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连线》采访了五位高中生 看看社交软件是如何吸引现在青少年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连线》采访了五位高中生 看看社交软件是如何吸引现在青少年的

五位高中生数字化的生活体验。

对于如今的青少年来说,社交网络已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本文作者Mary H. K. Choi就此采访了五位高中生,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记录下了他们数字化的生活体验。这些孩子来自全美不同地方,有来自加州艾瑟顿的双胞胎姐妹Lara和Sofia;来自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Ahmad;也有来自旧金山的Mira和休斯敦的Ubakum。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他们崇尚特立独行,并且常常让成年人头疼不已。但是,在回答Choi的问题时,他们都给出了合理详尽的答案。我相信,你会喜欢他们的故事。

Lara和Sofia姐妹俩

Lara的网络社交生活十分忙碌,刚刚她还在Instagram上分享了一张自己和妹妹Sofia游泳的照片,泳池里的两姐妹看起来像美人鱼一样,体态十分优美。姐妹俩从三岁起就开始参加各类舞蹈班,学习爵士和芭蕾,所以她们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难得的优雅与自信。很快这张照片就收获了无数个赞。

很难想象,在生活中无比内向的姐妹俩,在Instagram上可是大红人。才16岁的她们就已经各自有了一千多个粉丝,而且几乎每条状态下面都有至少三百个赞,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朋友都喜欢她俩分享的东西。要知道大名鼎鼎的美国名媛金·卡戴珊虽然有着七千多万粉丝,但是真心喜欢她照片的人也只有区区2%而已。

Lara和Sofia的学校Menlo-Atherton高中坐落在硅谷附近,环境舒适宜人。虽然这是一所公立学校,但是名气却不小,曾经被教育委员会授予加州杰出学校奖。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不久前还向该学校捐赠了大量VR设备用于教学;另外许多硅谷大佬都住在附近,包括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嘉信理财公司创始人查尔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

由于是双胞胎的缘故,姐妹俩都有着一头迷人的黑色卷发,精心修剪过的眉毛也为她们妆容精致的脸颊平添了几分英气。她俩十分亲密,不仅睡同一张床,还共用一个钱包。不过,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她们在Instagram上展示的个人生活却又相去甚远。

 

比起Sofia,Lara在社交媒体上要活跃得多,她常常分享自己和妹妹的照片;而Sofia相对低调,在Ins上也只有寥寥五张照片,里边的她不是独自一人就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很好奇这些照片是否代表着更深层的含义,但姐妹俩表示,它们仅仅就是照片而已,别想太多。

Lara和Sofia都是非常敏锐的女孩儿,在学校她俩成绩都不错,在社交生活中也很谨慎,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姐妹俩的社交账号都设置了只对朋友可见,陌生人是看不到的。据她们所说,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有个别同学甚至注册了另外的Instagram帐号。我问她们这是为什么,Lara回答说:“有了小号之后,他们就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啦,比如嗑磕药,去参加派对什么的。”

在社交网络中,一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比如,简单的一次点赞或评论也许在其背后都有着大学问。姐妹俩告诉我,如果有朋友分享了一张自拍,我们其实是有“义务”去点赞的,当然如果你们关系很好,那么也许你还需要去评论一下。不过要记住,千万别说太多话,对方很可能会过分解读。在社交网络的世界里,套路,往往是最为安全的。

她们当然也用Facebook,但是和Instagram或者Snapchat不同,在这里她们大多只发一些和学校有关的状态。而类似Twitter和微信之类的社交平台姐妹俩用的就很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何种社交平台上,过度分享你的生活都会引起他人不适,甚至招来反感。而有的时候,一些过于主动的行为往往显得十分冒昧。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无休止地翻看别人的朋友圈,也许在不经意间还会在对方很久之前发的图片下面点个赞......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被这样的行为所困扰过。

对于Lara和Sofia这样的女孩儿来说,类似的行为会让她们觉得对方过于谄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对别人展示出这么大的兴趣,还是淡定点好,否则就一点儿都不酷了。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往往看起来冷漠孤傲的人们其实最为游刃有余。

青少年是一个奇特而又神秘的群体,他们就像是一群能够未卜先知的小小预言家,是他们预见了今天这样一个由社交媒体驱动着发展的社会。是他们预见了Facebook和Twitter的诞生,也是他们促成了Vine和Snapchat的普及。在整个社会将审视的目光急切地投放到他们身上时,却发现,他们早已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股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

