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坐在美国金库上工作的中国人和他的哥大岁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坐在美国金库上工作的中国人和他的哥大岁月

“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工作。”

华尔街区自由街 33 号,伫立着一座用灰色巨石垒起的酷似城堡的建筑。这座城堡所在的地下 25 米深处,储藏着世界上 1/4 的官方公开黄金存量。在最高峰值的时候,曼哈顿岛坚硬的花岗岩承载了超过 12000 吨的黄金。这座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是全世界最大的金库,也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的办公大楼。

自由街 33 号也是杨思每天工作的地方。杨思是纽约联储数据和研究部门的经理,寻常工作日里,他会花40分钟乘地铁到华尔街上班。每个月还有两个周五和两个周六,他会换上休闲装,成为一名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BS)修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

为了方便上课,杨思专门在曼哈顿岛北靠近学校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重新做回学生的几天里,早上8点到晚上7点排满了没有间断的超高强度课程,杨思笑称其为“填鸭式EMBA课程”。

杨思这学期有16个学分的课程。对于哥伦比亚大学大多数全日制硕士学生来说,16学分已经是极重的课业压力,而同时拥有一份全职工作的杨思要完成数量不减的繁重作业、论文、考试。

“车到山前必有路,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杨思对我说。这句面对我访问时的轻描淡写,需要在平日里浓墨重彩的付出来兑换。

杨思在他的微信里贴过一张自己上课时的照片,照片中,教室的课桌上整整齐齐放了 6 罐大大的椰子汁,他解释说,“边全职上班,边上着和全职学生同等课程的生活开始了。平均每日 5 个小时的睡眠,居然上课时也没睡着。

“椰汁就是我的新红牛。”

杨思在自行车挑战赛上  图片来源:造一座灯塔

我和杨思约见面的地方,是他家附近一家生意火爆的拉面馆。工作整天之后的杨思刚刚下班,纽约深秋的寒风里他穿着略显单薄的白衬衣匆匆走进来,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疲惫。

“我每天都坐在一座金山上工作,”杨思向我介绍说,“你猜猜看,金库的铁门有多厚?” 一边说,他一边兴致勃勃地指指距离自己三米多远的一个熬着滚烫面汤的大石锅,“大概有我们到那口锅那么远,一整块钢做的大门,就像电影里面那样”。

2014 年 9 月,杨思加入纽约联储。

在此之前,他在德意志银行和一家对冲基金已经工作了近8年,其中3年在纽约,5年在伦敦。从卖方到买方,从债券到股票,再到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杨思的工作经历几乎涉及了投资银行的方方面面。去年,杨思接受了一位老上司的邀请加入纽约联储,成为了领导一个近10人团队的经理。

杨思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美国银行系统进行监管。纽约各大银行定期向联储提交报表和资料之后,杨思的团队会对报表进行分析,监控银行的运营情况。“银行交给我的报表只是他们的一面之辞,所以我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实地考察,在行话里,这样的工作被叫做“银行考官”(Bank Examiner),”杨思告诉我。“明年我会到一家大型银行做考官,查查它们的账本,对管理层进行面谈。”

杨思最近负责的一个项目,是代表纽约联储与国际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合作,搜集美国八大银行的资料,并配合国际银行监控全球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状况。

“2008年危机之前,整个金融体系受到的监控非常弱,这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竟有些束手无策。”杨思说。美联储成立于 1914 年,去年恰好是其成立的100周年。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美联储的权力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在金融秩序比较混乱的时候,联储一般会有更大的监管权。

近几年里,美联储正处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势的时期。“你能想象吗,现在联储的财务报表有四万五千亿美元,产生的利润达到一千亿美金,这些利润主要是联储的资产升值带来的。现在联储填补了美国政府1/4的财政赤字。”

杨思和他的同事们  图片来源:造一座灯塔

在纽约联储,杨思每天都有着多种多样,充满着机会和挑战的工作。

杨思典型的一周工作可能是这样的:周一,连续面试六名想在纽约联储工作的分析员;周二,带实习生参观银行,同时监督几位临时雇员的工作进展;周三,卷起袖子帮助小组的分析员们一起分析银行新上交的监管报告;周四,协调另外两位经理由于意见不同所引起的矛盾;周五,联系各大纽约银行高层,提名今年外州举办的年度监管会议的参加人员。

