工”等几个重要链节得到有效提升,补齐了全产业链短板;白羽鸡产业扶持建设了年屠宰肉鸡1亿只的临沂瑞和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吸引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来沭投资建设商品代肉雏鸡苗孵化基地,补齐了白羽鸡全产业链中“种鸡孵化”和“熟食加工”短板;农产品销售环节,重点扶持建设了“直播带货+人才孵化+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中国M谷—亿人直播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去年全县新增1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38家涉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74.76亿元,同比增长43.29%。较2020年,营业收入净增14.46亿元,增幅为23.98%。

2022年前五月,临沭县41家涉农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1.41亿元,同比增长21.62%。

乡村振兴,四驱联动,“好日子”的目标愈加清晰!

临沭县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与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现实需要,不仅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保证了粮食生产供应,也促进了农业组织水平、科技水平、生产水平提升,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践行乡村振兴,蹚出一条“临沭路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奔向“好日子”:临沂临沭县以“四驱联动”践行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四驱联动,临沂临沭“好日子”的目标愈加清晰。

文 | 陈明一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临沭干群至今牢记于心。

这些年,临沭县准确把握“好日子”的深刻内涵,以朱村为示范引领,系统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谋发展、惠民生,探索出一条以改革动力牵引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临沭县城鸟瞰图

2021年,朱村村集体收入800万元,是2013年的30倍,村民人均年收入3.5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作为全省唯一村级典型范例,被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0年)》。

事实上,朱村只是临沭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美丽的临沭县,绿水青山,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这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72.82%,平原占23.36%,山地占3.82%,是典型的老区县,迫待振兴。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发展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在临沭县干群心中,只有产业振兴,“好日子”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好日子”的根本目标才会实现。

今年,临沂市委提出“农业还是要加强项目建设”的要求,临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打造产业集聚园区、聚力龙头项目、创新扶持政策、探索运行机制“四驱联动”,着力构建以园区平台为基础、项目建设为重点的乡村产业全产业链条,加快推进100亿级白羽鸡全产业链、50亿级柳编全产业链、20亿级地瓜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店头镇金灏农牧科技公司厂区一角

产业集聚链式发展

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基础。

如果农业薄弱,三产融合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推进农业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即调整产业发展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实现创新力与竞争力“双提升”。

那么,如何推进农业质的转变?临沭县选择了以“打造产业集聚园区,带动产业全链条发展”的道路。

时至今日,产业集群已经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整个区域,并从整体出发挖掘区域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式发展对于三产,尤其是农业而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家庭分散式的最初形态,再由地方引导规范化生产,几经迭代,农业似乎不易摆脱“经营分散、抗风险弱、提升缓慢”的标签。

当产业成为促使区域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力因素,以产业集聚模式,理顺区域诸多竞合元素,实现链式发展,迫在眉睫。甚至产业集群往往会成为一座城市产业培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这正是临沭县攻坚农业所需要的。

临沭县美丽乡村建设

临沭县立足优势资源,瞄准长三角市场,按照“生产+研发+加工+物流+营销”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高定位、高标准建设以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商贸物流业为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冷链物流产业园。

事实上,“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模式”意味着必须聚焦产业链前端,从源头主抓农业生产,提升规范化水平。随后,以规范化为源头,淘汰落后动能,推动集约化发展,做大做优整个行业,步步提升。

临沭县通过政府配套园区基础设施,构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出台入园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各类产业向聚集园区汇聚,做到园区间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形成“三园同建、互联互动”的产业功能空间格局,实现以产业园建设倒逼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和强链,带动产业全链条发展。

走进临沭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集聚着甘薯、柳编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其中,甘薯产业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引进育苗、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链项目,培育了中农红薯、润雨食品、华强淀粉、盛洁粉丝、金薯地等10余家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育苗+种植+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带动8万农户增收。

此外,柳编产业培育了金柳、晴朗、鲁美达、佳柳、美艺等35家龙头企业。2021年,实现柳编制品出口22.74亿元,同比增长41%,占全国柳编制品出口的25%。带动5万农户增收。

从政府“配套园区基础设施”,到“构建园区运行管理机制”,再到“引导产业向聚集园区汇聚”,不难看出,针对一产的特点,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推动园区提质增效、提档晋级。

当确认了产业集聚链式模式,接下来,临沭开始“探索运行机制,推动产业稳步有序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临沭首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线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责任人任副线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村振兴工作线,并组建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推进专班,确保乡村振兴工作组织有力、推进有序、取得实效。

同时,根据不同农产的属性差异,细研产业链中各个要素共融发展的关系,临沭县探索建立产业发展“链长制”,围绕甘薯、柳编、畜禽、脱水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分别成立由县级领导为链长,重点龙头企业为团链企业,相关单位为服务单位的产业发展链长群组,初步形成“一条产业链,一位县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个牵头单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对产业链发展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和调度,梳理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产全产业发展。

如今,在临沭县,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均实行清单化管理——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帮包、业务部门责任终结制,全周期管理、全过程跟踪服务,聚焦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全力化解项目落地难、推进慢等问题。

最重要的是,临沭建立县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落实动态调整,对无法继续实施的项目及时调整出库,不再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对乡村振兴好项目、大项目及时入库纳入清单化管理。同时,建立重点项目调度考核制度,实行月调度通报、季观摩考核,由县委绩考办牵头,定期将项目推进情况通报各镇街、县直各部门,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目标体系。