首先,青少年群体的整体购买能力是不容小视的,到2025年,他们的购买总额已经达到了11万亿美元。我们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热血大片,YouTube上那些夺人眼球的视频,以及手机里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应用软件,都是青少年消费的结果。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品味及需求的把握,在今天的社会就是赚钱的资本。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们的担忧自然也就加剧了。如今,与“青少年”和“网络”等关键词有关的信息多如牛毛,同时,有关青少年利用社交平台进行网络欺凌的新闻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竟然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跟踪并侵犯无辜的高中学生。很多匿名的即时信息软件都为这些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伤害他人的机会,比如Yik Yak和Kik。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对于快速社交的需求也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今天的青少年已经成为了“屏幕少年”,他们成长在一个智能手机和游戏世界当道的环境里,每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试图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只会摆摆手,提醒我们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于大人们的忠告,他们往往显得不屑一顾。

也许我们必须承认,时代的确变了。说真的,Snapchat和Pokémon Go已经不是我们能驾驭的了,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看看Facebook刷刷新闻呢......或许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些青少年教教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跟上他们的步伐。

不过先别高兴的太早,这些孩子们可没那么容易对你敞开心扉。你可以先关注他们的Twitter,或者在他们玩游戏时凑过去聊天,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很容易让双方都陷入尴尬。跟孩子们学习如何使用社交软件简直就是自讨没趣,因为他们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只要问对问题,他们还是非常耐心的。比如他们会教你,各种各样的表情怎么用,Snapchat怎么截屏(我奉劝你最好别试),还有怎么在Instagram上发自拍才不讨人厌(千万别连续发!)。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这些在网络社交中不成文的规则极为晦涩难懂,但是孩子们驾驭起这些规则来,就好似与生俱来的能力一样驾轻就熟。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群孩子,特别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今的高中生们是怎么进行社交的,究竟和我们那个年代有何不同。我明白,仅仅对一小部分青少年进行跟踪采访是不够的,更别提许多孩子根本都没有手机和网络。所以,除了开篇提到的这几位少年,我还一直通过邮件和Skype与其他孩子保持联系,希望能够从多方视角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当然,从他们身上我也有许多收获。

Ahmad

18岁的Ahmad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的学校Hill Regional Career High School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主要招收黑人和拉丁美裔的孩子。Ahmad体形消瘦,留着小胡子,看起来很精明。一头乱糟糟的短发让他看起来稍显邋遢,不过他说这是故意的,为了能在两天后的毕业舞会上看起来帅气一些。Ahmad在学校很开朗活泼,朋友也很多,但是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从来不参加课外活动。他也承认自己有些早熟,“上初中那会儿我成绩很糟,时间都拿去谈恋爱了。”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星期是疯狂的,Ahmad也和同学们一样在迫切地等待它的结束。而对于他来说,社交媒体就是泡妞的代名词。

Ahmad泡妞很有一套,一般来说他会先在对方的照片下面点几个赞,如果对方回赞了,事情就简单多了。和Lara与Sofia姐妹俩一样,Ahmad也会很认真地构思自己分享的内容,“如果在2个小时内收不到40个赞的话,我可能就会把它删掉了,”他说。Ahmad经常发一些自拍(不知道为什么,男生发自拍并没有女生那么令人反感),尤其是当他对自己行头很满意的时候;比如说参加舞会的照片,或者帅气的正装照。当然,墨镜也常常是自拍耍酷的标配。偶尔,他也会发一些自己以前的照片,不过很快就会把它们删掉。

如果Ahmad对自己刚刚发的状态很满意,他还会跑到群里去通知大家点赞。通常朋友们也会很很识趣地回他一个表情。不过,和女生聊天可就不一样了,用各种表情来挑逗对方是青少年们最常用的方式。每种表情代表什么可都大有讲究,“如果对方给你发了’笑脸’,你就洗洗睡吧。”Ahmad说。

对于如今的青少年来说,在社交网络中无故“消失”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大家也不会多想。Ahmad承认,“如果我和某个女孩子聊不来,很快我就会把她删掉的。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聊不下去就别硬聊了。”

