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古城新生:现代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济宁新探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古城新生:现代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济宁新探索

如何让文化赋能发展,让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回顾济宁文化建设之路,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文 | 崔京智

文化建设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阔的命题,既包含制度层次,也囊括价值层次,既要求软实力的提升,也力求影响力的扩大,也因此我们很难去界定其范畴。

然而想要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影响力,文化至关重要,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浪潮,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化发展都将是济宁市的关键词。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将建设文化济宁、突破文化强市纳入“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总体布局,济宁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成功获得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权,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一系列活动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如何让文化赋能发展,让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回顾济宁文化建设之路,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济宁:穿城古运河  图片来源:李宁/摄

登高望远的文化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建设被置于极重要位置的当下,文化恰恰是济宁最独特的优势,作为儒学的源起之地,这一点是别的城市无法复刻的。

但这也要求着济宁必须站到足够的高度——只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打造成为全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

为此近年来,济宁市把实施文化“两创”战略列为未来五年全市中心工作“九大战略”之一,明确“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济宁市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郭刚/摄

一方面,济宁市研究起草《济宁市关于推进“八个融入”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制定《济宁市高质量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成立济宁市文化“两创”推进指挥部,设立6个工作专班,实施五大工程,高标准打造1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经验做法被中宣部推广。

另一方面,济宁市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接续举办、承办38届国际孔子文化节、7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精心策划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祭孔大典和系列学术论坛等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

孔孟之乡 图片来源:张智杰/摄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正构建儒学研究高地,汇聚曲阜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全国知名儒学研究教育机构,吸引儒学研究领军人才,儒家文化研究阐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出一批重量级学术成果。同时,组建“儒学国际传播媒体联盟”,上线运行“济宁英文全球传播平台”,策划实施“走读济宁”外国友人感知体验济宁参访、中央外宣主流媒体济宁行等外宣活动,举办“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文化济宁”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而其作用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解构,更是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的构建。

文化的多领域融合

一般而言,济宁的文化繁荣发展,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更要适应和引导更广阔区域人群的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

坐落于济宁的诸多世界级文化地标,无疑是极佳的载体,文旅市场的发展则是一种其载体作用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和文旅突破战略,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增长极。

尼山圣境 图片来源:颜丙峰/摄

一方面,编制《济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成启用尼山圣境一期、孔子博物馆、孟苑等牵引性项目,新增省级文保单位13处,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工程获评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微山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曲阜市、汶上县分别获评省首批文旅康养强县。

另一方面,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机遇,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加大微山岛和南阳古镇保护性开发,微山湖旅游区已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

值得一提的是,在济宁,与文化相结合创造直接效益的,不仅仅是旅游,企业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同样是济宁市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额一环。

济宁市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文化系统助企攀登活动,实施“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推进工程,设立1亿元规模的文旅发展资金,孵化壮大三孔文旅、尼山文旅、孔府印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建成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9个,培育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0余家,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全媒体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盛大礼乐,开城迎宾  图片来源:安在新/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98.8亿元、位列全省第5,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44家。

资源不一定就是优势,资源只有转化为价值才能变成优势,借由文旅+培育和促进而来的文化消费,以及文化企业相结合带来的集群优势,济宁市正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极具创造性。

回归城市本质的文化

在积极推进文化的解构以及促进外显于城市形象的同时,济宁市也力求回归城市文化的本质——服务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众是文化的主体,只有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公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这一方面,济宁市是花费了大气力的。

近年来,济宁市做优“五为”项目667个,创新“五堂模式”,建成“幸福食堂”277处、开设“雏鹰课堂”172个班次,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在全市建设263个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曲阜市推广“春节礼仪”做法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刊发。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4750个村(居)全部设立“和为贵”调解室,今年以来,已调解纠纷9101件、成功率达99.19%。

某种意义上来说,济宁正以文化赋能,并将之与城市经济水平提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济宁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仅如此,济宁市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出台《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编写《走进孔孟》系列丛书,实施“一校一国学导师”制度,开发实施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打造技工教育传统文化育人品牌,构建“四融六进”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等“六进”普及工程,大力推广图书馆+书院、孔子学堂、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40处,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

研究制定《济宁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移风易俗20条“硬”措施,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孝心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将文化融于家风家教之中。

这是济宁市注重教育普及,探索以文化人的新模式。让每一个人的形象,包括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成为城市最好的名片,改造人们生活乃至整个城市的景观和文化,传承历史和沟通未来。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济宁并没有仅仅关注自身,而是尽可能去发挥自身地位作用。超越本位和利益的局限,成为文明的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进而成为城市文明进程的推动者,实现城市文化的真正价值。

如今,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开启,代表着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济宁正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用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走向世界,为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古城新生:现代文化建设视野下的济宁新探索

如何让文化赋能发展,让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回顾济宁文化建设之路,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文 | 崔京智

文化建设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阔的命题,既包含制度层次,也囊括价值层次,既要求软实力的提升,也力求影响力的扩大,也因此我们很难去界定其范畴。

