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实习第一次参与抢救很努力却眼睁睁看着病人逝去是一种什么感觉?飞机上一些奇怪的规定都是为什么?

1.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约一周前,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雨果奖。这是继去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然而知友们却对《北京折叠》褒贬不一,关于其获奖一事,许多知友也表示有话要说。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北京折叠》获奖这件事的:

梓泉

如果没有看过刘慈欣的《赡养人类》 ,我或许会觉得《北京折叠》是一部还过得去的作品。

但是很不幸,我看过《赡养人类》,我知道:《北京折叠》不仅立意和世界观和《赡养人类》如出一辙,连想反思和讽刺的社会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无论是文笔,心理塑造,还有最终的世界背后机理展开的过程,《赡养人类》都把《北京折叠》爆出十条街。更不要说深度了——《赡养人类》甚至上升到了对整个私有制度的批判,而《北京折叠》呢?批判还停留在机器对人力的侵蚀和剥夺层面。

说的不客气一点,从文笔、立意、世界观、深度、《北京折叠》和《赡养人类》样样相似,样样不如,完全就是一个低配版的《赡养人类》。我看到《北京折叠》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非常爱用闪闪发亮的形容词的科幻迷对刘慈欣的仿作。

因此《北京折叠》获奖令我震惊,因为如果《北京折叠》值一座雨果奖,那么《赡养人类》就值一座诺贝尔文学奖。

浪客

还以为北京被知乎折叠了……

话说这部作品在国内可能缺乏新意,在世界范围内不缺乏新意,因为户籍制度全球罕见。

古韵

写得太刻意了。字里行间都在往你嘴里塞一件事:贫富差距大。

故事中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自己的工资,随随便便就开始高谈阔论,就像表演舞台剧一样,挥舞着夸张的动作出现在舞台,只能利用言语来表现自己的角色定位。

钱程

单从这一点就让人看得很不舒服。

有些无奈。你们口口声声希望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去年刘慈欣获奖,你们一水的「这只是刘慈欣个人水平,不是中国科幻的水平」。

今年郝景芳获奖,你们又一片差评,说文章水平不够,无法代表中国科幻,能获奖只是加了「北京」两字,靠围观群众的猎奇心态拿的奖。

好吧,你们说的对,中国科幻药丸,雨果奖也药丸。

大家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

中国作家两次获奖,会带来一个几乎可以肯定的效应。

就像我去年说的那样,欧美科幻迷们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科幻,关注中国的作者们。

周华明

首先要恭喜景芳姐!

这篇小说写的极好。绝对是这几年国内科幻圈创作出的顶尖作品之一。

看过她之前的作品就知道,景芳姐关注的内容,与其说是科幻景象与科幻理念,倒不如说是“人”:在各种情境下的人。而科幻只是情境之一。

所以,不应质疑这篇作品是否有资格代表国内的短篇作品。更不应发出“黑暗森林都没得奖,这篇凭什么得奖这种质疑”。至于说这是自爆家丑,是以政治正确谋求获奖的,请去看看这篇作品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走进大众视野的。请勿以恶意猜度人。

查看知乎讨论 

 

2. 实习第一次参与抢救很努力却眼睁睁看着病人逝去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经的事,在这件事情上,医护人员由于职业性质特殊,总在扮演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角色:他们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而对于尚未经历大风大浪年轻医护人员来说,人的生老病死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怎样面对这种生与死带来的无奈?与普通人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听听他们怎么说:

孤剑凌刃

我第一次遇到类似情况,倒不是抢救。当时实习到心内科,还有几分钟下班,老师让我给一个病人做个心电图。做完之后我就下班回家了,下午再上班的时候,发现这个病人不在,正想问哪里去了,赫然发现老师正在写死亡记录。。。时间大概就是我下班半小时后吧。。。

觉得生死就是这么快。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也没有遗憾或者其他什么,反正就是心里空了很多。

后来读研,轮转过急诊和ICU,送走的病人不乏年轻人,慢慢地习惯了。不过还是有一瞬间揪心的感觉。也是生命,却无能为力。

何学慧

要成为好的医护人员,心理这一关要过得比较顺利,理性地面对别人的病痛生死,以及自己家属,甚至自己的病痛生死。

是比较难的,时间会慢慢让我们成长。

Tomorrow

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生死,就是这么一瞬间的事情

查看知乎讨论

 

3.飞机上一些奇怪的规定都是为什么?

