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6暑期档票房遇冷,中国电影终于不吃激素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6暑期档票房遇冷,中国电影终于不吃激素了

中国电影人不必对一时的票房暴跌过于焦虑,面对所谓的“危机”,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没准会成为一次发展的良机。

作者:慕容清嘉

去年的暑期档,由《道士下山》预热,《小时代4》推波助澜,《捉妖记》《煎饼侠》和《大圣归来》暑期档三剑客揭竿而起,直达三足鼎立之势,共砍下35亿元票房的辉(可)煌(怕)战绩!而到了今年,暑期档开始变得非常惨淡,很多备受瞩目的华语大片纷纷扑街,甚至成为哑弹。我们不禁要问,2016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到底怎么了?按传统来说的国产保护月难道也失灵了吗?

第一部分:国产保护月争议

1.国产保护月的前世今生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月存在的初衷,是为完成国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

在2004年到2011年这八年当中,国产保护月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最明显受到“保护”国产电影是《十面埋伏》、《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等几部。2004年,好莱坞进口大片《蜘蛛侠2》、《怪物史莱克2》分别在北美的上映时间为6月30日和5月19日,在中国推迟到8月5日和8月10日上映,为7月16日上映的《十面埋伏》腾出了将近三周的档期。2010年7月22日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前后都没有好莱坞进口大片上映,北美7月16日上映的《盗梦空间》一直到9月1日才姗姗来迟,考虑到此片在国内拿下的4.5亿票房,不得不说它的推迟成全了《唐山大地震》当时的票房纪录。2011年的《建党伟业》让路的则是创下10亿票房的《变形金刚3》,迟了将近一个月。 由此可见,设置伊始,该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既有效保证了国产片的票房份额,也给国产片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竞争环境。

2.真正值得期待的国产片根本不需要“保护”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设置初衷,是为了在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面前,为国产片留住“一片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政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对一些不思进取的国产片而言,“保护月”反而成了他们的“避风港”,这里反正没有“西风凛冽”,好不好看都有人看。长此以往,“保护月”竟有演变成“烂片”集中地的趋势。

其实,注重提高自身品质,才是抵抗好莱坞的治本之道。从《人在囧途之泰囧》开始,2012年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几部亮眼的华语片,都是在与好莱坞直接对抗中拿到傲人成绩。《泰囧》的对手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西游·降魔篇》则面临《007大破天幕杀机》、《霍比特人》和《侠探杰克》的围追堵截;《北京遇上西雅图》连破《虎胆龙威5》和《生化危机5:惩罚》;《致青春》则终结了《特种部队2》。

纵观近半年在票房上有所建树的华语片,都是中小成本却都质素不错,它们PK的好莱坞对手不乏大牌,却不仅能全身而退还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今年贺岁档上映的《美人鱼》,即便面对《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功夫熊猫》等多部大片的夹击,依然创造了近34亿元的中国票房新纪录。

由此可见,真正有品质的国产片不需要“保护月”的庇护,而“烂片”即使“躲在大树下”,随着观众的成熟,恐怕也不易“乘凉”了。

3.或许已经“名存实亡”

7月到8月间,国产电影主要依靠港片撑场,典型代表如《绝地逃亡》《使徒行者》《危城》等。另外,《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泰山归来:险战丛林》、《爱宠大机密》、《冰川时代:星际碰撞》4部分账大片已在内地上映。被大家戏称“进口片保护月”的情况下,每年内地最“黄金”的7、8月档期也向进口片开放了,国产片保护月似乎已经名存实亡了。

