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联合国:中国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联合国:中国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报告指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中国已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图片来源:网络。

8月2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完成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中国已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须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不平等。

“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创立,该指数由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三方面内容组成,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是30余年来在人类发展领域中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1980年—2014年期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42增至0.727,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1990年处于低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47个国家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14年成功跻身高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国家。

报告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政策的进步。

1980年至2010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收入指数增幅在全球排名第一,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6%,其中1980年至1990年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5.53%。

中国在社会政策的探索创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教育为例,教育指数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贡献率已经从1980年—1990年的24.47%上升到2000年—2010年的44.16%。健康指数排名自2000年以来也有明显进步。

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

不过,报告同时也指出,在人类发展领域,中国的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应用最为普遍的不平等衡量指数)长期较高。

不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收入差距加大、医疗和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不同地区间的人均寿命差距较大等方面。比如人均寿命,上海达到80.26岁,而西藏则是68.17岁;此外,青海、贵州的高中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收入差距加大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8月22日发布的另一份名为《全球性目标的本土化落实》的报告指出,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目前,最富裕的1%人口掌握着全球一半以上的财富。

而中国央行在8月6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则罕见地指出中国贫富差距的问题,称“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较全球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从国内看不同区域间差别也比较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比最低的省份高出约四倍。”

《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经济增速趋缓、大规模人口流动、公众预期提高与数字鸿沟等,建议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治理领域的创新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发展挑战。

经济增长、机会公平、社会协同将是中国未来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的三大主要推动力。具体来说,中国要着力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扩大覆盖面,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受益。其次,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式,提高参与度,促进平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联合国:中国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 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报告指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中国已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

图片来源:网络。

8月2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时两年完成的《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以“人类发展指数”为依据,中国已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但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须积极采取行动,减少不平等。

“人类发展指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1990年创立,该指数由经济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三方面内容组成,是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中国是30余年来在人类发展领域中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1980年—2014年期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0.42增至0.727,成为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在1990年处于低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47个国家里,中国是唯一一个在2014年成功跻身高水平人类发展组别的国家。

报告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政策的进步。

1980年至2010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经济收入指数增幅在全球排名第一,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成功帮助6.6亿人摆脱贫困。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指数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6%,其中1980年至1990年间的贡献率更是高达65.53%。

中国在社会政策的探索创新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教育为例,教育指数对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的贡献率已经从1980年—1990年的24.47%上升到2000年—2010年的44.16%。健康指数排名自2000年以来也有明显进步。

教育方面,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在过去十年持续稳定在99%以上。健康方面,人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7.9岁提高到了2010年的74.8岁。

不过,报告同时也指出,在人类发展领域,中国的不平等问题依然突出。中国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基尼系数(应用最为普遍的不平等衡量指数)长期较高。

不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收入差距加大、医疗和教育机会分配不均等、不同地区间的人均寿命差距较大等方面。比如人均寿命,上海达到80.26岁,而西藏则是68.17岁;此外,青海、贵州的高中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收入差距加大已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8月22日发布的另一份名为《全球性目标的本土化落实》的报告指出,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国家内部和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目前,最富裕的1%人口掌握着全球一半以上的财富。

而中国央行在8月6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则罕见地指出中国贫富差距的问题,称“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较全球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即使从国内看不同区域间差别也比较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省份比最低的省份高出约四倍。”

《2016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包容性人类发展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人口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经济增速趋缓、大规模人口流动、公众预期提高与数字鸿沟等,建议通过社会政策和公共治理领域的创新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发展挑战。

经济增长、机会公平、社会协同将是中国未来实现包容性人类发展的三大主要推动力。具体来说,中国要着力提升社会政策的包容性,扩大覆盖面,确保中低收入群体受益。其次,创新社会治理的机制和方式,提高参与度,促进平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