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徐玉玉案”并不是个案 国内6.88亿网民平均每人有四条个人信息被泄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徐玉玉案”并不是个案 国内6.88亿网民平均每人有四条个人信息被泄露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已知的已经达到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备受关注的山东临沂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告破,头号犯罪嫌疑人落网,然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一方面,不少媒体报道和专家意见均提及了虚拟运营商的问题。由于170、171号段实名登记不严、实际归属地不明等问题,因此颇受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专家提醒人们尽量不要接听170、171开头的电话。

2015年腾讯安全云库收集的1492034个恶意号码中,仅170号段号码就有129443个,占比达8.6%。其中,1705号段的恶意短信最为猖獗,1000条短信中99.2%为恶意。170、171号段正沦为电信诈骗“专线”,绝大部分由这两个号段呼出的电话均涉及银行汇款、赌博、发票、假证件、信用卡、推销和房地产广告等。

因此有关部门须加强银行卡、运营商手机卡的实名制管理,对不具备实名条件的虚拟运营商暂停发展新用户。

但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被骗受害者的信息是怎么泄漏的?

虽然临沂教育部门表示,在案发前曾致电徐玉玉,且所有申请助学金的材料在收取归档后会直接递交给上级部门,因此“绝无可能泄漏信息”。但是相关部门不知道的是,非法获取并倒卖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泄漏信息可能来自信息传递的每个环节。

“现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非常严重,只要参与各种网上、甚至线下的日常生活活动,比如网购、就医、买房租房等等,很快就会接收到不相关的第三方的骚扰、甚至欺诈。”KEEN公司安全专家宋宇昊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单位和公司持有大量的个人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隐私保护的法规和意识较弱,这些大批量的个人信息没有被有效地保护,很容易就被网络入侵者、甚至内部违法人员获取并贩卖。

KEEN公司(碁震安全研究团队)是一支由在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的中国“白帽”安全专家组成的信息安全研究队伍,成员主要来自微软的安全漏洞研究、安全攻击和防御技术研究、安全应急响应团队,曾为谷歌、微软、苹果等公司的流行软件提供了数百个严重安全漏洞的挖掘成果,是全球顶级黑帽成果Pwnies奖中国区唯一提名,同时还因第一个攻破iOS7成为全球顶级安全竞赛Pwn2Own安全大赛的全球冠军。

在“徐玉玉案”中,学校、教师、教育局、招生办等拥有学生数据的部门太多,很多人都可能成为数据泄漏的源头。

除了机关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为谋取私利主动参与导致信息泄漏以外,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手段窃取成为主要的泄露方式。

知乎网络安全话题优秀回答者魏十七在回答相关问题时便提到,他随便找了一个某知名985211重点高校网站测试,很容易就获取了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和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这个学校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强项。”魏十七说道。

“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使用的网站数量多且庞杂,很多网站都建有网民个人信息数据库,但网站安全建设差、防火墙不完善,很容易成为黑客入侵的对象。”宋宇昊说。

黑客在入侵这些网站获取信息后,便会在一些论坛、QQ群或其他社交网站传播贩卖信息,以“购买数据”、“电话销售”等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很容易找到他们留下的痕迹。而互联网交易的隐秘性又加大了警方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已知的已经达到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则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通信专家付亮认为要减少、避免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必须严打信息泄露及秘密信息买卖行为,鼓励未骗者举报并大量收集分析未被骗的举报信息中的关键信息,同时打通公安部门、银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网络安全公司等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快速信息汇总分析机制。

“作为普通个人,能起到防范作用的是尽可能避免对外透露个人隐私信息,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使用不真实的个人信息。但事实上,这么做的效果有限,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并不是诈骗犯、黑客这些独立个体,而是庞大、成熟、有巨大利益驱动的黑色产业链。”宋宇昊表示,作为个人是不可能与整个产业对抗的,因此对抗个人信息泄露需要国家加强隐私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明确个人信息数据的持有者对于保护隐私数据的责任,加强对于隐私保护失职者、网络犯罪者、诈骗犯等各方面的执法力度。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徐玉玉案”并不是个案 国内6.88亿网民平均每人有四条个人信息被泄露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已知的已经达到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备受关注的山东临沂徐玉玉电信诈骗案告破,头号犯罪嫌疑人落网,然而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征途才刚刚开始。

