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说电击治疗网瘾不疼的叫兽,可以自己先来一百个疗程以证清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说电击治疗网瘾不疼的叫兽,可以自己先来一百个疗程以证清白

七年前被勒令停止的电击治 “ 网瘾 ” 竟然还存在。

你电

你也麻

今天差评君看到了下面这些新闻。。。

七年前被勒令停止的电击治 “ 网瘾 ” 竟然还存在

看过之后差评君吓了一跳。。。

辛亏自己在最爱打 Dota 的年纪没有被爸妈拽去找 “ 砖家 ” 和 “ 叫兽 ” 用电击治疗 “ 网瘾 ”,否则差评君现在说不准躺在哪里吐白沫玩呢。

虽然差评君没学过医学不知道电击能不能治疗网瘾,但是差评君脑子里的物理知识告诉自己,那样做一定很疼!

这种事竟然发生在了这些孩子身上,就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么?

后来差评君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详细的说了笔伐 “ 叫兽 ” 的经过,才知道原来一直有人在和 “ 叫兽 ” 战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狼叔的后院,微信号:UncleFW

文章名:《七年前,我愚蠢地单方面宣布了对杨永信战争的胜利》

个人向杨永信的“宣战”,从2009年就开始了。

当时他有个更加响亮的诨号:羊角兽。

阵地是在博客,恐怕很多网友早已不知道这个概念,

以及这样子:

“杨叔救我!”

第一篇:《“网瘾测试”初体验》

时间:2009年4月7日

平心而论,自封“国内心理卫生诊疗专业机构创建网络成瘾治疗中心第一人”的杨永信还是蛮潮的,他很早就为自己的戒网瘾机构建造了专门的网站(现已无法连接):http://www.lyjieyin.com/

不仅如此,他还与时俱进地学习莆田系医院,在网站上开设了“网瘾测试“系统,只需回答20道选择题,就能判断出你是否需要治疗。

第一遍,我按照自己的实际习惯一一作答,果然,我不出意外地沉迷了,而且沉迷得不可救药。想象一下,如果家长面对这样的结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网魔”附体却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许,只有“爱的电击”,才是他们死马当活马医的出路吧。

第二遍,我特地给出截然相反答案,完全就是个阳光向上远离网络的进步青年,然而……

若干年以后,有个新生的四字“成语”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我当时的心情:

黑人问号。

第二篇:《神兽拜访,杨永信官网论坛被黑》

时间:2009年4月17日

截图时间:2009年4月17日0:20。

可惜图片被博客的默认设置压缩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茎舞团”、“蓝蓝路”等充满时代感的词汇。

第三篇:《我是“魔兽”?你是禽兽!》

时间:2009年5月8日

原文如下:

铿锵的标题,却有个低调的起笔: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有了近视眼的趋势,父母为此急切万分,四处寻求治愈之法。后来听说某医院独家引进了最新的近视眼治疗仪,采用电流刺激穴位的原理,“大家都说好”。

很快我的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坐在一张统一制式的圆凳上,闭上双眼,任由自己的天应穴和太阳穴承受探针的规律性点击,整个屋子充满了马达“咔哒咔哒”的声音。

为了表示与普通的眼保健操的区别,探针的末梢传导了电流。毕竟我是肉眼凡胎,肯定感受到理所当然的疼痛。电流的程度可以调节,最大档的强度能够”啪”的一声将我的脑袋震开,一片恍惚之后,好像有千千万万颗锋利的针扎进了我的头骨,别说活动了,思考都成了折磨。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种滋味我记忆犹新。

每周三次,每次三十分钟,每个月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相当于我们家三分之一的“利润”。医生不厌其烦的叮嘱包围了我:“千万别近视眼,否则以后什么好工作都没门,一辈子就废了。”周围的宣传海报声嘶力竭地声讨近视眼的罪行,照片上面一只只病态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我。无名的恐惧笼罩心头,一个声音在耳边幽幽地低吟:如果戴上了眼镜,你对不起任何人。