尽管看起来放荡不羁,但Ahmad心眼却不坏。他从不把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混为一谈,也从不和在网上认识的女孩子见面。科技的确改变了我们说话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但是有些东西却从来没变过。“只要有可能,我愿意马上用我的手机换一辆车,”Ahmad说,“那才是我的心头所爱。”

现在,Ahmad一般会用Snapchat和女孩子聊天。Snapchat在2011年上线,很快就风靡了美国校园,它可以分享照片和视频,也可以和朋友们聊天。目前这款应用市值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但是,大多数成年人对它似乎并不感冒。

作为一款图片分享应用,Snapchat自然也带有滤镜功能,并且比Instagram更为精致,但它最吸引人的,是它能够在24小时后自行删除用户分享的状态。因此,Snapchat的出现极大地打消了青少年对于泄漏自己个人信息的担忧,这也是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Mira

Mira来自旧金山,是Ruth Asawa艺术学校的学生。她很聪明也很漂亮,一双大眼睛让她看起来略显警惕。她告诉我,直到高中,她才真正开始交上朋友。“我很信任我的朋友们,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至少现在的我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出生在1990年代的Mira有着一半的亚洲血统,她的穿衣风格比较复古,喜欢佩戴各式各样的饰品。独特的审美让她看起来总是自信满满,而她告诉我,中学时代的她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开朗大方。“我很容易相信别人,”她坐了下来,对我说道:“我曾经疯狂地暗恋一个男孩儿,但他总是取笑我,还跟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拿我取乐。”那个时候,Mira的母亲得了癌症,情况不容乐观,但是Mira从来没有和别人提起过这件事,“我跟他们根本没有那么亲近,所以不想和他们说这些。”

在采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大多数孩子都是从中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开始交朋友,开始思考怎么融入社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开始缠着父母买手机,接着便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社交媒体。“网络社交也是分等级的,”Mira说,“你收到的赞越多,朋友圈子越广泛,就代表着你的等级越高。”然而对于Mira来说,她的中学生活却是在旅途中来回奔波度过的,“我们一家人经常要到洛杉矶去给妈妈治病,一待就是好几个星期。”渐渐的,朋友们便纷纷开始疏远她了。

Mira始终相信,自己也许会和妈妈一样,不久于人世。她热衷于收集一些纸质书籍和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希望能在自己离开后留下点什么。和朋友们在一块儿的时候,她也总是要求大家放下手机。要想找到Mira,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Snapchat,“给我发照片,我会找到你的。”每当我到学校去找她时,都会拍个照发给她,很快她就能找到我。如果给她发邮件,很有可能两天后她才会回复我。

Ubakum

家住休斯敦的Ubakum今年15岁,是个爱笑的漂亮姑娘。戴眼镜的她很是健谈,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也丝毫不避讳。她告诉我,自己每天几乎一半的时间都会花在手机上。在我采访过的所有孩子中,只有她还在使用安卓手机。跟Lara和Sofia姐妹俩一样,Ubakum也不喜欢用Facebook和朋友聊天,他们只在和成年人交流的时候,偶尔使用一下。

Ubakum很喜欢自己的手机,对于她来说,iPhone简直太小儿科了。小小年纪的Ubakum兴趣广泛,喜欢看电视,也喜欢音乐,还是学校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她说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Ubakum的学校叫做Stratford,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式学校,有着非常棒的球队和戏剧社。学校一共有2000名学生,他们中大多数都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在一众喜欢听Drake或者乡村音乐的孩子中,Ubakum似乎显得有些另类,她总说自己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

手机是Ubakum最好的朋友,也是她社交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这个15岁的女孩儿有着她这个年龄难得的自制力,不吸烟不酗酒,在Instagram上也只有寥寥100个粉丝。在学校里,Ubakum从不跟随大流,是个很有思想的女孩儿。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个性情耿直的姑娘,如果看到有人连续发自拍,她和她的朋友会直接告诉人家,这样不好。“我们会提醒他们别发了,出来玩儿吧。” 而且,和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Ubakum对很多明星的生活也并不关心。“我不想让自己觉得低人一等,”她说。“我觉得自己就很酷,所以没必要那么关注别人。”

Ubakum的想法总是让人欣慰,毫无疑问她是一个独立自律的姑娘。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Ubakum曾经告诉我她很少删除自己Instagram的照片,而且她也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喜欢给食物拍照。不过,从我认识她开始,她几乎已经把自己所有的照片都删掉了。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至少有一点:青少年的性格是多变的。他们有时喜欢单独和你聊天,却又不喜欢谈论自己,所以与他们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进行正常的、顺其自然的互动,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当然,在青少年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父母的引导角色。

