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争6200万货款,品牌与代理商“开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争6200万货款,品牌与代理商“开杠”

困局难解。

文|青眼

近日,有消息称,韩妆品牌W.Lab母公司单方面与中国代理商解约,并讨要约6200万元交易价款及损失,原因是后者未完成销售目标。

而这件事既将双方拉到了对立面,也反映出美妆行业的艰难处境。

销售额未达预期,品牌解约、讨贷款

根据公开消息,纠纷双方为W.Lab品牌母公司Wow Ventures(株)哇呜环球有限公司与上海娅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娅进)。就此,青眼第一时间联系上海娅进与W.Lab品牌在华责任企业上海哇鸣化妆品有限公司。

根据上海娅进相关负责人向青眼提供的文件,Wow Ventures先后于5月和7月向安徽娅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娅恩)发送了律师函和合约解除通知。据了解,安徽娅恩为上海娅进控股子公司。

据了解,WowVentures与安徽娅恩的合作始于2021年12月30日,根据双方签署的《产品供应合同》(下称:《合同》),安徽娅恩向Wow Ventures购买相关产品,Wow Ventures同意并授权安徽娅恩在合同期限内于目标地区的目标平台流通产品。

然而,合作不到半年,在合约解除通知中,Wow Ventures指出安徽娅恩违反了《合同》约定。一是,两个月以上未达“每月目标销售额”;二是延迟支付交易价款尾款;三是未在交货日前60天,向Wow Ventures提供订单。

Wow Ventures表示,经多次催告无果,其选择解除《合同》协议,并要求安徽娅恩在收到通知的5天内,支付交易价款及相关损失,共计120亿韩元(约人民币6240万元)。

受访者供图

不过,安徽娅恩明确表态不认可Wow Ventures单方提前终止合同的行为。

谈及销售未达目标一事,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压了很多货,公司及仓库都在上海,而3-5月上海都处于封闭状态,导致销售没有顺利完成。二是安徽娅恩主要负责W.Lab的淘分销,但是今年分销行情不好,很多淘宝店的流量都不太好看。”

针对解约一事和上述人士的说法,今日青眼也联系到W.Lab品牌中国公司上海哇鸣化妆品有限公司,对方不予置评。

销售额曾破4亿

公开资料显示,W.Lab品牌于2013年创立于韩国首尔,旗下有素颜霜、妆前乳、防晒等多个细分品类产品,特别是一款素颜霜曾跻身淘系平台销量前十。据W.Lab天猫旗舰店显示,其产品价格在70-140元之间,在小红书上,有关该品牌的笔记逾1万篇。

根据青眼进一步调查,W.Lab第3类化妆品商标所属为哇呜环球有限公司,上海哇鸣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哇呜环球全资子公司,现在也是品牌在华申报责任单位,该品牌2017年前后在中国便备案/注册了化妆品。

截自中国商标网

据W.Lab品牌前代理商上海攸珂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2019年时,该品牌线上销售突破4亿元。同时,在当年启动线下推广,入驻了屈臣氏、泊伊美汇等多个化妆品连锁。

2021年末,安徽娅恩成为W.Lab的代理商。据公开资料,安徽娅恩于2021年成立,属于行业新兵,但其控股公司上海娅进却代理了不少韩国品牌,包括菲诗小铺、欧利芙洋(oliveyoung)、思亲肤等。上海娅进2021年度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7851.05万元,净利润123.01万元。

事实上,品牌与代理商闹掰的情况并不少见,过去伊蒂之屋等品牌都因为没有厘清代理授权关系,出现窜货、乱价等问题,甚至中文商标被抢注,品牌被迫改名。最终结果是消耗了品牌在中国市场形象和市场份额。

另外,品牌出于战略考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更换代理商也是家常便饭。譬如,2021年,法国品牌贝德玛与悠可集团合作;今年初,资生堂旗下醉象品牌基于战略调整,也更换了经销商。

某化妆品创始人告诉青眼,这种情况确实还比较常见。在国外品牌方越来越熟悉中国电商运营的情况下,有的已经采取自营,所以会存在中止现象。另有行业人士也表示,“目前,中国代理商内卷比较严重。”

美妆行业之困

代理商销售未及预期遭品牌解约,也反映出当下美妆电商代运营之困,甚至美妆市场之困。

此前,有美妆代运营商预测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减少,行情不佳。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7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2161亿元,同比下降2.1%。此外,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3224亿元,同比仅增长3.2%。

再有,青眼梳理全球12家美妆集团的半年报也发现,虽然7家企业业绩增长,但普遍增速放缓,而且中国市场对这些企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可以说,“今年是最难的一年”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既有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多家企业都提到“物流停摆、城市封控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因为当下流量分流严重。

有行业人士表示,很多美妆运营商原先是以天猫为主,而今年随着超头主播消失,平台分流,品牌方在天猫的生意相对比较难,相对来说,美妆运营商的生存自然而然也比较困难。

“美妆代运营困难是必然的,”另一位资深人士也表示,“目前不少美妆运营商运作方式、方法、推广手段等,都形成了一个倒挂。代运营商想要赚取一定利润,必须要做大量推广铺设,也即是说,代运营商不能看毛利率,只能看利润额。”

无论是品牌还是代运营商,都很难再依赖单一平台去实现爆发,而是要依靠品牌和消费者之前的强纽带关系,在全渠道精耕细作,实现品效合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争6200万货款,品牌与代理商“开杠”

