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灯初上走向灯火阑珊,从熙熙攘攘归于尘埃落定。夜已深,人们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城市的光影间,依然忙碌着这样一群可爱的人。
“向阳路上有人醉酒躺在路边,需要救助”
“京口路上邻里纠纷,请调解化解”
“书院路上有人醉酒闹事,请现场处置”
……
凌晨2点的李村派出所依然灯火通明,门庭若市,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派出所处置群众报警20余起。救助群众、化解纠纷、处置治安案件……民警的身影穿梭于大街小巷。

李沧商圈是青岛商业网点最集中的商圈,人流量大、纠纷矛盾多,解决矛盾的难度往往超乎寻常。而在李沧公安分局李村派出所,有个为民排忧解难的“高手”专干难事儿,专接难题,群众称赞,百姓满意。他,就是李嘉顺。

适应新时代,打造三调联动的调解中心
“警察同志,都半夜12点了,楼上还在聚会,踢的酒瓶蹦蹦响,真是不受其扰,我们上去提醒,他们还与我们发生拉扯,把我对象的衣服都撕碎了,你们快来处置!”
接市民王女士报警后,正在值班的李嘉顺迅速出警,经询问双方了解到,楼上张先生等人来青务工,但一直没有合适工作,便与好友饮酒消愁。酒过三巡,已是半夜了,酒后的张先生丝毫没有意识到半夜扰民的情况,还与来劝阻他们的王女士夫妻发生冲突。虽然经过调解,张先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但王女士对他们的行为却耿耿于怀,坚持要求张先生进行赔偿,这让处于无业状态的张先生不能接受。
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李嘉顺结合现实情况,决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耐心对双方进行调解,经数次上门,当面碰撞,最终双方相互体谅,化干戈为玉帛,邻里之间解除了芥蒂,自此楼上再也没有传出来噪音。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基层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李村派出所处于李沧区经济文化中心,辖区人口众多,人流量密集,公共交通四通八达,治安状况极为复杂。如何更加快速、便捷、有效地解决矛盾纠纷,是对传统警务组织形式和警务工作模式的全方位挑战。
为适应新时代警务工作的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目标,民警李嘉顺结合创新警务工作模式,首创“大调解+快调解”纠纷化解和“六六七工作法”,打造“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调解中心,形成了在全省第一个以民警姓名命名的“嘉顺警务调解工作室”。

“1+3+N”的纠纷调处模式 打通“最后一公里”
依托“工作六要诀”和“七步调解法”,“嘉顺警务调解工作室”吸收“多元化力量”,通过与李村法庭、李村司法所、李村街道、居委会、律师事务所、市场监管局、城管执法局等多部门联合,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大调解+快调解”工作格局,将“民调入所”“庭所对接”“律师进所”等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引入调解室,共同化解矛盾,形成矛盾纠纷化解合力,实现调解资源共享、化解效能最优的调解模式。工作室积极探索“调解+”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市民张先生、孙先生两位老人因琐事发生争执,并引发肢体冲突,双方向李村派出所报警。为提升纠纷化解效果,嘉顺警务调解工作室与李村法庭取得联系,法庭干警与民警协调联动,通过“治安调解+司法确认”方式,推动纠纷就地解决。调处过程中,法庭干警详细讲解了侵权责任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双方应负的法律责任,派出所民警对双方反复劝导、耐心释明情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并互相赔礼道歉。随后,李村派出所出具了《治安调解协议书》。考虑到协议的履行效果,为避免再起争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法庭干警当场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至此,纠纷圆满化解。
工作秘诀:将百姓看作家人
真心相待,热诚服务。“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家人,以家人的身份和当事人沟通交流,交流久了,感情深了,心就近了,老百姓就会信任我们。他们就会把心里的真正的想法反映给我们,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也树立了我们真心服务老百姓的形象。”这是李嘉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2021年处置的一起殴打他人案件中,系婚内问题双方家属大打出手,所里组织民警落实证据材料报法制部门审核后符合行政拘留条件,可以快速结案。但是李嘉顺了解到男方案发后离家出走,女方一人带这三个女儿艰难经营广告印刷店。如果将涉案人员行政拘留,就会导致母女生活更加困难。李嘉顺多次召集涉案人员组织调解并达成调解一致意见,同时针对女方的实际情况,积极向妇联申请了援助并协助找到专业的律师为女方提供帮助,为女方争取了孩子的抚养权以及最大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自以2020年7月以来,调解室共调处纠纷近6000起,平均每季度化解500余起,化解率达到99%,获赠锦旗40余面,感谢信10余封,实现处置治安案件零投诉,得到当事人的交口称赞。

