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攻关技术难题,守护一江碧水 | 二十大代表风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攻关技术难题,守护一江碧水 | 二十大代表风采

20年来,杨戌雷在治污一线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通过不懈努力,他一步一步成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也从一名普通党员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杨戌雷工作照。图片来源:受访者

记者 | 方卓然

编辑 | 刘素楠

污水污泥处理作为保护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位于长江岸边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量。

就在这个污染物治理的前沿阵地,有这样一位80后的“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他是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20年来他在治污一线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通过不懈努力,他从一名水泵工人一步一步成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也从一名普通党员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杨戍雷的外婆居住在苏州河边,附近有一个泵站。小时候,他从泵站师傅那里了解到,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

“那为什么苏州河还是那么臭呢?”年少的他发问。

泵站师傅告诉他:“因为很多脏东西没有收集好,留在水里就发臭了。”

后来,杨戍雷成为排水技校的学生。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泵站房的操作工。他最大的特点是主动学习、勤勉自律,在挑战中练就本领。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原排水系统最年轻的泵站站长,负责管理5个泵站。

10年前,污泥处理还是以填埋为主,全国大中型城市都不约而同面临着将被污泥所包围的困境。

2011年,上海白龙港污泥处理厂完成完成升级改扩建工程,年仅29岁的杨戌雷担负起了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如此浩大的工程宛如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包括杨戍雷在内的整个100多人污泥处理团队完全是零基础,既无专业背景,也无工作经验。

当时他所面对的是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污泥处理系统,这三大系统即使放到现在,在国内也是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工程。

当时负责干化系统的德国工程师听说杨戌雷带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耸耸肩头不敢相信他们能够成功。“Yang is a boy。”

那两年里,杨戌雷白天在各个“阵地”爬上爬下、钻进钻出,摸管道、研究设备,晚上挑灯夜战,翻图纸、学习原理,硬是凭着一本磨破边角的英文词典翻译了一遍外国技术资料。他那本厚厚的手写工作笔记,成了员工的技术宝典。

杨戌雷说,他们这支不被看好的队伍,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全面接管三大污泥系统。

“2012年2月1日接管污泥消化,5月4日接管污泥干化,10月31日接管深度脱水。”至今,杨戌雷对当时的时间节点仍然记忆犹新。

两年后,德国工程师回访。眼前的景象出乎他的意料,所有的设备都井然有序运行。

德国工程师对杨戌雷说,本来只是想看看干化系统是否还正常,却没想到运行工况这么好,连一些设计上不合理的地方都改良优化了。他竖起了大拇指:“Yang, good job!”

在之后的几年里,杨戌雷和团队又根据实际的运行经验,对设备、设施、工艺上存在的问题,着手技术改进。一系列的技改,不仅取得非常好的实用效果,还荣获了多项专利,以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银铜奖等各项奖项。

如今,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含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开创了全国范围内污泥处理工艺、设备、设施最齐全的示范性基地。

杨戌雷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

杨戌雷(左二)与同事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2022年3月以来,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为保障市民生活安全有序,3月16日开始,白龙港厂启动封闭运行模式,杨戌雷立即申请首批驻厂。

由于在岗员工仅有平时的三分之一,每个人身上的任务更重了。杨戌雷说:“我们在作业过程中,可能跟污水污泥会有接触,也是要严格穿戴好全套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等。焚烧炉本来周边环境温度就比较高,大概三四十度,穿了大白以后,每次去巡检一两个小时,基本上里面的衣服全部都是湿哒哒的。”

驻厂期间,杨戌雷和同事们还遇到了突发故障。

4月初,受疫情管控影响,沿途管线水量突变,导致污泥药剂制备系统无法均匀混合药剂,造成干化系统频繁跳停,影响了污泥焚烧炉正常稳定运行。

封闭运行期间,专业维修人员进不来,杨戌雷与团队连夜分析,确定了可行的应对方案。他带领团队对工艺进行精确调整,指导每个闸阀调节,连续两天不眠不休,用最短的时间确保了焚烧炉正常燃烧,所有的工艺运行全部恢复到正常,保证了污泥处理处置安全。

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杨戌雷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党代表,杨戌雷表示,将带动身边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努力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完成组织所交付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当好行业发展的“领路人”,开展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引领身边的职工群众岗位创效,不断破解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发展瓶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在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做出新成绩,守护上海碧水安澜,为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攻关技术难题,守护一江碧水 | 二十大代表风采

