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上海如何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上海如何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在全球投资低迷的背景之下,上海在吸引投资方面却表现得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网络

下月初,伦敦金融城第688任市长茅杰飞勋爵(Jeffrey Mountevans)将首次率团访华,其中重要一站,是参加9月10日至14日的“2016上海国际航运周”系列活动。

与这位具有挪威血统的勋爵随行的,还将有波罗的海交易所、伦敦海事服务协会、劳氏船级社等多家国际重量级航运机构的高层。

茅杰飞勋爵7月底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会见时表示,英国公投脱欧后,英欧关系面临不确定性,他期待9月访华能进一步推动英中企业在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保险、海运等领域的合作。

而航运业或将是此行推进合作的重点。界面新闻独家获得的一份日程表显示,按照计划,茅杰飞勋爵一行将在航运周期间见证由伦敦金融城参与的“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以下简称MFEC)投入使用。MFEC被寄望于成为劳氏咖啡屋在上海的复刻版故事——17世纪的劳氏咖啡屋曾助力伦敦成为地位稳固的国际航运中心。

事实上,自去年全球第一大国际船舶管理公司英国威仕集团(V-SHIP)落户上海自贸区以来,以英国企业为代表的航运业相关投资就悄然在上海掀起了一轮小高潮。

国际航运业在上海的加速布局只是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包括自贸区改革、科创中心建设等一系列开放措施,正在使上海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据《费加罗报》今年年初的报道,由巴黎-法兰西岛首都经济研究所与法国KPMG审计事务所公布的2016年世界主要城市投资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吸引外资项目183个,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排在英国伦敦之后。

而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6月17日的报道,该报集团旗下数据服务机构FDI Markets的数据显示,2014年,236家公司宣布或启动了245个在上海的绿地投资项目(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总投资额约为80亿美元,上海在绿地投资项目数量上排在新加坡和伦敦之后,位居最吸引绿地投资城市第3位。

最新的数据也令人兴奋。据上海市商务委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增长0.8%,实际使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4%。

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是上海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最大的开放措施就是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外商投资,原来不开放或者半开放的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

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推进,则增强了外商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的热情。上半年,上海新认定研发中心6家,累计已达到402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沪设立的研发中心占1/3,全球研发中心达到40余家。

“尽管竞争的加剧使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利润在下降,但在跨国公司眼中,中国仍然是一个最好的市场。”尚玉英说。

而单从航运领域看,在全球产业低迷的背景下,上海这个中国的重要中心城市正变得闪闪发光。

今年8月初,《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6)》在上海发布。这份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共同编制的报告显示,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中,上海位列其中,稳居第六。

而据上海浦东新区航运服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目前浦东新区已经集聚各类航运企业6000多家。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凭借金融和区位优势,也集聚了近千家中外知名航运机构和高成长性航运企业,这些机构和企业涵盖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服务、科研教育培训等领域。

航运业投资在上海的兴起并非偶然。

在全球航运业界看来,无论对于哪一个航运细分行业,中国都是一片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全球超过40%的新造船在中国制造,超过20%的运力由中国船东拥有。

谁都希望到中国来占据一席之地。但在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并推行负面清单制度之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航运业面临着种种限制。直到最近三年内,这些限制才被逐一打破。

最大的限制在于行业领域及持股比例。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进行了首次放宽,例如,明确对投资定期、不定期国际海上运输业务的合资合作,不再限制“由中方控股”;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和堆场业务;外商可以在自贸区设立股比不限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经营进出中国港口的国际船舶运输业务。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妥开展外商成立独资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资海运公司等试点。

这无疑使上海自贸区成为航运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选择。

英国威仕集团大中国区负责人欧里斯就曾表示,中国巨大的船管市场发展潜力吸引着全球船管企业的目光,而上海国际化的开放程度以及航运产业成熟度,使得上海自贸区成为外资船管落户中国的首选地。

这也让威仕集团长期以来拓展中国市场业务的梦想得以实现。十年前,威仕集团就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从事海外公司在中国的推广。而设在自贸区的威仕全资子公司卫狮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则可直接从事豪华邮轮、特种船等船舶管理服务领域。

