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ESG先锋谈】中诚信绿金总裁沈双波: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ESG生态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ESG先锋谈】中诚信绿金总裁沈双波: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ESG生态圈

清晰认识ESG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机遇。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郑萃颖 唐源森

编辑 | 李慎

今年起,关于推动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国内ESG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2022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做好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科创板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提出强制要求。2022年4月,证监会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要求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沟通内容中增加关于ESG的信息。今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做到全覆盖。

在能源行业、重要出口产业以及基础建设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央企国企,以及作为经济“毛细血管”的金融机构,在推动我国ESG信息披露上,被赋予领跑角色。

与此同时,国内“ESG生态圈”中,企业、投资机构、监管部门、评级机构互相促进,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但企业如何从自身管理上融入ESG理念,监管部门何时明确ESG披露标准,第三方机构如何规范,都是该生态圈中有待加强的环节。

界面新闻近日采访了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诚信绿金”)总裁沈双波,谈及“ESG生态圈”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与ESG信息披露表现的相关性,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借助ESG工具、把握绿色低碳趋势下的风险与机遇。

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采访内容:

界面新闻:首先请您聊一聊我国ESG发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以及从中诚信绿金的业务出发,对这些进展有什么亲身感受?

沈双波:从概念来说,ESG在国内是近两年才渐成主流,现在不分行业,无论什么类型的机构-高校、媒体、企业都在讲ESG。从接受度来看,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从实际的进展来说,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条,ESG发展才能有可持续性。“以企业为核心的ESG生态圈”概念是中诚信对ESG发展的定义,即以企业主体、监管部门、投资人(包括机构投资者等)、第三方ESG评级机构构成的ESG生态圈。

ESG生态圈的核心是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制度约束机制,激励企业去做ESG治理。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做得更好,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降低经营风险。

生态圈的第二个维度是投资人。一是直接投资。这个数据目前不太好统计,以加入UN PRI(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中国企业数量看,目前已超过100家,除少量的服务机构和企业主体外,多数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均以资产管理者身份加入,这代表着责任投资的趋势;2022年10月份,发改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投资体系…研究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无论是基于监管的要求还是自身发展要求,投资机构均开始将投融资客户的ESG评估与管理纳入了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

从数据看,绿色债券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它和ESG概念中的环境维度相关性很强。截至9月份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和去年全年数据相近,而且债券市场现在推出的一些转型金融券种,跟ESG都有相关性。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增速远远超过其他信贷资产。另外,市场上以ESG为主题的基金产品也很多。而部分保险公司给客户做保债业务,已经在非公开市场给企业做ESG的评估,并在资产配置时,优先考虑与ESG挂钩的股票。

生态圈的第三个维度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在ESG发展大潮下,独立的第三方ESG评价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这个领域中,传统的信用评级公司起到了引领作用,中诚信国际已对外公开宣布将ESG指标纳入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与传统评级指标作为互补。未来,第三方机构的ESG评价结果有望被投资人、监管部门更加广泛地使用。

另外,我国监管部门-证监会、国资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生态环境部,都发布了ESG相关的信批、管理和治理要求。信息披露要求扩展到气候风险领域,覆盖范围也逐步扩大。监管部门的这种外部推动有力地加快了我国ESG发展的进程。

界面新闻:那您认为建设一个良性发展且有序的ESG生态圈,目前还有哪些环节可以补强?

沈双波:良性发展的ESG生态圈肯定离不开以上几个主体的共同推进,而最终的落点还是在企业。

企业除应该加强ESG信披,更应加强ESG治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以不断提升自身ESG管理水平,而非仅停留在理念上。比如ESG中的“E”环境维度举例来说,上市公司在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中,如果没有关注ESG议题,则有可能造成可持续经营的风险。然后是ESG的“S”社会责任维度。目前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做公益,比如乡村振兴。但实际上,员工的责任我们关注的还比较少。员工的职业培训、能力提升,还有对女性员工的关注,这些都是企业ESG治理中具有实质性的议题。

这就需要从监管到投资人,到培训机构,包括媒体,不断地去引导宣传,让企业知道ESG的重要性。此外,需要专业机构告诉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切实存的风险。比如高碳行业因为供应链达不到标准导致被替代、被处罚的风险,将影响企业信用资质、可持续发展的表现等等。

我们也期待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能够对ESG做出基本边界定义并进行适度监管,这样也能规范整个市场。

此外,评级机构需要专业且自律。在做企业ESG评级的时候,该怎么评、根据什么来评,现在都没有一定之规,都由各个机构自己研究,这也导致投资人在现阶段的大部分ESG投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第三方机构有很多,包括媒体、投资人、学术机构、协会等。

