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很多事情只停留在“还行”而没再上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很多事情只停留在“还行”而没再上升?

断舍离这个概念出现时我就很受冲击,因为一直奔波搬家的缘故,其实物质的断舍离我做的还算好,可是在伴随孩子一起的成长中,我越来越意识到,需要断舍离的不光是物品,更是人生。

1

女儿沐宝四岁多的时候,靠着给家人卖画,装满了自己的存钱罐。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要拿自己钱去商店买东西。目标很明确,念叨了很久的宝石,就是做成各种宝石形状的亮闪闪透明塑料。

出门之前我们商量好,她可以自己选她想要的任何东西,只是要记得给弟弟也买一个礼物。

很凑巧,一进店她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宝石,挑来选去,最后选了一袋最大最亮的。这一袋子塑料不便宜,15美元,我在心里盘算,很有点担心她存钱罐里的硬币不够。于是上下搜索货架,看到了一个标着“清货”的更大包装,价格是10美元。

不假思索的,我告诉沐宝:你拿的那一包宝石,要花掉60个硬币,我不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这里有一包打折,只要40个硬币,里面全是小花朵,小花不也是你喜欢的吗?沐宝放下她手里的袋子,看向我手里的打折货,说,还有蝴蝶呢。

我脱口而出,那我们就买这包花朵和蝴蝶吧!你可以留下一部分钱买其他东西,给弟弟买礼物……我突然想起来我们一早说好的,今天她花自己的钱,自己做主,于是准备停止喋喋不休。

我生吞下劝说的口气,改口道:我只是告诉你它们的价格,那一包60个硬币,这一包只要40个,你还要记得给弟弟买一个礼物,你自己决定吧。

沐宝想了想,将花朵和蝴蝶放回了货架,坚定的选择了她之前就拿起来的大颗粒宝石,菱形长方形心型,看起来都至少七克拉。

买单的时候,小兔子刚好被清空,只剩下零星几个美分。

2

看着姐弟俩蹦蹦跳跳愉快的身影,我有些庆幸刚刚停止了喋喋不休,尊重了她的选择,也实现了我一早允诺给她的自主权。作为一个妈妈,时刻要提醒自己收敛控制欲,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然而这种庆幸只持续了几秒,我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意义,远不止一个妈妈收敛控制欲这么简单,更重要的其实是她的选择本身——这个四岁女孩的选择,根本就是对的!那正是成年后的我常常提醒自己的: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妥协,不将就!

因为,有心给自己最好的,远不止消费观,它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将自己也打造到最好。

3

买大包装商品因为单价便宜,还没用完就过期,只好扔掉;遇上打折就两眼放光,抱一大堆回家,穿一次就不满意,永远对着衣柜叹息……

太多次看过以上这些抱怨了,诸位看官也一定不陌生。然而我要说的,并不只是乱买东西这件事,毕竟,消费本身不至于带来什么太坏的后果。我真正想要说的,是人生。宁愿将就一点买差不多的打折货,跟不惜花光所有的钱去买最喜欢的全价品,这两种选择的差别,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引申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博弈,是给自己余地,还是追求完美?

学生时代,我很得意自己年年期末评语上必定会有的“全面发展”几个字,学习文艺体育,貌似什么都不错,可是长大以后懂得了自问:有哪一样,我有将其做到最好吗?在长长人生中一直追求精益求精?答案是,非常遗憾。我满足于每样都还行,忘了去追求将某一样做到巅峰,也没有勇气放下其中任何之一。

成年之后这种状况并未改观,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一份工作在银行做会计,我是那个学什么业务都上手最快的新员工,业余还要参加行里各种演出,并自己去考各种证书,四面开花,忙的像个陀螺。后来,有人在总行业务技能比赛中获得冠军,有人因为服务特别好被提拔成部门经理,而我,却在不断的换岗中越来越迷茫。跳槽后,有一天遇到同批入行的同事,我还替他遗憾,他居然一直在做柜员,然而,过两年又听到他的消息,很是震惊,在同批新员工中,他第一个升职成为行长。

养儿育女头几年,我学着做糕点,每一样做的也都还行,停滞在孩子们爱吃的程度,就没有继续研究精进,我想,我又不去开点心店,这就够了呀,然而,有的人做着做着,就有人找她订购生日蛋糕了;后来孩子们大了,我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溜冰,瑜伽,芭蕾,什么都去试一试,每一样都挺享受,过一阵就换了新花样,反正我只是锻炼一下,又不要做运动员。然而,有一位朋友,一直只跳zumba,跳了三年,很高兴的告诉我们,我拿到教练资格证了!