威仕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浦东航运办提供的资料,目前,上海自贸区已集聚外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效应。

航运行业的逐渐集聚,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产生了潜在的利好。

以船管业为例,船管企业主要从事船舶的技术支撑、安全运营和船员管理等三方面工作,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船管行业对税收的贡献并不大,但是技术含量较高,且是航运人才的集聚地,允许外商独资将方便船管企业吸纳全球人才。

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被广泛认可,其主要标志就是全球船舶管理企业纷纷在此集聚发展。而在自贸区新政影响下,上海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船舶管理中心。

此外,船管行业的市场前景也非常诱人。一艘作价5000万美元的船舶,其年度船舶管理费用仅15万美元左右,但物料采购、船用补给、生活用品、加油等消耗费用达300万美元,由此带动的海员培训和外派、船舶维修、备件供给、航运保险等配套环节产生的费用更是高达十几倍。在业内人士看来,船舶管理未来上下游产业的业务量将不亚于天猫、京东等零售行业的市场。

自贸区带来国际产业链的集聚,航运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行业。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航运业占经济总量规模不大、行业成熟度高且天然具有国际化特色,自贸区的开放措施更容易在这个行业产生作用。

除航运业外,医药、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也都通过上海自贸区正加快中国市场的布局。

不久前,跨国医药巨头诺华集团投资10亿美元的上海研发园区正式亮相,这是诺华继瑞士巴塞尔、美国麻省剑桥之后的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

诺华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表示,在诺华版图里,中国市场已从过去的前20位上升至前5位,希望在中国开展突破性创新药物的研发,造福中国和全球患者。

有此想法的并非诺华一家。另一家跨国医药巨头罗氏集团同样在近年来斥资近20亿元人民币,扩建了在上海的研发基地。该公司向界面新闻表示,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上海被罗氏视为继巴塞尔和旧金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医药行业也是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的主要领域,占总数的24.4%,全球最大的10家制药企业中,有7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一些领域现在还没有完全开放,随着进一步的开放,今后几年,金融服务业、电信,甚至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可能都会成为上海未来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尚玉英说。

然而,外商投资的加快布局,也对上海提出了新的考验。

以航运业为例,上海航运业的整体环境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比如难以为投资者提供成熟的产业服务,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显示,这种服务对航运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9月将启用的MFEC,就是补充上海在航运中心建设中“一站式服务”不足的短板。MFEC被寄望于成为上海的“劳氏咖啡屋”。

1687年,爱德华·劳埃德的劳氏咖啡屋(Lloyd’s Coffee House)在泰晤士河畔的Lambard Street开业,和其他同行一样,以浓香咖啡、休闲气氛为周边的来往商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

由于地处航运中心伦敦的中心地段,来往的客人以船东、船员、货主、保险公司、银行家为主,经常交流一些航运和船舶相关的信息。

注意到这一特点,敏锐的劳埃德开始让客人记录下与航运和船舶相关的供需信息,并从1696年开始定期印制单张小报《劳埃德新闻》,报道海运和贸易信息、近期拍卖的船舶广告和其它相关的分类信息,吸引了越来越多船东、商人、经纪人、船长以及银行业者聚焦于此。

劳埃德咖啡屋从此进入了航运界,1760年,以确定船舶适航状况、并为船舶评级的劳氏船级社成立,成为全球最早的船级社。劳氏咖啡屋也成为影响世界航运史最著名的佳话之一。

劳氏咖啡屋的传奇揭示出,一个优秀的平台能带来信息和产业的集聚,而这种集聚作用对航运业至关重要。

2014年,曾在劳氏船级社任高级分析师的张兵华联合伦敦金融城、伦敦海事服务协会、浦东新区政府、招商局集团等机构,启动了MFEC的建设。张兵华曾在伦敦航运圈深耕多年,深谙国际航运法则。2010年底,张兵华作为高端航运人才被引进回国。

