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今日启幕,用“走出去”拼出发展“加速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今日启幕,用“走出去”拼出发展“加速度”

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

随着9月下旬“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作动员部署会的召开,四川绵阳市吹响锚定全年发展目标的冲锋号。

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危中寻机,机中求变、创新突围,这是绵阳拼经济、搞建设的关键词。而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找合作、找商机,绵阳用“走出去”的实践,正一步步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也助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走出内陆开展推介,“绵阳造”惊艳亮相长三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只有坚持全局视野,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才能牢牢把握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作为内陆城市,绵阳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改变过去因循守旧的思路和认知,必须“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

因而,绵阳将“开放活市”列入“五市战略”(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一项重点工作就是选择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经济活跃的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

继6月厦门行、8月东莞行之后,11月1日,随着“绵阳造”苏州展拉开帷幕,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活动正式开启。

作为特色产品推销活动的重要一环,“绵阳造”苏州展将持续三天,现场设有“绵阳造”生态农产品展区、先进制造业展区、魅力绵阳文旅展区和产销活动对接区。此外,为推动“绵阳造”走进商超,在苏州吴中区东环大润发超市还设置了“绵阳造”精品馆,为期三个月的展销期,既方便苏州市民直接购买品尝川味十足的农特产品,又能拓宽进驻终端市场渠道,进一步打响绵阳品牌。

“绵阳造”苏州展活动现场

据“绵阳造”精品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共精选了65家企业的220余种“绵阳造”名特优产品参加展示展销,除了声名远播的绵阳米粉、江油肥肠、梓潼酥饼等地方美食名片外,还有米面粮油、调味料和老字号产品,以及来自平武和北川茶叶、香肠腊肉等生态产品。

在绵阳城市形象推广和产业项目推介方面,11月3日,将举行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推介会,届时将由绵阳市委主要领导介绍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现场签约一批产业投资合作项目。

“不止针对苏州推介招引,希望辐射长三角,以苏州为点,辐射江苏上海及周边。”据绵阳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有望创下绵阳“走出去”签约金额的新高。

除一系列推介活动外,本次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活动也是一次深化合作、考察学习之旅。绵阳市考察团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城市运营等方面向“最强地级市”苏州进行学习取经。

这也标志着,从长江上游的涪江之畔的成渝副中心——绵阳,到下游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长江经济带上的两座城市与双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间实现互动联动与合作交流。

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打开绵阳对外开放新格局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绵阳市“物理破圈、理念突围”,正逐步打开绵阳对外开放新格局。

具体来看,此前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行、东莞行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厦门行活动现场签约投资产业项目18个、签约金额135.5亿元,74家参展企业销售“绵阳造”产品3.6亿元。东莞行活动在总结厦门行成功经验基础上更上层楼,现场签约项目27个、金额268亿元,142家参展企业销售“绵阳造”产品6.1亿元。此次苏州行,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合作成果或将更为丰硕。

“这次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是我们走进长三角的第一站。”绵阳市负责人表示,希望在充分展示“绵阳造”名优特新农业、“高精尖”工业与特色文旅等多元魅力的同时,也希望以苏州为窗口,打开与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差异化互动,链接资源,助力企业合作与产业发展开出一片新的天地。

“绵阳造”苏州展活动现场

有参加推介活动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府积极搭建平台,“绵阳造”乘势“东南飞”,让企业感受到的不仅是绵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据了解,绵阳正谋求建立常态化机制,加快走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加快实现“绵阳品牌、中国品质,让世界爱上绵阳造”的目标。

在绵阳市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主动“走出去”,绵阳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等方面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焕然一新,既为全市当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绵阳“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更好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蓄积了深远后劲。

全力以赴拼经济,绵阳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绵阳造”下江南,苏州行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正是绵阳四季度争分夺秒拼经济、搞建设,用实际行动展开决战的缩影。

