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危险的杠杆”系列之一:成败皆杠杆的米尔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危险的杠杆”系列之一:成败皆杠杆的米尔肯

华尔街有不少人说过,美国金融史只出了两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人物,一位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另一位是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是的,没有巴菲特,没有索罗斯。

作者:陶永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并购狂潮,而在这股潮流浪尖上,米尔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美国金融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他把杠杆收购发扬光大,直接影响了美国企业界,和摩根一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米尔肯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传奇,源于其研究了数千份公司财务报告后得出的结论:审计数字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

所有的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晨哨君用名誉担保这不是广告。

米尔肯提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沿用至今的确定贷款或投资的传统标准需要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现实和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从此,米尔肯掀起了一场金融革命。

在米尔肯掀起的金融革命之前,华尔街投资者们在选择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时候只看中那些过去业绩优良的企业。

然而,米尔肯发现了宝藏——垃圾债券,企业未来的价值与其当前财务数据并不完全相关。除了发现了垃圾债券的价值外,米尔肯还创造了垃圾债券包销市场。因为在垃圾债券市场做起的统治地位,米尔肯被称为“垃圾债券之王”(junk bond king)。

1982年起,米尔肯就职的德崇证券开始使用垃圾债券的融资能力协助开展杠杆并购,而米尔肯的威名使垃圾债券在杠杆并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逐渐地,米尔肯在这段并购潮时期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他参与的并购中包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被成为“世纪大收购”的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收购价高达250亿美元。最后竞购胜出者KKR本身动用的资金仅1500万美元,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米尔肯发行垃圾债券筹得。杠杆收购之王和垃圾债券之王是那个时代的最佳拍档。

当一家公司准备用杠杆收购标的企业时,其不必以自家公司资产作为投资回报承诺来募资,而以被收购的标的企业现金流作为投资回报承诺。

打个比方,如果一家不知名小公司想收购大型国际知名企业,小公司是没有那么大财力完成收购,投资者也不会为小公司进行募资,但是拿知名大公司的资产与未来现金流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则投资者就趋之若鹜了。

这个故事很美好,但因为信用的关系,小公司这样疯狂的构思一般是无法换来投资者青睐的,但是米尔肯能帮助小公司完成梦想。

在当时,只要米尔肯同意为某项目出手,收购方会接到一封发自德崇证券的信函,声称“有高度信心”为收购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而引来市场上大批的资金。而对于债权人来讲,当时几乎是无视收购方是个怎样的公司。这封信一旦发出,几乎无一上市公司可以幸免。

米尔肯强大的融资能力使得大企业如坐针毡,垃圾债券之王帮助杠杆收购形成了一套模型。

传播集团WPP正是通过这个模型,于1989年以超过8亿美元收购了奥美。在此后的 20 年里,通过持续性并购,WPP成为了全球最大传播集团,鲜有人知道他们最初只是一家超市购物车生产商。

杠杆收购模型大致分以下几步:

首先,收购方少量出资成立一家壳公司。

其次,壳公司从外部融资,收购标的企业具有投票权的51%股权,实现对标的企业的控股。

再次,标的企业与壳公司合并,标的企业存续,壳公司注销,标的企业承接壳公司之前收购51%股权时发生的债务。

最后,收购标的企业以自身资产为抵押从外部融资,完成完全控股,标的企业成为收购方全资控制的子公司。

杠杆收购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潮中大发神威,与垃圾债券相辅相成。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米尔肯发现了垃圾债券的价值并创造了垃圾债券市场,杠杆收购不会发展得如此壮大。

然而,杠杆收购始终是危险的。杠杆收购本身并没有为企业带来财务增长,而债务成本高又增加了相当大的还债压力,一不小心就会引爆炸弹。

由于美国垃圾债市场的急速扩张,市场空间迅速饱和,外部资金体量已不能提供原本优异的流动性,垃圾债逐渐丧失流动性,债务违约的企业越来越多,最终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场灾难。

1990年,米尔肯,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的美国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岗位的传奇,被判入狱10年,终身禁入证券业,一个时代落幕了。

3年后米尔肯提前出狱,他已不再是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垃圾债券之王了,然而,他仍然用他最擅长的工具续写着他的传奇。

他与家人以及朋友甲骨文(Oracle)创始人Larry Ellison共同创立了知识寰宇(Knowledge Universe)公司,致力于全年龄教育事业。投身教育领域,也是为了补上其对于传统的评估企业价值中最难用数据体现的人才资产价值的拼图。通过并购,低调的知识寰宇现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投资者之一,下属有13家公司。

时至今日,华尔街依然视米尔肯为伟大的金融思想家,他已不在圈内,但他留下的工具仍是金融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新型的创新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未来的并购将有越来越丰富的工具选择。

然而,美国那个并购潮时代的结局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反省的,市场急速扩张带来的流动性问题每个市场都会面临,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去年中国股市。杠杆工具的使用不能操之过急,要充分考虑外部资金流动性,在日益增长的跨境并购市场中也是如此,市场内同时存在过多的杠杆就是危险的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危险的杠杆”系列之一:成败皆杠杆的米尔肯