张兵华认为,伦敦航运产业集群最初的发展驱动力之一,是17世纪咖啡馆的日渐风靡。除了最先引起大家注意的劳氏咖啡馆,佛吉尼亚和波罗的海咖啡馆(波罗的海交易所的前身)此后也崭露头角。正是这种集群效应,使伦敦具有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这正是上海所欠缺的。

类似于劳氏咖啡屋,MFEC致力于成为一个独立第三方平台,在浦东世博园区内为入驻企业提供集中办公的物理空间、“互联网+”的平台服务,以此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提供资讯及信息发布、行业交流平台等服务,增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作为独立第三方平台,基地并不从客户之间的交易获得利益,这样就和任何行业客户没有利益冲突,从而能够集聚更多的行业企业到平台上来,并使每个参与者都受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张兵华希望,能够以此使产业集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全球的行业地标。

航运业的“一站式”服务之所以重要,与其产业链长、古老而又难以改变的交易方式有关。

张兵华解释,航运业产业链之长,超出其他任何行业,包含贸易、买卖船、造船(钢铁、电子、机械等行业)、拆船、运输、代理、经纪、法律、教育培训、金融,炼油等,几乎包含了整个社会的所有产业。此外,航运业的习惯交易方式是面谈,因为每笔交易的要求和标的都不相同,而且金额巨大,也不可能将价格全部公开。

伦敦海事促进署执行主席Doug Barrow指出,“一站式服务”这种能力对上海作为金融和海事中心的发展,可以是重要的催化剂。MFEC将能为英国的海事服务供应商提供一个集聚点,让他们以此为基础与中国的航运及物流企业对接,从而达成更好的交流和更紧密的合作。

在外界看来,MFEC的做法听上去与传统的产业园区性质相类似,但效果却比后者更直观。

如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MFEC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及楼宇通讯网线的智能切换,可以让多家入驻企业共享一条国际视讯通话线路,仅此一项,就可为每家企业节省一年数十万的国际通话费用。

另外一些更为关键的短板存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上。 据《东方早报》此前报道,尽管卫狮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去年就已成立,但截至今年4月份,仍无实际经营活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相关政策与国际惯例存在衔接问题,包括海员外派资质存在瓶颈、船员个人所得税偏高、代收代付的税负成本较高、资金跨境进出不便捷等。此外,本土航运人才难觅、用工成本高,也同样造成业务拓展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上海航运主管部门正在探索解决,如简化外汇进出手续,打造国际船舶备件跨境电商平台等。此外,浦东航运服务办公室还计划与上海航运交易所、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等意向企业交流合作,探索搭建航运人才服务平台。

界面新闻还了解到,类似由政府部门搭建的人才服务平台,也将在MFEC中实现,除此之外,MFEC中还将引入自贸区一站式服务窗口,解决企业几乎所有的商事办理。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对外联络局副局长罗永朝向界面新闻表示,自贸区改革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已经逐渐从部门办事作风渗透至政府官员的管理理念。

“比如,自贸区成立以来,就一直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强调各项制度创新要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上海自贸区的各级领导除了关切政策和改革自上而下的推进外,更多的是直面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想法,努力为每一家企业寻求解决方案,并从中完善自贸区的制度改革。”罗永朝说。

近期,上海市政府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这一方案也正是在与企业无数次沟通的过程中形成的。

《方案》提出,要求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互为支撑的监管格局。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张涌向界面新闻解释说:“《方案》立足于更好的’管’,并为更大的’放’提供保障。”

创造一种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上海各个层面的共识,对此,上海市的领导人态度更为明确和坚定。

今年6月份,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张江调研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在沪发展情况时指出,4万家外资企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将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企业在沪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根据上海市政府的部署,上海将继续营造更加开放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环境。其中关键的一项是“证照分离”的改革试点,这是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率先在上海浦东开展的改革意在削减审批权力,简化企业注册申办手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上海如何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在全球投资低迷的背景之下,上海在吸引投资方面却表现得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网络

下月初,伦敦金融城第688任市长茅杰飞勋爵(Jeffrey Mountevans)将首次率团访华,其中重要一站,是参加9月10日至14日的“2016上海国际航运周”系列活动。