第二部分:观众口味变刁,审美眼光提高

1.得IP者不等于天下

无论是在大银幕还是电视荧屏上,今夏暑期档上映的IP改编影视作品“不约而同”地集中与观众见面。然而这些作品却普遍没有“火”起来——不仅电影票房表现远不如预期,电视剧作水平也频遭观众吐槽。近年来被影视市场视为制胜法宝的“IP”,似乎在这个暑期档集体“哑火”了。参照往年的经验,此前不少业界人士对暑期档电影票房满怀期待,然而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截至上月底,全国电影院单月总票房约为4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亿,降幅达18.2%。这是近五年来中国电影暑期档首次出现票房负增长的情况。纵观今年夏天,堪称最弱暑期档,《寒战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绝地逃亡》票房加起来都不如去年暑期档冠军《捉妖记》,而被寄希望复制《大圣归来》的《大鱼海棠》,也只达到了前者一半的票房。从片方到院线,都期待8月有一部电影能成为暑期档的救市之作。在一片哗然之中,电影《盗墓笔记》的出世无疑激活了暑期档匮乏已久的活力。这部改编自南派三叔原著的大IP电影,辅以红到发紫的鹿晗、井柏然,再加上李仁港的重出江湖,自8月5日公映以来,截至17日,票房已达8.58亿元。坦白说,《盗墓笔记》之所以能从一众扑街电影中脱颖而出,靠的是高排片率、高上座率,院线、粉丝、观众等方面都给足了“面子”。但在电影发行人高军看来,以《盗墓笔记》目前呈现出的品质,“其一是它的IP属性,《盗墓笔记》的读者数量不少;还有一点演员阵容比较值得期待,颜值还是挺高的,井柏然、鹿晗,演技也基本上被认可。”也就是说,若非它有“盗墓笔记”这个经典IP护体,又杀进了号称“国产片保护月”的暑期档,很难拥有现在的辉煌。

畅销书、小鲜肉、大导演……几大卖座元素堆积起来,似乎就成了一个好项目,这个项目投资人满意、院线放心,唯独观众觉得不好看。从本质上说,IP电影根本不能算作电影,充其量只是华丽的产品。在这种风潮主导下,李易峰、鹿晗、吴亦凡等小鲜肉几乎承包了大银幕,而盗墓、青春等故事也反反复复,观众买了不同的电影票,看到的却是差不多的内容,长此以往,不烦才怪。

当下,“IP电影”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一不小心,它就可能由香饽饽变成“贬义词”。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去年IP电影《寻龙诀》最终取得了16.82亿元的票房,《港囧》收割了16.13亿元,即使豆瓣评分仅为4.1分的《栀子花开》总票房也有3.79亿元。而今年的IP电影似乎不再是票房保证,《致青春2》的票房仅有3.35亿元,《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上映几天连亿元大关都没破。

2.票补之战穷途末路

观众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要吸引他们走进影院看一部电影越来越难了,即使《魔兽》这样的大片在消费完游戏粉丝之后,票房也很快下滑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大电影在线售票电商的价格大战,涌现出大量低价票,吸引了不少观众。如今,价格战进入尾声,票房补助幅度越来越少,习惯了低价看电影的观众进入观望状态,客观上造成上座率的下降。

3.市场需要高质量电影

著名导演何平表示,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丢掉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电影已经建立并被世界接受的独特的电影美学方向,个别好的有,但都各自为战,难成气候。尤其是创作人自觉地异化是最悲哀的。故事是电影艺术的核心。好的电影、好的故事源自创作者的心灵,是数字无法度量和计算的。在著名导演车径行看来,故事是创意的过程,不是计算的过程。大数据对电影营销固然重要,但无助于电影的创作。电影创作需要激情和理性,而不是被电影市场的高热度蒙蔽双眼胡编乱造,有灵魂、接地气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例如今年上映的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先生的遗作《百鸟朝凤》和年轻导演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都可以称得上是良心之作。

第三部分:电影市场去泡沫化,软肋凸现

相比前几年高歌猛进的30%—40%的增长,电影市场今年增速明显放缓,也许,这正是业界所希望看到的——去“泡沫化”。正如导演李安在2014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所说的,希望中国电影能“慢”一点,自然生长。

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电影的软肋也越来越明显,真正好的产品太少,像《美人鱼》这样的影片,绝对是稀缺品。像去年暑期档的“黑马”《大圣归来》《捉妖记》,今年也特别少见。更多的是期待速成挣快钱,借助模仿各种桥段、甚至不乏一些不伦不类的影片,各种乱象令很多电影人痛心。

“我们不用着急什么时候本土票房能超过北美,因为我们人多,超过他们那是当然的。但电影是文化层面的事情,大家还应该多给它一些时间,耐心一点,继续努力。”李安导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这番话,至今令我们印象深刻,“近年来我们的电影票房确实在飞速增长,但不能因为票房增长而‘一白遮百丑’,最该关注的是我们的电影文化强了没有?市场上有没有出现更多好的影片?不能让票房增速掩盖了文化缺席的问题。”

中国电影人不必对一时的票房暴跌过于焦虑,面对所谓的“危机”,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没准会成为一次发展的良机。

资料来源:新浪新闻,百度百科,百度新闻,央广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6暑期档票房遇冷,中国电影终于不吃激素了

中国电影人不必对一时的票房暴跌过于焦虑,面对所谓的“危机”,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没准会成为一次发展的良机。

作者:慕容清嘉

去年的暑期档,由《道士下山》预热,《小时代4》推波助澜,《捉妖记》《煎饼侠》和《大圣归来》暑期档三剑客揭竿而起,直达三足鼎立之势,共砍下35亿元票房的辉(可)煌(怕)战绩!而到了今年,暑期档开始变得非常惨淡,很多备受瞩目的华语大片纷纷扑街,甚至成为哑弹。我们不禁要问,2016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到底怎么了?按传统来说的国产保护月难道也失灵了吗?