从投行到纽约联储的经历对于杨思来说,是一个精巧的比喻。

低头看看冒着热气的拉面,杨思试着打比方,“之前的工作我只是在研究一根黄瓜,现在的工作是在研究整碗面。” 作为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金融界一丝一毫的变动,都有可能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引发一场剧烈的风暴。

而此刻的杨思,就处在这个庞大、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网络中心。

杨思出生在湛江,读高中时从中国来到美国。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同时会说粤语和潮汕话,还对古筝、国画和茶道情有独钟。

对于杨思来说,纽约最迷人的,就在于不同文化的碰撞。“你不觉得走在纽约的街头,就像是走在一个小联合国吗?文化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奇异的火花,这让我觉得很有趣。将来的世界会成为真正的地球村,差异共存,文化交融。”

除了日常工作,杨思还自愿担任银行内部亚洲协会的职业发展小组组长(Chair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ittee of the Asian network)。每隔一段时间,杨思会组织不同话题的讨论会,为纽约联储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职员提供交流的平台。

“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工作”,杨思很认真地对我说。

在他看来,尽管金融行业充满魅力,但是世界上还有好多同样精彩的行业和公司,“不要因为跟风而去挤这个独木桥。在做决定之前,要多去了解这个行业,多和业内的人士谈谈,多思索自己是否适合。”

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杨思也一样保持着开放的心态。“近期我会继续在纽约联储工作,还有很多部门我特别好奇,有机会的话想在不同的部门体验一下,”不过对于其他行业,杨思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两年,我会把自己的视野放宽。最近我还和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制造商聊了聊,”杨思笑说。

“等我退休之后,我会去做一个大学教授,把我在金融界的经历分享给新一代的年轻人,无论是成功的、美好的故事,还是曲折的、辛酸的故事。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这是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

来源:造一座灯塔

原标题:坐在美国金库上工作的中国人,和他的哥大岁月

最新更新时间:09/01 11:2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坐在美国金库上工作的中国人和他的哥大岁月

“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工作。”

华尔街区自由街 33 号,伫立着一座用灰色巨石垒起的酷似城堡的建筑。这座城堡所在的地下 25 米深处,储藏着世界上 1/4 的官方公开黄金存量。在最高峰值的时候,曼哈顿岛坚硬的花岗岩承载了超过 12000 吨的黄金。这座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建筑是全世界最大的金库,也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的办公大楼。

自由街 33 号也是杨思每天工作的地方。杨思是纽约联储数据和研究部门的经理,寻常工作日里,他会花40分钟乘地铁到华尔街上班。每个月还有两个周五和两个周六,他会换上休闲装,成为一名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BS)修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

为了方便上课,杨思专门在曼哈顿岛北靠近学校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每个月重新做回学生的几天里,早上8点到晚上7点排满了没有间断的超高强度课程,杨思笑称其为“填鸭式EMBA课程”。

杨思这学期有16个学分的课程。对于哥伦比亚大学大多数全日制硕士学生来说,16学分已经是极重的课业压力,而同时拥有一份全职工作的杨思要完成数量不减的繁重作业、论文、考试。

“车到山前必有路,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杨思对我说。这句面对我访问时的轻描淡写,需要在平日里浓墨重彩的付出来兑换。

杨思在他的微信里贴过一张自己上课时的照片,照片中,教室的课桌上整整齐齐放了 6 罐大大的椰子汁,他解释说,“边全职上班,边上着和全职学生同等课程的生活开始了。平均每日 5 个小时的睡眠,居然上课时也没睡着。

“椰汁就是我的新红牛。”

杨思在自行车挑战赛上  图片来源:造一座灯塔

我和杨思约见面的地方,是他家附近一家生意火爆的拉面馆。工作整天之后的杨思刚刚下班,纽约深秋的寒风里他穿着略显单薄的白衬衣匆匆走进来,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疲惫。

“我每天都坐在一座金山上工作,”杨思向我介绍说,“你猜猜看,金库的铁门有多厚?” 一边说,他一边兴致勃勃地指指距离自己三米多远的一个熬着滚烫面汤的大石锅,“大概有我们到那口锅那么远,一整块钢做的大门,就像电影里面那样”。