与这位具有挪威血统的勋爵随行的,还将有波罗的海交易所、伦敦海事服务协会、劳氏船级社等多家国际重量级航运机构的高层。

茅杰飞勋爵7月底与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会见时表示,英国公投脱欧后,英欧关系面临不确定性,他期待9月访华能进一步推动英中企业在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保险、海运等领域的合作。

而航运业或将是此行推进合作的重点。界面新闻独家获得的一份日程表显示,按照计划,茅杰飞勋爵一行将在航运周期间见证由伦敦金融城参与的“上海航运和金融产业基地”(以下简称MFEC)投入使用。MFEC被寄望于成为劳氏咖啡屋在上海的复刻版故事——17世纪的劳氏咖啡屋曾助力伦敦成为地位稳固的国际航运中心。

事实上,自去年全球第一大国际船舶管理公司英国威仕集团(V-SHIP)落户上海自贸区以来,以英国企业为代表的航运业相关投资就悄然在上海掀起了一轮小高潮。

国际航运业在上海的加速布局只是一个缩影。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包括自贸区改革、科创中心建设等一系列开放措施,正在使上海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据《费加罗报》今年年初的报道,由巴黎-法兰西岛首都经济研究所与法国KPMG审计事务所公布的2016年世界主要城市投资吸引力排名报告显示,2015年,上海吸引外资项目183个,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排在英国伦敦之后。

而根据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6月17日的报道,该报集团旗下数据服务机构FDI Markets的数据显示,2014年,236家公司宣布或启动了245个在上海的绿地投资项目(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总投资额约为80亿美元,上海在绿地投资项目数量上排在新加坡和伦敦之后,位居最吸引绿地投资城市第3位。

最新的数据也令人兴奋。据上海市商务委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上海新增合同外资344亿美元,增长0.8%,实际使用外资87亿美元,增长1.4%。

金融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是上海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上海市商务委主任尚玉英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说:“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来最大的开放措施就是服务业领域,特别是外商投资,原来不开放或者半开放的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

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推进,则增强了外商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的热情。上半年,上海新认定研发中心6家,累计已达到402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在沪设立的研发中心占1/3,全球研发中心达到40余家。

“尽管竞争的加剧使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利润在下降,但在跨国公司眼中,中国仍然是一个最好的市场。”尚玉英说。

而单从航运领域看,在全球产业低迷的背景下,上海这个中国的重要中心城市正变得闪闪发光。

今年8月初,《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6)》在上海发布。这份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共同编制的报告显示,全球十大国际航运中心中,上海位列其中,稳居第六。

而据上海浦东新区航运服务办公室提供的数据,目前浦东新区已经集聚各类航运企业6000多家。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凭借金融和区位优势,也集聚了近千家中外知名航运机构和高成长性航运企业,这些机构和企业涵盖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服务、科研教育培训等领域。

航运业投资在上海的兴起并非偶然。

在全球航运业界看来,无论对于哪一个航运细分行业,中国都是一片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全球超过40%的新造船在中国制造,超过20%的运力由中国船东拥有。

谁都希望到中国来占据一席之地。但在2013年上海自贸区设立并推行负面清单制度之前,外商投资中国的航运业面临着种种限制。直到最近三年内,这些限制才被逐一打破。

最大的限制在于行业领域及持股比例。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进行了首次放宽,例如,明确对投资定期、不定期国际海上运输业务的合资合作,不再限制“由中方控股”;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集装箱和堆场业务;外商可以在自贸区设立股比不限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经营进出中国港口的国际船舶运输业务。

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妥开展外商成立独资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资海运公司等试点。

这无疑使上海自贸区成为航运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选择。

英国威仕集团大中国区负责人欧里斯就曾表示,中国巨大的船管市场发展潜力吸引着全球船管企业的目光,而上海国际化的开放程度以及航运产业成熟度,使得上海自贸区成为外资船管落户中国的首选地。

这也让威仕集团长期以来拓展中国市场业务的梦想得以实现。十年前,威仕集团就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从事海外公司在中国的推广。而设在自贸区的威仕全资子公司卫狮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则可直接从事豪华邮轮、特种船等船舶管理服务领域。