一方面,不少媒体报道和专家意见均提及了虚拟运营商的问题。由于170、171号段实名登记不严、实际归属地不明等问题,因此颇受诈骗犯罪嫌疑人青睐,专家提醒人们尽量不要接听170、171开头的电话。

2015年腾讯安全云库收集的1492034个恶意号码中,仅170号段号码就有129443个,占比达8.6%。其中,1705号段的恶意短信最为猖獗,1000条短信中99.2%为恶意。170、171号段正沦为电信诈骗“专线”,绝大部分由这两个号段呼出的电话均涉及银行汇款、赌博、发票、假证件、信用卡、推销和房地产广告等。

因此有关部门须加强银行卡、运营商手机卡的实名制管理,对不具备实名条件的虚拟运营商暂停发展新用户。

但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被骗受害者的信息是怎么泄漏的?

虽然临沂教育部门表示,在案发前曾致电徐玉玉,且所有申请助学金的材料在收取归档后会直接递交给上级部门,因此“绝无可能泄漏信息”。但是相关部门不知道的是,非法获取并倒卖个人信息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泄漏信息可能来自信息传递的每个环节。

“现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非常严重,只要参与各种网上、甚至线下的日常生活活动,比如网购、就医、买房租房等等,很快就会接收到不相关的第三方的骚扰、甚至欺诈。”KEEN公司安全专家宋宇昊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单位和公司持有大量的个人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隐私保护的法规和意识较弱,这些大批量的个人信息没有被有效地保护,很容易就被网络入侵者、甚至内部违法人员获取并贩卖。

KEEN公司(碁震安全研究团队)是一支由在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全球领先的中国“白帽”安全专家组成的信息安全研究队伍,成员主要来自微软的安全漏洞研究、安全攻击和防御技术研究、安全应急响应团队,曾为谷歌、微软、苹果等公司的流行软件提供了数百个严重安全漏洞的挖掘成果,是全球顶级黑帽成果Pwnies奖中国区唯一提名,同时还因第一个攻破iOS7成为全球顶级安全竞赛Pwn2Own安全大赛的全球冠军。

在“徐玉玉案”中,学校、教师、教育局、招生办等拥有学生数据的部门太多,很多人都可能成为数据泄漏的源头。

除了机关单位、服务机构以及个体企业相关人员为谋取私利主动参与导致信息泄漏以外,通过技术手段实施攻击、撞库或利用钓鱼网站、木马、免费WIFI、恶意App等技术手段窃取成为主要的泄露方式。

知乎网络安全话题优秀回答者魏十七在回答相关问题时便提到,他随便找了一个某知名985211重点高校网站测试,很容易就获取了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和联系方式等隐私信息。“这个学校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强项。”魏十七说道。

“互联网时代人们日常使用的网站数量多且庞杂,很多网站都建有网民个人信息数据库,但网站安全建设差、防火墙不完善,很容易成为黑客入侵的对象。”宋宇昊说。

黑客在入侵这些网站获取信息后,便会在一些论坛、QQ群或其他社交网站传播贩卖信息,以“购买数据”、“电话销售”等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很容易找到他们留下的痕迹。而互联网交易的隐秘性又加大了警方侦破电信诈骗案件的难度。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已知的已经达到55.3亿条左右,平均每人就有四条相关的个人信息泄露。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则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针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通信专家付亮认为要减少、避免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必须严打信息泄露及秘密信息买卖行为,鼓励未骗者举报并大量收集分析未被骗的举报信息中的关键信息,同时打通公安部门、银行、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网络安全公司等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快速信息汇总分析机制。

“作为普通个人,能起到防范作用的是尽可能避免对外透露个人隐私信息,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使用不真实的个人信息。但事实上,这么做的效果有限,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并不是诈骗犯、黑客这些独立个体,而是庞大、成熟、有巨大利益驱动的黑色产业链。”宋宇昊表示,作为个人是不可能与整个产业对抗的,因此对抗个人信息泄露需要国家加强隐私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明确个人信息数据的持有者对于保护隐私数据的责任,加强对于隐私保护失职者、网络犯罪者、诈骗犯等各方面的执法力度。

阅读更多有关科技的内容,请点击查看>>。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