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今天,没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今天,没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用实力证明自己,永远都能给对手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雅典到里约,

12年。

小组赛,

塞尔维亚曾以3-0击败中国女排;

决赛,

中国队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32年前,

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

32年后,

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

今天,没有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50年代,艰难起步

建国初期,中国排球的主流是9人制。

但当时的国际比赛以及作为排球强国的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都是6人排球,中国排球必须从规则、战略、方法上从头学起。

1956年法国第二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先后击败奥地利、荷兰、联邦德国,获得第6名。

从一开始,女排就注定是一支可以创造奇迹的队伍。

60、70年代,蓄势待发

60年代,日本女排被称为“东洋魔女”,在大松博文的带领下,日本女排已开始威胁苏联女排的绝对霸主地位。

1965年4月,中国排协经周总理批准邀请大松博文来华协助训练中国女排1个月,令中国女排得到较有系统的训练和明确的发展方针。

 

 

文革后期,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

1976年,一支新的队伍“中国女排国家队”正式成立,袁伟民任主教练,召回了一批已为人母的老队员,同时也挑选了一批年轻选手。

(袁伟民教练指导队员)

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处于上升期,在大赛显露锋芒也是时间问题。

仅在三年后,中国女排击败“东洋魔女”日本队,首次称霸亚洲,成为“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袁伟民指导女排训练)

中国女排的神话,即将拉开帷幕。

80年代,“女排精神”女排神话

1981年,

日本第三届世界杯冠军。

1982年,

秘鲁世锦赛冠军。

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冠军。

“三连冠”

 

 

 

 

(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

(因过硬的拦网功夫,被称为“天安门城墙”的周晓兰)

那时起,我们提出了“女排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

艰苦创业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

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女排夺得三连冠后,各种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女排精神的宣传力度。

诸如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

“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

《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

80年代初,国内百废待兴,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三连冠和五连冠的成绩无疑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

90年代,又陷困境

随着女排辉煌时期郎平、梁艳等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1988年,汉城奥运会,铜牌。

1989年,第5届世界杯,亚军。

1990年,第11届世锦赛,亚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巫丹的禁药事件让胡进所带领的中国女排只获得第7名 。

1995年,郎平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因她始终未能带领女排重夺得世界冠军,于1998年宣布辞职。

 

00——08年,

中国女排又回来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第5,历史最差战绩。

排管中心无奈之下决定让有“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之称的陈忠和当主教练。

陈忠和大胆启用了赵蕊蕊、冯坤、杨昊等年轻运动员,按照自己的理想重组了中国的女排队伍。

但成绩却来的并不容易。

2002年,第十四届世锦赛,中国女排利用“走线策略”,有意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希腊、韩国,确保在尽量避开两大劲敌:意大利和俄罗斯。

虽然最终进入前四,但却受到了国内、国外一片指责,陈忠和教练一度受到下台压力。

不过在之后举行的釜山亚运会中,中国女排获得冠军,陈忠和教练地位得以确保。

2003年日本世界杯,卧薪尝胆的中国女排血洗日本。

之后,

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

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

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

冯坤、赵蕊蕊、周苏红等名字开始成为“中国骄傲”。

中国女排,又回来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赵蕊蕊受伤的情况下,顽强的中国女排在0-2落后的情况下强势逆转,最终3-2战胜俄罗斯,时隔20年重新获得奥运会冠军。

 

 

2008至今,我们还有“中国女排”!

2009年,陈忠和正式宣布离任。

2010年日本世锦赛,中国女排第10,自1974年以来最差战绩。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深陷“死亡之组”:巴西、美国,小组出线都十分艰难。

然而,中国女排最终晋级八强,却在四分之一决赛不敌在奥运赛场上从未输过的日本队,无缘四强,最终并列第五。

 

 

输谁也不能输日本,

这似乎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惯性思维

2013年以前,有赢有输,充满变数,但我们不应因此批评中国女排。

这一路,跌跌撞撞。

这一路,从不言弃。

2013年,“中国女排不会再差了”,因为一个人回来了。

2013年5月,郎平正式挂帅,再次执教中国女排。

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冠军。

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2014年世锦赛,中国虽最终屈居亚军,却是自1998年后的最好成绩。

2015世界杯赛再胜日本女排,时隔11年后,第一次拿到世界排球三大赛的冠军。

今天,2016年8月21日,全球华人的激情被点燃。

中国女排,来之不易的一枚金牌。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中国女排。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女排有太多“可贵”从不简短,比如,赛场的奋力拼杀:

 

 

站上领奖台的荣耀时刻:

 

 

观众始一如既往的热情:

 

 

还有始终不变的美丽:

 

 

“中国女排”

“女排精神”

这早已经不仅仅是体育领域的一个名词,它已被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

今天,

没有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我们会记得你们的不易,

记得你们的呐喊,

记得你们的威武,

感谢曾经的“铁榔头”,

今天的“郎圣母”。

中国女排,

你是被定格的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今天,没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用实力证明自己,永远都能给对手一记响亮的耳光。

从雅典到里约,

12年。

小组赛,

塞尔维亚曾以3-0击败中国女排;

决赛,

中国队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32年前,

郎平作为中国女排队员赢得奥运冠军;