威仕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浦东航运办提供的资料,目前,上海自贸区已集聚外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12家,初步形成了规模化发展效应。

航运行业的逐渐集聚,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产生了潜在的利好。

以船管业为例,船管企业主要从事船舶的技术支撑、安全运营和船员管理等三方面工作,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船管行业对税收的贡献并不大,但是技术含量较高,且是航运人才的集聚地,允许外商独资将方便船管企业吸纳全球人才。

新加坡国际航运中心地位被广泛认可,其主要标志就是全球船舶管理企业纷纷在此集聚发展。而在自贸区新政影响下,上海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船舶管理中心。

此外,船管行业的市场前景也非常诱人。一艘作价5000万美元的船舶,其年度船舶管理费用仅15万美元左右,但物料采购、船用补给、生活用品、加油等消耗费用达300万美元,由此带动的海员培训和外派、船舶维修、备件供给、航运保险等配套环节产生的费用更是高达十几倍。在业内人士看来,船舶管理未来上下游产业的业务量将不亚于天猫、京东等零售行业的市场。

自贸区带来国际产业链的集聚,航运只是其中一个代表行业。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航运业占经济总量规模不大、行业成熟度高且天然具有国际化特色,自贸区的开放措施更容易在这个行业产生作用。

除航运业外,医药、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也都通过上海自贸区正加快中国市场的布局。

不久前,跨国医药巨头诺华集团投资10亿美元的上海研发园区正式亮相,这是诺华继瑞士巴塞尔、美国麻省剑桥之后的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

诺华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表示,在诺华版图里,中国市场已从过去的前20位上升至前5位,希望在中国开展突破性创新药物的研发,造福中国和全球患者。

有此想法的并非诺华一家。另一家跨国医药巨头罗氏集团同样在近年来斥资近20亿元人民币,扩建了在上海的研发基地。该公司向界面新闻表示,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上海被罗氏视为继巴塞尔和旧金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战略中心。

医药行业也是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的主要领域,占总数的24.4%,全球最大的10家制药企业中,有7家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目前,一些领域现在还没有完全开放,随着进一步的开放,今后几年,金融服务业、电信,甚至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可能都会成为上海未来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尚玉英说。

然而,外商投资的加快布局,也对上海提出了新的考验。

以航运业为例,上海航运业的整体环境仍存在着一些薄弱的环节,比如难以为投资者提供成熟的产业服务,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显示,这种服务对航运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9月将启用的MFEC,就是补充上海在航运中心建设中“一站式服务”不足的短板。MFEC被寄望于成为上海的“劳氏咖啡屋”。

1687年,爱德华·劳埃德的劳氏咖啡屋(Lloyd’s Coffee House)在泰晤士河畔的Lambard Street开业,和其他同行一样,以浓香咖啡、休闲气氛为周边的来往商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

由于地处航运中心伦敦的中心地段,来往的客人以船东、船员、货主、保险公司、银行家为主,经常交流一些航运和船舶相关的信息。

注意到这一特点,敏锐的劳埃德开始让客人记录下与航运和船舶相关的供需信息,并从1696年开始定期印制单张小报《劳埃德新闻》,报道海运和贸易信息、近期拍卖的船舶广告和其它相关的分类信息,吸引了越来越多船东、商人、经纪人、船长以及银行业者聚焦于此。

劳埃德咖啡屋从此进入了航运界,1760年,以确定船舶适航状况、并为船舶评级的劳氏船级社成立,成为全球最早的船级社。劳氏咖啡屋也成为影响世界航运史最著名的佳话之一。

劳氏咖啡屋的传奇揭示出,一个优秀的平台能带来信息和产业的集聚,而这种集聚作用对航运业至关重要。

2014年,曾在劳氏船级社任高级分析师的张兵华联合伦敦金融城、伦敦海事服务协会、浦东新区政府、招商局集团等机构,启动了MFEC的建设。张兵华曾在伦敦航运圈深耕多年,深谙国际航运法则。2010年底,张兵华作为高端航运人才被引进回国。