4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用纸盒箱给他们做各种玩具,书柜啊小房子啊,当然,差不多是那个形状而已,孩子们玩的挺开心就够了,反正玩不了多久就该扔了。

然后有一天,我看到报道,一位妈妈用纸盒箱给孩子们做了一套小厨房。

那一次我真的是震惊了,她将这样一件手工做到了极致,连灶台上的点火按钮,她都专门找了逼真的材料来模仿,连微波炉的金属色泽,她都专门买了特别的色纸来模拟。

幸运那位手工妈妈跟我在同一个城市,后来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就叫她M吧,几年以后,我的纸盒箱手工已经扔过了好几轮,M的纸盒箱手工,至今仍是我的孩子们去她家最爱的玩具。

这几年,从M和她的两个女儿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待人生的态度,都有了许多思考和转变。

第一次去M家,我就很惊讶,两个孩子的家庭,大房子,可除了妈妈做的纸盒箱厨房和少数几个绒毛玩偶之外,居然只有一样玩具:乐高积木,并且全是基础颗粒!那时小女儿四岁,大女儿六岁,做事情已经能看出相当的专注与认真,连在餐厅饭前打发时间的涂色纸,都画的一丝不苟。

与大部分华人家庭不一样,她家两个女儿的业余时间,基本一个阶段只上一个兴趣班,但学啥像啥,尤其是画画,在同龄人中可以算是顶尖水平。大女儿执着要求学钢琴,直到八岁半妈妈才答应,不到一年就在全州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甚至因为学钢琴,就将之前的画画课停了。

M不仅对待自己和孩子认真到极致,对朋友也是毫无保留,在我刚开始独自带三岁小女和半岁婴儿最狼狈的时候,有一次沐宝生病在家,整整一个星期,她每天早晨开半个小时车来我家,帮我照顾孩子,并且每天都做好午饭给我带过来。

在消费观上,她跟四岁的沐宝一样,会不惜花掉所有的钱去买最最喜欢的那一个,绝不退而求其次。这就是M的一贯作风,做一件事情,就专注于此,做到极致。

5

最初,我觉得自己够随和,热爱生活,心态开放,什么都愿意去尝试,更满足于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还可以做得不错。但是,长大以后,随着自身成长和朋友们启示,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常常会想,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将来是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出于育儿先育己的思考,逐渐意识到,我的许多事情,都只是停留在“不错”的阶段,就没有再上升了,大部分时候并非能力到达天花板,而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就只停留在“还行”这个层面。

贪多嚼不烂是老话了,做事情也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需要付出的越多,将十件事情做到八分好,与将一件事情做到十分好,大概同样需要花掉十分的功夫,而一个人精力再旺盛,终究也是有限,若想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些。这是人生的断舍离,远比丢掉几件不喜欢的衣服家具,要困难太多。

我猜测,这里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缘于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感所以要尽可能的抓住更多的东西,囤积更多的物品,做更多的事情;可同时也因为不安全感,又总是有所保留,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一些余地。因为,全心付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对己还是对人,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一次次的将就与妥协,可能就是为了避免太大代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

——只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是不是就会逐渐变成八分的人?买打折的物品,过打折的人生?

6

回到故事的最初,本来我只是想给孩子培养下财商,因我固有的成见和行事方式,我拿打折的宝石干扰了她。庆幸的是,后来我记起了我要给她自由选择的初心,她总算也没有受到我的干扰。

她肯定没想那么多,就是要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但这件小事情,却让她的妈妈有了这样一段长长的思考。

断舍离这个概念出现时我就很受冲击,因为一直奔波搬家的缘故,其实物质的断舍离我做的还算好,可是在伴随孩子一起的成长中,我越来越意识到,需要断舍离的不光是物品,更是人生。

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下或许也不是坏事,但是在漫长的尝试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叩问内心,什么是真爱,找到真爱之后,再去将它追求到极致。于人,左右逢源不如得一人心白首;于事,浅尝辄止,哪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认识或许有点晚,但也不算无可救药。不过,看起来小孩是天然有着爱自己的能力,会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东西,我想,只要好好的将这种爱的能力保护起来,他们或许就能清晰的照见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不妥协,不将就,给自己最好的,然后,也就会坚定的做最好的自己,无所保留吧。

作者净源,曾因公司外派项目融资而周游世界,从非洲到加勒比,又从东欧到北美,现旅居美国西雅图。公众号净源(jingyuanstory),微博@沐恩净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很多事情只停留在“还行”而没再上升?

