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面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青岛市小型水库管护改革样板县数量居全省前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面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青岛市小型水库管护改革样板县数量居全省前列

水库安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青岛市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全力抓好安全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改革创新走深走实。

11月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情况。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副局级领导干部周卫东,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工程建设和安全监督处处长孙振水,青岛市水务管理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于成海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小型水库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多重功能,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专业化管护工作是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水利部、山东省水利厅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积极创新小型水库管护模式,加快实施专业化管护改革,提高小型水库运行管护水平。结合青岛市小型水库现状,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青岛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全面推进。青岛市以莱西市、崂山区为试点,先行先试开展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2020、2021年,莱西市、崂山区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今年8月份,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代表山东省完成水利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专家评估,今年又推报即墨区创建山东省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目前全市样板县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积极助力了全市乡村振兴。

青岛市小型水库管护现状

青岛市现有小型水库473座,其中小(1)型75座,小(2)型398座,总库容2.6亿立方米。目前,青岛市小型水库已全面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区域集中管护模式:全市472座小型水库实现区域集中管护,由县域直属或乡镇(街道)统筹管理。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实现区域集中管护的基础上,崂山区、城阳区、莱西市、胶州市全部小型水库及西海岸新区、即墨区部分小型水库,共计近300座,由政府购买服务管护,并规范服务流程,签订服务合同,建立考核机制。

三是“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即墨区1座小型水库实现“以大带小”管护模式,由即墨区河库管护中心代管。

目前全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稳定管护经费渠道、巡查管护人员培训、管理房覆盖率达到5个百分之百,水库大坝超、到期未鉴定实现动态清“零”,今年经历了多次强降雨和台风“梅花”考验,保证了全市小型水库安全运行。

青岛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实施情况

小型水库在青岛市水库中,数量占比大、影响范围广、安全管理任务重。实施专业化管护工作以来,青岛市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青岛水情实际和水务工程现状,因地制宜采取“四个强化”,大力提升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水平。

(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区(市)级人民政府是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涉及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库,区(市)级人民政府或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工程产权归属,落实安全责任;委托社会力量或相关单位代管的小型水库,管护责任主体不变。各区(市)水行政部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通过签订合同协议与具体养护单位分别明确了管护责任。

二是明确内容标准。制定印发《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实施方案》《青岛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服务目录》,规范全方位推进流程,构建全领域规章制度,明确全要素服务内容标准,包括小型水库工程的巡视检查、维修养护、安全监测、运行操作等技术性工作,以及保洁、绿化、巡查等劳务性工作。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解决制约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和标准化管理的关键, 2021年6月,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推进措施》,把年度维修养护补助经费最低标准定为小(1)型6万元,小(2)型3万元,市、区(市)按照1:1承担,确保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各区(市)针对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的投入也作出了专门规定。近三年,全市落实小型水库维修养护专项补助资金共计5929万元,除险加固资金1.45亿元,管理房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专业化管护工作的实施。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考核

一是纳入市级河湖长制考核。科学运用考核、观摩、调度、督导督查“四条措施”,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纳入生态河湖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和《水利工程监督检查实施方案》,每年开展小型水库专项检查,针对各级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约谈、通报、扣分。

二是区(市)加强对第三方养护单位考核。在实施区域集中管护和“以大带小”管护的基础上,由小型水库所在区(市)加强对养护单位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落实值班值守、巡查养护和防汛备汛责任。目前,西海岸新区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服务费及奖惩的主要依据,崂山区对连续两次考评不合格的,终止合同,重新招标养护单位。莱西市以水利局、财政局联合考核的方式强化资金监管。胶州市将水库日常监督检查与河长制紧密结合,统一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

三是市、区(市)两级上下联动强化日常监督检查。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督导水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改报告。今年汛期,在各区(市)全面开展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市水务管理局派出4个检查组开展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专项检查,抽查水库90座,整改152个建议和问题,实现了闭环管理。

(三)打造工程样板强化管理创新

一是发挥样板县典型引导作用。制定印发样板县、小型乡村样板水库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莱西市、崂山区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管护模式创新方面,崂山区制定物业化管理资金保障、日常运行管护等制度措施,每年投资200余万元用于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为规范经费使用,保证经费用途,崂山区政府提出“三个明确”,即明确维修养护制度、明确养护经费额度、明确考核监督措施,实现了全区水库维修养护管理和经费使用制度化。莱西市提出小型水库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统一颁发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证书,通过明晰产权,积极化解了矛盾纠纷。

二是组织现场观摩推广。在西海岸新区王台镇打造物业化管理样板水库,整治工程面貌,开展信息化建设,创新打造“智慧物业”,推动全市小型水库实现管养分离的专业化、规范化管护模式,获得水利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评估组高度评价。计划组织召开“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改革示范带动效果。