张兵华认为,伦敦航运产业集群最初的发展驱动力之一,是17世纪咖啡馆的日渐风靡。除了最先引起大家注意的劳氏咖啡馆,佛吉尼亚和波罗的海咖啡馆(波罗的海交易所的前身)此后也崭露头角。正是这种集群效应,使伦敦具有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能力,这正是上海所欠缺的。

类似于劳氏咖啡屋,MFEC致力于成为一个独立第三方平台,在浦东世博园区内为入驻企业提供集中办公的物理空间、“互联网+”的平台服务,以此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提供资讯及信息发布、行业交流平台等服务,增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作为独立第三方平台,基地并不从客户之间的交易获得利益,这样就和任何行业客户没有利益冲突,从而能够集聚更多的行业企业到平台上来,并使每个参与者都受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张兵华希望,能够以此使产业集聚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全球的行业地标。

航运业的“一站式”服务之所以重要,与其产业链长、古老而又难以改变的交易方式有关。

张兵华解释,航运业产业链之长,超出其他任何行业,包含贸易、买卖船、造船(钢铁、电子、机械等行业)、拆船、运输、代理、经纪、法律、教育培训、金融,炼油等,几乎包含了整个社会的所有产业。此外,航运业的习惯交易方式是面谈,因为每笔交易的要求和标的都不相同,而且金额巨大,也不可能将价格全部公开。

伦敦海事促进署执行主席Doug Barrow指出,“一站式服务”这种能力对上海作为金融和海事中心的发展,可以是重要的催化剂。MFEC将能为英国的海事服务供应商提供一个集聚点,让他们以此为基础与中国的航运及物流企业对接,从而达成更好的交流和更紧密的合作。

在外界看来,MFEC的做法听上去与传统的产业园区性质相类似,但效果却比后者更直观。

如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MFEC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以及楼宇通讯网线的智能切换,可以让多家入驻企业共享一条国际视讯通话线路,仅此一项,就可为每家企业节省一年数十万的国际通话费用。

另外一些更为关键的短板存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上。 据《东方早报》此前报道,尽管卫狮船舶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去年就已成立,但截至今年4月份,仍无实际经营活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国内相关政策与国际惯例存在衔接问题,包括海员外派资质存在瓶颈、船员个人所得税偏高、代收代付的税负成本较高、资金跨境进出不便捷等。此外,本土航运人才难觅、用工成本高,也同样造成业务拓展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上海航运主管部门正在探索解决,如简化外汇进出手续,打造国际船舶备件跨境电商平台等。此外,浦东航运服务办公室还计划与上海航运交易所、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等意向企业交流合作,探索搭建航运人才服务平台。

界面新闻还了解到,类似由政府部门搭建的人才服务平台,也将在MFEC中实现,除此之外,MFEC中还将引入自贸区一站式服务窗口,解决企业几乎所有的商事办理。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对外联络局副局长罗永朝向界面新闻表示,自贸区改革推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已经逐渐从部门办事作风渗透至政府官员的管理理念。

“比如,自贸区成立以来,就一直强调以企业为主体,强调各项制度创新要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上海自贸区的各级领导除了关切政策和改革自上而下的推进外,更多的是直面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的困难和想法,努力为每一家企业寻求解决方案,并从中完善自贸区的制度改革。”罗永朝说。

近期,上海市政府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浦东新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这一方案也正是在与企业无数次沟通的过程中形成的。

《方案》提出,要求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互为支撑的监管格局。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局长张涌向界面新闻解释说:“《方案》立足于更好的’管’,并为更大的’放’提供保障。”

创造一种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正在成为上海各个层面的共识,对此,上海市的领导人态度更为明确和坚定。

今年6月份,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张江调研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在沪发展情况时指出,4万家外资企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将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企业在沪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根据上海市政府的部署,上海将继续营造更加开放的、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环境。其中关键的一项是“证照分离”的改革试点,这是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点之一。这种率先在上海浦东开展的改革意在削减审批权力,简化企业注册申办手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