对于评级机构,一方面本土ESG评级机构应加强对中国ESG相关政策和产业的研究,加强评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科学客观地评判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资本市场开展ESG投资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应尽快加强对第三方ESG评级的规范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国际化投资人和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对ESG管理的需求。

界面新闻: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以及国企、央企方面,ESG的推动力度更强、更早,这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沈双波:金融领域,以及央企层面大力推行ESG的理念,背后最主要的推力是为了实现国家“双碳”的战略目标。2021年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加快建立“1+N”政策体系。其中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1”,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就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是所有产业的血液。金融机构在ESG方面的投融资理念和管理,具有最强的导向性。

随着中央对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进一步出台,各部门以及当地政府也陆续出台双碳实施方案,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双碳实施方案的指引下,央企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ESG的管理对于出口企业提出了必要的要求。2021年我国出口总额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出品产品集中于服装、纺纱、钢材、自动数据处理设置及部件等。其中国企央企具有较大规模。

同时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起到了引领地位,相关企业必须进行ESG建设和项目管理,以满足投资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投资机构均以央企为主。同时,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也是发债和上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大部分是行业头部企业和地区龙头企业。

界面新闻:ESG表现可以影响到投融资,那企业的ESG表现和信用风险有关系吗?

沈双波:业内推论两者一定会有相关性,但ESG表现和企业违约率的关系,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样本数量去做这样的模型验证。

可以推测在特定条件下,两者有相关性。比如评估一家需要大量用电的加工型企业的转型风险,一旦发生限电,其生产和收益受影响,市场份额可能会下降,其客户认为企业不能履约,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另外需要注意,债券评级有时间限制,一般是中短期,但ESG的评价方法是看企业中长期,并且数据更新频率大多数是半年度甚至年度。现在国内给出的ESG评级结果都不高,部分原因是企业的数据披露也还不完整。

主流债券评级公司已经将ESG纳入到评级指标体系里去,但不是直接作为一个评分项,而是叫外部影响因素,ESG是其中一个方向。

根据中诚信有违约数据库、中诚信绿金有ESG数据库,我们得出的结果是两者有相关性。但根据统计学原理,相关性不能代表因果性,所以我们不能说有ESG的风险,或者ESG表现不好,就会直接导致企业违约,而是某些ESG议题提升了违约的风险。

界面新闻:您认为区域上市公司ESG表现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否有相关性?

沈双波:有关系。首先,经济发达的地区,营商环境较好,从政府到企业都更守信。其次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企业和政府对ESG的关注度、认知度高,政府也认为ESG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我们现在做ESG业务,首先开展的地区是长三角,然后是广东、四川、北京等,其他地方的金融理念、ESG价值观则差异化较大。

据中诚信绿金统计,截至2022年6月10日,2022年A股ESG相关报告披露情况按照地区来看,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披露比例均低于30%,江苏省披露比例仅为18.87%,为所有省(直辖市)最低披露水平;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披露比例近40%,处于所有省(直辖市)披露比例的中上水平。

界面新闻:您认为,银行业要在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应该如何把控风险和机遇?

沈双波:现在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分别出台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ESG考核和管理的要求,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在2021年7月推出的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治理结构到制度体系建设,再到业务流程的管理、风控、投融资客户端的管理,以及产品创新等,都有相关披露要求。其次,今年6月银保监会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里明确提出了上述维度的要求,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标准基本上相匹配。第三是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机构环批的标准。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管理是其首要任务,要关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行业可能发生的风险。银行需要做环境风险的压力测试,然后找到风险点位,在整个风控业务流程中加入约束指标,避免发生系统性或单一的风险。

关于绿色金融里的机遇,首先,我们国家生态目标确定之后,有很多相关产业链迎来发展机会,机遇就是要去抓优质客户。发改委有《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也有绿色信贷和绿色融资的统计制度。按照这些指引梳理现有的客户,再去拓展这类客户。因为这是大方向,在同样的信用风险的情况下,这些客户会更优质。

第二点,要去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支持的行业,比如说新能源。主要的五大领域、十大工程、366大工程,这些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

当然未来金融机构还有一些机遇,如碳资产的金融创新。比如林业碳汇、碳资产的抵押,未来如果碳金融市场能够启动,也可以积极参与。

还有一点就是转型金融,该领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现在资本市场已经推出了转型债券,以及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这些都属于银行在低碳转型期间的可以配置的一些资产,或者说在贷款时重点关注的领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ESG先锋谈】中诚信绿金总裁沈双波: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ESG生态圈

清晰认识ESG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与机遇。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郑萃颖 唐源森

