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职业剧再不努力,就要被网文卷到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职业剧再不努力,就要被网文卷到了

现实题材剧,到了哪一步?

文|娱乐硬糖 顾韩

编辑|李春晖

对古偶的齐声批评言犹在耳,不过三五年,现实题材也来到了十字路口——虽成大势,却显疲态。这个暑期档,剧圈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古偶文艺复兴,在声量甚至评分上都超过了《欢乐颂3》《二十不惑2》《冰雨火》等现实题材剧。

按理说,女性群像、犯罪刑侦是过去几年屡经爆款验证的新流行,给现实题材剧注入了极大活力。然而,随着选题扎堆、模式固化,观众对其渐渐失去新鲜感。现实题材,急需找到下一个兴奋点。

《人世间》的成功昭示了一种可能——到严肃文学中去寻根。但这样能产生大众共鸣的严肃文学作品毕竟可遇不可求。在古偶或者说整个偶像剧领域,网文与影视已经形成稳定的上下游关系,网文的新潮流基本会决定剧集的新趋势。那么,现实题材的下一个热点,可以从网文的风向中得到预测或启发吗?

以前不好说,现在大胆说——可以!

一方面,现实题材剧中,网文IP已经在落地生长。《欢乐颂》《大江大河》的原著小说最初都是在网络上连载,剧集播出时网台两端均反响热烈,给了业界进一步投入现实题材的信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阅文集团联合发布的《2022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阅文平台现实题材作品授权开发的数量同比2020 年增长了3倍。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作品也以惊人速度在发展蜕变。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主要文学网站新增现实题材作品27 万余部,存量超过130 万部。在《2019-2020 网络文学IP影视剧改编潜力评估报告》中,现实题材作品存在感已极强,在前五中占了两席。

硬糖君一直认为,没有比网络小说更现实的现实题材文学了。其写作规模和发表方式决定了,网文会最及时、最直接地反映当前社会的所思所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看似求“爽”,其欲望指涉却因此越加真实。而当其直面现实题材,这些指向现实社会、具体问题的“爽”,更有机会成为现实题材剧的路标。

现实题材剧,到了哪一步?

2015年前后,网络视频平台崛起,大量热钱涌入,行业为迎合网生代年轻观众,在奇幻、玄幻等新型题材上猛下注。然而,具体执行过程中乱象丛生,以至于短短一两年间,观众对于华而不实的架空大剧已然审美疲劳。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古偶大剧屡屡出现数据虚高、滥用抠图等丑闻,《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我的前半生》等现实题材剧却脱颖而出,既热播又热议,既造梗又捧人,宣告现实题材回暖。

面对新的观众、新的社会情绪与新的剧集消费生态,现实题材也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内部创新与迭代,不断细分化。

都市的大类之下,婚恋情感太传统,职场硬核不好啃。既符合女性主义潮流、也抓住了中产焦虑,更在制造话题上得天独厚的女性群像、主妇逆袭、家庭教育等新选题应运而生,并在《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小欢喜》等爆款上得到验证。

但正如开头所言,好景不长,这些新的财富密码如今也遇到瓶颈,高配却哑火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扎堆生产导致的同质化问题。不仅人设、情节越来越可以预测,通过堆砌话题、刺激观众来博取热度的套路也早早显露,观众不再轻易上当。

另一方面,拍得越多,越是暴露创作者脱离生活的问题,空有现实题材之名,却无法令普通人产生共鸣。2021年,同为女性群像剧,冯小刚的《北辙南辕》遭遇群嘲,反而是小成本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成为黑马,正是在观众共情上与前者拉开了差距。

而近两年在市场上留有姓名的现实题材剧又是另一番样貌,透露出观众对现实题材剧的新需求:

要真实。警匪刑侦剧出走半生,重回《重案六组》的古早味。年中的《警察荣誉》聚焦基层民警,从“鸡毛蒜皮”中折射出社会、职场、家庭的百态,以及中国特有的人情世故。

要奇观。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世界的年轻人来说,奇观不一定是上天入地、四海八荒,也可以是《山海情》《人世间》精心营造的地域风貌、年代氛围。

要新鲜。《对手》的现代谍战、《开端》的时间循环、《天才基本法》的数学元素,都在前期为剧集迅速打开局面,后期也为观众津津乐道。

要价值。扶贫剧《大山的女儿》对女性、对农民的处理没有流于俗套,而是有力反驳了一些刻板印象,因此得到大量自来水安利。

早在2019年,影视圈已经将IP开发的目光投向严肃文学,《人世间》便是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路遥的《人生》也再次被翻拍。与此同时,《欢乐颂》《大江大河》等网文IP改编剧集的热播,也让成长起来的现实题材网文走入了下游市场的视野。

