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近十年,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日益完善,金融实力大大增强。
作为改革探路的先行者,山东省正书写属于自己的金融业“奇迹”。从山东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6月末,山东社会融资规模余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3.47%,高于全国2.6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4935.6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2090.63亿;山东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641.1亿元,同比增长5.41%,占GDP的比重为6.33%,比去年年末提高了0.43个百分点。
回顾这10年,可以看到山东金融业不断创新、自我突破的“身影”。如今,山东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形成了显著支撑,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是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
山东省委书记李干杰在“中国这十年·山东”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到,这十年,经济转型跨越,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攻坚战,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强势突破。
现代金融业作为山东的“十强产业”之一,承担起实现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重要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机构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导向,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动能领域的信贷供给强度。从山东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得知,上半年山东服务业、涉农和信用贷款分别增加3831.9亿元、3154.0亿元和2522.6亿元,皆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分别多增272.2亿元、820.4亿元和680.1亿元。新旧动能十强产业贷款和绿色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万亿元,6月末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6.5%和62.1%。
同时,截止到6月末,山东科创类企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7.7%、37.7%和25.5%,可以看出,金融对科技创新领域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作为经济大省、能源大省,随着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产业优势及发展活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山东地区企业上市将进一步增量提质,在服务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山东金融运行情况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山东新增上市公司37家,创近十年新高;2022上半年,山东新增上市公司10家,过会待发行公司19家,其中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4家,位居全国第一。可以看出,金融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值得关注的是,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山东企业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代表新动能的创新型企业占比大幅提高,在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挂牌的高成长企业占比超过70%,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的生动诠释。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上市公司“乘风破浪”的背后,离不开山东为上市公司的培育与发展提供“风平浪静”的温馨港湾。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伴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山东金融市场更趋成熟,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百花齐放的金融机构
创设区域金融改革试验区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形成主题鲜明、特色各异、错位发展的生动局面,为实现经济金融协同贯通、共生共荣提供强大动力。
金融业的特点之一是高度聚集,形成聚集效应。近年来,金融机构落子山东,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功能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头部企业、机构牵引拉动之下,山东各地金融行业的潜力逐渐释放,济南、青岛、临沂等城市综合优势较为显着。
经国务院同意批复,山东先后成功设立青岛市财富管理、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济南市科创金融等3个国家级金改试验区。
国家把试验区的“金字招牌”交给山东,是荣誉,是机遇,更是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水平建设。自2014年获批以来,青岛市以财富管理改革创新引领金融业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财富管理发展之路。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1)”中,青岛排名第38位,已10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50。
据青岛财经日报报道,截至8月,金家岭金融区内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达到1200余家,涵盖22类金融业态;大型法人机构23家;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131家,备案私募基金605只,管理基金规模906亿元。其中包含了港信期货、联储证券、新沃基金、兴华基金、恒丰理财、光大理财、青银理财等重要机构落户。
2021年11月25日,济南市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将全力推动机构培育引进、市场体系构建、科创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工作。
目前,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各项创建工作正在加紧推进。总体目标是,争取用5 年左右时间,试验区基本形成体系健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配套完善、保障有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科技创新支持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随着更多的金融机构在山东落子,意味着山东金融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密集加持的金融政策
数据的取得,是一系列努力之下的结果,离不开金融行业的顶层设计以及各类金融政策的出台。
循着金融业焕发崭新活力的轨迹,不难看出,十年以来,不论是在地方金融改革、现代金融业发展布局,还是在金融服务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运用层面,山东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把山东金融业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201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金融立法文件《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推动山东金融发展步入了改革创新的快车道。
在2018年出台的《山东省现代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目标,到2022年,将在全省基本形成整体实力雄厚、区域布局合理、组织体系健全、市场功能完善、产融结合紧密、行业发展协调、运行秩序稳定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2021年,山东印发实施《山东省“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山东省现代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突破行动计划(2021-2022)》,发挥政策集成和部门协同效应,金融资源配置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提升。
随着一系列利好金融发展的政策落地以及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可以预见,山东金融产业发展正面临难得的赶超机遇。
2022年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创金融、转型金融,积极培育新兴金融业态,一体推进农商行改革化险;开展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做强区域性资本市场。
回望过去十年,山东金融业创造了太多的成就。下一个十年,山东全省金融业将进一步抓好中央金融政策在山东落实落地,在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继续探索,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好金融保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