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央行余文建: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探索构建金融健康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框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央行余文建: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探索构建金融健康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框架

金融健康在全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曾仰琳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健康建设。”11月11日,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CAFI 理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演讲时指出。

余文建表示,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不仅要关注发展总量,更要关注发展质量;不仅要关注供给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更要关注需求端每个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是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金融健康。

对于“金融健康”概念的提出,余文建表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行为监管缺失、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光靠传统的审慎监管是不够的,必须强化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筑牢宏观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2013年,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发布小企业金融健康分析报告,率先关注小企业金融健康问题。2015年,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提出个人金融健康概念,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他进一步介绍,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消费者的脆弱性更加凸显,“金融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些研究发现,普通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2021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代表创立了金融健康工作小组,致力于在普惠金融的框架内推动金融健康工作,并于2021年9月发布了题为“金融健康:给金融政策制定者的简单介绍”的报告,阐述制定金融健康政策的必要性。

“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首次在报告中设立专章讨论金融健康相关指标,反映出金融健康在全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余文建指出。

余文建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我国居民的金融健康状况,央行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构建了中国居民金融健康指标体系,试点开展了金融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个人金融健康指数。课题组利用8990个样本计算得出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平均分为69.38。

对于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余文建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受访者整体具有一定的金融健康水平,超过七成的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在60分以上。调查显示,受访者金融健康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在80分以上。少部分受访者尚未利用金融工具管理余(缺)钱,超两成的家庭假定在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可以马上动用或快速变现的自有资金,两成左右受访者不了解或不关心自身信用状况,两成的受访者基本没有大额支出规划,四成受访者即使有制定规划但规划执行情况不佳,三成左右的受访者对自身金融能力认可度不高。

不过,他指出,需要关注的是,有些群体在金融健康的多个指标上均表现不好,这些指标相互交织,从多个层面影响受访者的金融健康水平。比如低收入群体收入容易不稳定,信用状况往往偏低,这部分群体一方面感觉债务负担过重的比例高,另一方面缺钱时融资难度大,更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或担心未来钱不够用,对自身的金融能力认可度相对不高,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可能使其陷入金融和生活上的困境,影响其生产生活。

基于此,余文建提出,从个体微观视角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金融健康整体而言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谋划推进金融健康更为宏观的视角看,我国金融健康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可聚焦以下六方面着力点进行拓展推进。

一是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探索构建金融健康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框架。建议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政策框架,多管齐下推进金融健康建设。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财务韧性,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优化城乡居民财务状况,助力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通过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二是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为普惠个体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金融健康能力建设,将提升客户的金融健康水平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与金融机构自身的风控环节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客户金融健康的双赢,更好地走出一条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增强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健康意识,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建议统筹推进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健康建设,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培养其科学作出财务决策和适当选择金融产品的能力,从需求侧为消费者自我追求金融健康充分赋能。同时,不断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健康保驾护航。

四是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的良性互动,为金融健康建设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环境。建议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励金融机构和微观主体作出有利于金融健康的行为。同时,充分考虑相关群体的金融健康状况,既要避免大量个体的金融不健康积聚形成金融风险的隐患,也要防止金融风险外溢而对大量个体的金融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五是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为金融健康提供制度保障。可考虑将金融健康理念纳入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中,在推进金融稳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破产等立法工作中充分考虑金融健康的要素;建立完善与金融健康要求相适应的监管规则体系,强化行为监管,打造有利于金融健康建设的良好金融生态。

六是建立健全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和诊断工具,为金融健康提供科学的衡量标准。建议在现有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及填报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金融健康评价标准;可以借鉴吸收财务日记调查等微观调查方式方法,将其与传统普惠金融调查结果相结合,研究开发金融健康诊断工具,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央行余文建: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探索构建金融健康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框架

金融健康在全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 | 曾仰琳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形态,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健康建设。”11月11日,在2022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CAFI 理事,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演讲时指出。

余文建表示,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不仅要关注发展总量,更要关注发展质量;不仅要关注供给端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更要关注需求端每个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就是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金融健康。

