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集中隔离时间为何调整?次密接为何不再判定?中风险区为何取消?国家疾控局详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集中隔离时间为何调整?次密接为何不再判定?中风险区为何取消?国家疾控局详解

“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可能大家听到原来的‘7+3’改成‘5+3’,认为是不是松了?实际上不但不松,反而要求更高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刘海川

2022年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密切接触者隔离时间、风险区域划定、核酸检测范围等方面进行部署。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结合防控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通过两年多的防控实践,经历了若干次聚集性疫情的挑战,我国积累了很多防控经验,对于病毒的传播规律和临床治疗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我们在疫苗、药物的研发储备方面也有了新的技术进步。

“因此,我们要因时因势来调整优化防控举措,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可以说,每一次我们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都是十分审慎的,也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雷海潮说。

雷海潮介绍,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尤其是老年人口在我国占比大,脆弱人群数量比较多,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上相对不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也不够均衡。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和论证,国家提出二十条优化完善的政策举措,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比如隔离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隔离房间不足,流调压力非常大等问题。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优化二十条措施将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原来的“7+3”是7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健康监测,改成了“5+3”,即5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6月28日第九版防控方案发布后,7月和8月进行了方案的评估,当时我国的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BA.5和BA.5.2、BA.2.76。评估发现,密切接触者3天内检出阳性比例是81.4%,4天达到90.1%,5天达到94.5%,7天达到99.7%。根据这些结果,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

常继乐表示,从第一版开始,一直到第九版和到现在的优化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4+7”后来是“7+3”,现在是“5+3”。这个过程听起来少了2天集中隔离,但这2天可以给我们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所以我们采用的是“5+3”。

对于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常继乐介绍,评估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根据这个情况,次密接不去管、不去判,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的资源。我们出台公共政策,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不再判定次密接。

此外,对于取消中风险区的判定,常继乐表示,经过第九版的实践应用以及7、8月份的评估,发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为3/10万,虽然有风险,但是不大。同时,如果划定中风险区,管控的人员比较多,也消耗防疫人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取消中风险区。

而对于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常继乐介绍,外溢人员的风险经评估以后大概是4.9/10万,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我们把高风险区外溢的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考虑到以后社区好管控,同时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此外,常继乐表示,闭环管理作业的高风险人员,从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7天,改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也是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有了调整,这次发现在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这部分人员的阳性感染率很低,只有1.6/10万,比中风险和次密的风险还要低。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可能大家听到原来的‘7+3’改成‘5+3’,认为是不是松了?实际上不但不松,反而要求更高了。这些调整要求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落到实处,该取消的也坚决取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常继乐说。

对于新的措施发布是否意味着第九版的防控方案不再执行的提问,常继乐介绍,我国的防控实践证明,第九版防控方案是科学、有效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九版方案的优化完善,除了二十条优化措施以外,其他九版方案的要求都要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好。

同时,常继乐表示,严防严控疫情和优化调整措施,必须合在一起“两手同抓、两手同发力”,因为防控方案是优化措施的前提,而优化措施是防控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要两手同抓同发力,绝不能说有了二十条措施而放松严防严控,也不能因为严防严控对二十条优化措施再进行“层层加码”“一刀切”或者简单化。那样的话,再好的方案、再优化的措施,也换不来好的防控效果。

新的措施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全面放开?雷海潮表示,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按照“走小步、不停步”,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以及我们国家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来因时因势优化完善和调整防控举措,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雷海潮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推动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地见效,保证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主要举措能够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得到贯彻和执行。对于在整治“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问题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对于一些典型事件进行曝光。各地已经成立了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每天都在进行调度,对于各地网民、人民群众反映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转交给有关地方来予以推动解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集中隔离时间为何调整?次密接为何不再判定?中风险区为何取消?国家疾控局详解

“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可能大家听到原来的‘7+3’改成‘5+3’,认为是不是松了?实际上不但不松,反而要求更高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刘海川