编辑 | 李慎

今年起,关于推动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国内ESG体系得到快速发展。

2022年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做好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的通知》,首次对科创板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提出强制要求。2022年4月,证监会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要求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沟通内容中增加关于ESG的信息。今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做到全覆盖。

在能源行业、重要出口产业以及基础建设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央企国企,以及作为经济“毛细血管”的金融机构,在推动我国ESG信息披露上,被赋予领跑角色。

与此同时,国内“ESG生态圈”中,企业、投资机构、监管部门、评级机构互相促进,参与程度不断加深。但企业如何从自身管理上融入ESG理念,监管部门何时明确ESG披露标准,第三方机构如何规范,都是该生态圈中有待加强的环节。

界面新闻近日采访了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诚信绿金”)总裁沈双波,谈及“ESG生态圈”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与ESG信息披露表现的相关性,以及金融机构如何借助ESG工具、把握绿色低碳趋势下的风险与机遇。

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以下为采访内容:

界面新闻:首先请您聊一聊我国ESG发展取得了哪些实质性的进展,以及从中诚信绿金的业务出发,对这些进展有什么亲身感受?

沈双波:从概念来说,ESG在国内是近两年才渐成主流,现在不分行业,无论什么类型的机构-高校、媒体、企业都在讲ESG。从接受度来看,它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从实际的进展来说,只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链条,ESG发展才能有可持续性。“以企业为核心的ESG生态圈”概念是中诚信对ESG发展的定义,即以企业主体、监管部门、投资人(包括机构投资者等)、第三方ESG评级机构构成的ESG生态圈。

ESG生态圈的核心是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制度约束机制,激励企业去做ESG治理。最终目的是让企业做得更好,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降低经营风险。

生态圈的第二个维度是投资人。一是直接投资。这个数据目前不太好统计,以加入UN PRI(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的中国企业数量看,目前已超过100家,除少量的服务机构和企业主体外,多数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均以资产管理者身份加入,这代表着责任投资的趋势;2022年10月份,发改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投资体系…研究开展投资项目ESG评价”,无论是基于监管的要求还是自身发展要求,投资机构均开始将投融资客户的ESG评估与管理纳入了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

从数据看,绿色债券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它和ESG概念中的环境维度相关性很强。截至9月份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已经和去年全年数据相近,而且债券市场现在推出的一些转型金融券种,跟ESG都有相关性。截至今年9月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增速远远超过其他信贷资产。另外,市场上以ESG为主题的基金产品也很多。而部分保险公司给客户做保债业务,已经在非公开市场给企业做ESG的评估,并在资产配置时,优先考虑与ESG挂钩的股票。

生态圈的第三个维度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在ESG发展大潮下,独立的第三方ESG评价机构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这个领域中,传统的信用评级公司起到了引领作用,中诚信国际已对外公开宣布将ESG指标纳入了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与传统评级指标作为互补。未来,第三方机构的ESG评价结果有望被投资人、监管部门更加广泛地使用。

另外,我国监管部门-证监会、国资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生态环境部,都发布了ESG相关的信批、管理和治理要求。信息披露要求扩展到气候风险领域,覆盖范围也逐步扩大。监管部门的这种外部推动有力地加快了我国ESG发展的进程。

界面新闻:那您认为建设一个良性发展且有序的ESG生态圈,目前还有哪些环节可以补强?

沈双波:良性发展的ESG生态圈肯定离不开以上几个主体的共同推进,而最终的落点还是在企业。

企业除应该加强ESG信披,更应加强ESG治理和制度体系建设,以不断提升自身ESG管理水平,而非仅停留在理念上。比如ESG中的“E”环境维度举例来说,上市公司在污染物排放的管理中,如果没有关注ESG议题,则有可能造成可持续经营的风险。然后是ESG的“S”社会责任维度。目前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做公益,比如乡村振兴。但实际上,员工的责任我们关注的还比较少。员工的职业培训、能力提升,还有对女性员工的关注,这些都是企业ESG治理中具有实质性的议题。

这就需要从监管到投资人,到培训机构,包括媒体,不断地去引导宣传,让企业知道ESG的重要性。此外,需要专业机构告诉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切实存的风险。比如高碳行业因为供应链达不到标准导致被替代、被处罚的风险,将影响企业信用资质、可持续发展的表现等等。

我们也期待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能够对ESG做出基本边界定义并进行适度监管,这样也能规范整个市场。

此外,评级机构需要专业且自律。在做企业ESG评级的时候,该怎么评、根据什么来评,现在都没有一定之规,都由各个机构自己研究,这也导致投资人在现阶段的大部分ESG投资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第三方机构有很多,包括媒体、投资人、学术机构、协会等。