何谓“现实题材网文”

“现实题材网文”的概念在2015年后被广泛关注。之所以如此精确,是因为节点不是具体哪部小说的出现或走红,而是第一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举办。

在此之前,网文中当然也有现实题材作品,但是散落在男频都市与女频言情中,不足以成为一大品类。在此之后,大赛一届届举办,参赛规模不断扩大,现实题材网文标准在评委的讨论中逐渐明确,并通过获奖作品展示出来,对创作者形成指引。

阅文集团现实与短篇频道主编拉拉林此前在出版社工作,曾多次担任大赛评委。就他所观察到的,现实题材网文究竟要做都市网文的正剧化,还是传统文学的线上化,答案已经在无数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浮现出来。无论是编辑接触过的一些潜力作品,还是最新一届的部分参赛作品,在文学性上已经有一定高度,风格也更接近传统文学。

第六届大赛一等奖作品《上海凡人传》,被评委评价为在精神谱系上继承了《海上花列传》《繁花》等描写上海故事的名作,带有上海城市文学的特性

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或者说网络文学传承现实题材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内容之外。

首先,网文是连载模式,作者可以及时接收读者反馈、寻求编辑帮助,对作品进行修改打磨。除了实际的帮助,这种互动性亦能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在《大医凌然》作者志鸟村看来,读者不仅是“衣食父母”,更是智囊团和亲友团。网络文学能达到几百万字的体量,连续更新三四年,离不开读者的陪伴和追随。

其次,网文是一种大众写作。于编辑而言,网站收到的投稿是海量的,淘到潜力股的几率也比较大。于作者而言,降低了发表作品对资历与人脉的要求,有意愿即可尝试投稿,无需循着传统的作家之路慢慢攀爬。

拉拉林告诉硬糖君,现实频道的作者与其他品类作者在构成上并无很大不同,有成熟作家来到这片蓝海寻求转型,也有大量年轻的、兼职写作的新人作者。在现实题材征文大赛的历届获奖作品中,有超4成的作家是首次公开发表小说。

第5届大赛特等奖得主眉师娘就是一名95后,她通过记忆中父辈的口述,在作品《奔腾年代——向南向北》描绘了90年代一群年轻人的“闯海”创业史,洋洋洒洒七百多万字,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

除了这样的天赋型选手,还有许多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与专业知识融入作品中。令真实感、专业性成为现实题材网文的标配特征。

真实感,如《奔腾年代——向南向北》《上海凡人传》等对90年代多座城市的描写。一群95后、00后留言感叹,“文中的城市地标简直烂熟于心”“看到了父辈们成长的环境”。作品对时代背景的细致描摹,让读者在“真实”中产生共鸣。

专业性,如前投行经理创作《投行之路》,被读者称为投资银行入门的百科全书;前华为通信工程师创作的《与沙共舞》《与云共舞》,既有科技出海的艰辛历程,又有中东北非极富特色的风土人情。深入行业的一线经历和充满“烟火气”的个体感受,让作品内容更加专业可信。

超过23万人的创作群体,庞大的内容储备,越来越契合受众的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现实题材作者覆盖了教育、卫生、零售、新闻和出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5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占所有行业大类近6成。他们在作品中塑造了多达188种职业形象,既有医生、老师、警察、律师等常见职业,也有入殓师、竹编艺人、游戏制作人、敦煌壁画修复师等冷门职业。

真实感与专业性,是选择现实题材的读者的趣味所在,也本应是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寻找下一个市场风口

现实题材网文在各界的密切关注下诞生,IP的变现方式、作家的成长路径十分清晰。正因如此,现实题材网文在建立标准、拟定规格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不同作家的需求以及与下游的适配性。

现阶段,现实题材网文作家的成长路径已不局限于付费订阅和版权开发。兼具现实性与专业性的现实题材创作,在参评主流文学奖项时优势明显。与之相应,不同路径对作品的内容规格与追求也不尽相同。

如果作家倾向于以版权开发的方式获得收入,编辑会建议他/她将字数控制在几十万字,适应纸质书的体量,内容也尽量避免同质化,要有专属自己的卖点。

依然选择走订阅市场的现实题材网文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长篇连载,如果题材足够“独家”、有固定的粉丝基础,选题重复也未必是坏事。

参评主流文学奖项则对作品的文学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获得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的作家卓牧闲,就凭《韩警官》《朝阳警事》《老兵新警》等一系列警察题材作品,开创了网络文学“警务小说”门派。

