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行者切入乘用车领域,未来想做“摆脱”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自动驾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行者切入乘用车领域,未来想做“摆脱”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自动驾驶

“重感知、轻地图”是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路线。

图片来源:智行者

记者 | 伍洋宇

8月17日,自动驾驶公司智行者发布了其自研的高速领航系统H-INP(Highway–Idriver+ Navigation Pilot),主要技术路线是“重感知、轻地图”。这也标志着该公司正式切入乘用车的商业化领地,此前其以商用车为主攻市场。

据智行者方面介绍,H-INP可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连接匝道、停车场等场景,具备自主巡航、出入匝道、自主换道、隧道通行、智能偏航、超控模式、自动泊车、碰撞预警等功能,可应用于不同时段下高密度交通流的辅助驾驶。

硬件架构配置方面,H-INP采用了智行者自主研发的车规级域控制器,算力达128TOPS,CPU计算能力达30K DMIPS。系统同时配备了6颗摄像头及5个毫米波雷达,相对于激光雷达方案成本较低。

“重感知、轻地图”,听起来更倾向于人类驾驶员的思考模式,但智行者方面强调,该技术路线不绝对依赖高精度地图,在有高精度地图时仍可以应用,在没有则可以通过多任务融合感知方案及在线高精矢量重建等关键技术,减轻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在智行者看来,高精地图目前还存在更新频率较低、覆盖范围不够广等局限。智行者联合创始人兼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张放告诉界面新闻,团队在走访主机厂等客户时得到一些案例反馈,主要集中在过度依赖高精地图。例如车辆在高速路上行驶时莫名减速是由于高精地图标记错误;车辆经过匝道时感知异常需要被接管,是由于高精地图收集数据时将主路和匝道数据分开跑,在拼接时存在一定问题。

对此,该公司在设计系统时采用的是重感知的智能驾驶算法结构。“想要不依赖高精度地图, 其核心在于利用感知系统实时检测的道路标线和可通行区域,建立类高精度地图的矢量环境表达,再结合SD地图实现车道级导航,从而实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自动驾驶功能。”张放说。

具体而言,H-INP系统存在三种运行模式:存在高精地图、不存在高精地图且第一次行驶、不存在高精地图但已经行驶过。高精地图存在时,H-INP会在使用高精地图的同时结合实时感知进行校验;不存在时,则会基于感知矢量重建结果、实时构建类高精度地图环境,同时将复杂区域的结果存储在本地,当再次行驶至该区域时则会结合已有信息和实时校验进行自动驾驶,同时优化本地信息。

在乘用车的日常行驶场景中,H-INP则可以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匝道等场景通过矢量地图重建,校验HD地图数据错误/未及时更新等场景;在类高速场景(国省道)则借助路径导航和矢量地图重建,同时可支持跟车、自动换道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公司预计会在今年四季度拿到一至两家车厂的定点合作,但具体情况还在保密阶段,届时会公布。”智行者CTO王肖透露,智行者未来还将以上述设计方案为基础开发适用于城市场景的城市领航系统C-INP系统。

此前,智行者的核心产品为“无人驾驶大脑”,实际上是面向多场景的自动驾驶量产解决方案,包含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自动驾驶中央计算单元、自动驾驶数据闭环系统等产品,已应用于Robotaxi、Robobus、无人清洁环卫车、无人物流小车等产品以及特种应用领域。该公司称,目前其无人车已安全行驶超500万公里。

在讲究数据收集及复用的自动驾驶行业,智行者的多数产品以中低速场景为主,被认为数据复用的价值有限。王肖对此表示,有汽车品牌在寻求合作时往往需要越野环境等非常见情形下的自动驾驶方案,“所以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互补。”

在H-INP产品发布后,智行者目前已经明确了其作为软硬件结合及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而“重感知、轻地图”也将成为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路线。“我们未来一定是不基于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这才是我们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王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行者切入乘用车领域,未来想做“摆脱”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自动驾驶