20年来,杨戌雷在治污一线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通过不懈努力,他一步一步成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也从一名普通党员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杨戌雷工作照。图片来源:受访者

记者 | 方卓然

编辑 | 刘素楠

污水污泥处理作为保护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位于长江岸边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量。

就在这个污染物治理的前沿阵地,有这样一位80后的“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他是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20年来他在治污一线亲身经历并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通过不懈努力,他从一名水泵工人一步一步成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也从一名普通党员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杨戍雷的外婆居住在苏州河边,附近有一个泵站。小时候,他从泵站师傅那里了解到,泵站的作用就是把污水收集好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去处理。

“那为什么苏州河还是那么臭呢?”年少的他发问。

泵站师傅告诉他:“因为很多脏东西没有收集好,留在水里就发臭了。”

后来,杨戍雷成为排水技校的学生。毕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泵站房的操作工。他最大的特点是主动学习、勤勉自律,在挑战中练就本领。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原排水系统最年轻的泵站站长,负责管理5个泵站。

10年前,污泥处理还是以填埋为主,全国大中型城市都不约而同面临着将被污泥所包围的困境。

2011年,上海白龙港污泥处理厂完成完成升级改扩建工程,年仅29岁的杨戌雷担负起了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如此浩大的工程宛如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大山,包括杨戍雷在内的整个100多人污泥处理团队完全是零基础,既无专业背景,也无工作经验。

当时他所面对的是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污泥处理系统,这三大系统即使放到现在,在国内也是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工程。

当时负责干化系统的德国工程师听说杨戌雷带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耸耸肩头不敢相信他们能够成功。“Yang is a boy。”

那两年里,杨戌雷白天在各个“阵地”爬上爬下、钻进钻出,摸管道、研究设备,晚上挑灯夜战,翻图纸、学习原理,硬是凭着一本磨破边角的英文词典翻译了一遍外国技术资料。他那本厚厚的手写工作笔记,成了员工的技术宝典。

杨戌雷说,他们这支不被看好的队伍,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实现全面接管三大污泥系统。

“2012年2月1日接管污泥消化,5月4日接管污泥干化,10月31日接管深度脱水。”至今,杨戌雷对当时的时间节点仍然记忆犹新。

两年后,德国工程师回访。眼前的景象出乎他的意料,所有的设备都井然有序运行。

德国工程师对杨戌雷说,本来只是想看看干化系统是否还正常,却没想到运行工况这么好,连一些设计上不合理的地方都改良优化了。他竖起了大拇指:“Yang, good job!”

在之后的几年里,杨戌雷和团队又根据实际的运行经验,对设备、设施、工艺上存在的问题,着手技术改进。一系列的技改,不仅取得非常好的实用效果,还荣获了多项专利,以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银铜奖等各项奖项。

如今,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无论在规模还是技术含量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开创了全国范围内污泥处理工艺、设备、设施最齐全的示范性基地。

杨戌雷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他领衔的工作室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

杨戌雷(左二)与同事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2022年3月以来,上海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为保障市民生活安全有序,3月16日开始,白龙港厂启动封闭运行模式,杨戌雷立即申请首批驻厂。

由于在岗员工仅有平时的三分之一,每个人身上的任务更重了。杨戌雷说:“我们在作业过程中,可能跟污水污泥会有接触,也是要严格穿戴好全套的防护服、护目镜、口罩等等。焚烧炉本来周边环境温度就比较高,大概三四十度,穿了大白以后,每次去巡检一两个小时,基本上里面的衣服全部都是湿哒哒的。”

驻厂期间,杨戌雷和同事们还遇到了突发故障。

4月初,受疫情管控影响,沿途管线水量突变,导致污泥药剂制备系统无法均匀混合药剂,造成干化系统频繁跳停,影响了污泥焚烧炉正常稳定运行。

封闭运行期间,专业维修人员进不来,杨戌雷与团队连夜分析,确定了可行的应对方案。他带领团队对工艺进行精确调整,指导每个闸阀调节,连续两天不眠不休,用最短的时间确保了焚烧炉正常燃烧,所有的工艺运行全部恢复到正常,保证了污泥处理处置安全。

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杨戌雷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上海污泥处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

作为一名党代表,杨戌雷表示,将带动身边更多的党员和群众努力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完成组织所交付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当好行业发展的“领路人”,开展新技术的学习和研究,引领身边的职工群众岗位创效,不断破解污水污泥处理技术发展瓶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在污水污泥处理领域做出新成绩,守护上海碧水安澜,为上海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