32年后,

作为主教练再一次率队夺冠。

今天,没有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50年代,艰难起步

建国初期,中国排球的主流是9人制。

但当时的国际比赛以及作为排球强国的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都是6人排球,中国排球必须从规则、战略、方法上从头学起。

1956年法国第二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先后击败奥地利、荷兰、联邦德国,获得第6名。

从一开始,女排就注定是一支可以创造奇迹的队伍。

60、70年代,蓄势待发

60年代,日本女排被称为“东洋魔女”,在大松博文的带领下,日本女排已开始威胁苏联女排的绝对霸主地位。

1965年4月,中国排协经周总理批准邀请大松博文来华协助训练中国女排1个月,令中国女排得到较有系统的训练和明确的发展方针。

 

 

文革后期,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

1976年,一支新的队伍“中国女排国家队”正式成立,袁伟民任主教练,召回了一批已为人母的老队员,同时也挑选了一批年轻选手。

(袁伟民教练指导队员)

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处于上升期,在大赛显露锋芒也是时间问题。

仅在三年后,中国女排击败“东洋魔女”日本队,首次称霸亚洲,成为“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袁伟民指导女排训练)

中国女排的神话,即将拉开帷幕。

80年代,“女排精神”女排神话

1981年,

日本第三届世界杯冠军。

1982年,

秘鲁世锦赛冠军。

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冠军。

“三连冠”

 

 

 

 

(郎平获“优秀运动员奖”)

(因过硬的拦网功夫,被称为“天安门城墙”的周晓兰)

那时起,我们提出了“女排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团结协作精神

艰苦创业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

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女排夺得三连冠后,各种媒体更是加大了对女排精神的宣传力度。

诸如有媒体报道,“某工厂女工看了女排的事迹之后,每天早来晚走,精心操作,班产量天天超额完成计划”;

“某煤矿工人看完女排比赛之后,自觉加义务班,日日超产”等。

《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

80年代初,国内百废待兴,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三连冠和五连冠的成绩无疑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

90年代,又陷困境

随着女排辉煌时期郎平、梁艳等名将相继退役,中国女排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1988年,汉城奥运会,铜牌。

1989年,第5届世界杯,亚军。

1990年,第11届世锦赛,亚军。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巫丹的禁药事件让胡进所带领的中国女排只获得第7名 。

1995年,郎平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因她始终未能带领女排重夺得世界冠军,于1998年宣布辞职。

 

00——08年,

中国女排又回来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女排第5,历史最差战绩。

排管中心无奈之下决定让有“最好的陪打、最好的副手”之称的陈忠和当主教练。

陈忠和大胆启用了赵蕊蕊、冯坤、杨昊等年轻运动员,按照自己的理想重组了中国的女排队伍。

但成绩却来的并不容易。

2002年,第十四届世锦赛,中国女排利用“走线策略”,有意输给实力不如自己的希腊、韩国,确保在尽量避开两大劲敌:意大利和俄罗斯。

虽然最终进入前四,但却受到了国内、国外一片指责,陈忠和教练一度受到下台压力。

不过在之后举行的釜山亚运会中,中国女排获得冠军,陈忠和教练地位得以确保。

2003年日本世界杯,卧薪尝胆的中国女排血洗日本。

之后,

瑞士女排精英赛冠军

世界女排大奖赛冠军

亚洲女排锦标赛冠军

冯坤、赵蕊蕊、周苏红等名字开始成为“中国骄傲”。

中国女排,又回来了!

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赵蕊蕊受伤的情况下,顽强的中国女排在0-2落后的情况下强势逆转,最终3-2战胜俄罗斯,时隔20年重新获得奥运会冠军。

 

 

2008至今,我们还有“中国女排”!

2009年,陈忠和正式宣布离任。

2010年日本世锦赛,中国女排第10,自1974年以来最差战绩。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深陷“死亡之组”:巴西、美国,小组出线都十分艰难。

然而,中国女排最终晋级八强,却在四分之一决赛不敌在奥运赛场上从未输过的日本队,无缘四强,最终并列第五。

 

 

输谁也不能输日本,

这似乎已成为我们的一种惯性思维

2013年以前,有赢有输,充满变数,但我们不应因此批评中国女排。

这一路,跌跌撞撞。

这一路,从不言弃。

2013年,“中国女排不会再差了”,因为一个人回来了。

2013年5月,郎平正式挂帅,再次执教中国女排。

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冠军。

201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亚军。

2014年世锦赛,中国虽最终屈居亚军,却是自1998年后的最好成绩。

2015世界杯赛再胜日本女排,时隔11年后,第一次拿到世界排球三大赛的冠军。

今天,2016年8月21日,全球华人的激情被点燃。

中国女排,来之不易的一枚金牌。

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中国女排。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女排有太多“可贵”从不简短,比如,赛场的奋力拼杀:

 

 

站上领奖台的荣耀时刻:

 

 

观众始一如既往的热情:

 

 

还有始终不变的美丽:

 

 

“中国女排”

“女排精神”

这早已经不仅仅是体育领域的一个名词,它已被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

今天,

没有人可以质疑中国女排的荣耀!

 

 

 

 

 

 

我们会记得你们的不易,

记得你们的呐喊,

记得你们的威武,

感谢曾经的“铁榔头”,

今天的“郎圣母”。

中国女排,

你是被定格的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