进入四季度,绵阳正全力以赴,协调项目招引与企业生产、项目建设,实现“内外结合”,吹响锚定全年目标的冲锋号。

走进绵阳创明新能源项目施工现场,挖机、运输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作业,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所有工作人员的目标只有一个——力争在11月底完成项目场平,确保这个投资120亿元的项目如期推进。

保持进度很关键。在十一假期前,这个项目刷新了绵阳市新纪录——超百亿级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即开工,而从对接到开工用时仅为83天。“完成了以往至少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样的效率令我们惊叹。”创明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的背后是一座踏实务实、追求发展的城市在招商引资上的持续发力和在营商环境上的持续优化。作为“开放活市”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在更大范围内为绵阳对接先进产业项目,绵阳十分重视驻外投资促进机构的建设。

据了解,自今年3月起,绵阳启动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主题的“双招双引”工作。坚持大力开展定向性、跟进式、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将原有的驻外点优化调整为7个驻外投资促进中心,在全市新增精选23名精干力量,全力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招商引资新平台,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力促盯引项目高效签约,强力打造驻外招商“根据地”,也交出了一份招商引资的亮眼“成绩单”。

“绵阳造”苏州展活动现场

今年以来,绵阳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1—9月新签约项目212个,签约金额2086.29亿元、增长52.32%,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4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4个,创招引百亿级重大制造业项目的历史新高、目前均已开工,呈现投资增速较快增长,项目质效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和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绵阳大力实施“暖企”行动,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线上建立绵阳企业家群、24小时在线解决问题,线下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当场听取解决企业诉求,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形成问题解决机制,以更好服务更优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延续这股劲头,绵阳四季度将全力拼经济。根据计划,以本次苏州行活动为契机,绵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四季度签约一批信息显示、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重点投资项目,力争季度投资金额达800亿元以上,助力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11/01 21: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今日启幕,用“走出去”拼出发展“加速度”

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绵阳高质量发展。

随着9月下旬“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作动员部署会的召开,四川绵阳市吹响锚定全年发展目标的冲锋号。

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危中寻机,机中求变、创新突围,这是绵阳拼经济、搞建设的关键词。而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找合作、找商机,绵阳用“走出去”的实践,正一步步打开对外开放新格局,也助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走出内陆开展推介,“绵阳造”惊艳亮相长三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只有坚持全局视野,主动融入发展大局,才能牢牢把握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作为内陆城市,绵阳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改变过去因循守旧的思路和认知,必须“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

因而,绵阳将“开放活市”列入“五市战略”(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生态美市),一项重点工作就是选择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经济活跃的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活动。

继6月厦门行、8月东莞行之后,11月1日,随着“绵阳造”苏州展拉开帷幕,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活动正式开启。

作为特色产品推销活动的重要一环,“绵阳造”苏州展将持续三天,现场设有“绵阳造”生态农产品展区、先进制造业展区、魅力绵阳文旅展区和产销活动对接区。此外,为推动“绵阳造”走进商超,在苏州吴中区东环大润发超市还设置了“绵阳造”精品馆,为期三个月的展销期,既方便苏州市民直接购买品尝川味十足的农特产品,又能拓宽进驻终端市场渠道,进一步打响绵阳品牌。

“绵阳造”苏州展活动现场

据“绵阳造”精品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共精选了65家企业的220余种“绵阳造”名特优产品参加展示展销,除了声名远播的绵阳米粉、江油肥肠、梓潼酥饼等地方美食名片外,还有米面粮油、调味料和老字号产品,以及来自平武和北川茶叶、香肠腊肉等生态产品。

在绵阳城市形象推广和产业项目推介方面,11月3日,将举行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推介会,届时将由绵阳市委主要领导介绍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现场签约一批产业投资合作项目。

“不止针对苏州推介招引,希望辐射长三角,以苏州为点,辐射江苏上海及周边。”据绵阳市经合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有望创下绵阳“走出去”签约金额的新高。

除一系列推介活动外,本次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活动也是一次深化合作、考察学习之旅。绵阳市考察团将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城市运营等方面向“最强地级市”苏州进行学习取经。