于是我只得咬紧牙关,忍受日渐增强的电流,每次来到医院,胸中都激荡着奔赴刑场的豪迈——准确地说,我是在害怕,害怕自己因为忍不住疼痛功败垂成,沦为戴着眼镜的“罪人”。

一段时间过去了,且不说视力表是否有了变化,天应穴附近脆弱的皮肤倒是出现了显眼的棕色焦痕(理论上属于轻度烧伤)。我的非主流形象引来了同学的纷纷围观,他们充分发挥了创作灵感,“四眼狗”的称号不胫而走。

诚然,童言无忌。然而,童心又是如此脆弱。整个一个学期我都是在郁郁寡欢中度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让我的三年级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终于,父母发现苗头不对,再加上医生的托辞已经了无新意,“治疗”停止了。后来他们仍然抱着“假性近视”的美好愿望东奔西走,可是我的眼镜片还是越来越厚。直到现在,父母还把我的近视眼当作对我最大的失职。

其实,一切都是我躲在被窝里面看书的结果,与他们毫无关联。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我从三年级的阴霾中拯救出来——而且,还有更多。

所以我感谢他们,尽管这是一份迟到的感谢。当我晃晃悠悠的跨入了长辈的行列,我方才明白:负责的选择是多么的可贵。

起笔结束了,我的文章也完成了大半。随着网瘾治疗中心的丑闻在主流媒体不断曝光,对于电击治疗的闹剧的口诛笔伐必将一发不可收拾。从前我在杂志和博客上没少“突突突”地开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热血无比。如今的我却异常的平和,从电击眼睛到电击网瘾,历史的相似,其实并不惊人。

我厌倦了“制度”、“教育”之类的讨论,对比从前,我起码看到了进步。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停滞乃至倒退依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家庭教育是个“从我做起”的漫长工程,无论父母儿女,都得从学生做起。当一个个家长将自己的骨肉甩给幼儿园、甩给学校、甩给补习班、甩给那些“有你们管孩子就够了”的种种机构时,你们的撒手,就等于为网瘾治疗中心——将其称为“集中营”也不为过——添了砖、加了瓦。

易中天老师双眉如刀、两眼如炬,洞门中开的大嘴露出唯美的小门牙:悲剧啊。

我不知道将儿女送到网瘾治疗中心的父母对于下列文字有何想法: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

难受吗?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我没有网瘾!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

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杨永信又亮剑了。

好吧,医生,我错了。少女终于缴械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着她与杨永信交谈了45分钟,向杨永信保证,留下来治疗,并且会向父母道歉。

——摘自《战网魔》

东北人的血统让我第一时间想起了小品《卖拐》:

赵本山:……信不信,你的腿随着我的手往高抬,能抬多高抬多高,往下使劲落,好不好?信不信?腿指定有病,右腿短!来,起来!

(范伟配合做动作)

赵本山:停!麻没?

范 伟:麻了。

高秀敏:哎,他咋麻了呢?

赵本山:你跺,你也麻!

杨永信,我和你打赌:你电,你也麻!你敢不敢站在足以媲美外星科技的仪器的另一端,接受网瘾测试的检验?

也许你的脸皮足够承受,那么假如面对的是自己的骨肉,你忍不忍心按下发射电流的按钮?

“问题少年的背后必定有问题父母”,这么有哲理的话居然出自某网瘾治疗中心之口,啧啧,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时此刻,我无比怀念千里之外的女儿,一岁半的她说话已经颇有周杰伦唱歌的神韵,可是万一她以后追星成瘾,我怎么办?我一时没有答案,但是我明白,我要同她一起成长。

作为玩家,我不介意被杨永信称为“魔兽”,让一切怪诞和荒谬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吧。

作为父亲,我必须称杨永信为禽兽,你可能带走了网瘾,但是,你为孩子们带来了更为可怕的心魔。

最后,作为同行,请允许我向率先大规模曝光的《中国青年报》起立致敬。

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5/07/content_2655346.htm

谁都想在网瘾治疗市场分杯羹: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5/07/content_2655341.htm