对于评级机构,一方面本土ESG评级机构应加强对中国ESG相关政策和产业的研究,加强评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应用,科学客观地评判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资本市场开展ESG投资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应尽快加强对第三方ESG评级的规范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国际化投资人和国内众多金融机构对ESG管理的需求。

界面新闻: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以及国企、央企方面,ESG的推动力度更强、更早,这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沈双波:金融领域,以及央企层面大力推行ESG的理念,背后最主要的推力是为了实现国家“双碳”的战略目标。2021年5月,中央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加快建立“1+N”政策体系。其中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1”,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就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运营,扩大绿色债券规模,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金融是所有产业的血液。金融机构在ESG方面的投融资理念和管理,具有最强的导向性。

随着中央对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进一步出台,各部门以及当地政府也陆续出台双碳实施方案,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双碳实施方案的指引下,央企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ESG的管理对于出口企业提出了必要的要求。2021年我国出口总额超过21万亿元,同比增长21.2%,出品产品集中于服装、纺纱、钢材、自动数据处理设置及部件等。其中国企央企具有较大规模。

同时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起到了引领地位,相关企业必须进行ESG建设和项目管理,以满足投资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投资机构均以央企为主。同时,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也是发债和上市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大部分是行业头部企业和地区龙头企业。

界面新闻:ESG表现可以影响到投融资,那企业的ESG表现和信用风险有关系吗?

沈双波:业内推论两者一定会有相关性,但ESG表现和企业违约率的关系,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样本数量去做这样的模型验证。

可以推测在特定条件下,两者有相关性。比如评估一家需要大量用电的加工型企业的转型风险,一旦发生限电,其生产和收益受影响,市场份额可能会下降,其客户认为企业不能履约,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另外需要注意,债券评级有时间限制,一般是中短期,但ESG的评价方法是看企业中长期,并且数据更新频率大多数是半年度甚至年度。现在国内给出的ESG评级结果都不高,部分原因是企业的数据披露也还不完整。

主流债券评级公司已经将ESG纳入到评级指标体系里去,但不是直接作为一个评分项,而是叫外部影响因素,ESG是其中一个方向。

根据中诚信有违约数据库、中诚信绿金有ESG数据库,我们得出的结果是两者有相关性。但根据统计学原理,相关性不能代表因果性,所以我们不能说有ESG的风险,或者ESG表现不好,就会直接导致企业违约,而是某些ESG议题提升了违约的风险。

界面新闻:您认为区域上市公司ESG表现和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否有相关性?

沈双波:有关系。首先,经济发达的地区,营商环境较好,从政府到企业都更守信。其次在经济发展好的地区,企业和政府对ESG的关注度、认知度高,政府也认为ESG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益的。我们现在做ESG业务,首先开展的地区是长三角,然后是广东、四川、北京等,其他地方的金融理念、ESG价值观则差异化较大。

据中诚信绿金统计,截至2022年6月10日,2022年A股ESG相关报告披露情况按照地区来看,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披露比例均低于30%,江苏省披露比例仅为18.87%,为所有省(直辖市)最低披露水平;北京市和上海市的披露比例近40%,处于所有省(直辖市)披露比例的中上水平。

界面新闻:您认为,银行业要在低碳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应该如何把控风险和机遇?

沈双波:现在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分别出台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ESG考核和管理的要求,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文件。一个是在2021年7月推出的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治理结构到制度体系建设,再到业务流程的管理、风控、投融资客户端的管理,以及产品创新等,都有相关披露要求。其次,今年6月银保监会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里明确提出了上述维度的要求,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标准基本上相匹配。第三是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机构环批的标准。

对于银行来说,风险管理是其首要任务,要关注双碳目标下的转型行业可能发生的风险。银行需要做环境风险的压力测试,然后找到风险点位,在整个风控业务流程中加入约束指标,避免发生系统性或单一的风险。

关于绿色金融里的机遇,首先,我们国家生态目标确定之后,有很多相关产业链迎来发展机会,机遇就是要去抓优质客户。发改委有《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也有绿色信贷和绿色融资的统计制度。按照这些指引梳理现有的客户,再去拓展这类客户。因为这是大方向,在同样的信用风险的情况下,这些客户会更优质。

第二点,要去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支持的行业,比如说新能源。主要的五大领域、十大工程、366大工程,这些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

当然未来金融机构还有一些机遇,如碳资产的金融创新。比如林业碳汇、碳资产的抵押,未来如果碳金融市场能够启动,也可以积极参与。

还有一点就是转型金融,该领域是国家大力支持的,现在资本市场已经推出了转型债券,以及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这些都属于银行在低碳转型期间的可以配置的一些资产,或者说在贷款时重点关注的领域。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