各位好奇宝宝每次坐飞机听空姐广播安全指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何要有类似于“合上小桌板”、“放下遮阳板”这样的规定是从何而来?不遵守这些规定会有哪些后果?来听听知乎的各位专业人士怎样解答:

王弈为

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

1. 是为了在起飞着陆这种可能出现大冲击,减速的阶段,减小人体可能受到的冲击及割伤。

2. 是为了防止在应急撤离时,对人员通过造成阻碍。

调暗客舱灯光,打开遮阳板

1. 是为了让人眼适应外界光线,减小逃生时人眼适应光线的时间。

2. 是为了应急撤离时,方便乘客观察机外情况(起火,冒烟)以选择正确逃生路线。

3. 是为了机外救援人员观察舱内情况(打开遮阳板)

行李在规定位置收好

1. 是为了防止飞机收到冲击时,行李飞出去伤人。(正确的存放位置:头顶行李架,前排座椅下方)

2. 是为了防止逃生时行李对人的阻碍。(应急门出口旁旅客,只允许将行李放在头顶行李架内,腿上和座椅下方都不允许存放行李,大个手提包)

充气滑梯逃生不要携带行李和锐利物品,脱掉高跟鞋

应急滑梯为充气构造,因此滑梯很容易被弄破。在自己摔个骨折的同时,又害死了身后一飞机的人。

最后:每一条规定都是用血淋淋的生命换来的

蓉字诀

起飞后20分钟落地前30分钟业内称作飞行关键阶段,在这段时间内,飞机位于对流层,对流层气流不稳定甚至会出现鸟群,发生颠簸及空中意外的几率远远大于平流层。当飞机遇见难以控制的突发情况,是需要紧急备降撤离的。要求所有旅客打开遮光板是为了确保旅客在进行紧急撤离时能够第一时间观察到机舱外的情况进行有效撤离。例如:飞机右发动机失火,不打开遮光板的情况下,旅客从右门撤离的话,出机舱门的瞬间就会被火势吞并。至于小包为何不能抱在身上必须放在前方座椅底下,更好解释,如果飞机受气流影响产生严重颠簸。凡人徒手无法抓住包包,包包这时候自然变成凶器,砸伤旅客的情况数不清

周珏

我每次都系好安全带,不舒服会弄松,但决不把扣子解开。

这是因为90年代国内某航班遇到湍流,颠簸时造成不少乘客受伤。当时媒体报道说机上几十名日本乘客无一受伤,就是因为一直系着安全带。这事好像还引起了讨论,从安全讲到素质等等。

那时我十几岁,这事给我印象很深,一直铭记在心。

Polar Y

说不知道为什么不许带榴莲的,你们都够了!

你带一个试试!

信不信劳资吃黄豆喝凉水然后在你旁边坐一路?

查看知乎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实习第一次参与抢救很努力却眼睁睁看着病人逝去是一种什么感觉?飞机上一些奇怪的规定都是为什么?

1. 如何看待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约一周前,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雨果奖。这是继去年刘慈欣《三体》获奖之后,中国作家再次获得雨果奖。然而知友们却对《北京折叠》褒贬不一,关于其获奖一事,许多知友也表示有话要说。来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说《北京折叠》获奖这件事的:

梓泉

如果没有看过刘慈欣的《赡养人类》 ,我或许会觉得《北京折叠》是一部还过得去的作品。

但是很不幸,我看过《赡养人类》,我知道:《北京折叠》不仅立意和世界观和《赡养人类》如出一辙,连想反思和讽刺的社会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

然而无论是文笔,心理塑造,还有最终的世界背后机理展开的过程,《赡养人类》都把《北京折叠》爆出十条街。更不要说深度了——《赡养人类》甚至上升到了对整个私有制度的批判,而《北京折叠》呢?批判还停留在机器对人力的侵蚀和剥夺层面。

说的不客气一点,从文笔、立意、世界观、深度、《北京折叠》和《赡养人类》样样相似,样样不如,完全就是一个低配版的《赡养人类》。我看到《北京折叠》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个非常爱用闪闪发亮的形容词的科幻迷对刘慈欣的仿作。

因此《北京折叠》获奖令我震惊,因为如果《北京折叠》值一座雨果奖,那么《赡养人类》就值一座诺贝尔文学奖。

浪客

还以为北京被知乎折叠了……

话说这部作品在国内可能缺乏新意,在世界范围内不缺乏新意,因为户籍制度全球罕见。

古韵

写得太刻意了。字里行间都在往你嘴里塞一件事:贫富差距大。

故事中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自己的工资,随随便便就开始高谈阔论,就像表演舞台剧一样,挥舞着夸张的动作出现在舞台,只能利用言语来表现自己的角色定位。

钱程

单从这一点就让人看得很不舒服。

有些无奈。你们口口声声希望中国科幻走向世界。

去年刘慈欣获奖,你们一水的「这只是刘慈欣个人水平,不是中国科幻的水平」。

今年郝景芳获奖,你们又一片差评,说文章水平不够,无法代表中国科幻,能获奖只是加了「北京」两字,靠围观群众的猎奇心态拿的奖。

好吧,你们说的对,中国科幻药丸,雨果奖也药丸。

大家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

中国作家两次获奖,会带来一个几乎可以肯定的效应。

就像我去年说的那样,欧美科幻迷们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科幻,关注中国的作者们。

周华明

首先要恭喜景芳姐!

