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湘赣两省10月降水可能仍偏少,旱情短期内或难缓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湘赣两省10月降水可能仍偏少,旱情短期内或难缓解

7月以来,长江流域累积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航拍镜头下的长江水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程大发

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夏天,本应处于雨季的长江流域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尤其是旱情,给湖南、江西和湖北等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任国玉告诉界面新闻,“这次干旱比1961年来任何年份都要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据水利部信息中心统计,7月以来,长江流域累积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由于季节性降温,9月中旬以来,长江流域高温热浪的威力减弱,但干旱现象却仍在持续,部分地区甚至得到加强。

目前,川渝和长江北旱情有所好转,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两三周可能会进一步缓解。但江南的湘赣两省干旱仍然十分严重。最新气象监测显示,湖南、江西等多地旱情达特重气象干旱,其中,江西省自7月12日起局部开始出现重度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78天。

对于造成今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特聘教授武炳义介绍,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与2013年长江流域的干旱成因一致。

武炳义介绍,今年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到青藏高原的带状区域内,对流层上层的西风减弱了,也就是引导气流的活动变慢,会导致其上空容易维持一个异常高压带。总体特点是“区域气压偏高、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云量偏少、降水偏少。”

“通常,太阳的短波辐射是通过加热地表,地表温度升高后反过来加热大气的。而当云量偏少时,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导致地表过热,高温热浪就容易发生。”武炳义表示。

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夏季也出现过类似的大气环流异常,从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的带状区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温、干旱情况。“该大气环流异常是自然变率的一种特定模态,但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武炳义说,“从这几年来看,该大气环流异常变频繁了。”

2013年长江流域发生高温干旱事件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晓菲等人研究了在全球增温1.5和2℃下,中国东部极端高温的响应情况。结果发现,对于极端高温日数而言,在增温1.5℃(2℃)下,当前气候下平均每20年发生一次的极端高温日数将会变成平均每4年(2年)出现一次。当前气候下2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强度将变为约7年(4年)一遇。

而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195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在越来越热的同时,降水也在增多。统计数据显示,2012至2021年是我国近70年来历史上最暖的十年;也是近70年来历史上最湿的十年。但不同于以往频繁出现的“南涝北旱”,今年夏季我国区域性降雨主要发生在北方。

7月,我国曾发生过6次区域性暴雨,其中4次发生在北方;8月上旬,新疆区域性极端降雨频发,塔里木河干流及其支流的2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流量以上洪水。对此,武炳义介绍,我国夏季降水是呈现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夏季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并非今年才发生。

任国玉解释,目前我国处于北方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气候阶段。“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当前和未来几年到十几年,长江流域发生干旱的几率会加大。”他说,而北方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的年份也会偏多,但由于影响夏季降水的因素复杂,上述总体趋势并不意味着每一年我国东部都会“南旱北涝”。

对于目前南方旱情将持续到何时,尚无权威定论。任国玉介绍,干旱能否缓解主要要看今后几个月内是否有有效降雨。中央气象台预计,江淮、江南等地大部分地区未来10天降雨依然稀少,气象干旱将持续或发展,需要继续做好防旱抗旱相关工作。国家气候中心目前预测,10月份江西、湖南的降水可能仍偏少,旱情短期内难以缓解,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

9月26日,湖北省咸宁市防办召开抗旱会商会指出,该市9月基本无雨,长江水位还将持续下降,市内主要河湖水位偏枯,后期天气也不容乐观,干旱仍将继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认清严峻抗旱形势,以抗御延续至明年汛前的最严重跨季连旱为目标,做最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打好抗旱持久战、攻坚战。

此前,湖北省水利厅发出通知称,由于10月份以后,湖北将进入少雨季和枯水期,可能会形成跨季连旱,要求各地、各单位提前做好抗长旱、抗久旱的准备。湖南省防旱抗旱工作专班也提醒,各级各地要做到科学管水、合理用水,为抗长旱、抗大旱做好充分准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湘赣两省10月降水可能仍偏少,旱情短期内或难缓解

