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临沂这十年 | 临沭: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临沂这十年 | 临沭: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

临沭近十年来发力推进民生实事共建共享,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文丨单烁

十年奋进,沂蒙老区的“好日子”来了。

2021年,临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4亿元,是2011年的2.33倍,年均增长8.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亿元,是2011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2.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是2011年的2.82倍,年均增长10.9%。

十年时光,这片鲁南革命老区传承土地中流淌的红色之血,从历史中走出,已然脱胎换骨。它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加快建成鲁南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

更富裕的“好日子”

“好日子”的根本,是经济。

因此激活“三农”潜力、发展产业经济,成为了这十年来临沭实现“好日子”的最根本的手段。

2019年6月,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与会人员专门到临沭县进行观摩。彼时,行走在这座革命老区往日笔直的道路与崭新的村落间,参观人员都不禁感叹临沭在“三农”建设上的努力与成果。

近年来,临沭县坚持优先发展“三农”不放松。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30万亩、高标准农田21.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万吨,面积稳定在78万亩以上。全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达到6330家,家庭农场数量居临沂市第一位,有20多家农业合作社和标准化养殖场被评为国家和省级社。

另外,“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也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临沭县被授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等多项荣誉。

而经济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与工业的相辅相成。因此基于优秀的三农工作,临沭近年来在工业强县上所做的工作也可圈可点。

临沭县秉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不动摇,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7.2%,居全市首位,县高创中心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创国家级科技奖6项、省级41项,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高端化工、绿色肥料、柳编等“3+2”产业集群,培育了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沂蒙老区、金正阳等一批骨干企业,拥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上市公司2家。

此外,临沭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优质化肥生产基地、柳编产业基地,复合肥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以上,优质复(合)混肥生产基地,获评省优质产品基地品牌价值十强,柳编出口额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5%以上。

农业与工业的“双轮驱动”,让革命老区临沭不仅拥有了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更增添了过上“好日子”的底气。

更幸福的“好日子”

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要辐射到百姓生活质量的提振上。为此,临沭近十年来发力推进民生实事共建共享,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整体来看,近五年来,临沭完成民生支出163.4亿元,年均增长5.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3.5%。其中,临沭实施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改建道路432.7公里,硬化通户道路124万平方米,“四好农村路”智慧养护管理列入省级试点,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实现“同网同质价更优”,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民生普惠工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近年来临沭在教育与医疗建设上取得的成果尤为亮眼。

其中在教育方面,临沭投资17亿元实施“大班额”“改薄”等项目25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大班额”清零,率先完成城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打造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

而在医疗方面,临沭先后投入2141万元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建镇街卫生院综合门诊楼8处,新改建村卫生室235处,建成涵盖县、镇、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药医共体,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被授予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另外,临沭还关注特殊群体生活品质的提升。临沭首创了“残疾人康复托养一体化”运营模式,建成全临沂市第一家县级康复中心,获评“十三五”期间全省残疾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新建敬老院5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3处、农村幸福院12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临沭在民生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已经一一体现在数据上。截至目前,全县78个贫困村、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九县中率先突破3万元,并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县8连冠,创造连续61年无责任退兵全国记录。

更精彩的“好日子”

基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生建设的稳步推进,临沭还在致力于让人民的“好日子”更加丰富多彩且生态文明。于是,临沭近年来还在文旅行业和生态优化方面全面发力,力争让每一位临沭百姓都过上“零短板”的“好日子” 。

首先,临沭县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培植壮大文旅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快行漫游”路网体系,全县建成A级以上景区7家,建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268 处、文化广场300处、乡村记忆馆70处。

其中,临沭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依托柳编、绒绣、蓝莓、绿茶、板栗、花生、地瓜等名特优地产,开发体现本土特色的“临沭伴手礼”,临沭柳编、莫氏绒绣、行政总厨调味品系列等斩获国家、省、市各类旅游商品大赛奖项,已连续举办八届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临沭柳编”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此外,临沭还策划推出8条旅游精品线路,朱村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馆、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党100周年100家革命场馆特色展陈推介名单”。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区入选“山东省100家红色研学基地”,并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

而生态的建设也惠及了临沭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临沭建成苍源河体育公园、金正大公园、森林公园等,新增绿地面积349.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8%,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县城;创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构建了城乡环卫“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新格局,全县生活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率先被授予“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荣誉称号,成功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实施美丽乡村连片整治工程,坚持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清洁秀美城乡环境,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推广,目前全县已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46个,覆盖率达47%,花园卫星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而很显然,属于这片沂蒙老区百姓的“好日子”已经来了。

恰逢“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十年,在每一位临沭人的努力下,这里的“好日子”将会始终根植并传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精神,愈发红火、愈发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临沂这十年 | 临沭: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

临沭近十年来发力推进民生实事共建共享,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文丨单烁

十年奋进,沂蒙老区的“好日子”来了。

2021年,临沭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4亿元,是2011年的2.33倍,年均增长8.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亿元,是2011年的3.35倍,年均增长12.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万元,是2011年的2.82倍,年均增长10.9%。

