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慧养老模式受追捧,如何避免陷“重技术轻服务”误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慧养老模式受追捧,如何避免陷“重技术轻服务”误区?

目前所有运用的技术场景中,老年群体对技术是最不友好的,要把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变成数字红利,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时期,近年来随着数字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开始进入行业爆发期,正吸引各路资本涌入。不过,2022年9月6日,原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在数字化时代老龄产业发展新趋势战略研讨会上表示,“智慧不养老”,老龄产业是以服务为主的产业,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技术至上、炫技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玉韶介绍,中国是后发老龄化国家,一大优势是老龄化和数字化同行,所以养老产业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智慧养老区别于过去依靠体制整合资源的“硬整合”,数字化养老通过科技手段整合资源,难度更小、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未来劳动力紧缺,养老产业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数字化养老能够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的短缺。

据吴玉韶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1月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曾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但是,“目前所有运用的技术场景中,老年群体对技术是最不友好的,要把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变成数字红利,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吴玉韶表示。

吴玉韶表示,智慧养老是供给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但智慧养老要真正以老年人为本,读懂老年人真实有效需求,“现在平台与平台、设备与设备、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之间,数据不能互联共享,小而全,重复建设,既是浪费更影响发展,既有体制机制原因,更有基础的标准规范问题。”

“融合发展是智慧养老的生命力。智慧养老不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要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越有价值。” 吴玉韶认为,数字化时代发展老龄产业,需要更加注重理念引领、融合发展、人文温度、创新研发和基层基础,切实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党俊武介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意识到大变局中需求结构的大转变。进入老龄社会就是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年轻社会相比,会产生新的需求结构。但目前供给侧尚未完成适应新的需求结构的转变。现代经济是需求经济,而不是供给经济。所以老龄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焦点在于老龄社会的需求结构、需求层次和需求偏好及其变动。

党俊武表示,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要盯紧消费来确定投资方向,才能从当前的经济困局当中走出来。恢复经济一方面要尽快促进原有产业从全球大规模疫情等因素中恢复活力,另一方面要着眼内循环,让老年人手中的钱保值增值,促进中老年人消费,树立老龄产业信心。

“老龄数字经济并不是做好人好事的概念”,党俊武认为,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我们习惯性用“关爱”来对待老年人,但对于老龄产业来说,老年人的角色是客户,仅用“关爱”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对于老年人的同理心,产品就很可能背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智慧养老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破产转行的结局。

党俊武建议,老龄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应积极介入新基建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产业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老龄数字经济跨界融合要从产品和服务两段发力,充分利用政策引导的红利,还要关切国家数字安全,提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但要确保老年人健康数据掌握在国家手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慧养老模式受追捧,如何避免陷“重技术轻服务”误区?

目前所有运用的技术场景中,老年群体对技术是最不友好的,要把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变成数字红利,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中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时期,近年来随着数字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慧养老产业开始进入行业爆发期,正吸引各路资本涌入。不过,2022年9月6日,原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在数字化时代老龄产业发展新趋势战略研讨会上表示,“智慧不养老”,老龄产业是以服务为主的产业,技术不是万能的,不能技术至上、炫技术。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玉韶介绍,中国是后发老龄化国家,一大优势是老龄化和数字化同行,所以养老产业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智慧养老区别于过去依靠体制整合资源的“硬整合”,数字化养老通过科技手段整合资源,难度更小、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未来劳动力紧缺,养老产业会面临更大的挑战,但数字化养老能够有效缓解人力资源的短缺。

据吴玉韶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1月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曾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但是,“目前所有运用的技术场景中,老年群体对技术是最不友好的,要把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变成数字红利,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吴玉韶表示。

吴玉韶表示,智慧养老是供给性、结构性改革的新方向,但智慧养老要真正以老年人为本,读懂老年人真实有效需求,“现在平台与平台、设备与设备、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之间,数据不能互联共享,小而全,重复建设,既是浪费更影响发展,既有体制机制原因,更有基础的标准规范问题。”

“融合发展是智慧养老的生命力。智慧养老不是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要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有机融合,融合度越高越有价值。” 吴玉韶认为,数字化时代发展老龄产业,需要更加注重理念引领、融合发展、人文温度、创新研发和基层基础,切实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党俊武介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意识到大变局中需求结构的大转变。进入老龄社会就是进入到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年轻社会相比,会产生新的需求结构。但目前供给侧尚未完成适应新的需求结构的转变。现代经济是需求经济,而不是供给经济。所以老龄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焦点在于老龄社会的需求结构、需求层次和需求偏好及其变动。

党俊武表示,从宏观经济视角来看,要盯紧消费来确定投资方向,才能从当前的经济困局当中走出来。恢复经济一方面要尽快促进原有产业从全球大规模疫情等因素中恢复活力,另一方面要着眼内循环,让老年人手中的钱保值增值,促进中老年人消费,树立老龄产业信心。

“老龄数字经济并不是做好人好事的概念”,党俊武认为,在传统文化观念影响下,我们习惯性用“关爱”来对待老年人,但对于老龄产业来说,老年人的角色是客户,仅用“关爱”是远远不够的。缺乏对于老年人的同理心,产品就很可能背离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智慧养老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破产转行的结局。

党俊武建议,老龄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应积极介入新基建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产业发展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老龄数字经济跨界融合要从产品和服务两段发力,充分利用政策引导的红利,还要关切国家数字安全,提倡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但要确保老年人健康数据掌握在国家手中。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