所长袁涛讲述:
李嘉顺同志是李村派出所治安民警、 “嘉顺警务调解工作室”具体负责人。该同志自2001年2月入警以来,始终保持着对公安工作的高度热情,全身心扎根基层,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首届青岛市新时代“十佳人民警察”、 “山东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感动李沧十佳人物”等荣誉称号。
我认为,有三种精神在李嘉顺同志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一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派出所治安民警遇到最多的,往往都是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纠纷,就成了检验一名基层民警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李嘉顺同志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调解+”工作思路,倾心打造“嘉顺警务调解工作室”,将人民调解和公安工作紧密结合,总结出“六心七步”调解法和“德法合治利民”调解理念。尤其是百日行动以来,调解室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30余起,矛盾化解率达99%,获赠锦旗5面,感谢信2封。
二是不忘初心的担当精神。李村商圈目前已发展成为岛城最大商圈,日均人流量20余万人次,进入暑期后,李村派出所日均接警量约90余起,占李沧分局警情总量的三分之一。每日值班的同志经常是24小时连轴转,没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很难干好这项工作,李嘉顺同志作为当班组长面对各种现场和警情都是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不仅带领班组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还对新入警的同志进行“传帮带”,他和他徒弟正在上演现实版的“警察故事”。
三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每一种职业都有其特殊意义的职业操守,对于警察来说,我认为奉献精神更是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李嘉顺作为一名普通的治安民警,从警20年来默默无闻,扎根基层,常年加班,对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案件受理到调查取证再到裁决,他都能热情接待群众,严格依法办事。他正是在这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中,践行人民警察的职业操守。
李嘉顺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或许不会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却值得大家去学习,只要有一份履职尽责的担当和无私奉献的情怀,相信一定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非凡的业绩。

徒弟董泽讲述: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警,面对复杂的公安工作,刚接触起来既兴奋,又有很多手足无措。初到工作岗位,所里安排了李嘉顺同志做我的师傅,李嘉顺就成为了我公安事业上的引路人。
在治安组,我和师傅面对的更多是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等大事小情。面对群众,我首先从师傅李嘉顺身上学到的就是耐心,把人民群众真正装在心里。因为只有心里有群众,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就能找到矛盾的真正所在,这是化解矛盾的基础,也是关键。今年7月份的一个傍晚,我和师傅李嘉顺正在值班,110警车将一对母子和一名女子带到了派出所。刚进入接警大厅,那位母亲就激动地说道:“就是她打了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才九岁啊!”师傅李嘉顺一面安抚那位母亲的情绪,一面了解事情的整个经过。他站在了父母的角度,理解母亲焦急的心情,又考虑到了孩子惶恐的心理,又知晓了打人的女子是一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患者。他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了四个小时和孩子进行了耐心细致的交流和沟通,避免了让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使母亲心中悬着的石头落地了。同时又于情于法地对打人的女子进行了批评教育,才使得矛盾得以化解,案件得以成功调解。师傅李嘉顺真正做到了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设身处地地为每个人着想。
其次,师傅李嘉顺对待案件的严谨、细致是成为一名优秀干警的必备素质。今年2月份,崂山区一家养老院的经营者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师傅李嘉顺手中。当时,这家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到李村派出所报警,称一名80多岁的老汉住在养老院,已经欠费三个多月,他们多次打电话、发短信提醒老人的女儿缴费,可对方不接电话,也不回短信。父女俩的身份证复印件显示,他们户籍在外地,户籍所在地只知道两人离开了原籍,不知道两人现在到底住在哪。有工作人员想起,签养老协议时,老人的女儿说过住在李村,他们就赶紧到李村派出所报案。当天正值我和师傅李嘉顺值班,师傅一看父女俩的身份证复印件,便想起了两年前处理过的一起案件:当时是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一名女子和丈夫在李村一家养老院门前报警称,她想去探望住在养老院的父亲,但养老院说要防疫,不让她进门。当时,师傅李嘉顺到场,把女子的丈夫劝返并送回了金岭路的住处。师傅李嘉顺有记工作日志的习惯,立刻打开报案登记本查阅,找到了当时的处置情况和日期。师傅李嘉顺查询了出警记录,很快落实这对父女,就是两年前的那对父女,只是老人换了个养老院居住。我和师傅赶到金岭路,找到了那名女子,经过一番询问得知,最近女子和丈夫都没有找到工作,无法为老父亲缴纳每月2300元的费用,因此才玩起了“失踪”。师傅李嘉顺告知女子,既然签订了协议,要按照要求缴费,这是子女的义务;也也向养老院说明,老人的女儿确实有困难,养老院也答应,费用可以缓交一段时间。无论案件大小,师傅李嘉顺总是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正是这一份严谨和细致,才使得很多案件看似“巧合”地办结了。
师傅不仅在工作上是我的灯塔,在生活中更是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身处他乡,父母亲友也不在身边,师傅李嘉顺一直关心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遇到困难,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师傅,正是这份关怀,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在工作上更有干劲。

