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拒绝内卷的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拒绝内卷的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

"松弛感"背后的社会心理。

文 | 文化产业评论 之初

编辑 | 半岛

在这个玩梗的时代,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新词汇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地火起来。

从“打工人”、“996”,再到“内卷”、“躺平”,最近,年轻人又盯上了“松弛感”。

1、

松弛感的走红,起源于博主@黑猫白袜子乘坐飞机时候遇见的一家人。

这家的小朋友由于证件过期无法登机,妈妈选择了直接陪同回家,而剩余的家庭成员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选择了继续旅行;但因为行李托运是以妈妈名义办理的,而妈妈又没有登机,于是这家人的行李都被退回了,即便如此,这个家庭里没有一个人陷入暴怒或者是互相埋怨,而是淡定地安排好行李接洽事宜,还轻松地讨论落地后该买点儿啥。

这个话题甫一发布,立马受到关注。于是,在社交媒体上,一波关于松弛感的鸡汤就此被熬制出来:当内卷与内耗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关键词,活出松弛感的人生开始成为新的流行风向。

家庭关系里需要松弛感,恋爱关系需要松弛感,明星上节目也需要松弛感,职场上也需要松弛感......松弛感仿佛成了一个筐,哪里需要往哪儿装。松弛感可以是一种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氛围。可以放置到个体身上,也可以容纳进关系之中。

那么,松弛感到底是什么?松弛感并不等同于美化版的摆烂,而是一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一种轻盈舒展的状态,当意料之外,脱离掌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够不自怨自艾,不沉溺于坏的状况中走不出去,不陷入悲伤的境地不可自拔,而是有足够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好的情绪管理,有强大的随机应变能力去接受和解决不在计划之内的事情。

追溯起来,“松弛感”一词最初是通过一些关于明星的营销类稿件而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并取代“氛围感”,成为明星的新魅力增长点。例如舒淇、王菲、刘亦菲、金敏喜……纷纷被冠以“松弛感美人”之名,被赞赏“云淡风轻就赢了”,毫不费力。

而随着松弛感的刷屏,这股趋势也被文娱产业捕捉到并且反映到综艺节目里。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2》《向往的生活》《快乐再出发》等,都开始有意无意,突出松弛感。

最新一季《向往的生活》中,许知远做嘉宾的那一期直接被观众封神。别人都在用力地多表现,而他却真实的践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别人干活,他睡大觉;别人寒暄,他逃离开,自己去溜达。穿着白衬衫,踢踏着拖鞋,一个人随意流荡,四处乱走,和村里人唠嗑,去看海去捡海星,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其他人都在录节目,只有许知远在过生活,告诉大家这样子过日子也没关系。这种特立独行,不被拘束的表现,反而“盘活”《向往的生活》,激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想像许知远一样逃离。

那么问题来了,松弛感概念之所以能够流行,并且引发集体共鸣,这背后潜藏了哪些社会文化心理?

2、

与李子柒精致的田园生活不同,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喜欢上了松弛而又有烟火气的生活,不骄不躁,那种简简单单的快乐。

在豆瓣上,有一群人逃离城市,做起了农村隐士;在B站上,不考研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小渔村工作了五年的侯翠翠,在田间地头和网友谈打工哲学,聊职场糊弄学,治好了年轻人的焦虑;在短视频平台上,无数博主在逛东北豪横的早市,热乎出锅的糖油混合物,满满一大碗的小吃,看得屏幕前的人口水直流,东北顺势成为年轻人无比憧憬的人间天堂,精神上的第二故乡。

碳水的快乐、早市里邻里乡亲唠嗑的真诚,让久处钢筋水泥丛林里、人际关系淡漠的年轻人心生艳羡。打开社交媒体,你会发现一股新兴趋势,城市年轻人开始追寻一种更加具有松弛感的生活,开始探求生活里的烟火气,对于理想生活方式孜孜不倦。

只能说缺啥补啥,在倦怠社会的当下,就业环境差,刚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社畜已久的年轻人,陷入到996内卷的漩涡之中;而迎来危机的中年人,背负着房贷车贷的双重压力……