三是开展运行管理岗位创新。为指导提升一线管护队伍业务素养,市水务管理局成立“兴水运管创新工作室”,印发《青岛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岗位创新实施办法》,建立运行管理岗位创新长效机制,组织指导各区(市)、单位申报岗位创新项目100余个,择优向省水利厅推荐31个创新项目,获省级通报表扬10项。今年,培育“创新工作室”7个,通过排查工程隐患,形成问题清单,统计岗位创新项目立项136个。8月底,组织了全市水利工程岗位创新竞赛,择优向省水利厅推荐创新项目23个。

(四)着眼规范有序强化安全管理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一是严格组织水库安全鉴定。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组织各区(市)有序实施鉴定工作。2020年以来,各级水管单位实施小型水库安全鉴定385座。

二是精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来,全市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座,其中,2022年实施1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总投资11164.85万元,主汛期前,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全面开展标准化管理。推进全市473座小型水库开展达标建设,规范水库档案管理,做到“一库一册”。全市水管单位编制标准化管理手册400余本,按照统一格式制作标识标牌、操作规程2000余个,新建管理房293座,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政府和养护单位按照“分级培训,全面覆盖,注重实效”的原则, 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做好培训演练,2020-2022年,培训管护人员和“三个责任人”共计3600余人次。

水库安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青岛市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全力抓好安全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改革创新走深走实。

一方面全面深入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和管理工具,按照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24项内容,组织全市473座小型水库开展自评自查,当前重点抓好汛后小型水库自查整改,从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小型水库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权改革,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积极申报打造省级样板工程,力争2025年之前,建设不少于2个省级样板县和6座山东省小型乡村样板水库,更好发挥服务“三农”作用。

此外继续加强管护队伍建设。鼓励各区(市)进一步加强管护员培训和演练,突出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安全度汛抢险知识、标准化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建设一批日常管护信得过、关键时刻用得上的专业管护队伍。

不仅如此,还需进一步强化监督考核。不断完善考核监督机制,继续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工作纳入河湖长制负面清单,通过暗访抽查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发现突出问题的,实行挂牌督办、通报批评、扣分等措施进行问责,保障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型水库的社会监督,共同维护全市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良好生态环境。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面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青岛市小型水库管护改革样板县数量居全省前列

水库安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青岛市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全力抓好安全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改革创新走深走实。

11月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情况。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副局级领导干部周卫东,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工程建设和安全监督处处长孙振水,青岛市水务管理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于成海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小型水库承担着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多重功能,是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专业化管护工作是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水利部、山东省水利厅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积极创新小型水库管护模式,加快实施专业化管护改革,提高小型水库运行管护水平。结合青岛市小型水库现状,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青岛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全面推进。青岛市以莱西市、崂山区为试点,先行先试开展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2020、2021年,莱西市、崂山区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今年8月份,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代表山东省完成水利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专家评估,今年又推报即墨区创建山东省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目前全市样板县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水平实现全面提升,积极助力了全市乡村振兴。

青岛市小型水库管护现状

青岛市现有小型水库473座,其中小(1)型75座,小(2)型398座,总库容2.6亿立方米。目前,青岛市小型水库已全面推行专业化管护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区域集中管护模式:全市472座小型水库实现区域集中管护,由县域直属或乡镇(街道)统筹管理。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实现区域集中管护的基础上,崂山区、城阳区、莱西市、胶州市全部小型水库及西海岸新区、即墨区部分小型水库,共计近300座,由政府购买服务管护,并规范服务流程,签订服务合同,建立考核机制。

三是“以大带小”管护模式:即墨区1座小型水库实现“以大带小”管护模式,由即墨区河库管护中心代管。

目前全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稳定管护经费渠道、巡查管护人员培训、管理房覆盖率达到5个百分之百,水库大坝超、到期未鉴定实现动态清“零”,今年经历了多次强降雨和台风“梅花”考验,保证了全市小型水库安全运行。

青岛市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改革实施情况

小型水库在青岛市水库中,数量占比大、影响范围广、安全管理任务重。实施专业化管护工作以来,青岛市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紧紧围绕青岛水情实际和水务工程现状,因地制宜采取“四个强化”,大力提升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水平。

(一)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制度保障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明确区(市)级人民政府是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涉及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库,区(市)级人民政府或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工程产权归属,落实安全责任;委托社会力量或相关单位代管的小型水库,管护责任主体不变。各区(市)水行政部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通过签订合同协议与具体养护单位分别明确了管护责任。

