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数据发布,成都都市圈位居第四,观点认为“德眉资”需加强均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数据发布,成都都市圈位居第四,观点认为“德眉资”需加强均衡

机遇与动能。

10月26日下午,戴德梁行在成都金融城发布《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大数据洞察报告》,杭州、广州、南京、成都、郑州、合肥、西安、长沙、济南、武汉、福州等11个都市圈的相关指数面世。现场同步召开了成都都市圈建圈强链产业发展论坛,围绕成都都市圈发展现况、空间布局、产业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并对区域开发投融资模式提供了建议。

都市圈转型发展期,省会城市迎来重大机遇

《中国省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洞察报告》是戴德梁行携手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共同开发。据悉,该研究历时一年,重点聚焦国内GDP万亿级以上的11个省会都市圈,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内外案例比较,并汇集行业专家意见,对国内外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提炼和借鉴,旨在为新环境形势下更科学、更可持续以及更高效的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报告显示,在11个省会都市圈的评价中,成都排名第四位。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繁荣度、人口集聚度、科技创新力、宜居便捷度、区域发展平衡度等五大类指标。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表示,省会都市圈未来将迎来“新投资、新消费、新产业、新城市”四大发展机遇。作为引领中国进入新周期、新阶段的关键突破口,需要进一步挖掘产业和人口集聚带来的红利和潜力,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探索中国式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而成都的公园城市和TOD模式在全国具有首范借鉴意义。

成都都市圈“1+3”模式,需“均衡”德眉资竞争力

成都都市圈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将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新格局,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2021年成都市都市圈进出口总额8473亿元,占四川省比重85.6%2021年中欧班列成都都市圈开行48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2021年机场航班成都都市圈起降架次337965架,旅客吞吐量4448万人。可以看出,成都都市圈在“内陆开放性都市圈”建设上,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着人口、产业虹吸周边城市,德眉资发展不均衡的不足

未来,如何强化优势、如何让短板转为长板?魏晓龙、肖莹光认为,需要借鉴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广州等都市圈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城际交通,优化产业布局,对德阳、眉山、资阳导入人口和产业信心,将非常重要。

戴德梁行华西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及董事魏晓龙表示:“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具有内陆开放型、起步发展型、中心城市集聚型、生态文明典范型及人文相亲型都市圈的发展特征。当前,其对外开放指标位居省会都市圈前列,产业结构优化、轨道交通建设等领域进步明显,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强大,公园城市理念扎根于城市建设,圈内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纽带。但成都都市圈也面临着科创领域差距明显、交通同城化亟待完善、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三大挑战。因此从补短扬长出发,成都都市圈发展也正从聚焦打造创新生态圈、加快打造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构建集群成链现代产业体系、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四大方面推动,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走廊融合与发展,促进圈内现代产业协同发展,赋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对于什么是都市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肖莹光表示,都市圈一般需要“平均人口密度达到400-500万人/平方公里以上”、“跨市通勤人数占总就业人口达到5%以上”两个条件。这就需要都市圈的空间布局更科学,城际交通更便捷,甚至于不应该只考虑德眉资到成都的便捷性,要考虑德眉资之间、德眉资到重庆都市圈的便捷性。以广州佛山为例,城市之间就是地铁连通。而上海都市圈,周边城市产业形成网点分布,一方面各有强势产业,一方面链条完善互补。他表示,成都都市圈近年来地位逐步上升,格局从传统南北向发展,扩展到经济圈东西轴发展,但成都主导产业60%以上位于市内,区域协同网络不足,枢纽节点未达预期,跨界人群流动联系较弱,产业功能外溢和回波并存等问题。

现场,四川大学教授陈传针对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也提出见解:“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担负着驱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因此如何针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制度创新和平衡变得至关重要,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以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都市圈建设能有序推进。”

活动最后,戴德梁行展望未来,成都都市圈将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轨道交通同城一体、高端产业协同聚集、公园城市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尽管存在挑战,但也为区域发展和市场主体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动能。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数据发布,成都都市圈位居第四,观点认为“德眉资”需加强均衡

