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儿童剧本杀,未来没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儿童剧本杀,未来没未来

谁在制造“儿童剧本杀”的童话?

文|张书乐

如今火爆的“剧本杀”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玩家们通过剧情推理、搜证梳理线索完成游戏任务。

但就在剧本杀火爆之际,“儿童剧本杀”也悄然兴起,与“成人剧本杀”不同,游戏内容更像是儿童版简易故事表演。

“儿童剧本杀”面向的年龄群体标准不一,综合多家机构及网络资料来看,“玩家”的年龄段大约在5岁-14岁。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儿童剧本杀”的活动时长约在2.5-3小时,题材有人文历史、少儿财商、自然科学、社交情感等。

与成人剧本杀不同,儿童剧本杀通常还在一些绘本馆、图书馆等开展。

对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威敬、央广网记者任梦岩先后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儿童剧本杀玩的是错位,卖给家长,孩子消费,必不长久。

这种营销套路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要营销的人并不是体验者,而是消费者。

儿童剧本杀产业的逻辑和教培产业有相似之处,如消费的断层、不确定性。

儿童剧本杀其实还是更侧重于玩。

因为活动的具体体验者是青少年儿童,关键是让他们愿意持续性地体验消费,比如90年代的学习机热,家长认为可以用来学习,但大多数学生买来都是玩游戏的。

于是,一个针对消费者而非体验者的有趣现象出现了。

所谓“剧本杀”中的“杀”字,更多的是从80后、90后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狼人杀、三国杀游戏中所被人熟悉的特定词。

其形式是设定故事情节、换装等玩法而形成的一套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和成年人的剧本杀相比,其实更像是“儿童剧场”。

它不会在剧本杀里的“杀”字上面去落脚,而是在剧本上,本质上就是一个儿童小剧场。

再要往深处讲,真正剧本杀的东西,那种玩法,那种逻辑思维的东西,真的要去套到儿童,他们其实接受不了这样的逻辑、这样的推理、这样的判断,他们很难参与其中。

同时,这一新的产品线难以成为风口。

一方面,剧本杀需要通过一些较具刺激性的要素吸引玩家,

另一方面,剧本杀在运转的过程中较依赖主持人,带着小朋友玩难度更大。

此外,青少年、儿童的时间并非很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规定,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日前,成都市7部门还曾出台剧本杀管理办法,提到要建立内容自审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

未成年人娱乐的形式,现在都是严格管控,儿童剧本杀实际上是踩在监管政策的灰色地带。

前期可能是用这种名头达到孵化市场、科普的目的,让更多家长容易接受。

此后,儿童剧本杀这一产品后期可能会更名。

但想要绕过监管,但估计很难。

究竟是谁在把剧本杀和学科培训联系在一起?

愚以为,还是个别从业者利用家长害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有人违背“双减”方针偷偷抢跑的焦虑,而故弄玄虚。

我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知道更多,从业人员通过制造这种焦虑,让家长花钱去抢跑。在

第二起跑线上抢跑,儿童剧本杀就是制造一种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其实是不存在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儿童剧本杀,未来没未来

谁在制造“儿童剧本杀”的童话?

文|张书乐

如今火爆的“剧本杀”是一种角色扮演游戏,玩家们通过剧情推理、搜证梳理线索完成游戏任务。

但就在剧本杀火爆之际,“儿童剧本杀”也悄然兴起,与“成人剧本杀”不同,游戏内容更像是儿童版简易故事表演。

“儿童剧本杀”面向的年龄群体标准不一,综合多家机构及网络资料来看,“玩家”的年龄段大约在5岁-14岁。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儿童剧本杀”的活动时长约在2.5-3小时,题材有人文历史、少儿财商、自然科学、社交情感等。

与成人剧本杀不同,儿童剧本杀通常还在一些绘本馆、图书馆等开展。

对此,《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威敬、央广网记者任梦岩先后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儿童剧本杀玩的是错位,卖给家长,孩子消费,必不长久。

这种营销套路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要营销的人并不是体验者,而是消费者。

儿童剧本杀产业的逻辑和教培产业有相似之处,如消费的断层、不确定性。

儿童剧本杀其实还是更侧重于玩。

因为活动的具体体验者是青少年儿童,关键是让他们愿意持续性地体验消费,比如90年代的学习机热,家长认为可以用来学习,但大多数学生买来都是玩游戏的。

于是,一个针对消费者而非体验者的有趣现象出现了。

所谓“剧本杀”中的“杀”字,更多的是从80后、90后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狼人杀、三国杀游戏中所被人熟悉的特定词。

其形式是设定故事情节、换装等玩法而形成的一套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和成年人的剧本杀相比,其实更像是“儿童剧场”。

它不会在剧本杀里的“杀”字上面去落脚,而是在剧本上,本质上就是一个儿童小剧场。

再要往深处讲,真正剧本杀的东西,那种玩法,那种逻辑思维的东西,真的要去套到儿童,他们其实接受不了这样的逻辑、这样的推理、这样的判断,他们很难参与其中。

同时,这一新的产品线难以成为风口。

一方面,剧本杀需要通过一些较具刺激性的要素吸引玩家,

另一方面,剧本杀在运转的过程中较依赖主持人,带着小朋友玩难度更大。

此外,青少年、儿童的时间并非很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相关规定,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日前,成都市7部门还曾出台剧本杀管理办法,提到要建立内容自审制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要求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

未成年人娱乐的形式,现在都是严格管控,儿童剧本杀实际上是踩在监管政策的灰色地带。

前期可能是用这种名头达到孵化市场、科普的目的,让更多家长容易接受。

此后,儿童剧本杀这一产品后期可能会更名。

但想要绕过监管,但估计很难。

究竟是谁在把剧本杀和学科培训联系在一起?

愚以为,还是个别从业者利用家长害怕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有人违背“双减”方针偷偷抢跑的焦虑,而故弄玄虚。

我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知道更多,从业人员通过制造这种焦虑,让家长花钱去抢跑。在

第二起跑线上抢跑,儿童剧本杀就是制造一种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其实是不存在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