顺便说句,我第一次领教“水军”的“洗地”,也是因为本文。

前面我说什么来着,“杨永信还是蛮潮的”。

第四篇:《羊角兽你好,羊角兽再见》

第四篇:《羊角兽你好,羊角兽再见》

时间:2009年7月14日

原文如下:

卫办医政函〔2009〕62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

山东省卫生厅:

近来,你省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开展“醒脑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有关情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科学界定该疗法适应症和疗效,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专家就“网瘾”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请你厅根据专家讨论意见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停止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请将有关办理情况于2009年7月15日前函告我部。

二零零九年七月八日

在起笔之前,我向来保持着对相关的资料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因此自然而然的在卫生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文。尽管措辞平静,却很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等语句切中肯綮,分量十足。最为重要的是,从实际效果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有点“八股文”一样的东西有时确实要比“I have a dream!”之类的演讲稿来得实在。

时光倒退5年,主修愤青天赋的我主张“定期枪毙一些专家教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如今,我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专家教授”的,还得是教授专家。反差的原因在于角色的转变,比如我近期最为郁闷的事情在于:一岁零八个月的女儿宁可把“爸爸”和“抱抱”组合成为“爸抱”,也不愿意使用超过两个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当然,这属于“幸福的烦恼”,然而也对自信满满的我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刺激。实际上,自从女儿降临人间,某个大老爷们就没少偷偷地从曾经无比鄙视的育儿图书寻求帮助了。可以预见,随着“幸福”的引号被成长的足迹抹平,一个个货真价实的烦恼在我面前张牙舞爪,我的焦头烂额肯定更加具体、更加真切。

身后的电视正在十分配合地播放某英语学习机的广告,实话实说,“把孩子完全交给我你就不用操心了”的暗示的确贴合许多家长的胃口——就像走亲访友不知道送什么礼物的时候立刻想起脑白金一样。同样,当“根治网瘾”的宣传萦绕耳边,不少急三火四的家长也容易丧失基本的判断力。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些呵护与操心、有些担忧与牵挂,恐怕只有等到自己成为另一个角色的时候方能知晓。起码我现在明白了,必须不断学习,练就一套拒绝被人利用的免疫体系,方可具备“独立思考”的资格与能力。

归根结底,羊角兽的闹剧是教育的悲剧,不认清这一点,牛头兽、马面兽之流还是会“各领风骚好几年”的。

不管羊角兽怎样挣扎,他所谓的疗法终于到了拉闸断电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两个多月前对着《我是“魔兽”?你是禽兽!》一文火力全开的枪手们:不打不相识,你们下岗在即,我心里也不好受啊。对了,“五毛”拿到了吗?你们工作的成果我已经做了存档,万一日理万机的羊角兽不小心忘了发放赏钱,我愿意无偿出示证据。

第五篇:《一次次震撼的举手——网瘾,谁之过?》

时间:2009年8月17日

原文如下:

朋友在网上告诉我:“CCTV又在说网瘾了,栏目的名字叫《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主持人是不是柴静?”我赶忙询问。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心中有底了。

前不久,我偶然打开电视,恰好看到《新闻调查》正在拿“楼倒倒”开刀。当柴静一个个辛辣无比的问题让相关责任人哑口无言,我由衷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

所以,我怀着乐观的心情寻找这部名为《网瘾之戒》的视频,结果也正如所料,它是CCTV有史以来最客观、最公正、最深刻的“网瘾”专题。

结尾是整个节目的精华:还是柴静,还是一个个辛辣无比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答案触目惊心,代表“是”的举手犹如尖锐的钢针,扎进了每个观众的心中。

问题:想知道在座的家庭当中,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对孩子有过过度溺爱的,也请举一下手。

问题: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作为父母不懂得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在曾经的观念中,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上述所有的问题当中,你们认为家庭里面有问题跟孩子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系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我想知道,在你们以往的想法当中,认为父母不爱你们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当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父母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而不管自己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非常需要爱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

随着CCTV态度的日渐明朗,所谓的专家教授想必时日不多了。不过我担心的是,以后会不会有人打着“家庭问题砖家&叫兽”的旗号招摇撞骗?