不难看出,传统的网络文学,一般连载期间通过榜单便能决出爆款,现实题材网文却并非如此。如选择以评奖或版权开发为方向,会更像传统文学,效益后置——成功评奖或者改编作品面市的时候,作品与作者才真正成名,反哺作品的阅读或者销量。

评奖有难度、影视开发周期长,不过,如今IP的转化方式多元化,不再只有真人影视一条路,有声与动漫市场同样火热,同样依赖IP效应,让现实题材IP开发走上了快车道。

数据显示,在现实题材征文的历届获奖作品中,超过三成的作品有两种及以上的IP授权,多部作品完成了多达五种IP授权。其中,最受欢迎的IP开发形式TOP3为有声、出版和影视改编。现实题材的有声改编方面已有成功案例,上文提到的《大国重工》,有声剧的播放量已超过4000万。

拉拉林很有信心,现实题材网文是能够适应有声、动漫、影视等多种开发需求的。对于如何定义现实题材网文,一路摸索到现在,他的最新看法是,以“人与社会的连接”为内核。不一定要非常严肃、非常传统,类型上可以是言情、悬疑、科幻,具体设定上亦可不拘一格。毕竟,充沛的想象力、不寻常的视角,始终是网文的魅力所在。

有理由相信,即便古偶复兴,影视圈的现实题材热也不会就此消退。从行业角度看,寒冬疫情之后,市场重归理性。并且,经历过热钱时代的试错,从业者对“网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再迷信题材红利,而是不拘一格追求好故事。

从观众角度看,Z世代的消费力与话语权逐渐上升,终将成为观剧主力。Z世代更加推崇本土文化,对本国的历史与现实更感兴趣,这在消费领域造就了“国潮”崛起,在动漫领域促成了国漫复兴,而在影视市场,这意味着未来市场对现实题材的需求会是持续性的,旧有模式很难满足新生代观众的期待。

最新数据显示,现实题材网文的读者群体中,Z世代占比已达4成。只看从业者是否足够敏锐,能够从中领会到Z世代划出的重点,引领现实题材剧的下一个风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职业剧再不努力,就要被网文卷到了

现实题材剧,到了哪一步?

文|娱乐硬糖 顾韩

编辑|李春晖

对古偶的齐声批评言犹在耳,不过三五年,现实题材也来到了十字路口——虽成大势,却显疲态。这个暑期档,剧圈最大的事件莫过于古偶文艺复兴,在声量甚至评分上都超过了《欢乐颂3》《二十不惑2》《冰雨火》等现实题材剧。

按理说,女性群像、犯罪刑侦是过去几年屡经爆款验证的新流行,给现实题材剧注入了极大活力。然而,随着选题扎堆、模式固化,观众对其渐渐失去新鲜感。现实题材,急需找到下一个兴奋点。

《人世间》的成功昭示了一种可能——到严肃文学中去寻根。但这样能产生大众共鸣的严肃文学作品毕竟可遇不可求。在古偶或者说整个偶像剧领域,网文与影视已经形成稳定的上下游关系,网文的新潮流基本会决定剧集的新趋势。那么,现实题材的下一个热点,可以从网文的风向中得到预测或启发吗?

以前不好说,现在大胆说——可以!

一方面,现实题材剧中,网文IP已经在落地生长。《欢乐颂》《大江大河》的原著小说最初都是在网络上连载,剧集播出时网台两端均反响热烈,给了业界进一步投入现实题材的信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阅文集团联合发布的《2022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2021年,阅文平台现实题材作品授权开发的数量同比2020 年增长了3倍。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中的现实题材作品也以惊人速度在发展蜕变。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主要文学网站新增现实题材作品27 万余部,存量超过130 万部。在《2019-2020 网络文学IP影视剧改编潜力评估报告》中,现实题材作品存在感已极强,在前五中占了两席。

硬糖君一直认为,没有比网络小说更现实的现实题材文学了。其写作规模和发表方式决定了,网文会最及时、最直接地反映当前社会的所思所想,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看似求“爽”,其欲望指涉却因此越加真实。而当其直面现实题材,这些指向现实社会、具体问题的“爽”,更有机会成为现实题材剧的路标。

现实题材剧,到了哪一步?