机遇与动能。

10月26日下午,戴德梁行在成都金融城发布《2022中国省会都市圈大数据洞察报告》,杭州、广州、南京、成都、郑州、合肥、西安、长沙、济南、武汉、福州等11个都市圈的相关指数面世。现场同步召开了成都都市圈建圈强链产业发展论坛,围绕成都都市圈发展现况、空间布局、产业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并对区域开发投融资模式提供了建议。

都市圈转型发展期,省会城市迎来重大机遇

《中国省会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洞察报告》是戴德梁行携手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共同开发。据悉,该研究历时一年,重点聚焦国内GDP万亿级以上的11个省会都市圈,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内外案例比较,并汇集行业专家意见,对国内外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提炼和借鉴,旨在为新环境形势下更科学、更可持续以及更高效的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报告显示,在11个省会都市圈的评价中,成都排名第四位。其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经济繁荣度、人口集聚度、科技创新力、宜居便捷度、区域发展平衡度等五大类指标。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表示,省会都市圈未来将迎来“新投资、新消费、新产业、新城市”四大发展机遇。作为引领中国进入新周期、新阶段的关键突破口,需要进一步挖掘产业和人口集聚带来的红利和潜力,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探索中国式都市圈可持续发展创新模式,而成都的公园城市和TOD模式在全国具有首范借鉴意义。

成都都市圈“1+3”模式,需“均衡”德眉资竞争力

成都都市圈正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将构建全方位立体开放合作新格局,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2021年成都市都市圈进出口总额8473亿元,占四川省比重85.6%2021年中欧班列成都都市圈开行48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2021年机场航班成都都市圈起降架次337965架,旅客吞吐量4448万人。可以看出,成都都市圈在“内陆开放性都市圈”建设上,具有很大优势。但也存在着人口、产业虹吸周边城市,德眉资发展不均衡的不足

未来,如何强化优势、如何让短板转为长板?魏晓龙、肖莹光认为,需要借鉴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广州等都市圈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城际交通,优化产业布局,对德阳、眉山、资阳导入人口和产业信心,将非常重要。

戴德梁行华西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及董事魏晓龙表示:“作为国家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具有内陆开放型、起步发展型、中心城市集聚型、生态文明典范型及人文相亲型都市圈的发展特征。当前,其对外开放指标位居省会都市圈前列,产业结构优化、轨道交通建设等领域进步明显,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能力强大,公园城市理念扎根于城市建设,圈内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纽带。但成都都市圈也面临着科创领域差距明显、交通同城化亟待完善、区域发展差距明显三大挑战。因此从补短扬长出发,成都都市圈发展也正从聚焦打造创新生态圈、加快打造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构建集群成链现代产业体系、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四大方面推动,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加强都市圈轨道交通走廊融合与发展,促进圈内现代产业协同发展,赋能城市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对于什么是都市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肖莹光表示,都市圈一般需要“平均人口密度达到400-500万人/平方公里以上”、“跨市通勤人数占总就业人口达到5%以上”两个条件。这就需要都市圈的空间布局更科学,城际交通更便捷,甚至于不应该只考虑德眉资到成都的便捷性,要考虑德眉资之间、德眉资到重庆都市圈的便捷性。以广州佛山为例,城市之间就是地铁连通。而上海都市圈,周边城市产业形成网点分布,一方面各有强势产业,一方面链条完善互补。他表示,成都都市圈近年来地位逐步上升,格局从传统南北向发展,扩展到经济圈东西轴发展,但成都主导产业60%以上位于市内,区域协同网络不足,枢纽节点未达预期,跨界人群流动联系较弱,产业功能外溢和回波并存等问题。

现场,四川大学教授陈传针对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也提出见解:“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担负着驱动经济增长的重任。因此如何针对基础设施投融资,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制度创新和平衡变得至关重要,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以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都市圈建设能有序推进。”

活动最后,戴德梁行展望未来,成都都市圈将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轨道交通同城一体、高端产业协同聚集、公园城市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尽管存在挑战,但也为区域发展和市场主体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动能。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