二是明确内容标准。制定印发《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和运行管护工作的通知》《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实施方案》《青岛市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服务目录》,规范全方位推进流程,构建全领域规章制度,明确全要素服务内容标准,包括小型水库工程的巡视检查、维修养护、安全监测、运行操作等技术性工作,以及保洁、绿化、巡查等劳务性工作。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解决制约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和标准化管理的关键, 2021年6月,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推进措施》,把年度维修养护补助经费最低标准定为小(1)型6万元,小(2)型3万元,市、区(市)按照1:1承担,确保人员经费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到位,各区(市)针对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的投入也作出了专门规定。近三年,全市落实小型水库维修养护专项补助资金共计5929万元,除险加固资金1.45亿元,管理房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有效保障了专业化管护工作的实施。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监督考核

一是纳入市级河湖长制考核。科学运用考核、观摩、调度、督导督查“四条措施”,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纳入生态河湖考核,制定考核细则和《水利工程监督检查实施方案》,每年开展小型水库专项检查,针对各级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约谈、通报、扣分。

二是区(市)加强对第三方养护单位考核。在实施区域集中管护和“以大带小”管护的基础上,由小型水库所在区(市)加强对养护单位的考核,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落实值班值守、巡查养护和防汛备汛责任。目前,西海岸新区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服务费及奖惩的主要依据,崂山区对连续两次考评不合格的,终止合同,重新招标养护单位。莱西市以水利局、财政局联合考核的方式强化资金监管。胶州市将水库日常监督检查与河长制紧密结合,统一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

三是市、区(市)两级上下联动强化日常监督检查。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督导水管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问题清单和整改报告。今年汛期,在各区(市)全面开展隐患排查的基础上,市水务管理局派出4个检查组开展小型水库安全运行专项检查,抽查水库90座,整改152个建议和问题,实现了闭环管理。

(三)打造工程样板强化管理创新

一是发挥样板县典型引导作用。制定印发样板县、小型乡村样板水库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莱西市、崂山区成功创建全国第一批、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特别是管护模式创新方面,崂山区制定物业化管理资金保障、日常运行管护等制度措施,每年投资200余万元用于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为规范经费使用,保证经费用途,崂山区政府提出“三个明确”,即明确维修养护制度、明确养护经费额度、明确考核监督措施,实现了全区水库维修养护管理和经费使用制度化。莱西市提出小型水库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统一颁发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权证书,通过明晰产权,积极化解了矛盾纠纷。

二是组织现场观摩推广。在西海岸新区王台镇打造物业化管理样板水库,整治工程面貌,开展信息化建设,创新打造“智慧物业”,推动全市小型水库实现管养分离的专业化、规范化管护模式,获得水利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评估组高度评价。计划组织召开“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现场会”,进一步扩大改革示范带动效果。

三是开展运行管理岗位创新。为指导提升一线管护队伍业务素养,市水务管理局成立“兴水运管创新工作室”,印发《青岛市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岗位创新实施办法》,建立运行管理岗位创新长效机制,组织指导各区(市)、单位申报岗位创新项目100余个,择优向省水利厅推荐31个创新项目,获省级通报表扬10项。今年,培育“创新工作室”7个,通过排查工程隐患,形成问题清单,统计岗位创新项目立项136个。8月底,组织了全市水利工程岗位创新竞赛,择优向省水利厅推荐创新项目23个。

(四)着眼规范有序强化安全管理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确保水库运行安全。

一是严格组织水库安全鉴定。根据《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组织各区(市)有序实施鉴定工作。2020年以来,各级水管单位实施小型水库安全鉴定385座。

二是精心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三年来,全市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0座,其中,2022年实施1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批复总投资11164.85万元,主汛期前,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全面开展标准化管理。推进全市473座小型水库开展达标建设,规范水库档案管理,做到“一库一册”。全市水管单位编制标准化管理手册400余本,按照统一格式制作标识标牌、操作规程2000余个,新建管理房293座,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政府和养护单位按照“分级培训,全面覆盖,注重实效”的原则, 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做好培训演练,2020-2022年,培训管护人员和“三个责任人”共计3600余人次。

水库安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下一步,青岛市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灾救灾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全力抓好安全运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模式改革创新走深走实。

一方面全面深入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和管理工具,按照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24项内容,组织全市473座小型水库开展自评自查,当前重点抓好汛后小型水库自查整改,从工程状况、安全管理、运行管护、管理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另一方面持续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小型水库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权改革,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积极申报打造省级样板工程,力争2025年之前,建设不少于2个省级样板县和6座山东省小型乡村样板水库,更好发挥服务“三农”作用。

此外继续加强管护队伍建设。鼓励各区(市)进一步加强管护员培训和演练,突出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安全度汛抢险知识、标准化管理知识培训提升,建设一批日常管护信得过、关键时刻用得上的专业管护队伍。

不仅如此,还需进一步强化监督考核。不断完善考核监督机制,继续将小型水库运行管护工作纳入河湖长制负面清单,通过暗访抽查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发现突出问题的,实行挂牌督办、通报批评、扣分等措施进行问责,保障小型水库安全运行。同时,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型水库的社会监督,共同维护全市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和良好生态环境。

 

来源:推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