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雪村在《天堂向左,深圳向右》中写道:
慕容雪村笔下的那座城市就是深圳。
U哥对深圳的最初印象就是来自慕容雪村这部风靡大江南北的网络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深圳被描写成一个物欲横流的文化沙漠:
改革开放30多年,为了脱去“文化沙漠”的帽子,深圳不惜在福田中心区砸巨资建下全国面积最大(达8.2万平方米)的深圳书城中心城。
2003年,深圳正式提出建设“图书馆之城”,是国内第一个以此为文化愿景的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深圳已经建成638座公共图书馆,最早实现中国“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披荆斩棘,夜以继日。现在,深圳似乎已经可以和文化沙漠说再见。
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当中,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加上蔚然成风的创新创业风气,还有高高在上的房价,深圳屡屡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忘说了,让深圳名扬天下的还有上市公司的数量。
据东财Choice终端统计,截至2016年8月24日,深圳市共有A股上市公司229家。加上还有约130家在香港、美国等地上市的企业(数据来源媒体公开报道),深圳有近360家上市公司。
来自深圳证监局的数据要比东财最新数据小一些,但差别不是很大(截至2016年6月末,限A股):
近日,原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指出,没查到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像深圳一样拥有350多家上市公司。
那么整个广东省A股上市公司数量是多少?
据统计,截止2016年8月24日,广东(含深圳)省辖区范围内共有A股上市公司467家。
也就是说,深圳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就占去了广东省近一半的数量,这个数量与北京和上海相比也毫不逊色。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上海市辖区范围内共有A股上市公司265家,北京地区的数量是273家。但要知道深圳的面积只有1996.85平方公里,而北京为16410.54平方千米,上海为6340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一个北京相当于8个深圳,一个上海相当于3.2个深圳。
因此,在2015年深圳每平方公里产生财税收入3.6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首位。
看到这,很自豪有木有!!!
其实,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板块---新三板上,来自深圳的公众公司数量也令人不可小觑。
截止目前(8月24日),广东(含深圳市)省辖区范围内共有新三板挂牌公司1329家,其中,深圳辖区的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就达了600家。
看到这么靓丽的数据,你心中的自豪感是不是要外泄了?
但不要自豪太早。写了这么多,U哥还没有告诉你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
2015年深圳房价一骑绝尘,专家学者从人口规模到产业结构多个方面找出了一堆理由,结论就是深圳房价就应该这么贵。
也有人从教育与医疗等社会资源匮乏方面入手,找出一堆理由,结论是深圳房价有泡沫,应该暴跌。
深圳房价未来是涨是跌,U哥今天先不做分析。由于给U哥发工资的育投汇搞的教育产业,所以,U哥今天只谈大深圳的教育。
深圳的教育有多么欠发达?本科院校数量,U哥在这里就不科普了。
咱们先从深圳的强项---公众公司的数量--入手。
猜猜看,在A股市场和新三板上,深圳地区有多少家以教育业务为主的公众公司?
答案可能吓你一跳,零!
众所周知,由于法律法规原因,A股市场上教育企业一直处于缺位状态,而较为宽松的挂牌门槛则吸引了众多教育企业去新三板纵横驰骋。
据东财Choice统计,按照管理型行业分类,截至8月24日,新三板上纯教育类企业只有57家,详见下表:
从挂牌企业所属城市来看,北京市最多,有31家,上海市有6家,武汉市有4家,广州有2家,来自深圳市的纯教育企业数量为零,连湘潭、淮安这些不知名的小城市都有教育类公司上榜,而大深圳竟然无一家纯教育公司上榜。
当然,如果放宽统计的口径,比如把做教育相关软件的公司也算进来,深圳的教育企业在新三板的规模就巍然壮观了:
从表格可以看出,上述18家企业几乎全部归属于软件信息技术行业,而他们在教育领域更多的提供的是技术相关方面的服务,而非教育产品的设计和执行。一些有教育产品的企业,比如菁优教育,其与U哥之前提到的57家教育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主要在线上,一个主要是在线下。
看完新三板,再来看看A股。
据U哥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上,有8家教育概念股(当然,涉足对教育企业进行投资的就多了,不过,除了全通教育,新南洋和交大昂立外,其他的很多还都是概念,也就是说还在转型的路上,比如以前搞办公OA系统的立思辰)只有一个来自深圳,而且还是搞软件的。
其中,全通教育来自中山,新南洋、交大昂立来自上海,科大讯飞来自合肥,立思辰来自北京,拓维信息来自长沙,方直科技来自深圳,杰赛科技则来自广州。
于是,U哥开始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资本市场上,深圳教育企业缺位的原因是什么?
U哥找到的原因大概有两个: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2)相比于北京和上海,深圳是个新城市,传统的教育资源匮乏。
先看第一个原因。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深圳市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而教育投入占深圳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1.9%。在去年,媒体又出现了这样一个新闻:
报道指出,2014深圳教育支出为330.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5%,占G D P比重仅为2.1%,仅有全国水平的一半。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历史底子欠佳,与北京上海相比,深圳市在《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设定的目标也偏保守:
可以看出,就学前教育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来看,深圳市在2015年要达到的目标分别为95%、95%和97%,而北京分别为95%、100%以上和99%。见下表:
上海的则为98%、99.9%和97%,具体见下表:
单就数字而言,以上指标尽管差别不大,但由于深圳与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差距也很大,因此绝对数据的差距就大了。
根据深圳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为1137.89万人。而同期末,北京的人口为2170.5万人,上海为2415.27万人,分别相当于深圳的1.9倍和2.1倍。
至于导致深圳教育企业缺位资本市场的另外一个原因,且听U哥下回分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