第一部分:国产保护月争议

1.国产保护月的前世今生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国家电影局从扶植国产电影的角度考虑,2004年口头下达的希望全国各院线支持国产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段时间则被媒体和业界称为“国产电影保护月”。保护月存在的初衷,是为完成国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

在2004年到2011年这八年当中,国产保护月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最明显受到“保护”国产电影是《十面埋伏》、《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等几部。2004年,好莱坞进口大片《蜘蛛侠2》、《怪物史莱克2》分别在北美的上映时间为6月30日和5月19日,在中国推迟到8月5日和8月10日上映,为7月16日上映的《十面埋伏》腾出了将近三周的档期。2010年7月22日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前后都没有好莱坞进口大片上映,北美7月16日上映的《盗梦空间》一直到9月1日才姗姗来迟,考虑到此片在国内拿下的4.5亿票房,不得不说它的推迟成全了《唐山大地震》当时的票房纪录。2011年的《建党伟业》让路的则是创下10亿票房的《变形金刚3》,迟了将近一个月。 由此可见,设置伊始,该政策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既有效保证了国产片的票房份额,也给国产片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竞争环境。

2.真正值得期待的国产片根本不需要“保护”

国产电影保护月的设置初衷,是为了在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面前,为国产片留住“一片天”。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政策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对一些不思进取的国产片而言,“保护月”反而成了他们的“避风港”,这里反正没有“西风凛冽”,好不好看都有人看。长此以往,“保护月”竟有演变成“烂片”集中地的趋势。

其实,注重提高自身品质,才是抵抗好莱坞的治本之道。从《人在囧途之泰囧》开始,2012年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几部亮眼的华语片,都是在与好莱坞直接对抗中拿到傲人成绩。《泰囧》的对手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西游·降魔篇》则面临《007大破天幕杀机》、《霍比特人》和《侠探杰克》的围追堵截;《北京遇上西雅图》连破《虎胆龙威5》和《生化危机5:惩罚》;《致青春》则终结了《特种部队2》。

纵观近半年在票房上有所建树的华语片,都是中小成本却都质素不错,它们PK的好莱坞对手不乏大牌,却不仅能全身而退还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今年贺岁档上映的《美人鱼》,即便面对《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功夫熊猫》等多部大片的夹击,依然创造了近34亿元的中国票房新纪录。

由此可见,真正有品质的国产片不需要“保护月”的庇护,而“烂片”即使“躲在大树下”,随着观众的成熟,恐怕也不易“乘凉”了。

3.或许已经“名存实亡”

7月到8月间,国产电影主要依靠港片撑场,典型代表如《绝地逃亡》《使徒行者》《危城》等。另外,《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泰山归来:险战丛林》、《爱宠大机密》、《冰川时代:星际碰撞》4部分账大片已在内地上映。被大家戏称“进口片保护月”的情况下,每年内地最“黄金”的7、8月档期也向进口片开放了,国产片保护月似乎已经名存实亡了。

第二部分:观众口味变刁,审美眼光提高

1.得IP者不等于天下

无论是在大银幕还是电视荧屏上,今夏暑期档上映的IP改编影视作品“不约而同”地集中与观众见面。然而这些作品却普遍没有“火”起来——不仅电影票房表现远不如预期,电视剧作水平也频遭观众吐槽。近年来被影视市场视为制胜法宝的“IP”,似乎在这个暑期档集体“哑火”了。参照往年的经验,此前不少业界人士对暑期档电影票房满怀期待,然而现实却令人大跌眼镜。