“重感知、轻地图”是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路线。

图片来源:智行者

记者 | 伍洋宇

8月17日,自动驾驶公司智行者发布了其自研的高速领航系统H-INP(Highway–Idriver+ Navigation Pilot),主要技术路线是“重感知、轻地图”。这也标志着该公司正式切入乘用车的商业化领地,此前其以商用车为主攻市场。

据智行者方面介绍,H-INP可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连接匝道、停车场等场景,具备自主巡航、出入匝道、自主换道、隧道通行、智能偏航、超控模式、自动泊车、碰撞预警等功能,可应用于不同时段下高密度交通流的辅助驾驶。

硬件架构配置方面,H-INP采用了智行者自主研发的车规级域控制器,算力达128TOPS,CPU计算能力达30K DMIPS。系统同时配备了6颗摄像头及5个毫米波雷达,相对于激光雷达方案成本较低。

“重感知、轻地图”,听起来更倾向于人类驾驶员的思考模式,但智行者方面强调,该技术路线不绝对依赖高精度地图,在有高精度地图时仍可以应用,在没有则可以通过多任务融合感知方案及在线高精矢量重建等关键技术,减轻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在智行者看来,高精地图目前还存在更新频率较低、覆盖范围不够广等局限。智行者联合创始人兼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张放告诉界面新闻,团队在走访主机厂等客户时得到一些案例反馈,主要集中在过度依赖高精地图。例如车辆在高速路上行驶时莫名减速是由于高精地图标记错误;车辆经过匝道时感知异常需要被接管,是由于高精地图收集数据时将主路和匝道数据分开跑,在拼接时存在一定问题。

对此,该公司在设计系统时采用的是重感知的智能驾驶算法结构。“想要不依赖高精度地图, 其核心在于利用感知系统实时检测的道路标线和可通行区域,建立类高精度地图的矢量环境表达,再结合SD地图实现车道级导航,从而实现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自动驾驶功能。”张放说。

具体而言,H-INP系统存在三种运行模式:存在高精地图、不存在高精地图且第一次行驶、不存在高精地图但已经行驶过。高精地图存在时,H-INP会在使用高精地图的同时结合实时感知进行校验;不存在时,则会基于感知矢量重建结果、实时构建类高精度地图环境,同时将复杂区域的结果存储在本地,当再次行驶至该区域时则会结合已有信息和实时校验进行自动驾驶,同时优化本地信息。

在乘用车的日常行驶场景中,H-INP则可以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匝道等场景通过矢量地图重建,校验HD地图数据错误/未及时更新等场景;在类高速场景(国省道)则借助路径导航和矢量地图重建,同时可支持跟车、自动换道等自动驾驶辅助功能。

“公司预计会在今年四季度拿到一至两家车厂的定点合作,但具体情况还在保密阶段,届时会公布。”智行者CTO王肖透露,智行者未来还将以上述设计方案为基础开发适用于城市场景的城市领航系统C-INP系统。

此前,智行者的核心产品为“无人驾驶大脑”,实际上是面向多场景的自动驾驶量产解决方案,包含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自动驾驶中央计算单元、自动驾驶数据闭环系统等产品,已应用于Robotaxi、Robobus、无人清洁环卫车、无人物流小车等产品以及特种应用领域。该公司称,目前其无人车已安全行驶超500万公里。

在讲究数据收集及复用的自动驾驶行业,智行者的多数产品以中低速场景为主,被认为数据复用的价值有限。王肖对此表示,有汽车品牌在寻求合作时往往需要越野环境等非常见情形下的自动驾驶方案,“所以我们认为这会是一个互补。”

在H-INP产品发布后,智行者目前已经明确了其作为软硬件结合及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定位,而“重感知、轻地图”也将成为其产品的核心技术路线。“我们未来一定是不基于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自动驾驶,这才是我们自动驾驶的终极目标。”王肖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