天知道。

以现在眼光回顾7年前自己的文章,肯定会有不少不满意之处,但是我还能用“历史的同情心”安慰自己,真正令我后悔的是——

我竟然以为:我们赢了!

时至今日,当杨永信的名字再次浮现在眼前,我才无奈地承认:从2009到2016,甚至更前、更后的时间,这个幽灵依然在主宰着自己的王国。

他甚至在微博上转发了拍在自己脸上的檄文:

无法理解是吧?那么我再向你推荐一本书:

某平台的“编辑推荐”是这么写的:

6年前,刚刚跨入二十一世纪不久,一位房地产老板哭丧着脸对我说:“我要断子绝孙了,就这么个独生子,得了一种怪病,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光上网,在网上与妖魔鬼怪一起作战,打得血肉横飞,尸骨遍地,他却开怀大笑……这种病会传染,在他们同学中间传得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一个学校就有上千人得这种病。”

相信我,这是你绝对不容错过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说电击治疗网瘾不疼的叫兽,可以自己先来一百个疗程以证清白

七年前被勒令停止的电击治 “ 网瘾 ” 竟然还存在。

你电

你也麻

今天差评君看到了下面这些新闻。。。

七年前被勒令停止的电击治 “ 网瘾 ” 竟然还存在

看过之后差评君吓了一跳。。。

辛亏自己在最爱打 Dota 的年纪没有被爸妈拽去找 “ 砖家 ” 和 “ 叫兽 ” 用电击治疗 “ 网瘾 ”,否则差评君现在说不准躺在哪里吐白沫玩呢。

虽然差评君没学过医学不知道电击能不能治疗网瘾,但是差评君脑子里的物理知识告诉自己,那样做一定很疼!

这种事竟然发生在了这些孩子身上,就没有人站出来说话么?

后来差评君看到了一篇文章,里面详细的说了笔伐 “ 叫兽 ” 的经过,才知道原来一直有人在和 “ 叫兽 ” 战斗!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狼叔的后院,微信号:UncleFW

文章名:《七年前,我愚蠢地单方面宣布了对杨永信战争的胜利》

个人向杨永信的“宣战”,从2009年就开始了。

当时他有个更加响亮的诨号:羊角兽。

阵地是在博客,恐怕很多网友早已不知道这个概念,

以及这样子:

“杨叔救我!”

第一篇:《“网瘾测试”初体验》

时间:2009年4月7日

平心而论,自封“国内心理卫生诊疗专业机构创建网络成瘾治疗中心第一人”的杨永信还是蛮潮的,他很早就为自己的戒网瘾机构建造了专门的网站(现已无法连接):http://www.lyjieyin.com/

不仅如此,他还与时俱进地学习莆田系医院,在网站上开设了“网瘾测试“系统,只需回答20道选择题,就能判断出你是否需要治疗。

第一遍,我按照自己的实际习惯一一作答,果然,我不出意外地沉迷了,而且沉迷得不可救药。想象一下,如果家长面对这样的结果,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网魔”附体却不知道何去何从。或许,只有“爱的电击”,才是他们死马当活马医的出路吧。

第二遍,我特地给出截然相反答案,完全就是个阳光向上远离网络的进步青年,然而……

若干年以后,有个新生的四字“成语”恰如其分地形容了我当时的心情:

黑人问号。

第二篇:《神兽拜访,杨永信官网论坛被黑》

时间:2009年4月17日

截图时间:2009年4月17日0:20。

可惜图片被博客的默认设置压缩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茎舞团”、“蓝蓝路”等充满时代感的词汇。

第三篇:《我是“魔兽”?你是禽兽!》

时间:2009年5月8日

原文如下:

铿锵的标题,却有个低调的起笔:

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有了近视眼的趋势,父母为此急切万分,四处寻求治愈之法。后来听说某医院独家引进了最新的近视眼治疗仪,采用电流刺激穴位的原理,“大家都说好”。

很快我的生活便多了一项内容:坐在一张统一制式的圆凳上,闭上双眼,任由自己的天应穴和太阳穴承受探针的规律性点击,整个屋子充满了马达“咔哒咔哒”的声音。

为了表示与普通的眼保健操的区别,探针的末梢传导了电流。毕竟我是肉眼凡胎,肯定感受到理所当然的疼痛。电流的程度可以调节,最大档的强度能够”啪”的一声将我的脑袋震开,一片恍惚之后,好像有千千万万颗锋利的针扎进了我的头骨,别说活动了,思考都成了折磨。

二十多年过去了,那种滋味我记忆犹新。

每周三次,每次三十分钟,每个月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相当于我们家三分之一的“利润”。医生不厌其烦的叮嘱包围了我:“千万别近视眼,否则以后什么好工作都没门,一辈子就废了。”周围的宣传海报声嘶力竭地声讨近视眼的罪行,照片上面一只只病态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我。无名的恐惧笼罩心头,一个声音在耳边幽幽地低吟:如果戴上了眼镜,你对不起任何人。

于是我只得咬紧牙关,忍受日渐增强的电流,每次来到医院,胸中都激荡着奔赴刑场的豪迈——准确地说,我是在害怕,害怕自己因为忍不住疼痛功败垂成,沦为戴着眼镜的“罪人”。

一段时间过去了,且不说视力表是否有了变化,天应穴附近脆弱的皮肤倒是出现了显眼的棕色焦痕(理论上属于轻度烧伤)。我的非主流形象引来了同学的纷纷围观,他们充分发挥了创作灵感,“四眼狗”的称号不胫而走。

诚然,童言无忌。然而,童心又是如此脆弱。整个一个学期我都是在郁郁寡欢中度过,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让我的三年级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终于,父母发现苗头不对,再加上医生的托辞已经了无新意,“治疗”停止了。后来他们仍然抱着“假性近视”的美好愿望东奔西走,可是我的眼镜片还是越来越厚。直到现在,父母还把我的近视眼当作对我最大的失职。

其实,一切都是我躲在被窝里面看书的结果,与他们毫无关联。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将我从三年级的阴霾中拯救出来——而且,还有更多。

所以我感谢他们,尽管这是一份迟到的感谢。当我晃晃悠悠的跨入了长辈的行列,我方才明白:负责的选择是多么的可贵。

起笔结束了,我的文章也完成了大半。随着网瘾治疗中心的丑闻在主流媒体不断曝光,对于电击治疗的闹剧的口诛笔伐必将一发不可收拾。从前我在杂志和博客上没少“突突突”地开火,“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热血无比。如今的我却异常的平和,从电击眼睛到电击网瘾,历史的相似,其实并不惊人。

我厌倦了“制度”、“教育”之类的讨论,对比从前,我起码看到了进步。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停滞乃至倒退依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家庭教育是个“从我做起”的漫长工程,无论父母儿女,都得从学生做起。当一个个家长将自己的骨肉甩给幼儿园、甩给学校、甩给补习班、甩给那些“有你们管孩子就够了”的种种机构时,你们的撒手,就等于为网瘾治疗中心——将其称为“集中营”也不为过——添了砖、加了瓦。

易中天老师双眉如刀、两眼如炬,洞门中开的大嘴露出唯美的小门牙:悲剧啊。

我不知道将儿女送到网瘾治疗中心的父母对于下列文字有何想法:

杨永信拿起仪器的两个端子,对着少女的太阳穴轻轻地点了一下。

难受吗?他盯着少女的脸问道。

不难受!我没有网瘾!少女说。

那好,再来一下。杨永信又点了一下,少女颤抖了一下,可她咬紧牙关,不说难受。杨永信在两个太阳穴上同时点了一下,少女受不了了,叫起来:我难受,我难受,医生,你用的什么东西,我的脑袋为什么这么难受?