临沭伊卡洛斯航空乐园鸟瞰

聚力龙头项目

在当前新形势下,以往“圈地、布置产业、发展企业”的简单园区发展模式,随着市场需求下降、传统产能过剩、传统产业链基本布局完成等因素影响,已再无生存空间。

因此,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不能仅仅满足阶段需求,而应该立足于现阶段发展,向引导、引领需求转变。在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培育过程中,由传统龙头企业、服务类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平台是核心。

诚然,成熟的产业集群不仅是一个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平台,更是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和产业链要素配置的产业综合体或联合体。当产业集聚式发展,必须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时,产业集聚并不是无序的组合,如何培育壮大链条,如何整合协调诸多元素,则是一个智慧话题。

临沭县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生活

临沭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以脱水蔬菜、白羽肉鸡两大特色优势产业闻名。其中,脱水蔬菜产业培育了兴大食品、三兴食品、东盛伊思德等10余家龙头企业,2021年产值达到7.2亿元,实现出口3.9亿元,同比增长12.43%。

白羽肉鸡产业拥有盛合食品、金灏农牧、民和牧业、瑞和食品等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已经延伸到种苗孵化、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等领域,年屠宰白羽肉鸡2亿羽(只),每年销往长三角地区禽肉达5.5万吨,约占长三角市场份额的8%,初步形成了“种苗孵化+饲料加工+养殖+屠宰+熟食加工+销售”较为完善全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临沭县冷链物流食品产业园汇聚山东港口集团、韵达物流等知名企业,重点建设肉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冻品交易、食品研发五大功能区,目前已有10余家大型屠宰加工企业及上下游关联企业签订了入园计划书,园区建成后有力助推临沭农产品加工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如今看来,“聚力龙头项目,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临沭的制胜法宝。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外引内培双向发力,聚力各产业链龙头(链头)项目和重点项目,依托龙头项目的技术、品牌、效益等优势拉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临沭县的成功正是在于熟谙“抓招商引龙头”,以及“抓重点项目育龙头”。

这些年,临沭县深入开展农业领域的双招双引工作,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工作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精准绘制产业链发展“全景图”和“现状图”,实施“补链强链延链”精准招商和产业园区招商,重点瞄准和对接产业链当中的高端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招引一批链主项目和龙头项目。

今年以来,全县招引涉农重点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80亿元。魅康丽养冻干食品及康养用品生产、山东港口集团食品产业园等6个龙头项目已落地建设。民和牧业商品代肉雏鸡苗孵化、碧桂园高端农机、龙源集团肉粉动物蛋白质食品深加工、尚健食品公司米粉深加工4个龙头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将于近期签约。

临沭县通过筛选梳理较大新建和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以及科技创新,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今年以来,全县共培育壮大15个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推进瑞和食品、泓运食品、中农红薯、民和牧业、史丹利农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开工率达64.4%。

从临沭县坚持“引龙头,育龙头”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式发展因其竞合特质,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强调通过竞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从而推动市场的不断拓展,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

临沭县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图为优质茶园

创新扶持政策

今年发布的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粮安天下,这也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源头”。

“80年代不会种,90年代不愿种,00年代不提种”是当前农村现实写照。以临沭县郑山街道官陆村为例,全村700多口人,耕地仅有600多亩,人均不到1亩地,土地单块面积小且分散,农村不仅存在没人种地困境,种地也难以支撑农民收入。

然而,农业生产作为产业链条的前端源头,必须重视。因此,“创新扶持政策”不仅是解决农民的现实需求,也是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供应的重要保障。

曹庄镇朱村好日子超市

围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临沭县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作为统筹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县发展新型经营主体497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052家。全县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821家。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临沭县托管面积可达23万余亩,服务社员10万余名,实现了粮食平均增产200斤/亩,平均增收200元/亩,帮助广大社员(农户)降低种植成本12%,粮食增产超过10%,综合收益超20%。

这一系列的数据再次表明,对于产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才。

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推动下,临沭县使大量专业科技人才、植保专家、农机能手进入农业生产一线。通过教育培训与业务培养,让一大批“乡村能人”成为农业“专职人才”。实现了“需求吸纳、就业安置、身份体面、收入吸引”的农村人才队伍的特色建设模式。以金丰公社为例,全县发展社员15000人,培养农机手300多人,一名农机手仅提供一个月服务收入就可达5万元,加上每亩35 元服务管理费,如服务面积1000亩,年收入每人可达8.5 万元。

事实上,“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只是临沭县“创新扶持政策,驱动产业快速发展”的一隅。

临沭柳编企业柳编工艺品展示区

临沭县在全市率先设立3000万元的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制定印发了《临沭县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奖补办法(试行)》。

这个奖补办法以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为主线,按照“缺什么,扶什么”,“弱什么,扶什么”原则,精准扶持全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撬动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投资农业,为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

2021年,临沭县通过产业奖补政策的实施,地瓜全产业在“育苗”和“深加工”等几个重要链节得到有效提升,补齐了全产业链短板;白羽鸡产业扶持建设了年屠宰肉鸡1亿只的临沂瑞和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吸引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来沭投资建设商品代肉雏鸡苗孵化基地,补齐了白羽鸡全产业链中“种鸡孵化”和“熟食加工”短板;农产品销售环节,重点扶持建设了“直播带货+人才孵化+产品展销”为一体的中国M谷—亿人直播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去年全县新增13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1家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38家涉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74.76亿元,同比增长43.29%。较2020年,营业收入净增14.46亿元,增幅为23.98%。

2022年前五月,临沭县41家涉农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1.41亿元,同比增长21.62%。

乡村振兴,四驱联动,“好日子”的目标愈加清晰!

临沭县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与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现实需要,不仅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保证了粮食生产供应,也促进了农业组织水平、科技水平、生产水平提升,还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为践行乡村振兴,蹚出一条“临沭路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