然而想要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影响力,文化至关重要,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浪潮,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化发展都将是济宁市的关键词。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将建设文化济宁、突破文化强市纳入“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总体布局,济宁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成功获得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权,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一系列活动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如何让文化赋能发展,让文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回顾济宁文化建设之路,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济宁:穿城古运河  图片来源:李宁/摄

登高望远的文化前沿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建设被置于极重要位置的当下,文化恰恰是济宁最独特的优势,作为儒学的源起之地,这一点是别的城市无法复刻的。

但这也要求着济宁必须站到足够的高度——只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打造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打造成为全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

为此近年来,济宁市把实施文化“两创”战略列为未来五年全市中心工作“九大战略”之一,明确“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济宁市文化中心 图片来源:郭刚/摄

一方面,济宁市研究起草《济宁市关于推进“八个融入”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制定《济宁市高质量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成立济宁市文化“两创”推进指挥部,设立6个工作专班,实施五大工程,高标准打造100个文化“两创”示范点,经验做法被中宣部推广。

另一方面,济宁市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接续举办、承办38届国际孔子文化节、7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精心策划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祭孔大典和系列学术论坛等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

孔孟之乡 图片来源:张智杰/摄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市正构建儒学研究高地,汇聚曲阜师范大学、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全国知名儒学研究教育机构,吸引儒学研究领军人才,儒家文化研究阐发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出一批重量级学术成果。同时,组建“儒学国际传播媒体联盟”,上线运行“济宁英文全球传播平台”,策划实施“走读济宁”外国友人感知体验济宁参访、中央外宣主流媒体济宁行等外宣活动,举办“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文化济宁”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而其作用并不仅仅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解构,更是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的构建。

文化的多领域融合

一般而言,济宁的文化繁荣发展,不仅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更要适应和引导更广阔区域人群的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

坐落于济宁的诸多世界级文化地标,无疑是极佳的载体,文旅市场的发展则是一种其载体作用的有效方式。

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文化+”和文旅突破战略,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增长极。

尼山圣境 图片来源:颜丙峰/摄

一方面,编制《济宁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建成启用尼山圣境一期、孔子博物馆、孟苑等牵引性项目,新增省级文保单位13处,鲁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工程获评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微山湖旅游区创成国家5A级景区,曲阜市、汶上县分别获评省首批文旅康养强县。

另一方面,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机遇,编制大运河(济宁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加大微山岛和南阳古镇保护性开发,微山湖旅游区已通过国家5A级景观质量评审。

值得一提的是,在济宁,与文化相结合创造直接效益的,不仅仅是旅游,企业与文化的高度结合同样是济宁市文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额一环。

济宁市创造性地开展宣传文化系统助企攀登活动,实施“山东手造·济宁好礼”推进工程,设立1亿元规模的文旅发展资金,孵化壮大三孔文旅、尼山文旅、孔府印阁等一批重点文化企业,建成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19个,培育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0余家,研学旅游产业集群、全媒体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盛大礼乐,开城迎宾  图片来源:安在新/摄

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98.8亿元、位列全省第5,精品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2,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244家。

资源不一定就是优势,资源只有转化为价值才能变成优势,借由文旅+培育和促进而来的文化消费,以及文化企业相结合带来的集群优势,济宁市正推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这样的发展思路无疑极具创造性。

回归城市本质的文化

在积极推进文化的解构以及促进外显于城市形象的同时,济宁市也力求回归城市文化的本质——服务于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众是文化的主体,只有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尊重公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在这一方面,济宁市是花费了大气力的。

近年来,济宁市做优“五为”项目667个,创新“五堂模式”,建成“幸福食堂”277处、开设“雏鹰课堂”172个班次,邹城市后八里沟村入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在全市建设263个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试点,曲阜市推广“春节礼仪”做法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刊发。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在4750个村(居)全部设立“和为贵”调解室,今年以来,已调解纠纷9101件、成功率达99.19%。

某种意义上来说,济宁正以文化赋能,并将之与城市经济水平提升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济宁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不仅如此,济宁市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出台《济宁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指导纲要》,编写《走进孔孟》系列丛书,实施“一校一国学导师”制度,开发实施系列研学旅行课程,打造技工教育传统文化育人品牌,构建“四融六进”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等“六进”普及工程,大力推广图书馆+书院、孔子学堂、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建成达标“儒学讲堂”3740处,开展儒学活动4.8万余场,服务群众280余万人次。

研究制定《济宁市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移风易俗20条“硬”措施,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孝心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将文化融于家风家教之中。

这是济宁市注重教育普及,探索以文化人的新模式。让每一个人的形象,包括思想素质、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成为城市最好的名片,改造人们生活乃至整个城市的景观和文化,传承历史和沟通未来。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济宁并没有仅仅关注自身,而是尽可能去发挥自身地位作用。超越本位和利益的局限,成为文明的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进而成为城市文明进程的推动者,实现城市文化的真正价值。

如今,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开启,代表着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济宁正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用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走向世界,为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