2015年前后,网络视频平台崛起,大量热钱涌入,行业为迎合网生代年轻观众,在奇幻、玄幻等新型题材上猛下注。然而,具体执行过程中乱象丛生,以至于短短一两年间,观众对于华而不实的架空大剧已然审美疲劳。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古偶大剧屡屡出现数据虚高、滥用抠图等丑闻,《人民的名义》《鸡毛飞上天》《我的前半生》等现实题材剧却脱颖而出,既热播又热议,既造梗又捧人,宣告现实题材回暖。

面对新的观众、新的社会情绪与新的剧集消费生态,现实题材也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内部创新与迭代,不断细分化。

都市的大类之下,婚恋情感太传统,职场硬核不好啃。既符合女性主义潮流、也抓住了中产焦虑,更在制造话题上得天独厚的女性群像、主妇逆袭、家庭教育等新选题应运而生,并在《三十而已》《我的前半生》《小欢喜》等爆款上得到验证。

但正如开头所言,好景不长,这些新的财富密码如今也遇到瓶颈,高配却哑火的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扎堆生产导致的同质化问题。不仅人设、情节越来越可以预测,通过堆砌话题、刺激观众来博取热度的套路也早早显露,观众不再轻易上当。

另一方面,拍得越多,越是暴露创作者脱离生活的问题,空有现实题材之名,却无法令普通人产生共鸣。2021年,同为女性群像剧,冯小刚的《北辙南辕》遭遇群嘲,反而是小成本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成为黑马,正是在观众共情上与前者拉开了差距。

而近两年在市场上留有姓名的现实题材剧又是另一番样貌,透露出观众对现实题材剧的新需求:

要真实。警匪刑侦剧出走半生,重回《重案六组》的古早味。年中的《警察荣誉》聚焦基层民警,从“鸡毛蒜皮”中折射出社会、职场、家庭的百态,以及中国特有的人情世故。

要奇观。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构筑的虚拟世界的年轻人来说,奇观不一定是上天入地、四海八荒,也可以是《山海情》《人世间》精心营造的地域风貌、年代氛围。

要新鲜。《对手》的现代谍战、《开端》的时间循环、《天才基本法》的数学元素,都在前期为剧集迅速打开局面,后期也为观众津津乐道。

要价值。扶贫剧《大山的女儿》对女性、对农民的处理没有流于俗套,而是有力反驳了一些刻板印象,因此得到大量自来水安利。

早在2019年,影视圈已经将IP开发的目光投向严肃文学,《人世间》便是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路遥的《人生》也再次被翻拍。与此同时,《欢乐颂》《大江大河》等网文IP改编剧集的热播,也让成长起来的现实题材网文走入了下游市场的视野。

何谓“现实题材网文”

“现实题材网文”的概念在2015年后被广泛关注。之所以如此精确,是因为节点不是具体哪部小说的出现或走红,而是第一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的举办。

在此之前,网文中当然也有现实题材作品,但是散落在男频都市与女频言情中,不足以成为一大品类。在此之后,大赛一届届举办,参赛规模不断扩大,现实题材网文标准在评委的讨论中逐渐明确,并通过获奖作品展示出来,对创作者形成指引。

阅文集团现实与短篇频道主编拉拉林此前在出版社工作,曾多次担任大赛评委。就他所观察到的,现实题材网文究竟要做都市网文的正剧化,还是传统文学的线上化,答案已经在无数作家的创作实践中浮现出来。无论是编辑接触过的一些潜力作品,还是最新一届的部分参赛作品,在文学性上已经有一定高度,风格也更接近传统文学。

第六届大赛一等奖作品《上海凡人传》,被评委评价为在精神谱系上继承了《海上花列传》《繁花》等描写上海故事的名作,带有上海城市文学的特性

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或者说网络文学传承现实题材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内容之外。

首先,网文是连载模式,作者可以及时接收读者反馈、寻求编辑帮助,对作品进行修改打磨。除了实际的帮助,这种互动性亦能带来精神上的鼓励。在《大医凌然》作者志鸟村看来,读者不仅是“衣食父母”,更是智囊团和亲友团。网络文学能达到几百万字的体量,连续更新三四年,离不开读者的陪伴和追随。

其次,网文是一种大众写作。于编辑而言,网站收到的投稿是海量的,淘到潜力股的几率也比较大。于作者而言,降低了发表作品对资历与人脉的要求,有意愿即可尝试投稿,无需循着传统的作家之路慢慢攀爬。

拉拉林告诉硬糖君,现实频道的作者与其他品类作者在构成上并无很大不同,有成熟作家来到这片蓝海寻求转型,也有大量年轻的、兼职写作的新人作者。在现实题材征文大赛的历届获奖作品中,有超4成的作家是首次公开发表小说。