Lara和Sofia所在的期刊课堂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除去社会经济和种族的因素后,同学们一致表示,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Lara感到很意外:“我完全不敢相信,选家庭的竟然比选朋友的要多。”

Ubakum经常帮妈妈回复邮件;Mira则会帮爸爸设计Instagram的图片;Lara和Sofia姐妹俩在每次课间都会给妈妈发短息打招呼。实际上,所有的孩子都会同意父母关注他们的社交账号,只不过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才能去评论。

父母往往对子女们予取予求,Ahmad家里没有WIFI,所以他每个星期都会跑到爷爷奶奶家去蹭网。奶奶每周日都会给全家人做晚餐,“你什么时候真应该来我家看看,”Ahmad对我说。偶尔,这群孩子也会为爸爸妈妈鸣不平,Sofia告诉我,在朋友圈里时常会有人拿妈妈来开玩笑,“如果碰到这些笑话,我会很难过,”Lara说。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短短几个月里,我逐渐意识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规则。每个人都在成长过程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青少年不是人们赚钱的工具,他们不是圣人,将开垦未来的重任压到他们肩上是不公平的。他们只是一群活泼善变的孩子,在努力探索着自己身上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经历着这个年龄应该经历的一切,在学习的同时也会坠入情网,会和同学起矛盾,和家人争吵,也会在努力适应社会节奏的同时犯错;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但也常常让父母放心不下。作为成年人,无论有多难,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健康地成长,走向他们该有的未来。

翻译:杨雅兰

来源:Wired

原标题:LIKE. FLIRT. GHOST: A JOURNEY INTO THE SOCIAL MEDIA LIVES OF TEENS

最新更新时间:08/29 10:0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连线》采访了五位高中生 看看社交软件是如何吸引现在青少年的

五位高中生数字化的生活体验。

对于如今的青少年来说,社交网络已经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本文作者Mary H. K. Choi就此采访了五位高中生,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记录下了他们数字化的生活体验。这些孩子来自全美不同地方,有来自加州艾瑟顿的双胞胎姐妹Lara和Sofia;来自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Ahmad;也有来自旧金山的Mira和休斯敦的Ubakum。和大多数高中生一样,他们崇尚特立独行,并且常常让成年人头疼不已。但是,在回答Choi的问题时,他们都给出了合理详尽的答案。我相信,你会喜欢他们的故事。

Lara和Sofia姐妹俩

Lara的网络社交生活十分忙碌,刚刚她还在Instagram上分享了一张自己和妹妹Sofia游泳的照片,泳池里的两姐妹看起来像美人鱼一样,体态十分优美。姐妹俩从三岁起就开始参加各类舞蹈班,学习爵士和芭蕾,所以她们举手投足间,都洋溢着难得的优雅与自信。很快这张照片就收获了无数个赞。

很难想象,在生活中无比内向的姐妹俩,在Instagram上可是大红人。才16岁的她们就已经各自有了一千多个粉丝,而且几乎每条状态下面都有至少三百个赞,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意味着有三分之一的朋友都喜欢她俩分享的东西。要知道大名鼎鼎的美国名媛金·卡戴珊虽然有着七千多万粉丝,但是真心喜欢她照片的人也只有区区2%而已。

Lara和Sofia的学校Menlo-Atherton高中坐落在硅谷附近,环境舒适宜人。虽然这是一所公立学校,但是名气却不小,曾经被教育委员会授予加州杰出学校奖。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不久前还向该学校捐赠了大量VR设备用于教学;另外许多硅谷大佬都住在附近,包括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和嘉信理财公司创始人查尔斯·施瓦布(Charles Schwab)。

由于是双胞胎的缘故,姐妹俩都有着一头迷人的黑色卷发,精心修剪过的眉毛也为她们妆容精致的脸颊平添了几分英气。她俩十分亲密,不仅睡同一张床,还共用一个钱包。不过,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她们在Instagram上展示的个人生活却又相去甚远。

 

比起Sofia,Lara在社交媒体上要活跃得多,她常常分享自己和妹妹的照片;而Sofia相对低调,在Ins上也只有寥寥五张照片,里边的她不是独自一人就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很好奇这些照片是否代表着更深层的含义,但姐妹俩表示,它们仅仅就是照片而已,别想太多。

