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记
下好全域上合这盘大棋,胶州再次迎来大动作。
10月12日,胶州市委联合上合示范区党工委、青岛临空经济示范区党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加快推动现代化上合新区一体化发展的一揽子实施方案和举措。
发布会上再次明确,整合上合示范区核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市三方资源,成立现代化上合新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加快推进上合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这既是一次动员大会,也是一次推介大会。
上合示范区核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市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对于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发挥上合示范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的溢出效应、相互之间的乘数效应,带动胶州乃至整个青岛迎来更大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1
在胶州,除了承载国家重大战略的上合示范区,还有依托胶东国际机场建设的、同样也是国家级功能区的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
也因此,上合示范区核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市三方之间如何拧成一股绳,产生更大化学反应,成为摆在胶州面前的重要课题。
此番进一步明确整合上合示范区核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市三方资源成立的上合新区建设推进委员会,将以更高效畅通的体制机制,破除了胶州市和上合示范区核心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功能区间的区域界线、消除隐性壁垒,实现行政一体化运转、干部一体化使用、考核一体化评价、政务一体化服务。
比如,此前青岛功能区改革中一直强调的剥离社会事务职能问题,在胶州市“功能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下可以无缝衔接,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更为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层面,上合新区一体化也发挥着非常务实有效的作用。
工业互联网是上合示范区核心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之一,已落地海尔卡奥斯工业生态园等大项目。
实际上,整个胶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位居青岛前列,为上合示范区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同时,借助上合示范区的开放优势,胶州工业企业可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体系中,加速转型,提升竞争力。
这也是胶州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国际化创新示范区的底气所在。
位于胶州洋河镇的益海嘉里项目,总投资18亿美元,是青岛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最大的生产制造项目,原本只是建设一个集油脂生产、面粉加工、芝麻榨油、灌装及智能仓库等在内的高端加工厂。
站在胶州全市和上合示范区一体化发展角度,胶州升维思考提出,依托益海嘉里建设上合国际食品创新中心。
显然,这种联动效应使得更多创新研发力量、外贸进出口销售资源进一步汇聚胶州,不仅是制造平台,也是创新研发和交易平台;不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还服务上合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和企业。
2
体制机制打通后,整个胶州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按照青岛市级“搭平台、创模式、聚产业、强主体”的要求,搭建了一个个高能级细分平台。
其中,上合示范区搭建如意湖商业综合体、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综合服务平台、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国际超级港、上合大道总部经济带、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六大平台,每个平台都有具体项目和企业支撑。
以青岛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建设为例,目前已有8家企业进驻,下步将推动省内各类油气企业上线交易,力争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真正成为上合国家在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平台。
胶东临空示范区则以上合自由贸易空港申建为引领,开展航空枢纽门户能级提升、南部商务片区临空服务产业提质、北部产业片区高端制造产业迭代等“九大攻坚行动”。
胶州市则建设上合国际超级港、上合大道总部经济带、空港综合保税区等“八大平台”。
上合示范区、胶东临空示范区和胶州三方互相借势,形成高能级平台的叠加,为重大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比如,上合国际超级港利用胶州“海陆空铁邮”五港联动、多国家物流枢纽战略叠加等区位优势,通过航贸金服、智慧公路港等工程建设,构建中国企业走向上合组织国家的“母港”和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反过来,上合国际超级港通过“以港带产”,导入更多高精尖产业,建设要素高效集聚的枢纽经济示范区。
再比如,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北部,将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测全产业链的集成电路新高地,为上合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购置高端芯片、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
位于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青岛市集成电路胶州产业园,目前已引进海程邦达半导体芯片等3个项目。
青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也位于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软控产业园、阜安工业园两个片区,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产业规模超过200亿。
两个园区均已入选青岛十大新兴产业专业园区。
数据显示,胶东临空经济区已注册落户182家机场关联企业,签约落地28个高质量临空产业项目,千亿级临空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3
从今年实际效果来看,统筹三方资源的上合新区,正在大项目招引落地等各个层面取得突破。
据统计,2022年1-9月,上合新区新签约320个总投资2305亿元的项目。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上合国际食品创新中心、上海电气上合核电装备产业园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密集落地。
其中,作为全球智能制造业标杆的“灯塔园区”,海尔卡奥斯生态园项目总投资130亿,是海尔集团自创立以来中国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产业链配套最全的项目,项目达产后将助推胶州形成首个千亿级产业链。
此外,世界500强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核电集团投资建设的上海电气上合核电装备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的核电设备集成供货和综合服务基地。
在此之前,上海电气集团已在上合示范区投资100亿元,建设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过百亿。
在依托头部企业加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同时,围绕“24条产业链”,胶州市提出力争利用5年时间,培育机械装备、智能家居、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在上合示范区承担的上合经贸学院、国际物流等重任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目前,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已开展63个研修班、培训4800余人次。1—9月份,开行中欧班列570列,同比增长41.4%;签约落地15个示范引领项目,完成与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额49亿元、增长86.5%。

4
招引重量级项目的同时,上合新区也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
比如,创新提出企业家“早餐会”制度,推出“我为企业找订单”系列惠企措施,特别是对标北京上海等城市,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22条”,完成了从1.0阶段的“为企业服务”,到2.0阶段的“帮企业解决问题”的蜕变。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招引大企业大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培育更多本土企业,让更多新兴产业领域的本土企业得到更快成长。
通过一组数据对比也能看出胶州希望培育本土企业巨头的迫切希望:
81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全省第1;
2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全市第2;
2022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发布的《青岛最具投资潜力企业名录》中,胶州企业入选数量居首位。
与之相对的,在青岛全市公布的24条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点企业名单中,胶州入选数量却不多。
如何围绕“24条产业链”,推动本地新兴产业企业“破土而出”,也对胶州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比如,如何通过“园区开发+产业投资+金融服务”,进一步发挥国有平台公司在专业招商和产业培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在目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下也是一大考验。
再比如,围绕企业成长所需的产业基金、人才招募、市场转化、产业链条搭建等提供更专业、更市场化的中介服务等。
此外,胶州搭建的上合新区一体化,也需要省市更多的支持。
来源:青记
原标题:全域上合背后,胶州在下一盘大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