断舍离这个概念出现时我就很受冲击,因为一直奔波搬家的缘故,其实物质的断舍离我做的还算好,可是在伴随孩子一起的成长中,我越来越意识到,需要断舍离的不光是物品,更是人生。

1

女儿沐宝四岁多的时候,靠着给家人卖画,装满了自己的存钱罐。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要拿自己钱去商店买东西。目标很明确,念叨了很久的宝石,就是做成各种宝石形状的亮闪闪透明塑料。

出门之前我们商量好,她可以自己选她想要的任何东西,只是要记得给弟弟也买一个礼物。

很凑巧,一进店她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宝石,挑来选去,最后选了一袋最大最亮的。这一袋子塑料不便宜,15美元,我在心里盘算,很有点担心她存钱罐里的硬币不够。于是上下搜索货架,看到了一个标着“清货”的更大包装,价格是10美元。

不假思索的,我告诉沐宝:你拿的那一包宝石,要花掉60个硬币,我不知道你的钱够不够,这里有一包打折,只要40个硬币,里面全是小花朵,小花不也是你喜欢的吗?沐宝放下她手里的袋子,看向我手里的打折货,说,还有蝴蝶呢。

我脱口而出,那我们就买这包花朵和蝴蝶吧!你可以留下一部分钱买其他东西,给弟弟买礼物……我突然想起来我们一早说好的,今天她花自己的钱,自己做主,于是准备停止喋喋不休。

我生吞下劝说的口气,改口道:我只是告诉你它们的价格,那一包60个硬币,这一包只要40个,你还要记得给弟弟买一个礼物,你自己决定吧。

沐宝想了想,将花朵和蝴蝶放回了货架,坚定的选择了她之前就拿起来的大颗粒宝石,菱形长方形心型,看起来都至少七克拉。

买单的时候,小兔子刚好被清空,只剩下零星几个美分。

2

看着姐弟俩蹦蹦跳跳愉快的身影,我有些庆幸刚刚停止了喋喋不休,尊重了她的选择,也实现了我一早允诺给她的自主权。作为一个妈妈,时刻要提醒自己收敛控制欲,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

然而这种庆幸只持续了几秒,我突然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意义,远不止一个妈妈收敛控制欲这么简单,更重要的其实是她的选择本身——这个四岁女孩的选择,根本就是对的!那正是成年后的我常常提醒自己的: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妥协,不将就!

因为,有心给自己最好的,远不止消费观,它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将自己也打造到最好。

3

买大包装商品因为单价便宜,还没用完就过期,只好扔掉;遇上打折就两眼放光,抱一大堆回家,穿一次就不满意,永远对着衣柜叹息……

太多次看过以上这些抱怨了,诸位看官也一定不陌生。然而我要说的,并不只是乱买东西这件事,毕竟,消费本身不至于带来什么太坏的后果。我真正想要说的,是人生。宁愿将就一点买差不多的打折货,跟不惜花光所有的钱去买最喜欢的全价品,这两种选择的差别,本质上是一种可以引申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博弈,是给自己余地,还是追求完美?

学生时代,我很得意自己年年期末评语上必定会有的“全面发展”几个字,学习文艺体育,貌似什么都不错,可是长大以后懂得了自问:有哪一样,我有将其做到最好吗?在长长人生中一直追求精益求精?答案是,非常遗憾。我满足于每样都还行,忘了去追求将某一样做到巅峰,也没有勇气放下其中任何之一。

成年之后这种状况并未改观,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一份工作在银行做会计,我是那个学什么业务都上手最快的新员工,业余还要参加行里各种演出,并自己去考各种证书,四面开花,忙的像个陀螺。后来,有人在总行业务技能比赛中获得冠军,有人因为服务特别好被提拔成部门经理,而我,却在不断的换岗中越来越迷茫。跳槽后,有一天遇到同批入行的同事,我还替他遗憾,他居然一直在做柜员,然而,过两年又听到他的消息,很是震惊,在同批新员工中,他第一个升职成为行长。

养儿育女头几年,我学着做糕点,每一样做的也都还行,停滞在孩子们爱吃的程度,就没有继续研究精进,我想,我又不去开点心店,这就够了呀,然而,有的人做着做着,就有人找她订购生日蛋糕了;后来孩子们大了,我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溜冰,瑜伽,芭蕾,什么都去试一试,每一样都挺享受,过一阵就换了新花样,反正我只是锻炼一下,又不要做运动员。然而,有一位朋友,一直只跳zumba,跳了三年,很高兴的告诉我们,我拿到教练资格证了!