Lara和Sofia都是非常敏锐的女孩儿,在学校她俩成绩都不错,在社交生活中也很谨慎,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姐妹俩的社交账号都设置了只对朋友可见,陌生人是看不到的。据她们所说,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这样,有个别同学甚至注册了另外的Instagram帐号。我问她们这是为什么,Lara回答说:“有了小号之后,他们就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啦,比如嗑磕药,去参加派对什么的。”

在社交网络中,一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比如,简单的一次点赞或评论也许在其背后都有着大学问。姐妹俩告诉我,如果有朋友分享了一张自拍,我们其实是有“义务”去点赞的,当然如果你们关系很好,那么也许你还需要去评论一下。不过要记住,千万别说太多话,对方很可能会过分解读。在社交网络的世界里,套路,往往是最为安全的。

她们当然也用Facebook,但是和Instagram或者Snapchat不同,在这里她们大多只发一些和学校有关的状态。而类似Twitter和微信之类的社交平台姐妹俩用的就很少了。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何种社交平台上,过度分享你的生活都会引起他人不适,甚至招来反感。而有的时候,一些过于主动的行为往往显得十分冒昧。比如说,有的人喜欢无休止地翻看别人的朋友圈,也许在不经意间还会在对方很久之前发的图片下面点个赞......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被这样的行为所困扰过。

对于Lara和Sofia这样的女孩儿来说,类似的行为会让她们觉得对方过于谄媚。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对别人展示出这么大的兴趣,还是淡定点好,否则就一点儿都不酷了。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往往看起来冷漠孤傲的人们其实最为游刃有余。

青少年是一个奇特而又神秘的群体,他们就像是一群能够未卜先知的小小预言家,是他们预见了今天这样一个由社交媒体驱动着发展的社会。是他们预见了Facebook和Twitter的诞生,也是他们促成了Vine和Snapchat的普及。在整个社会将审视的目光急切地投放到他们身上时,却发现,他们早已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股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

首先,青少年群体的整体购买能力是不容小视的,到2025年,他们的购买总额已经达到了11万亿美元。我们今天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热血大片,YouTube上那些夺人眼球的视频,以及手机里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应用软件,都是青少年消费的结果。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品味及需求的把握,在今天的社会就是赚钱的资本。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家长们的担忧自然也就加剧了。如今,与“青少年”和“网络”等关键词有关的信息多如牛毛,同时,有关青少年利用社交平台进行网络欺凌的新闻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竟然利用社交媒体的便利,跟踪并侵犯无辜的高中学生。很多匿名的即时信息软件都为这些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伤害他人的机会,比如Yik Yak和Kik。

毫无疑问,网络的出现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对于快速社交的需求也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今天的青少年已经成为了“屏幕少年”,他们成长在一个智能手机和游戏世界当道的环境里,每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试图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只会摆摆手,提醒我们早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对于大人们的忠告,他们往往显得不屑一顾。

也许我们必须承认,时代的确变了。说真的,Snapchat和Pokémon Go已经不是我们能驾驭的了,为什么就不能乖乖地看看Facebook刷刷新闻呢......或许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些青少年教教我们,究竟怎么做才能跟上他们的步伐。

不过先别高兴的太早,这些孩子们可没那么容易对你敞开心扉。你可以先关注他们的Twitter,或者在他们玩游戏时凑过去聊天,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很容易让双方都陷入尴尬。跟孩子们学习如何使用社交软件简直就是自讨没趣,因为他们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只要问对问题,他们还是非常耐心的。比如他们会教你,各种各样的表情怎么用,Snapchat怎么截屏(我奉劝你最好别试),还有怎么在Instagram上发自拍才不讨人厌(千万别连续发!)。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这些在网络社交中不成文的规则极为晦涩难懂,但是孩子们驾驭起这些规则来,就好似与生俱来的能力一样驾轻就熟。

于是我开始研究这群孩子,特别是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我迫切地想知道如今的高中生们是怎么进行社交的,究竟和我们那个年代有何不同。我明白,仅仅对一小部分青少年进行跟踪采访是不够的,更别提许多孩子根本都没有手机和网络。所以,除了开篇提到的这几位少年,我还一直通过邮件和Skype与其他孩子保持联系,希望能够从多方视角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当然,从他们身上我也有许多收获。

