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如歆 蒋攀
宁波宁海县桃源街道两位居民因为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矛盾并爆发争吵。短短几天时间,邻里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是什么让“剧情”发生了反转?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矛调大姐”。
“反正已经坐在这了,就摊开来说嘛……”近日,“矛调大姐”张梅绒面对各执一词的两户邻居,一方面耐心开导,还一方面帮忙想协调方案,最终两户人家化干戈为玉帛。

“防范在先、化解在早、处置在小”,这是桃源街道创新推出的“矛调大姐”机制。
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是基层治理的难题,也是宁波开展的“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中“破”的对象,“比”的赛道,宁海桃源街道对标对表,推动矛盾调解机制的创新。“矛调大姐”项目由街道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综合治理办公室牵头,街道纪工委、司法所、社区管理办公室、妇联等多科室共同参与,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化解“闭环”。
首批5位“矛调大姐”由各村(社)联片联村干部推荐或个人自荐产生,成员主职为辖区各网格的网格员,另外,她们部分人还拥有妇女主任、村(社)干部、党员等身份,年龄层次在30-50岁间,在村民(社员)中拥有良好调解口碑,具备较强的法律素养,能为基层治理发挥积极作用。

化解“鸡毛蒜皮”事是“矛调大姐”们的日常工作。张梅绒是竹东网格员,她告诉记者,自从今年年初她被选为首批“矛调大姐”以来,参与调解了许多社区矛盾,像乱扔垃圾,噪音扰民,还有街道商铺乱占道问题,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可。同时,“矛调大姐”们还针对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苗头性问题,开展情况收集工作,再由街道开展“把脉问诊、对症下药”专题协调。
为做到“服务不缺位、矛盾不出村”,桃源街道还通过各种途径提升“矛调大姐”们的调解技能。桃源司法所为她们开展法律课程培训,重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街道还吸收了部分擅长调解工作的“老”社工等作为矛调讲师,为她们讲解《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以及社区工作等内容;街道妇联为她们开设家庭教育、婆媳、翁婿矛盾调处等课程。
“虽然我有多年的调解经验,但过去我依靠‘人情’做‘卖点’,培训学习以后,我更加倾向于‘法治化’宣教,在调解过程中,并非评判个人的是非对错,而是强调法和法治对于秩序的维护和支撑作用,让群众明理才是宣教的目的。”“矛调大姐”张梅绒是竹东网格员,作为“矛调大姐”她不仅要调解纠纷,更重要的是针对矛盾纠纷当事人普及法律知识,再次遇到矛盾纠纷时能以此为戒,从而减少矛盾纠纷产生。

下桥网格“矛调大姐”洪银儿上传了在年初处理的一件因洗衣店丢失送洗衣服的纠纷中提到,因平常“微课堂”积累了一定的“粉丝”,这件原来看似“棘手”的纠纷,被她的“粉丝”,村民王亮及时化解于微信群,洪银儿便将“微课堂”的积极作用上报,街道通过整合这些案例,邀请人才培训讲师团的讲师为她们做详细的分解,提高她们的实战能力。
截至目前,5名“矛调大姐”共调处家庭矛盾纠纷24件,调解成功23件,调处成功率达95.8%以上。记者了解到,“矛调大姐”们还自发开展纠纷调解回访,对于反弹的问题及时进行化解,从而降低邻里纠纷发生率,全面提升纠纷化解满意度。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