2014 年 9 月,杨思加入纽约联储。

在此之前,他在德意志银行和一家对冲基金已经工作了近8年,其中3年在纽约,5年在伦敦。从卖方到买方,从债券到股票,再到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杨思的工作经历几乎涉及了投资银行的方方面面。去年,杨思接受了一位老上司的邀请加入纽约联储,成为了领导一个近10人团队的经理。

杨思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美国银行系统进行监管。纽约各大银行定期向联储提交报表和资料之后,杨思的团队会对报表进行分析,监控银行的运营情况。“银行交给我的报表只是他们的一面之辞,所以我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实地考察,在行话里,这样的工作被叫做“银行考官”(Bank Examiner),”杨思告诉我。“明年我会到一家大型银行做考官,查查它们的账本,对管理层进行面谈。”

杨思最近负责的一个项目,是代表纽约联储与国际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合作,搜集美国八大银行的资料,并配合国际银行监控全球金融系统的流动性状况。

“2008年危机之前,整个金融体系受到的监控非常弱,这导致了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竟有些束手无策。”杨思说。美联储成立于 1914 年,去年恰好是其成立的100周年。在100多年的时间里,美联储的权力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在金融秩序比较混乱的时候,联储一般会有更大的监管权。

近几年里,美联储正处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势的时期。“你能想象吗,现在联储的财务报表有四万五千亿美元,产生的利润达到一千亿美金,这些利润主要是联储的资产升值带来的。现在联储填补了美国政府1/4的财政赤字。”

杨思和他的同事们  图片来源:造一座灯塔

在纽约联储,杨思每天都有着多种多样,充满着机会和挑战的工作。

杨思典型的一周工作可能是这样的:周一,连续面试六名想在纽约联储工作的分析员;周二,带实习生参观银行,同时监督几位临时雇员的工作进展;周三,卷起袖子帮助小组的分析员们一起分析银行新上交的监管报告;周四,协调另外两位经理由于意见不同所引起的矛盾;周五,联系各大纽约银行高层,提名今年外州举办的年度监管会议的参加人员。

从投行到纽约联储的经历对于杨思来说,是一个精巧的比喻。

低头看看冒着热气的拉面,杨思试着打比方,“之前的工作我只是在研究一根黄瓜,现在的工作是在研究整碗面。” 作为世界的金融中心,纽约金融界一丝一毫的变动,都有可能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引发一场剧烈的风暴。

而此刻的杨思,就处在这个庞大、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网络中心。

杨思出生在湛江,读高中时从中国来到美国。他的普通话说得非常好,同时会说粤语和潮汕话,还对古筝、国画和茶道情有独钟。

对于杨思来说,纽约最迷人的,就在于不同文化的碰撞。“你不觉得走在纽约的街头,就像是走在一个小联合国吗?文化之间的摩擦会产生奇异的火花,这让我觉得很有趣。将来的世界会成为真正的地球村,差异共存,文化交融。”

除了日常工作,杨思还自愿担任银行内部亚洲协会的职业发展小组组长(Chair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ittee of the Asian network)。每隔一段时间,杨思会组织不同话题的讨论会,为纽约联储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职员提供交流的平台。

“一定要在自己真正有热情的领域工作”,杨思很认真地对我说。

在他看来,尽管金融行业充满魅力,但是世界上还有好多同样精彩的行业和公司,“不要因为跟风而去挤这个独木桥。在做决定之前,要多去了解这个行业,多和业内的人士谈谈,多思索自己是否适合。”

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杨思也一样保持着开放的心态。“近期我会继续在纽约联储工作,还有很多部门我特别好奇,有机会的话想在不同的部门体验一下,”不过对于其他行业,杨思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两年,我会把自己的视野放宽。最近我还和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制造商聊了聊,”杨思笑说。

“等我退休之后,我会去做一个大学教授,把我在金融界的经历分享给新一代的年轻人,无论是成功的、美好的故事,还是曲折的、辛酸的故事。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这是我特别想做的一件事。”

来源:造一座灯塔

原标题:坐在美国金库上工作的中国人,和他的哥大岁月

最新更新时间:09/01 11:29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