Ahmad

18岁的Ahmad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他的学校Hill Regional Career High School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主要招收黑人和拉丁美裔的孩子。Ahmad体形消瘦,留着小胡子,看起来很精明。一头乱糟糟的短发让他看起来稍显邋遢,不过他说这是故意的,为了能在两天后的毕业舞会上看起来帅气一些。Ahmad在学校很开朗活泼,朋友也很多,但是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从来不参加课外活动。他也承认自己有些早熟,“上初中那会儿我成绩很糟,时间都拿去谈恋爱了。”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星期是疯狂的,Ahmad也和同学们一样在迫切地等待它的结束。而对于他来说,社交媒体就是泡妞的代名词。

Ahmad泡妞很有一套,一般来说他会先在对方的照片下面点几个赞,如果对方回赞了,事情就简单多了。和Lara与Sofia姐妹俩一样,Ahmad也会很认真地构思自己分享的内容,“如果在2个小时内收不到40个赞的话,我可能就会把它删掉了,”他说。Ahmad经常发一些自拍(不知道为什么,男生发自拍并没有女生那么令人反感),尤其是当他对自己行头很满意的时候;比如说参加舞会的照片,或者帅气的正装照。当然,墨镜也常常是自拍耍酷的标配。偶尔,他也会发一些自己以前的照片,不过很快就会把它们删掉。

如果Ahmad对自己刚刚发的状态很满意,他还会跑到群里去通知大家点赞。通常朋友们也会很很识趣地回他一个表情。不过,和女生聊天可就不一样了,用各种表情来挑逗对方是青少年们最常用的方式。每种表情代表什么可都大有讲究,“如果对方给你发了’笑脸’,你就洗洗睡吧。”Ahmad说。

对于如今的青少年来说,在社交网络中无故“消失”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大家也不会多想。Ahmad承认,“如果我和某个女孩子聊不来,很快我就会把她删掉的。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聊不下去就别硬聊了。”

尽管看起来放荡不羁,但Ahmad心眼却不坏。他从不把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混为一谈,也从不和在网上认识的女孩子见面。科技的确改变了我们说话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但是有些东西却从来没变过。“只要有可能,我愿意马上用我的手机换一辆车,”Ahmad说,“那才是我的心头所爱。”

现在,Ahmad一般会用Snapchat和女孩子聊天。Snapchat在2011年上线,很快就风靡了美国校园,它可以分享照片和视频,也可以和朋友们聊天。目前这款应用市值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但是,大多数成年人对它似乎并不感冒。

作为一款图片分享应用,Snapchat自然也带有滤镜功能,并且比Instagram更为精致,但它最吸引人的,是它能够在24小时后自行删除用户分享的状态。因此,Snapchat的出现极大地打消了青少年对于泄漏自己个人信息的担忧,这也是它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Mira

Mira来自旧金山,是Ruth Asawa艺术学校的学生。她很聪明也很漂亮,一双大眼睛让她看起来略显警惕。她告诉我,直到高中,她才真正开始交上朋友。“我很信任我的朋友们,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至少现在的我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出生在1990年代的Mira有着一半的亚洲血统,她的穿衣风格比较复古,喜欢佩戴各式各样的饰品。独特的审美让她看起来总是自信满满,而她告诉我,中学时代的她远远没有现在那么开朗大方。“我很容易相信别人,”她坐了下来,对我说道:“我曾经疯狂地暗恋一个男孩儿,但他总是取笑我,还跟院子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拿我取乐。”那个时候,Mira的母亲得了癌症,情况不容乐观,但是Mira从来没有和别人提起过这件事,“我跟他们根本没有那么亲近,所以不想和他们说这些。”

在采访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大多数孩子都是从中学开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他们开始交朋友,开始思考怎么融入社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开始缠着父母买手机,接着便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社交媒体。“网络社交也是分等级的,”Mira说,“你收到的赞越多,朋友圈子越广泛,就代表着你的等级越高。”然而对于Mira来说,她的中学生活却是在旅途中来回奔波度过的,“我们一家人经常要到洛杉矶去给妈妈治病,一待就是好几个星期。”渐渐的,朋友们便纷纷开始疏远她了。