这也标志着,从长江上游的涪江之畔的成渝副中心——绵阳,到下游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苏州,长江经济带上的两座城市与双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间实现互动联动与合作交流。

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打开绵阳对外开放新格局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绵阳市“物理破圈、理念突围”,正逐步打开绵阳对外开放新格局。

具体来看,此前中国(绵阳)科技城厦门行、东莞行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厦门行活动现场签约投资产业项目18个、签约金额135.5亿元,74家参展企业销售“绵阳造”产品3.6亿元。东莞行活动在总结厦门行成功经验基础上更上层楼,现场签约项目27个、金额268亿元,142家参展企业销售“绵阳造”产品6.1亿元。此次苏州行,规格更高、规模更大,合作成果或将更为丰硕。

“这次中国(绵阳)科技城苏州行,是我们走进长三角的第一站。”绵阳市负责人表示,希望在充分展示“绵阳造”名优特新农业、“高精尖”工业与特色文旅等多元魅力的同时,也希望以苏州为窗口,打开与长三角区域之间的差异化互动,链接资源,助力企业合作与产业发展开出一片新的天地。

“绵阳造”苏州展活动现场

有参加推介活动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政府积极搭建平台,“绵阳造”乘势“东南飞”,让企业感受到的不仅是绵阳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据了解,绵阳正谋求建立常态化机制,加快走进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加快实现“绵阳品牌、中国品质,让世界爱上绵阳造”的目标。

在绵阳市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主动“走出去”,绵阳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等方面成果丰硕、成效显著,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焕然一新,既为全市当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绵阳“跳出绵阳看绵阳,跳出四川看绵阳”,更好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蓄积了深远后劲。

全力以赴拼经济,绵阳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绵阳造”下江南,苏州行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正是绵阳四季度争分夺秒拼经济、搞建设,用实际行动展开决战的缩影。

进入四季度,绵阳正全力以赴,协调项目招引与企业生产、项目建设,实现“内外结合”,吹响锚定全年目标的冲锋号。

走进绵阳创明新能源项目施工现场,挖机、运输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各司其职紧张有序作业,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所有工作人员的目标只有一个——力争在11月底完成项目场平,确保这个投资120亿元的项目如期推进。

保持进度很关键。在十一假期前,这个项目刷新了绵阳市新纪录——超百亿级投资项目签约落地即开工,而从对接到开工用时仅为83天。“完成了以往至少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样的效率令我们惊叹。”创明新能源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的背后是一座踏实务实、追求发展的城市在招商引资上的持续发力和在营商环境上的持续优化。作为“开放活市”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在更大范围内为绵阳对接先进产业项目,绵阳十分重视驻外投资促进机构的建设。

据了解,自今年3月起,绵阳启动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为主题的“双招双引”工作。坚持大力开展定向性、跟进式、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将原有的驻外点优化调整为7个驻外投资促进中心,在全市新增精选23名精干力量,全力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突破口,积极搭建招商引资新平台,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力促盯引项目高效签约,强力打造驻外招商“根据地”,也交出了一份招商引资的亮眼“成绩单”。

“绵阳造”苏州展活动现场

今年以来,绵阳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1—9月新签约项目212个,签约金额2086.29亿元、增长52.32%,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4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4个,创招引百亿级重大制造业项目的历史新高、目前均已开工,呈现投资增速较快增长,项目质效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为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和服务保障全省发展大局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绵阳大力实施“暖企”行动,常态化开展“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活动,线上建立绵阳企业家群、24小时在线解决问题,线下定期召开专题座谈会、当场听取解决企业诉求,畅通意见反映渠道,形成问题解决机制,以更好服务更优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延续这股劲头,绵阳四季度将全力拼经济。根据计划,以本次苏州行活动为契机,绵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四季度签约一批信息显示、新能源等产业发展重点投资项目,力争季度投资金额达800亿元以上,助力经济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11/01 21:0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