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启动:到2025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启动:到2025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生物医药上海愿景”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摄影:黄景源

记者 黄景源

2022年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开幕。

开幕式上,生物医药产业链各重要环节的代表性企业共同发布“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到2030年,上海将建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国内领先的生物经济先导区、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引领区。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从20193800亿元升至20217600亿元,实现翻番。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171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为7617.1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1345.45亿元,同比增长5.5%。

在开幕活动上,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主席多米尼克·乔丹、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蒋华良、董晨等近20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受邀出席,来自罗氏集团、波士顿科学、百济神州、默沙东等企业的120余名高管、投资人也齐聚现场。

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主席多米尼克·乔丹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上海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的地位,他表示:“我们的组织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全世界人民都能获得并受益于安全、有效、优质、可负担的药品和药学服务。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员,你们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组成力量。”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举办,不仅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决心,也感受到了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时代加速度。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强医学属性、强科技属性、强战略属性,必将迎来黄金窗口期。

展望未来,薛敏认为,医疗元宇宙将成为现实,未来将出现更智能的健康管理场景,通过各种小型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健康状况并提供预警和解决方案。患者可以接受线上远程诊断,人工智能成为精准诊断的得力助手。诊断之后基于数字孪生人体,医生掌握详细的患者数据,做出更精准的治疗规划。手术机器人参与到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之中,术后也可以接受更长距离的远程监护和更长期的慢病管理。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势能不仅体现在当地产业不断迭代升级,还形成了对周边甚至是海外的辐射作用。

今年,上海陆续推出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政策。由于产业政策的吸引,因美纳于今年在上海正式启动中国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并计划在5年内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产。

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表示:“未来,因美纳将持续投资本土共建基因领域创新生态新格局,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光催化领域的国际权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学家藤岛昭全职加入了上海理工大学,他和团队已着手研究如何利用光催化技术高效解决医疗场所病毒和细菌的消杀问题,未来还计划研究将抗体与光催化材料以安全的形式结合,研发出能够精准针对特定细菌或癌细胞进行阻击的药物。

藤岛昭表示,依托已建成的上海光催化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己要把面向应用场景的光催化技术开发做精、做深,并把国际通用的功用标准建设起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切实提高中国饮用水和河湖水治净化空气,并且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

“上海在吸引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表现出色,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科学家像我一样,愿意到上海工作和生活。”藤岛昭说。

在数字化赋能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过程中,一批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崭露头角。联影医疗、微创医疗机器人、君实生物、勃林格殷格翰、英矽智能、东富龙科技、凯宝药业、第一生化等8家企业在现场获授首批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证书。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水平医院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转化,开幕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的升级版,该平台将在进一步推动临床试验的同时,通过产医融合政享荟、医企融合创新联盟、创新产品入院绿色通道等解决创新药械入院“最后一公里”。

同时,上海市产医融合创新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为首批基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启动:到2025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生物医药上海愿景”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

摄影:黄景源

记者 黄景源

2022年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开幕。

开幕式上,生物医药产业链各重要环节的代表性企业共同发布“生物医药上海愿景”: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到2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到2030年,上海将建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顶尖的生命科学创新策源地、国内领先的生物经济先导区、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引领区。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从20193800亿元升至20217600亿元,实现翻番。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171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为7617.14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16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达1345.45亿元,同比增长5.5%。

在开幕活动上,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主席多米尼克·乔丹、2013年诺贝尔奖得主托马斯·苏德霍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蒋华良、董晨等近20位国内外顶尖专家受邀出席,来自罗氏集团、波士顿科学、百济神州、默沙东等企业的120余名高管、投资人也齐聚现场。

国际药学联合会(FIP)主席多米尼克·乔丹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上海在国际生物医药领域的地位,他表示:“我们的组织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即全世界人民都能获得并受益于安全、有效、优质、可负担的药品和药学服务。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员,你们是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组成力量。”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说,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举办,不仅让企业充分感受到了上海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决心,也感受到了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时代加速度。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强医学属性、强科技属性、强战略属性,必将迎来黄金窗口期。

展望未来,薛敏认为,医疗元宇宙将成为现实,未来将出现更智能的健康管理场景,通过各种小型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健康状况并提供预警和解决方案。患者可以接受线上远程诊断,人工智能成为精准诊断的得力助手。诊断之后基于数字孪生人体,医生掌握详细的患者数据,做出更精准的治疗规划。手术机器人参与到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之中,术后也可以接受更长距离的远程监护和更长期的慢病管理。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势能不仅体现在当地产业不断迭代升级,还形成了对周边甚至是海外的辐射作用。

今年,上海陆续推出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政策。由于产业政策的吸引,因美纳于今年在上海正式启动中国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并计划在5年内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产。

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表示:“未来,因美纳将持续投资本土共建基因领域创新生态新格局,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作为光催化领域的国际权威,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学家藤岛昭全职加入了上海理工大学,他和团队已着手研究如何利用光催化技术高效解决医疗场所病毒和细菌的消杀问题,未来还计划研究将抗体与光催化材料以安全的形式结合,研发出能够精准针对特定细菌或癌细胞进行阻击的药物。

藤岛昭表示,依托已建成的上海光催化产业技术研究院,自己要把面向应用场景的光催化技术开发做精、做深,并把国际通用的功用标准建设起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切实提高中国饮用水和河湖水治净化空气,并且进一步助力“健康中国”。

“上海在吸引国际高层次科技人才方面表现出色,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科学家像我一样,愿意到上海工作和生活。”藤岛昭说。

在数字化赋能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的过程中,一批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崭露头角。联影医疗、微创医疗机器人、君实生物、勃林格殷格翰、英矽智能、东富龙科技、凯宝药业、第一生化等8家企业在现场获授首批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先锋企业证书。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高水平医院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转化,开幕活动现场还发布了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的升级版,该平台将在进一步推动临床试验的同时,通过产医融合政享荟、医企融合创新联盟、创新产品入院绿色通道等解决创新药械入院“最后一公里”。

同时,上海市产医融合创新基地举行了授牌仪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成为首批基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