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喜迎二十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重点介绍青岛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有关情况。市政府副市长常红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毕维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刘学俊,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二级巡视员蔡全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围绕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按照“四个发展导向”,重点在打造“六个城市”上集中发力、全面推进。
“六个城市“之一就是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这不仅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也是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对于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五个城市”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前期,经过多轮专家咨询,综合国内和本土高水平专家学者意见,鲜明的海洋特质、多元的文化特色、包容的城市情怀、优质的人居环境、幸福的生活感受是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基本内涵。青岛市对标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湾区,形成了“1355”的总体工作思路,其中:“1”就是一个核心,即打造高品质湾区城市;“3”就是三条发展主线,即宜居、宜业、宜游;第一个“5”就是五个具体目标,即打造城市更新建设新示范、蓝天碧水净土新形态、文旅繁荣发展新高地、市民安居乐业新家园、美丽宜居乡村新图景;第二个“5”就是对应目标的五个攻坚方向。
一是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聚焦市民群众迫切需求,全面打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攻坚战,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高品质湾区城市提供关键支撑。
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珍惜自然禀赋,厚植绿色发展理念,着力保护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筑牢高品质湾区城市生态本底。
三是加强文化和旅游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聚焦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旅游服务品质升级、历史文脉传承保护、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凸显高品质湾区城市重要特质。
四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以完善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为方向,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聚力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为高品质湾区城市提供根本保障。
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乡融合为导向,构建激励相容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补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高品质湾区城市提供战略空间。
未来,青岛市将从城市更新建设、生态环境改善、文化和旅游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乡村振兴发展五个领域入手,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高品质生活,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
一是打造城市更新建设新示范。一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大城市建设工程、利民惠民的民生项目落地见效,一批制约高品质发展的城市建设难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景观显著提升,城市空间更具活力,城市交通更加顺畅。到2026年,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取得整体性、突破性成果,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有的城市风貌基本呈现。
二是打造蓝天碧水净土新形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空气质量全面优化,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到2026年,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基本建成,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成为常态。
三是打造文旅繁荣发展新高地。树立主客共享理念,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旅游消费环境不断优化;坚持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推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更加鲜明,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到2026年,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基本建成,年接待游客达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四是打造市民安居乐业新家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充足、均等、便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到2026年,健康舒适、多元包容的美好家园初步建成,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打造全域共同富裕先行城市。
五是打造美丽宜居乡村新图景。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城乡要素均衡化配置,有序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到2026年,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取得积极成效,打造1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0个乡村振兴示范区。
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青岛将以城市体检为抓手,强调城市的可评估性,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研判发展优势,发现城市短板和“城市病”,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问题反馈、决策调整、持续改进”的城市建设管理闭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让广大市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9/23 09:4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