第5届大赛特等奖得主眉师娘就是一名95后,她通过记忆中父辈的口述,在作品《奔腾年代——向南向北》描绘了90年代一群年轻人的“闯海”创业史,洋洋洒洒七百多万字,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

除了这样的天赋型选手,还有许多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与专业知识融入作品中。令真实感、专业性成为现实题材网文的标配特征。

真实感,如《奔腾年代——向南向北》《上海凡人传》等对90年代多座城市的描写。一群95后、00后留言感叹,“文中的城市地标简直烂熟于心”“看到了父辈们成长的环境”。作品对时代背景的细致描摹,让读者在“真实”中产生共鸣。

专业性,如前投行经理创作《投行之路》,被读者称为投资银行入门的百科全书;前华为通信工程师创作的《与沙共舞》《与云共舞》,既有科技出海的艰辛历程,又有中东北非极富特色的风土人情。深入行业的一线经历和充满“烟火气”的个体感受,让作品内容更加专业可信。

超过23万人的创作群体,庞大的内容储备,越来越契合受众的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现实题材作者覆盖了教育、卫生、零售、新闻和出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57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占所有行业大类近6成。他们在作品中塑造了多达188种职业形象,既有医生、老师、警察、律师等常见职业,也有入殓师、竹编艺人、游戏制作人、敦煌壁画修复师等冷门职业。

真实感与专业性,是选择现实题材的读者的趣味所在,也本应是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寻找下一个市场风口

现实题材网文在各界的密切关注下诞生,IP的变现方式、作家的成长路径十分清晰。正因如此,现实题材网文在建立标准、拟定规格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不同作家的需求以及与下游的适配性。

现阶段,现实题材网文作家的成长路径已不局限于付费订阅和版权开发。兼具现实性与专业性的现实题材创作,在参评主流文学奖项时优势明显。与之相应,不同路径对作品的内容规格与追求也不尽相同。

如果作家倾向于以版权开发的方式获得收入,编辑会建议他/她将字数控制在几十万字,适应纸质书的体量,内容也尽量避免同质化,要有专属自己的卖点。

依然选择走订阅市场的现实题材网文则没有这些限制。可以长篇连载,如果题材足够“独家”、有固定的粉丝基础,选题重复也未必是坏事。

参评主流文学奖项则对作品的文学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获得第四届茅盾新人奖·网络文学奖的作家卓牧闲,就凭《韩警官》《朝阳警事》《老兵新警》等一系列警察题材作品,开创了网络文学“警务小说”门派。

不难看出,传统的网络文学,一般连载期间通过榜单便能决出爆款,现实题材网文却并非如此。如选择以评奖或版权开发为方向,会更像传统文学,效益后置——成功评奖或者改编作品面市的时候,作品与作者才真正成名,反哺作品的阅读或者销量。

评奖有难度、影视开发周期长,不过,如今IP的转化方式多元化,不再只有真人影视一条路,有声与动漫市场同样火热,同样依赖IP效应,让现实题材IP开发走上了快车道。

数据显示,在现实题材征文的历届获奖作品中,超过三成的作品有两种及以上的IP授权,多部作品完成了多达五种IP授权。其中,最受欢迎的IP开发形式TOP3为有声、出版和影视改编。现实题材的有声改编方面已有成功案例,上文提到的《大国重工》,有声剧的播放量已超过4000万。

拉拉林很有信心,现实题材网文是能够适应有声、动漫、影视等多种开发需求的。对于如何定义现实题材网文,一路摸索到现在,他的最新看法是,以“人与社会的连接”为内核。不一定要非常严肃、非常传统,类型上可以是言情、悬疑、科幻,具体设定上亦可不拘一格。毕竟,充沛的想象力、不寻常的视角,始终是网文的魅力所在。

有理由相信,即便古偶复兴,影视圈的现实题材热也不会就此消退。从行业角度看,寒冬疫情之后,市场重归理性。并且,经历过热钱时代的试错,从业者对“网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不再迷信题材红利,而是不拘一格追求好故事。

从观众角度看,Z世代的消费力与话语权逐渐上升,终将成为观剧主力。Z世代更加推崇本土文化,对本国的历史与现实更感兴趣,这在消费领域造就了“国潮”崛起,在动漫领域促成了国漫复兴,而在影视市场,这意味着未来市场对现实题材的需求会是持续性的,旧有模式很难满足新生代观众的期待。

最新数据显示,现实题材网文的读者群体中,Z世代占比已达4成。只看从业者是否足够敏锐,能够从中领会到Z世代划出的重点,引领现实题材剧的下一个风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