Mira始终相信,自己也许会和妈妈一样,不久于人世。她热衷于收集一些纸质书籍和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希望能在自己离开后留下点什么。和朋友们在一块儿的时候,她也总是要求大家放下手机。要想找到Mira,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Snapchat,“给我发照片,我会找到你的。”每当我到学校去找她时,都会拍个照发给她,很快她就能找到我。如果给她发邮件,很有可能两天后她才会回复我。

Ubakum

家住休斯敦的Ubakum今年15岁,是个爱笑的漂亮姑娘。戴眼镜的她很是健谈,在回答我的问题时,也丝毫不避讳。她告诉我,自己每天几乎一半的时间都会花在手机上。在我采访过的所有孩子中,只有她还在使用安卓手机。跟Lara和Sofia姐妹俩一样,Ubakum也不喜欢用Facebook和朋友聊天,他们只在和成年人交流的时候,偶尔使用一下。

Ubakum很喜欢自己的手机,对于她来说,iPhone简直太小儿科了。小小年纪的Ubakum兴趣广泛,喜欢看电视,也喜欢音乐,还是学校管弦乐队的大提琴手。她说自己长大后,想要成为一名麻醉医生。

Ubakum的学校叫做Stratford,是一所典型的精英式学校,有着非常棒的球队和戏剧社。学校一共有2000名学生,他们中大多数都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在一众喜欢听Drake或者乡村音乐的孩子中,Ubakum似乎显得有些另类,她总说自己就是个十足的书呆子。

手机是Ubakum最好的朋友,也是她社交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这个15岁的女孩儿有着她这个年龄难得的自制力,不吸烟不酗酒,在Instagram上也只有寥寥100个粉丝。在学校里,Ubakum从不跟随大流,是个很有思想的女孩儿。而在现实生活中,她是一个性情耿直的姑娘,如果看到有人连续发自拍,她和她的朋友会直接告诉人家,这样不好。“我们会提醒他们别发了,出来玩儿吧。” 而且,和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Ubakum对很多明星的生活也并不关心。“我不想让自己觉得低人一等,”她说。“我觉得自己就很酷,所以没必要那么关注别人。”

Ubakum的想法总是让人欣慰,毫无疑问她是一个独立自律的姑娘。但是,孩子始终是孩子,Ubakum曾经告诉我她很少删除自己Instagram的照片,而且她也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喜欢给食物拍照。不过,从我认识她开始,她几乎已经把自己所有的照片都删掉了。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至少有一点:青少年的性格是多变的。他们有时喜欢单独和你聊天,却又不喜欢谈论自己,所以与他们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进行正常的、顺其自然的互动,观察他们的行为,从而得出结论。当然,在青少年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父母的引导角色。

Lara和Sofia所在的期刊课堂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除去社会经济和种族的因素后,同学们一致表示,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Lara感到很意外:“我完全不敢相信,选家庭的竟然比选朋友的要多。”

Ubakum经常帮妈妈回复邮件;Mira则会帮爸爸设计Instagram的图片;Lara和Sofia姐妹俩在每次课间都会给妈妈发短息打招呼。实际上,所有的孩子都会同意父母关注他们的社交账号,只不过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才能去评论。

父母往往对子女们予取予求,Ahmad家里没有WIFI,所以他每个星期都会跑到爷爷奶奶家去蹭网。奶奶每周日都会给全家人做晚餐,“你什么时候真应该来我家看看,”Ahmad对我说。偶尔,这群孩子也会为爸爸妈妈鸣不平,Sofia告诉我,在朋友圈里时常会有人拿妈妈来开玩笑,“如果碰到这些笑话,我会很难过,”Lara说。

在和孩子们相处的短短几个月里,我逐渐意识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其实并没有所谓的标准规则。每个人都在成长过程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青少年不是人们赚钱的工具,他们不是圣人,将开垦未来的重任压到他们肩上是不公平的。他们只是一群活泼善变的孩子,在努力探索着自己身上无限的可能性。他们经历着这个年龄应该经历的一切,在学习的同时也会坠入情网,会和同学起矛盾,和家人争吵,也会在努力适应社会节奏的同时犯错;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但也常常让父母放心不下。作为成年人,无论有多难,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们健康地成长,走向他们该有的未来。

翻译:杨雅兰

来源:Wired

原标题:LIKE. FLIRT. GHOST: A JOURNEY INTO THE SOCIAL MEDIA LIVES OF TEENS

最新更新时间:08/29 10:02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