困局难解。

文|青眼

近日,有消息称,韩妆品牌W.Lab母公司单方面与中国代理商解约,并讨要约6200万元交易价款及损失,原因是后者未完成销售目标。

而这件事既将双方拉到了对立面,也反映出美妆行业的艰难处境。

销售额未达预期,品牌解约、讨贷款

根据公开消息,纠纷双方为W.Lab品牌母公司Wow Ventures(株)哇呜环球有限公司与上海娅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娅进)。就此,青眼第一时间联系上海娅进与W.Lab品牌在华责任企业上海哇鸣化妆品有限公司。

根据上海娅进相关负责人向青眼提供的文件,Wow Ventures先后于5月和7月向安徽娅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娅恩)发送了律师函和合约解除通知。据了解,安徽娅恩为上海娅进控股子公司。

据了解,WowVentures与安徽娅恩的合作始于2021年12月30日,根据双方签署的《产品供应合同》(下称:《合同》),安徽娅恩向Wow Ventures购买相关产品,Wow Ventures同意并授权安徽娅恩在合同期限内于目标地区的目标平台流通产品。

然而,合作不到半年,在合约解除通知中,Wow Ventures指出安徽娅恩违反了《合同》约定。一是,两个月以上未达“每月目标销售额”;二是延迟支付交易价款尾款;三是未在交货日前60天,向Wow Ventures提供订单。

Wow Ventures表示,经多次催告无果,其选择解除《合同》协议,并要求安徽娅恩在收到通知的5天内,支付交易价款及相关损失,共计120亿韩元(约人民币6240万元)。

受访者供图

不过,安徽娅恩明确表态不认可Wow Ventures单方提前终止合同的行为。

谈及销售未达目标一事,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压了很多货,公司及仓库都在上海,而3-5月上海都处于封闭状态,导致销售没有顺利完成。二是安徽娅恩主要负责W.Lab的淘分销,但是今年分销行情不好,很多淘宝店的流量都不太好看。”

针对解约一事和上述人士的说法,今日青眼也联系到W.Lab品牌中国公司上海哇鸣化妆品有限公司,对方不予置评。

销售额曾破4亿

公开资料显示,W.Lab品牌于2013年创立于韩国首尔,旗下有素颜霜、妆前乳、防晒等多个细分品类产品,特别是一款素颜霜曾跻身淘系平台销量前十。据W.Lab天猫旗舰店显示,其产品价格在70-140元之间,在小红书上,有关该品牌的笔记逾1万篇。

根据青眼进一步调查,W.Lab第3类化妆品商标所属为哇呜环球有限公司,上海哇鸣化妆品有限公司是哇呜环球全资子公司,现在也是品牌在华申报责任单位,该品牌2017年前后在中国便备案/注册了化妆品。

截自中国商标网

据W.Lab品牌前代理商上海攸珂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2019年时,该品牌线上销售突破4亿元。同时,在当年启动线下推广,入驻了屈臣氏、泊伊美汇等多个化妆品连锁。

2021年末,安徽娅恩成为W.Lab的代理商。据公开资料,安徽娅恩于2021年成立,属于行业新兵,但其控股公司上海娅进却代理了不少韩国品牌,包括菲诗小铺、欧利芙洋(oliveyoung)、思亲肤等。上海娅进2021年度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7851.05万元,净利润123.01万元。

事实上,品牌与代理商闹掰的情况并不少见,过去伊蒂之屋等品牌都因为没有厘清代理授权关系,出现窜货、乱价等问题,甚至中文商标被抢注,品牌被迫改名。最终结果是消耗了品牌在中国市场形象和市场份额。

另外,品牌出于战略考量,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更换代理商也是家常便饭。譬如,2021年,法国品牌贝德玛与悠可集团合作;今年初,资生堂旗下醉象品牌基于战略调整,也更换了经销商。

某化妆品创始人告诉青眼,这种情况确实还比较常见。在国外品牌方越来越熟悉中国电商运营的情况下,有的已经采取自营,所以会存在中止现象。另有行业人士也表示,“目前,中国代理商内卷比较严重。”

美妆行业之困

代理商销售未及预期遭品牌解约,也反映出当下美妆电商代运营之困,甚至美妆市场之困。

此前,有美妆代运营商预测公司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减少,行情不佳。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7月,化妆品类零售总额为2161亿元,同比下降2.1%。此外,1-7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3224亿元,同比仅增长3.2%。

再有,青眼梳理全球12家美妆集团的半年报也发现,虽然7家企业业绩增长,但普遍增速放缓,而且中国市场对这些企业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可以说,“今年是最难的一年”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既有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多家企业都提到“物流停摆、城市封控是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因为当下流量分流严重。

有行业人士表示,很多美妆运营商原先是以天猫为主,而今年随着超头主播消失,平台分流,品牌方在天猫的生意相对比较难,相对来说,美妆运营商的生存自然而然也比较困难。

“美妆代运营困难是必然的,”另一位资深人士也表示,“目前不少美妆运营商运作方式、方法、推广手段等,都形成了一个倒挂。代运营商想要赚取一定利润,必须要做大量推广铺设,也即是说,代运营商不能看毛利率,只能看利润额。”

无论是品牌还是代运营商,都很难再依赖单一平台去实现爆发,而是要依靠品牌和消费者之前的强纽带关系,在全渠道精耕细作,实现品效合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