这篇小说写的极好。绝对是这几年国内科幻圈创作出的顶尖作品之一。

看过她之前的作品就知道,景芳姐关注的内容,与其说是科幻景象与科幻理念,倒不如说是“人”:在各种情境下的人。而科幻只是情境之一。

所以,不应质疑这篇作品是否有资格代表国内的短篇作品。更不应发出“黑暗森林都没得奖,这篇凭什么得奖这种质疑”。至于说这是自爆家丑,是以政治正确谋求获奖的,请去看看这篇作品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走进大众视野的。请勿以恶意猜度人。

查看知乎讨论 

 

2. 实习第一次参与抢救很努力却眼睁睁看着病人逝去是一种什么感觉?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经的事,在这件事情上,医护人员由于职业性质特殊,总在扮演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角色:他们既是亲历者,也是旁观者。而对于尚未经历大风大浪年轻医护人员来说,人的生老病死既熟悉又陌生。他们怎样面对这种生与死带来的无奈?与普通人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听听他们怎么说:

孤剑凌刃

我第一次遇到类似情况,倒不是抢救。当时实习到心内科,还有几分钟下班,老师让我给一个病人做个心电图。做完之后我就下班回家了,下午再上班的时候,发现这个病人不在,正想问哪里去了,赫然发现老师正在写死亡记录。。。时间大概就是我下班半小时后吧。。。

觉得生死就是这么快。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也没有遗憾或者其他什么,反正就是心里空了很多。

后来读研,轮转过急诊和ICU,送走的病人不乏年轻人,慢慢地习惯了。不过还是有一瞬间揪心的感觉。也是生命,却无能为力。

何学慧

要成为好的医护人员,心理这一关要过得比较顺利,理性地面对别人的病痛生死,以及自己家属,甚至自己的病痛生死。

是比较难的,时间会慢慢让我们成长。

Tomorrow

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生死,就是这么一瞬间的事情

查看知乎讨论

 

3.飞机上一些奇怪的规定都是为什么?

各位好奇宝宝每次坐飞机听空姐广播安全指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何要有类似于“合上小桌板”、“放下遮阳板”这样的规定是从何而来?不遵守这些规定会有哪些后果?来听听知乎的各位专业人士怎样解答:

王弈为

收起小桌板,调直座椅靠背

1. 是为了在起飞着陆这种可能出现大冲击,减速的阶段,减小人体可能受到的冲击及割伤。

2. 是为了防止在应急撤离时,对人员通过造成阻碍。

调暗客舱灯光,打开遮阳板

1. 是为了让人眼适应外界光线,减小逃生时人眼适应光线的时间。

2. 是为了应急撤离时,方便乘客观察机外情况(起火,冒烟)以选择正确逃生路线。

3. 是为了机外救援人员观察舱内情况(打开遮阳板)

行李在规定位置收好

1. 是为了防止飞机收到冲击时,行李飞出去伤人。(正确的存放位置:头顶行李架,前排座椅下方)

2. 是为了防止逃生时行李对人的阻碍。(应急门出口旁旅客,只允许将行李放在头顶行李架内,腿上和座椅下方都不允许存放行李,大个手提包)

充气滑梯逃生不要携带行李和锐利物品,脱掉高跟鞋

应急滑梯为充气构造,因此滑梯很容易被弄破。在自己摔个骨折的同时,又害死了身后一飞机的人。

最后:每一条规定都是用血淋淋的生命换来的

蓉字诀

起飞后20分钟落地前30分钟业内称作飞行关键阶段,在这段时间内,飞机位于对流层,对流层气流不稳定甚至会出现鸟群,发生颠簸及空中意外的几率远远大于平流层。当飞机遇见难以控制的突发情况,是需要紧急备降撤离的。要求所有旅客打开遮光板是为了确保旅客在进行紧急撤离时能够第一时间观察到机舱外的情况进行有效撤离。例如:飞机右发动机失火,不打开遮光板的情况下,旅客从右门撤离的话,出机舱门的瞬间就会被火势吞并。至于小包为何不能抱在身上必须放在前方座椅底下,更好解释,如果飞机受气流影响产生严重颠簸。凡人徒手无法抓住包包,包包这时候自然变成凶器,砸伤旅客的情况数不清

周珏

我每次都系好安全带,不舒服会弄松,但决不把扣子解开。

这是因为90年代国内某航班遇到湍流,颠簸时造成不少乘客受伤。当时媒体报道说机上几十名日本乘客无一受伤,就是因为一直系着安全带。这事好像还引起了讨论,从安全讲到素质等等。

那时我十几岁,这事给我印象很深,一直铭记在心。

Polar Y

说不知道为什么不许带榴莲的,你们都够了!

你带一个试试!

信不信劳资吃黄豆喝凉水然后在你旁边坐一路?

查看知乎讨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