焦虑,如同潮水般裹挟着人们,大家都如同北上广深早高峰前等待地铁的人一般,被别人推挤着前行,按照社会时钟的定义,一步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给自己套上无穷尽的枷锁,奔赴世俗所定义的“成功”。

于是,不能接受自己出错,不能接受自己是差的那一个,不能接受好像什么都没做,把自己置身于日复一日的疲倦之中,陷入无穷尽的精神内耗。

人们的情绪,如同慢慢积蓄的高压锅,需要有一个突破口,释放那些生活的憋闷。不管是通过观看综艺节目上别人的松弛感来慰藉自我的心灵,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围观别人烟火气的生活,吸收别人他人如何获得松弛感的经验,都是治愈当下焦虑的解药,人们希望通过他人松弛感的案例,通过模仿与学习,来解自己现实的迷局。

在追求松弛感的浪潮中,我们窥见年轻人对于自在生活、大胆做自己的向往。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来,慢下来,是年轻人扎根已久的渴望,也是松弛感缘何能够俘获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而松弛感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应的产业变迁。年轻人开始追求周末的松弛感,走向户外爱上了露营,每周到自然中体验原生态的松弛。

文旅项目也着力塑造松弛感,如果说阿那亚是“文艺的松弛”,那成都Regular是“精致的松弛”,杭州天目则是“高级的松弛”,通过为年轻人打造城市中的“心灵栖息地”,城市商业综合体来让年轻人在繁重的都市生活中,获得喘息之地。

3、

但是当松弛感的话题热度上升后,原本是倡导反焦虑,反内卷,开始跑偏了,结果引发了网友新一轮的内卷与焦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就不是一个松弛感的人,松弛感可以后天培养吗?那如何获得松弛感?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提高‘钝感力’”“不被定义的人生”等新一轮鸡汤的熬制,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松弛感案例,对于松弛感的强调与营造,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很多人身上的不松弛。

试问,谁不想赢得轻松毫不费力,就成为拥有松弛感的人呢?谁又不想不必去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自己都能自在舒适地生活,拥有其他的选择?但问题是,松弛感如果能够人人皆可轻松拥有,那也不会被着重强调,正是因为其稀缺,所以拥有的人,才难得可贵。

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只能用力活着,难得松弛。但对于松弛感的过度强调,则把那些内卷不想躺平的人,放置到了鄙视链的底端,被反复鞭尸,本质上是一种更高阶的内卷。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蓝盈莹争强好胜,拼命努力,不放过任何让自己成长变强的机会,但这种人设已经不再吃香,很多网友觉得她身上有点用力过度。

这一场关于松弛感的讨论,和以往的“钝感力”一样,整体的话语体系的掌握权,依然是在胜者手中。不够松弛的人,每日努力的人,已然失语,松弛感对努力与内卷,形成碾压。但这种趋势,就真的足够松弛吗?是否会造就另外的固化于网络规训?

发现没有,当下的互联网传播,总是容易标签化,将个人叙述和普遍意义混为一谈,将强者的话语方式当做模板,将一种风向标奉为圭臬,而这恰恰最容易滑向极端。万物皆要松弛,就是新的霸权。

对于平凡的你我而言,需要做的是,与自我和解,形成逻辑上的自洽,接受你可能就是没有天生自带松弛感,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松弛。你要知道,做不到松弛感,没啥可耻的,因为松弛感其实是你拥有自由自在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底气,不管你是选择内卷也罢,选择躺平也好,都挺好,没关系,允许自己松弛,也允许自己不松弛,松弛自若。

就像《十三邀》里罗翔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候说出的话:“放弃执念,接受自己的有限,昨天是命,已成定数;明天是运,一切皆有可能;今天的一切是命运的根本。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拼尽全力就能改变的,接受好过抗拒。”

所以,不要害怕人生旅途中的意外,也不要因为陌生就不敢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那可能不只是考验,也蕴含着无限的机会、与新的可能。也不必强求松弛感,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自在生活就可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拒绝内卷的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