7月以来,长江流域累积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航拍镜头下的长江水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程大发

编辑 | 翟瑞民

2022年夏天,本应处于雨季的长江流域遭遇极端高温和干旱,尤其是旱情,给湖南、江西和湖北等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任国玉告诉界面新闻,“这次干旱比1961年来任何年份都要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

据水利部信息中心统计,7月以来,长江流域累积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五成,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由于季节性降温,9月中旬以来,长江流域高温热浪的威力减弱,但干旱现象却仍在持续,部分地区甚至得到加强。

目前,川渝和长江北旱情有所好转,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两三周可能会进一步缓解。但江南的湘赣两省干旱仍然十分严重。最新气象监测显示,湖南、江西等多地旱情达特重气象干旱,其中,江西省自7月12日起局部开始出现重度气象干旱,至今已持续78天。

对于造成今年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的直接原因,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特聘教授武炳义介绍,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与2013年长江流域的干旱成因一致。

武炳义介绍,今年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长江中下游到青藏高原的带状区域内,对流层上层的西风减弱了,也就是引导气流的活动变慢,会导致其上空容易维持一个异常高压带。总体特点是“区域气压偏高、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云量偏少、降水偏少。”

“通常,太阳的短波辐射是通过加热地表,地表温度升高后反过来加热大气的。而当云量偏少时,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导致地表过热,高温热浪就容易发生。”武炳义表示。

2013年、2016年和2017年夏季也出现过类似的大气环流异常,从青藏高原到长江中下游的带状区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温、干旱情况。“该大气环流异常是自然变率的一种特定模态,但并不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武炳义说,“从这几年来看,该大气环流异常变频繁了。”

2013年长江流域发生高温干旱事件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晓菲等人研究了在全球增温1.5和2℃下,中国东部极端高温的响应情况。结果发现,对于极端高温日数而言,在增温1.5℃(2℃)下,当前气候下平均每20年发生一次的极端高温日数将会变成平均每4年(2年)出现一次。当前气候下2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强度将变为约7年(4年)一遇。

而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1951年以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在越来越热的同时,降水也在增多。统计数据显示,2012至2021年是我国近70年来历史上最暖的十年;也是近70年来历史上最湿的十年。但不同于以往频繁出现的“南涝北旱”,今年夏季我国区域性降雨主要发生在北方。

7月,我国曾发生过6次区域性暴雨,其中4次发生在北方;8月上旬,新疆区域性极端降雨频发,塔里木河干流及其支流的2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流量以上洪水。对此,武炳义介绍,我国夏季降水是呈现年代际变化特征的,夏季北方降水偏多、南方降水偏少的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并非今年才发生。

任国玉解释,目前我国处于北方降水偏多,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气候阶段。“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当前和未来几年到十几年,长江流域发生干旱的几率会加大。”他说,而北方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的年份也会偏多,但由于影响夏季降水的因素复杂,上述总体趋势并不意味着每一年我国东部都会“南旱北涝”。

对于目前南方旱情将持续到何时,尚无权威定论。任国玉介绍,干旱能否缓解主要要看今后几个月内是否有有效降雨。中央气象台预计,江淮、江南等地大部分地区未来10天降雨依然稀少,气象干旱将持续或发展,需要继续做好防旱抗旱相关工作。国家气候中心目前预测,10月份江西、湖南的降水可能仍偏少,旱情短期内难以缓解,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

9月26日,湖北省咸宁市防办召开抗旱会商会指出,该市9月基本无雨,长江水位还将持续下降,市内主要河湖水位偏枯,后期天气也不容乐观,干旱仍将继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认清严峻抗旱形势,以抗御延续至明年汛前的最严重跨季连旱为目标,做最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打好抗旱持久战、攻坚战。

此前,湖北省水利厅发出通知称,由于10月份以后,湖北将进入少雨季和枯水期,可能会形成跨季连旱,要求各地、各单位提前做好抗长旱、抗久旱的准备。湖南省防旱抗旱工作专班也提醒,各级各地要做到科学管水、合理用水,为抗长旱、抗大旱做好充分准备。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