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数西算”驶入快车道,到底哪些数据适合“西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数西算”驶入快车道,到底哪些数据适合“西算”?

“热数据”不适合“西算”,而离线类访问频率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冷数据”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温数据”,更适合“西算”。

记者 | 李京亚

东数西算这一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并列的超级工程,已于今年年初正式拉开序幕。2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东数西算启动之后,收获了从地方到产业到企业的各维度热切响应,也成为了产业投资、布局的热门概念,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的投融资活动越发频繁,近80东数西算概念股在走强和回落之间虚实难辨。现有算力中心格局已开始加速重构,而各界对东数西算概念的理解,尚在厘清过程之中。

国家发改委在9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呈逐步优化。

东数西算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否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撑,是否所有数据都要进行西算,针对这些话题,日前一场由两院院士和研究员领衔的研讨会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东数西算只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个下辖概念,后者旨在推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其实现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一定过度强调东数西算,面对不同应用场景,还可能有东数东算、南数北算等模式,应因地制宜。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兴谈及了东数西算向时延要求低、存算要求高类型应用场景拓展时面临的问题,袁国兴表示当前支持复杂计算应用的算力挑战仍然很大,应让不同类型的计算中心解决不同的应用问题。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则提到,前段时间网上一些有关东数西算的推论性文章,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数算分离,他个人觉得有悖常理,不符合计算机学科逻辑。

与此同时,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在922日发布了东数西算战略实施以来,首部算力设施白皮书——《东数西算下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总计三章、27节、78页,基于产业调查,由单志广、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三位专家主编,归纳总结了东数西算背景下,算力新基建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白皮书”中针对如何保障多元算力供给、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如何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如何解决单机柜功率和密度持续提升、如何实现算力跨区域跨云调度等焦点技术问题均汇总了行业主流解决方案。

“白皮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回答哪些数据适合西算的关键问题。

从一般统计来看,社会运行所产生的数据中,冷、温、热数据的占比分别为80%15%5%,其中冷数据是存量最多的数据。

“白皮书”中作出分析,在东数西算中,工业互联网、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需要被计算节点频繁访问、网络时延要求高的实时在线类热数据不适合西算,而离线分析、后台加工、存储备份等离线类访问频率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冷数据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温数据,更适合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渲东数西训等对存力、算力要求高,但对数据实效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将成为东数西算未来应用的重要支点。

“白皮书”中推论,数据中心在选址布局时会逐步向用户终端靠近,那些靠近用户侧,作为算力边缘端的边缘计算型、中小型数据中心建设将逐渐成为趋势。

“白皮书”中还多次提到数据中心的节能与降碳挑战。

目前PUE(能源利用率)是评价数据中心节能性的首要指标,为满足低PUE值的要求,市面出现了两种主流方案:一种是将数据中心迁移到常年低温的高纬度地区;一种是用液冷取代传统风冷。

曙光相变液冷技术是后者的典型案例,其可让数据中心PUE最低降至1.04,实现全地域全年自然冷却,极大节约电能。目前在算力服务领域,曙光初步建成了集算力、存储、数据和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服务超10万用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数西算”驶入快车道,到底哪些数据适合“西算”?

“热数据”不适合“西算”,而离线类访问频率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冷数据”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温数据”,更适合“西算”。

记者 | 李京亚

东数西算这一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并列的超级工程,已于今年年初正式拉开序幕。2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东数西算启动之后,收获了从地方到产业到企业的各维度热切响应,也成为了产业投资、布局的热门概念,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的投融资活动越发频繁,近80东数西算概念股在走强和回落之间虚实难辨。现有算力中心格局已开始加速重构,而各界对东数西算概念的理解,尚在厘清过程之中。

国家发改委在9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目前,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均进入深化实施阶段,起步区新开工数据中心项目达到60余个,新建数据中心规模超过110万标准机架,项目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特别是,西部地区数据中心占比稳步提高,全国算力结构呈逐步优化。

东数西算的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否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撑,是否所有数据都要进行西算,针对这些话题,日前一场由两院院士和研究员领衔的研讨会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认为,东数西算只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一个下辖概念,后者旨在推进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其实现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一定过度强调东数西算,面对不同应用场景,还可能有东数东算、南数北算等模式,应因地制宜。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兴谈及了东数西算向时延要求低、存算要求高类型应用场景拓展时面临的问题,袁国兴表示当前支持复杂计算应用的算力挑战仍然很大,应让不同类型的计算中心解决不同的应用问题。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沈文海则提到,前段时间网上一些有关东数西算的推论性文章,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数算分离,他个人觉得有悖常理,不符合计算机学科逻辑。

与此同时,中国智能计算产业联盟在922日发布了东数西算战略实施以来,首部算力设施白皮书——《东数西算下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总计三章、27节、78页,基于产业调查,由单志广、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三位专家主编,归纳总结了东数西算背景下,算力新基建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白皮书”中针对如何保障多元算力供给、如何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如何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如何解决单机柜功率和密度持续提升、如何实现算力跨区域跨云调度等焦点技术问题均汇总了行业主流解决方案。

“白皮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回答哪些数据适合西算的关键问题。

从一般统计来看,社会运行所产生的数据中,冷、温、热数据的占比分别为80%15%5%,其中冷数据是存量最多的数据。

“白皮书”中作出分析,在东数西算中,工业互联网、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需要被计算节点频繁访问、网络时延要求高的实时在线类热数据不适合西算,而离线分析、后台加工、存储备份等离线类访问频率低、网络时延要求不高的冷数据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温数据,更适合西算东数西存东数西渲东数西训等对存力、算力要求高,但对数据实效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将成为东数西算未来应用的重要支点。

“白皮书”中推论,数据中心在选址布局时会逐步向用户终端靠近,那些靠近用户侧,作为算力边缘端的边缘计算型、中小型数据中心建设将逐渐成为趋势。

“白皮书”中还多次提到数据中心的节能与降碳挑战。

目前PUE(能源利用率)是评价数据中心节能性的首要指标,为满足低PUE值的要求,市面出现了两种主流方案:一种是将数据中心迁移到常年低温的高纬度地区;一种是用液冷取代传统风冷。

曙光相变液冷技术是后者的典型案例,其可让数据中心PUE最低降至1.04,实现全地域全年自然冷却,极大节约电能。目前在算力服务领域,曙光初步建成了集算力、存储、数据和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全国一体化算力服务平台,服务超10万用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