截至上月底,全国电影院单月总票房约为45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个亿,降幅达18.2%。这是近五年来中国电影暑期档首次出现票房负增长的情况。纵观今年夏天,堪称最弱暑期档,《寒战2》《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绝地逃亡》票房加起来都不如去年暑期档冠军《捉妖记》,而被寄希望复制《大圣归来》的《大鱼海棠》,也只达到了前者一半的票房。从片方到院线,都期待8月有一部电影能成为暑期档的救市之作。在一片哗然之中,电影《盗墓笔记》的出世无疑激活了暑期档匮乏已久的活力。这部改编自南派三叔原著的大IP电影,辅以红到发紫的鹿晗、井柏然,再加上李仁港的重出江湖,自8月5日公映以来,截至17日,票房已达8.58亿元。坦白说,《盗墓笔记》之所以能从一众扑街电影中脱颖而出,靠的是高排片率、高上座率,院线、粉丝、观众等方面都给足了“面子”。但在电影发行人高军看来,以《盗墓笔记》目前呈现出的品质,“其一是它的IP属性,《盗墓笔记》的读者数量不少;还有一点演员阵容比较值得期待,颜值还是挺高的,井柏然、鹿晗,演技也基本上被认可。”也就是说,若非它有“盗墓笔记”这个经典IP护体,又杀进了号称“国产片保护月”的暑期档,很难拥有现在的辉煌。

畅销书、小鲜肉、大导演……几大卖座元素堆积起来,似乎就成了一个好项目,这个项目投资人满意、院线放心,唯独观众觉得不好看。从本质上说,IP电影根本不能算作电影,充其量只是华丽的产品。在这种风潮主导下,李易峰、鹿晗、吴亦凡等小鲜肉几乎承包了大银幕,而盗墓、青春等故事也反反复复,观众买了不同的电影票,看到的却是差不多的内容,长此以往,不烦才怪。

当下,“IP电影”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一不小心,它就可能由香饽饽变成“贬义词”。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去年IP电影《寻龙诀》最终取得了16.82亿元的票房,《港囧》收割了16.13亿元,即使豆瓣评分仅为4.1分的《栀子花开》总票房也有3.79亿元。而今年的IP电影似乎不再是票房保证,《致青春2》的票房仅有3.35亿元,《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上映几天连亿元大关都没破。

2.票补之战穷途末路

观众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要吸引他们走进影院看一部电影越来越难了,即使《魔兽》这样的大片在消费完游戏粉丝之后,票房也很快下滑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大电影在线售票电商的价格大战,涌现出大量低价票,吸引了不少观众。如今,价格战进入尾声,票房补助幅度越来越少,习惯了低价看电影的观众进入观望状态,客观上造成上座率的下降。

3.市场需要高质量电影

著名导演何平表示,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丢掉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电影已经建立并被世界接受的独特的电影美学方向,个别好的有,但都各自为战,难成气候。尤其是创作人自觉地异化是最悲哀的。故事是电影艺术的核心。好的电影、好的故事源自创作者的心灵,是数字无法度量和计算的。在著名导演车径行看来,故事是创意的过程,不是计算的过程。大数据对电影营销固然重要,但无助于电影的创作。电影创作需要激情和理性,而不是被电影市场的高热度蒙蔽双眼胡编乱造,有灵魂、接地气的电影才是好电影。例如今年上映的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先生的遗作《百鸟朝凤》和年轻导演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都可以称得上是良心之作。

第三部分:电影市场去泡沫化,软肋凸现

相比前几年高歌猛进的30%—40%的增长,电影市场今年增速明显放缓,也许,这正是业界所希望看到的——去“泡沫化”。正如导演李安在2014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所说的,希望中国电影能“慢”一点,自然生长。

电影市场增速放缓的同时,中国电影的软肋也越来越明显,真正好的产品太少,像《美人鱼》这样的影片,绝对是稀缺品。像去年暑期档的“黑马”《大圣归来》《捉妖记》,今年也特别少见。更多的是期待速成挣快钱,借助模仿各种桥段、甚至不乏一些不伦不类的影片,各种乱象令很多电影人痛心。

“我们不用着急什么时候本土票房能超过北美,因为我们人多,超过他们那是当然的。但电影是文化层面的事情,大家还应该多给它一些时间,耐心一点,继续努力。”李安导演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这番话,至今令我们印象深刻,“近年来我们的电影票房确实在飞速增长,但不能因为票房增长而‘一白遮百丑’,最该关注的是我们的电影文化强了没有?市场上有没有出现更多好的影片?不能让票房增速掩盖了文化缺席的问题。”

中国电影人不必对一时的票房暴跌过于焦虑,面对所谓的“危机”,如果能够冷静下来,没准会成为一次发展的良机。

资料来源:新浪新闻,百度百科,百度新闻,央广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