"松弛感"背后的社会心理。

文 | 文化产业评论 之初

编辑 | 半岛

在这个玩梗的时代,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一个新词汇在社交媒体铺天盖地地火起来。

从“打工人”、“996”,再到“内卷”、“躺平”,最近,年轻人又盯上了“松弛感”。

1、

松弛感的走红,起源于博主@黑猫白袜子乘坐飞机时候遇见的一家人。

这家的小朋友由于证件过期无法登机,妈妈选择了直接陪同回家,而剩余的家庭成员并没有因此生气,而是选择了继续旅行;但因为行李托运是以妈妈名义办理的,而妈妈又没有登机,于是这家人的行李都被退回了,即便如此,这个家庭里没有一个人陷入暴怒或者是互相埋怨,而是淡定地安排好行李接洽事宜,还轻松地讨论落地后该买点儿啥。

这个话题甫一发布,立马受到关注。于是,在社交媒体上,一波关于松弛感的鸡汤就此被熬制出来:当内卷与内耗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的关键词,活出松弛感的人生开始成为新的流行风向。

家庭关系里需要松弛感,恋爱关系需要松弛感,明星上节目也需要松弛感,职场上也需要松弛感......松弛感仿佛成了一个筐,哪里需要往哪儿装。松弛感可以是一种感觉,也可以是一种氛围。可以放置到个体身上,也可以容纳进关系之中。

那么,松弛感到底是什么?松弛感并不等同于美化版的摆烂,而是一个人身上所体现的一种轻盈舒展的状态,当意料之外,脱离掌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够不自怨自艾,不沉溺于坏的状况中走不出去,不陷入悲伤的境地不可自拔,而是有足够的心理素质,能够进行好的情绪管理,有强大的随机应变能力去接受和解决不在计划之内的事情。

追溯起来,“松弛感”一词最初是通过一些关于明星的营销类稿件而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并取代“氛围感”,成为明星的新魅力增长点。例如舒淇、王菲、刘亦菲、金敏喜……纷纷被冠以“松弛感美人”之名,被赞赏“云淡风轻就赢了”,毫不费力。

而随着松弛感的刷屏,这股趋势也被文娱产业捕捉到并且反映到综艺节目里。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2》《向往的生活》《快乐再出发》等,都开始有意无意,突出松弛感。

最新一季《向往的生活》中,许知远做嘉宾的那一期直接被观众封神。别人都在用力地多表现,而他却真实的践行“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别人干活,他睡大觉;别人寒暄,他逃离开,自己去溜达。穿着白衬衫,踢踏着拖鞋,一个人随意流荡,四处乱走,和村里人唠嗑,去看海去捡海星,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其他人都在录节目,只有许知远在过生活,告诉大家这样子过日子也没关系。这种特立独行,不被拘束的表现,反而“盘活”《向往的生活》,激起了年轻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想像许知远一样逃离。

那么问题来了,松弛感概念之所以能够流行,并且引发集体共鸣,这背后潜藏了哪些社会文化心理?

2、

与李子柒精致的田园生活不同,最近,在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喜欢上了松弛而又有烟火气的生活,不骄不躁,那种简简单单的快乐。

在豆瓣上,有一群人逃离城市,做起了农村隐士;在B站上,不考研一毕业就回到家乡小渔村工作了五年的侯翠翠,在田间地头和网友谈打工哲学,聊职场糊弄学,治好了年轻人的焦虑;在短视频平台上,无数博主在逛东北豪横的早市,热乎出锅的糖油混合物,满满一大碗的小吃,看得屏幕前的人口水直流,东北顺势成为年轻人无比憧憬的人间天堂,精神上的第二故乡。

碳水的快乐、早市里邻里乡亲唠嗑的真诚,让久处钢筋水泥丛林里、人际关系淡漠的年轻人心生艳羡。打开社交媒体,你会发现一股新兴趋势,城市年轻人开始追寻一种更加具有松弛感的生活,开始探求生活里的烟火气,对于理想生活方式孜孜不倦。

只能说缺啥补啥,在倦怠社会的当下,就业环境差,刚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社畜已久的年轻人,陷入到996内卷的漩涡之中;而迎来危机的中年人,背负着房贷车贷的双重压力……