2022年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11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对密切接触者隔离时间、风险区域划定、核酸检测范围等方面进行部署。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结合防控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通过两年多的防控实践,经历了若干次聚集性疫情的挑战,我国积累了很多防控经验,对于病毒的传播规律和临床治疗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我们在疫苗、药物的研发储备方面也有了新的技术进步。

“因此,我们要因时因势来调整优化防控举措,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可以说,每一次我们对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都是十分审慎的,也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雷海潮说。

雷海潮介绍,基于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尤其是老年人口在我国占比大,脆弱人群数量比较多,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上相对不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分布也不够均衡。结合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和论证,国家提出二十条优化完善的政策举措,优化之后的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比如隔离资源相对比较紧张,隔离房间不足,流调压力非常大等问题。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介绍,优化二十条措施将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由原来的“7+3”是7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健康监测,改成了“5+3”,即5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6月28日第九版防控方案发布后,7月和8月进行了方案的评估,当时我国的主要流行株是奥密克戎BA.5和BA.5.2、BA.2.76。评估发现,密切接触者3天内检出阳性比例是81.4%,4天达到90.1%,5天达到94.5%,7天达到99.7%。根据这些结果,将隔离期限进一步优化到“5+3”。

常继乐表示,从第一版开始,一直到第九版和到现在的优化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4+7”后来是“7+3”,现在是“5+3”。这个过程听起来少了2天集中隔离,但这2天可以给我们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所以我们采用的是“5+3”。

对于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常继乐介绍,评估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通过及时判定并且管控密切接触者,能够降低次密接的阳性率。根据这个情况,次密接不去管、不去判,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的资源。我们出台公共政策,就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不再判定次密接。

此外,对于取消中风险区的判定,常继乐表示,经过第九版的实践应用以及7、8月份的评估,发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为3/10万,虽然有风险,但是不大。同时,如果划定中风险区,管控的人员比较多,也消耗防疫人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取消中风险区。

而对于高风险区外溢人员,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常继乐介绍,外溢人员的风险经评估以后大概是4.9/10万,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我们把高风险区外溢的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考虑到以后社区好管控,同时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此外,常继乐表示,闭环管理作业的高风险人员,从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7天,改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这也是经过实践和评估以后有了调整,这次发现在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这部分人员的阳性感染率很低,只有1.6/10万,比中风险和次密的风险还要低。在这种情况下,决定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所有的调整都是有依据的。可能大家听到原来的‘7+3’改成‘5+3’,认为是不是松了?实际上不但不松,反而要求更高了。这些调整要求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更科学、更规范、更快速地开展防控,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要管住,该落实的落到实处,该取消的也坚决取消,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提高防控效率,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常继乐说。

对于新的措施发布是否意味着第九版的防控方案不再执行的提问,常继乐介绍,我国的防控实践证明,第九版防控方案是科学、有效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九版方案的优化完善,除了二十条优化措施以外,其他九版方案的要求都要继续不折不扣落实好。

同时,常继乐表示,严防严控疫情和优化调整措施,必须合在一起“两手同抓、两手同发力”,因为防控方案是优化措施的前提,而优化措施是防控的重要手段,所以必须要两手同抓同发力,绝不能说有了二十条措施而放松严防严控,也不能因为严防严控对二十条优化措施再进行“层层加码”“一刀切”或者简单化。那样的话,再好的方案、再优化的措施,也换不来好的防控效果。

新的措施是否意味着不久的将来会全面放开?雷海潮表示,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按照“走小步、不停步”,根据病毒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治疗的实践认识,以及我们国家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来因时因势优化完善和调整防控举措,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雷海潮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推动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地见效,保证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主要举措能够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得到贯彻和执行。对于在整治“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问题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交流;对于一些典型事件进行曝光。各地已经成立了整治“层层加码”工作专班,每天都在进行调度,对于各地网民、人民群众反映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转交给有关地方来予以推动解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