不是仪器的问题,是你有网瘾,有网瘾就难受。

杨永信开始心理引导,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想告诉你,我想离开这个地方,我想去找我未婚夫!

杨永信又点了两次,少女终于挺不住了,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

杨永信又亮剑了。

好吧,医生,我错了。少女终于缴械了,眼泪止不住地流淌着她与杨永信交谈了45分钟,向杨永信保证,留下来治疗,并且会向父母道歉。

——摘自《战网魔》

东北人的血统让我第一时间想起了小品《卖拐》:

赵本山:……信不信,你的腿随着我的手往高抬,能抬多高抬多高,往下使劲落,好不好?信不信?腿指定有病,右腿短!来,起来!

(范伟配合做动作)

赵本山:停!麻没?

范 伟:麻了。

高秀敏:哎,他咋麻了呢?

赵本山:你跺,你也麻!

杨永信,我和你打赌:你电,你也麻!你敢不敢站在足以媲美外星科技的仪器的另一端,接受网瘾测试的检验?

也许你的脸皮足够承受,那么假如面对的是自己的骨肉,你忍不忍心按下发射电流的按钮?

“问题少年的背后必定有问题父母”,这么有哲理的话居然出自某网瘾治疗中心之口,啧啧,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时此刻,我无比怀念千里之外的女儿,一岁半的她说话已经颇有周杰伦唱歌的神韵,可是万一她以后追星成瘾,我怎么办?我一时没有答案,但是我明白,我要同她一起成长。

作为玩家,我不介意被杨永信称为“魔兽”,让一切怪诞和荒谬在我们这一代戛然而止吧。

作为父亲,我必须称杨永信为禽兽,你可能带走了网瘾,但是,你为孩子们带来了更为可怕的心魔。

最后,作为同行,请允许我向率先大规模曝光的《中国青年报》起立致敬。

一个网戒中心的生态系统: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5/07/content_2655346.htm

谁都想在网瘾治疗市场分杯羹: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5/07/content_2655341.htm

顺便说句,我第一次领教“水军”的“洗地”,也是因为本文。

前面我说什么来着,“杨永信还是蛮潮的”。

第四篇:《羊角兽你好,羊角兽再见》

第四篇:《羊角兽你好,羊角兽再见》

时间:2009年7月14日

原文如下:

卫办医政函〔2009〕62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

山东省卫生厅:

近来,你省临沂市精神病医院开展“醒脑电击疗法”治疗“网瘾”的有关情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科学界定该疗法适应症和疗效,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专家就“网瘾”诊疗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确切,国内外并无相关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依据,暂不宜应用于临床。

请你厅根据专家讨论意见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停止辖区内有关医疗机构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的临床应用。若开展科学研究,应按规定申报,经批准后须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请将有关办理情况于2009年7月15日前函告我部。

二零零九年七月八日

在起笔之前,我向来保持着对相关的资料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因此自然而然的在卫生部的网站上找到了原文。尽管措辞平静,却很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韵味,“充分尊重受试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等语句切中肯綮,分量十足。最为重要的是,从实际效果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有点“八股文”一样的东西有时确实要比“I have a dream!”之类的演讲稿来得实在。

时光倒退5年,主修愤青天赋的我主张“定期枪毙一些专家教授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如今,我认为解铃还需系铃人,解决“专家教授”的,还得是教授专家。反差的原因在于角色的转变,比如我近期最为郁闷的事情在于:一岁零八个月的女儿宁可把“爸爸”和“抱抱”组合成为“爸抱”,也不愿意使用超过两个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当然,这属于“幸福的烦恼”,然而也对自信满满的我产生了一点小小的刺激。实际上,自从女儿降临人间,某个大老爷们就没少偷偷地从曾经无比鄙视的育儿图书寻求帮助了。可以预见,随着“幸福”的引号被成长的足迹抹平,一个个货真价实的烦恼在我面前张牙舞爪,我的焦头烂额肯定更加具体、更加真切。