焦虑,如同潮水般裹挟着人们,大家都如同北上广深早高峰前等待地铁的人一般,被别人推挤着前行,按照社会时钟的定义,一步步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给自己套上无穷尽的枷锁,奔赴世俗所定义的“成功”。

于是,不能接受自己出错,不能接受自己是差的那一个,不能接受好像什么都没做,把自己置身于日复一日的疲倦之中,陷入无穷尽的精神内耗。

人们的情绪,如同慢慢积蓄的高压锅,需要有一个突破口,释放那些生活的憋闷。不管是通过观看综艺节目上别人的松弛感来慰藉自我的心灵,还是在社交媒体上围观别人烟火气的生活,吸收别人他人如何获得松弛感的经验,都是治愈当下焦虑的解药,人们希望通过他人松弛感的案例,通过模仿与学习,来解自己现实的迷局。

在追求松弛感的浪潮中,我们窥见年轻人对于自在生活、大胆做自己的向往。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来,慢下来,是年轻人扎根已久的渴望,也是松弛感缘何能够俘获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而松弛感的流行,也带动了相应的产业变迁。年轻人开始追求周末的松弛感,走向户外爱上了露营,每周到自然中体验原生态的松弛。

文旅项目也着力塑造松弛感,如果说阿那亚是“文艺的松弛”,那成都Regular是“精致的松弛”,杭州天目则是“高级的松弛”,通过为年轻人打造城市中的“心灵栖息地”,城市商业综合体来让年轻人在繁重的都市生活中,获得喘息之地。

3、

但是当松弛感的话题热度上升后,原本是倡导反焦虑,反内卷,开始跑偏了,结果引发了网友新一轮的内卷与焦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就不是一个松弛感的人,松弛感可以后天培养吗?那如何获得松弛感?

“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提高‘钝感力’”“不被定义的人生”等新一轮鸡汤的熬制,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松弛感案例,对于松弛感的强调与营造,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很多人身上的不松弛。

试问,谁不想赢得轻松毫不费力,就成为拥有松弛感的人呢?谁又不想不必去管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自己都能自在舒适地生活,拥有其他的选择?但问题是,松弛感如果能够人人皆可轻松拥有,那也不会被着重强调,正是因为其稀缺,所以拥有的人,才难得可贵。

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只能用力活着,难得松弛。但对于松弛感的过度强调,则把那些内卷不想躺平的人,放置到了鄙视链的底端,被反复鞭尸,本质上是一种更高阶的内卷。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里,蓝盈莹争强好胜,拼命努力,不放过任何让自己成长变强的机会,但这种人设已经不再吃香,很多网友觉得她身上有点用力过度。

这一场关于松弛感的讨论,和以往的“钝感力”一样,整体的话语体系的掌握权,依然是在胜者手中。不够松弛的人,每日努力的人,已然失语,松弛感对努力与内卷,形成碾压。但这种趋势,就真的足够松弛吗?是否会造就另外的固化于网络规训?

发现没有,当下的互联网传播,总是容易标签化,将个人叙述和普遍意义混为一谈,将强者的话语方式当做模板,将一种风向标奉为圭臬,而这恰恰最容易滑向极端。万物皆要松弛,就是新的霸权。

对于平凡的你我而言,需要做的是,与自我和解,形成逻辑上的自洽,接受你可能就是没有天生自带松弛感,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形式的松弛。你要知道,做不到松弛感,没啥可耻的,因为松弛感其实是你拥有自由自在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底气,不管你是选择内卷也罢,选择躺平也好,都挺好,没关系,允许自己松弛,也允许自己不松弛,松弛自若。

就像《十三邀》里罗翔在接受许知远采访时候说出的话:“放弃执念,接受自己的有限,昨天是命,已成定数;明天是运,一切皆有可能;今天的一切是命运的根本。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拼尽全力就能改变的,接受好过抗拒。”

所以,不要害怕人生旅途中的意外,也不要因为陌生就不敢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那可能不只是考验,也蕴含着无限的机会、与新的可能。也不必强求松弛感,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内心,自在生活就可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