4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用纸盒箱给他们做各种玩具,书柜啊小房子啊,当然,差不多是那个形状而已,孩子们玩的挺开心就够了,反正玩不了多久就该扔了。

然后有一天,我看到报道,一位妈妈用纸盒箱给孩子们做了一套小厨房。

那一次我真的是震惊了,她将这样一件手工做到了极致,连灶台上的点火按钮,她都专门找了逼真的材料来模仿,连微波炉的金属色泽,她都专门买了特别的色纸来模拟。

幸运那位手工妈妈跟我在同一个城市,后来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就叫她M吧,几年以后,我的纸盒箱手工已经扔过了好几轮,M的纸盒箱手工,至今仍是我的孩子们去她家最爱的玩具。

这几年,从M和她的两个女儿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待人生的态度,都有了许多思考和转变。

第一次去M家,我就很惊讶,两个孩子的家庭,大房子,可除了妈妈做的纸盒箱厨房和少数几个绒毛玩偶之外,居然只有一样玩具:乐高积木,并且全是基础颗粒!那时小女儿四岁,大女儿六岁,做事情已经能看出相当的专注与认真,连在餐厅饭前打发时间的涂色纸,都画的一丝不苟。

与大部分华人家庭不一样,她家两个女儿的业余时间,基本一个阶段只上一个兴趣班,但学啥像啥,尤其是画画,在同龄人中可以算是顶尖水平。大女儿执着要求学钢琴,直到八岁半妈妈才答应,不到一年就在全州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甚至因为学钢琴,就将之前的画画课停了。

M不仅对待自己和孩子认真到极致,对朋友也是毫无保留,在我刚开始独自带三岁小女和半岁婴儿最狼狈的时候,有一次沐宝生病在家,整整一个星期,她每天早晨开半个小时车来我家,帮我照顾孩子,并且每天都做好午饭给我带过来。

在消费观上,她跟四岁的沐宝一样,会不惜花掉所有的钱去买最最喜欢的那一个,绝不退而求其次。这就是M的一贯作风,做一件事情,就专注于此,做到极致。

5

最初,我觉得自己够随和,热爱生活,心态开放,什么都愿意去尝试,更满足于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还可以做得不错。但是,长大以后,随着自身成长和朋友们启示,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常常会想,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将来是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事?出于育儿先育己的思考,逐渐意识到,我的许多事情,都只是停留在“不错”的阶段,就没有再上升了,大部分时候并非能力到达天花板,而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就只停留在“还行”这个层面。

贪多嚼不烂是老话了,做事情也像金字塔一样,越往上需要付出的越多,将十件事情做到八分好,与将一件事情做到十分好,大概同样需要花掉十分的功夫,而一个人精力再旺盛,终究也是有限,若想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必须要放弃另外一些。这是人生的断舍离,远比丢掉几件不喜欢的衣服家具,要困难太多。

我猜测,这里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是缘于潜意识里的不安全感,因为不安全感所以要尽可能的抓住更多的东西,囤积更多的物品,做更多的事情;可同时也因为不安全感,又总是有所保留,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一些余地。因为,全心付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对己还是对人,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一次次的将就与妥协,可能就是为了避免太大代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

——只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是不是就会逐渐变成八分的人?买打折的物品,过打折的人生?

6

回到故事的最初,本来我只是想给孩子培养下财商,因我固有的成见和行事方式,我拿打折的宝石干扰了她。庆幸的是,后来我记起了我要给她自由选择的初心,她总算也没有受到我的干扰。

她肯定没想那么多,就是要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但这件小事情,却让她的妈妈有了这样一段长长的思考。

断舍离这个概念出现时我就很受冲击,因为一直奔波搬家的缘故,其实物质的断舍离我做的还算好,可是在伴随孩子一起的成长中,我越来越意识到,需要断舍离的不光是物品,更是人生。

在年轻的时候,多尝试一下或许也不是坏事,但是在漫长的尝试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叩问内心,什么是真爱,找到真爱之后,再去将它追求到极致。于人,左右逢源不如得一人心白首;于事,浅尝辄止,哪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个认识或许有点晚,但也不算无可救药。不过,看起来小孩是天然有着爱自己的能力,会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东西,我想,只要好好的将这种爱的能力保护起来,他们或许就能清晰的照见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不妥协,不将就,给自己最好的,然后,也就会坚定的做最好的自己,无所保留吧。

作者净源,曾因公司外派项目融资而周游世界,从非洲到加勒比,又从东欧到北美,现旅居美国西雅图。公众号净源(jingyuanstory),微博@沐恩净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