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商业银行二季度不良率环比终持平 但谈拐点将至还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商业银行二季度不良率环比终持平 但谈拐点将至还早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不良率连续19个季度持续上涨,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且关注类贷款达到3.3万亿。与此同时,银行处置不良资产途径虽然增加但目前效果有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10日,银监会公布2016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监管指标。2016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与上季末持平。

从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持续上涨阶段,面对此次环比持平,平安证券银行分析师励雅敏认为,大行贷款率的下行是二季度不良出现改善的主要因素,除了上半年信贷对基建的集中投放使得企业短期经营改善之外,银行上半年进一步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

随着二季度不良贷款率环比持平,市场预期的不良贷款率拐点是否已经出现?

励雅敏认为,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仍难以独善其身,现在判断银行的资产质量能够出现拐点为时尚早,但地区间可能存在分化,尤其是过剩产能集中的省份不良压力依然较大。

此外,不良贷款率“输出营”关注类贷款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二季度末达到了3.3万亿。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曾表示,未来不良率有可能平稳甚至出现下降,但不良资产总额会持续增加。

于学军解释道,由于政府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会使得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增多,民营企业的不良资产增长会使分子增加,但分子的增速不及分母,所以不良贷款率可能不会增长,但不良资产总额会增加。

随着不良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处理方式均开始逐步启动。

在刚刚公布的部分上市银行半年报中,浦发银行(600000.SH)和华夏银行(600015.SH)的不良核销处置规模同比提升178%和41%,中报显示,浦发银行核销处理的损失类贷款和其他非贷款资产共149.59亿元。华夏银行核销不良为25.12亿元。

在自身核销的同时,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再次开启,中行、招行和农行先后发行了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规模共40.68亿元。

但是试点开启之后,证券化规模并未能够快速扩大,折扣率低、费用相比处于劣势,以及机构购买动力不足等因素令商业银行热情有限,发行产品规模对于商业银行激增的不良贷款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未能够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的重要手段。

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相类似,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等细则近期在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官网披露。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道,“对于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增加了一种渠道,也是对之前商业银行资产假出表的一种补漏行为。同时对于买房机构而言,转让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短时期内,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规模或很难取得快速增加。”

此外,上一轮不良处置主力军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和各省市陆续成立的省级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也纷纷介入到地方不良资产处置中来,这或许能够加快不良处置的进度。

一位地方银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道,地方政府推动处置不良资产的意愿较强,省市AMC开展业务的基础较好。但是处置方式却较为单一,不利于快速处置不良。同时,在行业集中度高的省份例如山西等,省内不良资产处置则较为困难。

对于正在去产能的钢铁、煤炭等行业,高层正在逐步推进债转股,希望能够大批量地处置不良资产,让企业能够减轻发展包袱。但是商业银行似乎并不太买账,希望债转股推行过程中,遵守市场化、法制化等原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商业银行二季度不良率环比终持平 但谈拐点将至还早

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不良率连续19个季度持续上涨,不良贷款余额不断增加且关注类贷款达到3.3万亿。与此同时,银行处置不良资产途径虽然增加但目前效果有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10日,银监会公布2016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监管指标。2016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1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与上季末持平。

从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持续上涨阶段,面对此次环比持平,平安证券银行分析师励雅敏认为,大行贷款率的下行是二季度不良出现改善的主要因素,除了上半年信贷对基建的集中投放使得企业短期经营改善之外,银行上半年进一步加大了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

随着二季度不良贷款率环比持平,市场预期的不良贷款率拐点是否已经出现?

励雅敏认为,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银行资产质量仍难以独善其身,现在判断银行的资产质量能够出现拐点为时尚早,但地区间可能存在分化,尤其是过剩产能集中的省份不良压力依然较大。

此外,不良贷款率“输出营”关注类贷款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二季度末达到了3.3万亿。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曾表示,未来不良率有可能平稳甚至出现下降,但不良资产总额会持续增加。

于学军解释道,由于政府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会使得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增多,民营企业的不良资产增长会使分子增加,但分子的增速不及分母,所以不良贷款率可能不会增长,但不良资产总额会增加。

随着不良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处理方式均开始逐步启动。

在刚刚公布的部分上市银行半年报中,浦发银行(600000.SH)和华夏银行(600015.SH)的不良核销处置规模同比提升178%和41%,中报显示,浦发银行核销处理的损失类贷款和其他非贷款资产共149.59亿元。华夏银行核销不良为25.12亿元。

在自身核销的同时,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再次开启,中行、招行和农行先后发行了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规模共40.68亿元。

但是试点开启之后,证券化规模并未能够快速扩大,折扣率低、费用相比处于劣势,以及机构购买动力不足等因素令商业银行热情有限,发行产品规模对于商业银行激增的不良贷款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未能够成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的重要手段。

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相类似,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等细则近期在信贷资产登记流转官网披露。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道,“对于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增加了一种渠道,也是对之前商业银行资产假出表的一种补漏行为。同时对于买房机构而言,转让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在短时期内,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的规模或很难取得快速增加。”

此外,上一轮不良处置主力军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和各省市陆续成立的省级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也纷纷介入到地方不良资产处置中来,这或许能够加快不良处置的进度。

一位地方银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分析道,地方政府推动处置不良资产的意愿较强,省市AMC开展业务的基础较好。但是处置方式却较为单一,不利于快速处置不良。同时,在行业集中度高的省份例如山西等,省内不良资产处置则较为困难。

对于正在去产能的钢铁、煤炭等行业,高层正在逐步推进债转股,希望能够大批量地处置不良资产,让企业能够减轻发展包袱。但是商业银行似乎并不太买账,希望债转股推行过程中,遵守市场化、法制化等原则。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