华尔街有不少人说过,美国金融史只出了两位真正意义上的大人物,一位是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另一位是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是的,没有巴菲特,没有索罗斯。

作者:陶永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并购狂潮,而在这股潮流浪尖上,米尔肯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美国金融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他把杠杆收购发扬光大,直接影响了美国企业界,和摩根一样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米尔肯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传奇,源于其研究了数千份公司财务报告后得出的结论:审计数字并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

所有的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晨哨君用名誉担保这不是广告。

米尔肯提出了,自工业革命以来所沿用至今的确定贷款或投资的传统标准需要更新,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现实和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从此,米尔肯掀起了一场金融革命。

在米尔肯掀起的金融革命之前,华尔街投资者们在选择贷款或投资对象的时候只看中那些过去业绩优良的企业。

然而,米尔肯发现了宝藏——垃圾债券,企业未来的价值与其当前财务数据并不完全相关。除了发现了垃圾债券的价值外,米尔肯还创造了垃圾债券包销市场。因为在垃圾债券市场做起的统治地位,米尔肯被称为“垃圾债券之王”(junk bond king)。

1982年起,米尔肯就职的德崇证券开始使用垃圾债券的融资能力协助开展杠杆并购,而米尔肯的威名使垃圾债券在杠杆并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逐渐地,米尔肯在这段并购潮时期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他参与的并购中包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被成为“世纪大收购”的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收购案,收购价高达250亿美元。最后竞购胜出者KKR本身动用的资金仅1500万美元,其余99.94%的资金都是靠米尔肯发行垃圾债券筹得。杠杆收购之王和垃圾债券之王是那个时代的最佳拍档。

当一家公司准备用杠杆收购标的企业时,其不必以自家公司资产作为投资回报承诺来募资,而以被收购的标的企业现金流作为投资回报承诺。

打个比方,如果一家不知名小公司想收购大型国际知名企业,小公司是没有那么大财力完成收购,投资者也不会为小公司进行募资,但是拿知名大公司的资产与未来现金流作为偿还债务的保证,则投资者就趋之若鹜了。

这个故事很美好,但因为信用的关系,小公司这样疯狂的构思一般是无法换来投资者青睐的,但是米尔肯能帮助小公司完成梦想。

在当时,只要米尔肯同意为某项目出手,收购方会接到一封发自德崇证券的信函,声称“有高度信心”为收购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而引来市场上大批的资金。而对于债权人来讲,当时几乎是无视收购方是个怎样的公司。这封信一旦发出,几乎无一上市公司可以幸免。

米尔肯强大的融资能力使得大企业如坐针毡,垃圾债券之王帮助杠杆收购形成了一套模型。

传播集团WPP正是通过这个模型,于1989年以超过8亿美元收购了奥美。在此后的 20 年里,通过持续性并购,WPP成为了全球最大传播集团,鲜有人知道他们最初只是一家超市购物车生产商。

杠杆收购模型大致分以下几步:

首先,收购方少量出资成立一家壳公司。

其次,壳公司从外部融资,收购标的企业具有投票权的51%股权,实现对标的企业的控股。

再次,标的企业与壳公司合并,标的企业存续,壳公司注销,标的企业承接壳公司之前收购51%股权时发生的债务。

最后,收购标的企业以自身资产为抵押从外部融资,完成完全控股,标的企业成为收购方全资控制的子公司。

杠杆收购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并购潮中大发神威,与垃圾债券相辅相成。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米尔肯发现了垃圾债券的价值并创造了垃圾债券市场,杠杆收购不会发展得如此壮大。

然而,杠杆收购始终是危险的。杠杆收购本身并没有为企业带来财务增长,而债务成本高又增加了相当大的还债压力,一不小心就会引爆炸弹。

由于美国垃圾债市场的急速扩张,市场空间迅速饱和,外部资金体量已不能提供原本优异的流动性,垃圾债逐渐丧失流动性,债务违约的企业越来越多,最终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场灾难。

1990年,米尔肯,为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的美国创造了数千万个就业岗位的传奇,被判入狱10年,终身禁入证券业,一个时代落幕了。

3年后米尔肯提前出狱,他已不再是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垃圾债券之王了,然而,他仍然用他最擅长的工具续写着他的传奇。

他与家人以及朋友甲骨文(Oracle)创始人Larry Ellison共同创立了知识寰宇(Knowledge Universe)公司,致力于全年龄教育事业。投身教育领域,也是为了补上其对于传统的评估企业价值中最难用数据体现的人才资产价值的拼图。通过并购,低调的知识寰宇现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主要投资者之一,下属有13家公司。

时至今日,华尔街依然视米尔肯为伟大的金融思想家,他已不在圈内,但他留下的工具仍是金融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新型的创新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未来的并购将有越来越丰富的工具选择。

然而,美国那个并购潮时代的结局也是值得我们思考反省的,市场急速扩张带来的流动性问题每个市场都会面临,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去年中国股市。杠杆工具的使用不能操之过急,要充分考虑外部资金流动性,在日益增长的跨境并购市场中也是如此,市场内同时存在过多的杠杆就是危险的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