律师赵洋讲述:
我与李嘉顺警官相识于2010年的一次山东省公安机关优秀基层民警交流活动,我与李沧公安分局李嘉顺在基层派出所治安工作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李嘉顺对公安工作的专业和热爱,在后期的公安执法过程中我经常向他请教切磋工作中问题。2016年我通过司法考试后转业到青岛做了高校老师和律师,一直打算找机会请李嘉顺聚一下,可是他从来都没时间,不是在社区维稳防控,就是在办理调解治安案件……2018年,他主动邀请我到李村派出所商谈他成立的社区调解中心工作,我才算有机会跟他见面,他跟我说了基层群众缺少国家法律知识和政策,希望能发挥我的专业特长给老百姓普法、并诚恳的邀请我担任中心的法律顾问,我被他的诚恳和热情感动欣然参与了进来。
刚参与的时候其实对于派出所成立社区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真正参与进来后才发现,社区调解工作的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调解工作相当繁重,虽然发动了各方面的力量并进行了排班,但是仍然是应接不暇,很多次都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可是想到我们仅仅是偶尔加班,而李嘉顺却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单位,也是因为他的精神力量,我坚持每周到李村派出所义务担任公益调解员,参与疑难治安案件研究,参与当事人调解。
李嘉顺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公安基层治安工作,他不仅要完成每天大量的治安案件办理,他还真心地将爱倾注在了每一起治安案件调解工作。他把基层治安调解工作当做党对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把“让每个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公正”化作化解基层治安矛盾的具体工作。在每一起案件中不仅要完成治安管理处罚法意义上的结案,还要完成对于人民群众的案件预防、法律宣讲、法制教育、矛盾化解,同样的案件可能要比别人多付出2-3倍的工作量,但是社会稳定效果逐渐显现出来。例如2021年的一起殴打他人案件,系婚内问题双方家属大打出手,所里组织民警落实证据材料报法制部门审核后符合行政拘留条件,这既可以完成行政处罚指标又可以尽快结案。但是李嘉顺了解到男方案发后离家出走,女方一人带这三个女儿艰难经营广告印刷店,如果将将涉案人员行政拘留,就会导致母女生活更加困难。李嘉顺多次召集涉案人员组织调解并达成调解一致意见,同时针对女方的实际情况,李嘉顺向妇联申请了援助并协助找到专业的律师为女方提供帮助,为女方争取了孩子的抚养权以及最大的经济利益,从根本上化解了双方的矛盾。像这样的案例对于李嘉顺来说比比皆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践行着一名公安基层民警的初心使命,他用自己对公安工作的热情和信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推动着社会和谐发展的进步。

当事人王磊讲述:
我和李嘉顺警官相识于2022年7月3日晚,因为孩子与一女士发生纠纷。当晚处理案子的是李嘉顺警官,
在办案的过程中他常说的一句话“当警察就要关键时刻不能退缩,危急时刻警察就是老百姓的主心骨、守护神”。他用了将近4个小时的时间以身示范,从晚上7点一直到晚上11点,赶走了孩子心理的阴影使孩子重获新生。以他名字命名的“嘉顺警务调解工作室”真的是名副其实的。
李嘉顺警官的“好”是在调解过程中同时为双方着想。李嘉顺警官考虑到另一方性格问题,他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她,给她请心理咨询师帮助她,进一步推动事情的圆满解决。
当事人王冬冬讲述:
有困难找警察!以前总感觉是一句口号,真遇上事,才知道有困难找警察是对的。
前段时间我家楼上邻居,晚上和朋友在家聚会,到12点了还不散场,声音高亢,踢的酒瓶蹦蹦响,真是不堪其扰。我们上去提醒,结果楼上几人借着酒劲对我老公进行撕扯,将衣服都扯碎了,挣脱出来后我们报警。
到了派出所对方情绪很亢奋,派出所接警的李警官安抚对方让他冷静,陈述一下事件过程,结果对方拍着桌子指着李警官一直嗷嗷叫,说在自己家喝酒犯法吗?凭什么带他来派出所。李警官多次劝解对方冷静,对方反而声音越来越大,这时李警官声音严肃的警告对方现在的不冷静态度已经妨碍警察执行公务,希望他冷静。也许是李警官的严肃表情和语气震慑了对方,他声音变小,情绪也冷静了下来。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李警官对他们的扰民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在对撕破我们衣服赔偿费用上我们发生分歧,李警官分别对我们双方进行调解。李警官介绍了对方外地来青打工但一直没有合适工作,大家相互体谅,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在李警官的调解下,我们双方握手言和,走出派出所已经凌晨三点了,对方递给我老公一根烟说了声对不起,也对我们不让他们赔偿表示了感谢!实际我们双方最应该感谢的是李警官,他公正严肃地处理了问题,又耐心周到地调解了纠纷,让我们感觉正义得到了伸张,邻里之间还解除了芥蒂,自此楼上再也没有传出来噪音。
李警官对事件的处理张弛有度,能够准确地掌控住当事双方的情绪,把剑拔弩张的气氛消弭,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最后能让双方捂手言和,将问题解决,真是尽职尽责为人民服务的好警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