对于“金融健康”概念的提出,余文建表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行为监管缺失、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光靠传统的审慎监管是不够的,必须强化行为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筑牢宏观金融稳定的微观基础。2013年,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发布小企业金融健康分析报告,率先关注小企业金融健康问题。2015年,美国金融服务创新中心提出个人金融健康概念,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他进一步介绍,2019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金融消费者的脆弱性更加凸显,“金融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些研究发现,普通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生活可能会变得更加艰难。2021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普惠金融特别代表创立了金融健康工作小组,致力于在普惠金融的框架内推动金融健康工作,并于2021年9月发布了题为“金融健康:给金融政策制定者的简单介绍”的报告,阐述制定金融健康政策的必要性。

“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了2021年度全球普惠金融调查数据和分析报告,首次在报告中设立专章讨论金融健康相关指标,反映出金融健康在全球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也是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余文建指出。

余文建介绍,为了更好地研究分析我国居民的金融健康状况,央行成立了一个课题组,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构建了中国居民金融健康指标体系,试点开展了金融健康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个人金融健康指数。课题组利用8990个样本计算得出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平均分为69.38。

对于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余文建表示,总体来看,我国受访者整体具有一定的金融健康水平,超过七成的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在60分以上。调查显示,受访者金融健康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仅有不到四成的受访者金融健康指数在80分以上。少部分受访者尚未利用金融工具管理余(缺)钱,超两成的家庭假定在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来源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可以马上动用或快速变现的自有资金,两成左右受访者不了解或不关心自身信用状况,两成的受访者基本没有大额支出规划,四成受访者即使有制定规划但规划执行情况不佳,三成左右的受访者对自身金融能力认可度不高。

不过,他指出,需要关注的是,有些群体在金融健康的多个指标上均表现不好,这些指标相互交织,从多个层面影响受访者的金融健康水平。比如低收入群体收入容易不稳定,信用状况往往偏低,这部分群体一方面感觉债务负担过重的比例高,另一方面缺钱时融资难度大,更容易对未来感到焦虑或担心未来钱不够用,对自身的金融能力认可度相对不高,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可能使其陷入金融和生活上的困境,影响其生产生活。

基于此,余文建提出,从个体微观视角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金融健康整体而言有一定的基础,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谋划推进金融健康更为宏观的视角看,我国金融健康建设任重而道远。建议未来一段时间可聚焦以下六方面着力点进行拓展推进。

一是提升普惠金融发展能级,探索构建金融健康的整体规划和政策框架。建议在现有普惠金融覆盖面较广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政策框架,多管齐下推进金融健康建设。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财务韧性,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优化城乡居民财务状况,助力激发居民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潜能;通过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助力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

二是发挥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为普惠个体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应不断加强金融健康能力建设,将提升客户的金融健康水平作为经营的重要目标之一,与金融机构自身的风控环节有机结合,最终实现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客户金融健康的双赢,更好地走出一条普惠金融“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增强消费者金融素养和金融健康意识,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建议统筹推进金融教育、金融消费者保护与金融健康建设,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培养其科学作出财务决策和适当选择金融产品的能力,从需求侧为消费者自我追求金融健康充分赋能。同时,不断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健康保驾护航。

四是加强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的良性互动,为金融健康建设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环境。建议发挥货币政策的引导作用,激励金融机构和微观主体作出有利于金融健康的行为。同时,充分考虑相关群体的金融健康状况,既要避免大量个体的金融不健康积聚形成金融风险的隐患,也要防止金融风险外溢而对大量个体的金融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五是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为金融健康提供制度保障。可考虑将金融健康理念纳入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中,在推进金融稳定、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破产等立法工作中充分考虑金融健康的要素;建立完善与金融健康要求相适应的监管规则体系,强化行为监管,打造有利于金融健康建设的良好金融生态。

六是建立健全评估评价指标体系和诊断工具,为金融健康提供科学的衡量标准。建议在现有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及填报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金融健康评价标准;可以借鉴吸收财务日记调查等微观调查方式方法,将其与传统普惠金融调查结果相结合,研究开发金融健康诊断工具,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