身后的电视正在十分配合地播放某英语学习机的广告,实话实说,“把孩子完全交给我你就不用操心了”的暗示的确贴合许多家长的胃口——就像走亲访友不知道送什么礼物的时候立刻想起脑白金一样。同样,当“根治网瘾”的宣传萦绕耳边,不少急三火四的家长也容易丧失基本的判断力。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些呵护与操心、有些担忧与牵挂,恐怕只有等到自己成为另一个角色的时候方能知晓。起码我现在明白了,必须不断学习,练就一套拒绝被人利用的免疫体系,方可具备“独立思考”的资格与能力。

归根结底,羊角兽的闹剧是教育的悲剧,不认清这一点,牛头兽、马面兽之流还是会“各领风骚好几年”的。

不管羊角兽怎样挣扎,他所谓的疗法终于到了拉闸断电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两个多月前对着《我是“魔兽”?你是禽兽!》一文火力全开的枪手们:不打不相识,你们下岗在即,我心里也不好受啊。对了,“五毛”拿到了吗?你们工作的成果我已经做了存档,万一日理万机的羊角兽不小心忘了发放赏钱,我愿意无偿出示证据。

第五篇:《一次次震撼的举手——网瘾,谁之过?》

时间:2009年8月17日

原文如下:

朋友在网上告诉我:“CCTV又在说网瘾了,栏目的名字叫《新闻调查》。”

“《新闻调查》?主持人是不是柴静?”我赶忙询问。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心中有底了。

前不久,我偶然打开电视,恰好看到《新闻调查》正在拿“楼倒倒”开刀。当柴静一个个辛辣无比的问题让相关责任人哑口无言,我由衷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

所以,我怀着乐观的心情寻找这部名为《网瘾之戒》的视频,结果也正如所料,它是CCTV有史以来最客观、最公正、最深刻的“网瘾”专题。

结尾是整个节目的精华:还是柴静,还是一个个辛辣无比的问题。家长和孩子的答案触目惊心,代表“是”的举手犹如尖锐的钢针,扎进了每个观众的心中。

问题:想知道在座的家庭当中,曾经对孩子使用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对孩子有过过度溺爱的,也请举一下手。

问题: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及孩子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因为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在以往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作为父母不懂得该怎么去跟孩子沟通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在曾经的观念中,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上述所有的问题当中,你们认为家庭里面有问题跟孩子现在出现的这些问题有关系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我想知道,在你们以往的想法当中,认为父母不爱你们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的家庭关系当中,存在严重问题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父母只顾着自己的事情,而不管自己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认为自己非常想跟父母沟通,非常需要爱的,请举一下手。

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当中存在的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

随着CCTV态度的日渐明朗,所谓的专家教授想必时日不多了。不过我担心的是,以后会不会有人打着“家庭问题砖家&叫兽”的旗号招摇撞骗?

天知道。

以现在眼光回顾7年前自己的文章,肯定会有不少不满意之处,但是我还能用“历史的同情心”安慰自己,真正令我后悔的是——

我竟然以为:我们赢了!

时至今日,当杨永信的名字再次浮现在眼前,我才无奈地承认:从2009到2016,甚至更前、更后的时间,这个幽灵依然在主宰着自己的王国。

他甚至在微博上转发了拍在自己脸上的檄文:

无法理解是吧?那么我再向你推荐一本书:

某平台的“编辑推荐”是这么写的:

6年前,刚刚跨入二十一世纪不久,一位房地产老板哭丧着脸对我说:“我要断子绝孙了,就这么个独生子,得了一种怪病,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学,光上网,在网上与妖魔鬼怪一起作战,打得血肉横飞,尸骨遍地,他却开怀大笑……这种病会传染,在他们同学中间传得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一个学校就有上千人得这种病。”

相信我,这是你绝对不容错过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