十年时光,这片鲁南革命老区传承土地中流淌的红色之血,从历史中走出,已然脱胎换骨。它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加快建成鲁南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

更富裕的“好日子”

“好日子”的根本,是经济。

因此激活“三农”潜力、发展产业经济,成为了这十年来临沭实现“好日子”的最根本的手段。

2019年6月,山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与会人员专门到临沭县进行观摩。彼时,行走在这座革命老区往日笔直的道路与崭新的村落间,参观人员都不禁感叹临沭在“三农”建设上的努力与成果。

近年来,临沭县坚持优先发展“三农”不放松。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30万亩、高标准农田21.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30万吨,面积稳定在78万亩以上。全县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达到6330家,家庭农场数量居临沂市第一位,有20多家农业合作社和标准化养殖场被评为国家和省级社。

另外,“临沭柳编”“临沭花生”“临沭地瓜”也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临沭县被授予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县、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等多项荣誉。

而经济的提升,离不开农业与工业的相辅相成。因此基于优秀的三农工作,临沭近年来在工业强县上所做的工作也可圈可点。

临沭县秉持“工业强县、创新发展”战略不动摇,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9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7.2%,居全市首位,县高创中心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争创国家级科技奖6项、省级41项,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高端化工、绿色肥料、柳编等“3+2”产业集群,培育了金正大、史丹利、金沂蒙、沂蒙老区、金正阳等一批骨干企业,拥有中国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上市公司2家。

此外,临沭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优质化肥生产基地、柳编产业基地,复合肥产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以上,优质复(合)混肥生产基地,获评省优质产品基地品牌价值十强,柳编出口额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5%以上。

农业与工业的“双轮驱动”,让革命老区临沭不仅拥有了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引擎,更增添了过上“好日子”的底气。

更幸福的“好日子”

经济效益的提升,最终要辐射到百姓生活质量的提振上。为此,临沭近十年来发力推进民生实事共建共享,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整体来看,近五年来,临沭完成民生支出163.4亿元,年均增长5.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3.5%。其中,临沭实施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改建道路432.7公里,硬化通户道路124万平方米,“四好农村路”智慧养护管理列入省级试点,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市率先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实现“同网同质价更优”,被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民生普惠工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近年来临沭在教育与医疗建设上取得的成果尤为亮眼。

其中在教育方面,临沭投资17亿元实施“大班额”“改薄”等项目257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大班额”清零,率先完成城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整治,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打造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

而在医疗方面,临沭先后投入2141万元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建镇街卫生院综合门诊楼8处,新改建村卫生室235处,建成涵盖县、镇、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药医共体,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最后一公里”,被授予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另外,临沭还关注特殊群体生活品质的提升。临沭首创了“残疾人康复托养一体化”运营模式,建成全临沂市第一家县级康复中心,获评“十三五”期间全省残疾人工作表现突出集体。新建敬老院5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3处、农村幸福院12处,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临沭在民生建设上所做的努力,已经一一体现在数据上。截至目前,全县78个贫困村、6.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九县中率先突破3万元,并蝉联全省双拥模范县8连冠,创造连续61年无责任退兵全国记录。

更精彩的“好日子”

基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生建设的稳步推进,临沭还在致力于让人民的“好日子”更加丰富多彩且生态文明。于是,临沭近年来还在文旅行业和生态优化方面全面发力,力争让每一位临沭百姓都过上“零短板”的“好日子” 。

首先,临沭县将文旅融合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坚持培植壮大文旅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快行漫游”路网体系,全县建成A级以上景区7家,建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268 处、文化广场300处、乡村记忆馆70处。

其中,临沭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依托柳编、绒绣、蓝莓、绿茶、板栗、花生、地瓜等名特优地产,开发体现本土特色的“临沭伴手礼”,临沭柳编、莫氏绒绣、行政总厨调味品系列等斩获国家、省、市各类旅游商品大赛奖项,已连续举办八届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临沭柳编”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此外,临沭还策划推出8条旅游精品线路,朱村沂蒙支前馆、朱村村史馆、滨南红色文化纪念园入选“山东省庆祝建党100周年100家革命场馆特色展陈推介名单”。朱村红色文化旅游区入选“山东省100家红色研学基地”,并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

而生态的建设也惠及了临沭百姓的生活。

近年来,临沭建成苍源河体育公园、金正大公园、森林公园等,新增绿地面积349.2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8%,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县城;创新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起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构建了城乡环卫“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市场化运作、一体化管理”新格局,全县生活垃圾清运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率先被授予“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荣誉称号,成功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实施美丽乡村连片整治工程,坚持以点带面、连片打造,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全域清洁秀美城乡环境,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被国家三部委联合发文推广,目前全县已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46个,覆盖率达47%,花园卫星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朱村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而很显然,属于这片沂蒙老区百姓的“好日子”已经来了。

恰逢“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下一个十年,在每一位临沭人的努力下,这里的“好日子”将会始终根植并传承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红色精神,愈发红火、愈发美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