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生物医药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张文宏对话三院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生物医药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张文宏对话三院士

2022年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现场,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主持下,陈凯先、蒋华良、董晨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探讨、分析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源动力,为上海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黄景源

2022年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现场,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主持下,陈凯先、蒋华良、董晨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探讨、分析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源动力,为上海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提及最新颁布的防疫政策“二十条”,张文宏说:“很多人对未来中国走出疫情有更多的期待,我们内心非常清楚,最终走出疫情看的肯定是科技,生物医药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来支撑我们走出疫情。”

生物医药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上海力量将如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提及“人工智能+医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其几乎涵盖了从药物靶点的发展一直到临床研究的全流程。

蒋华良以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的成立为例指出,2021年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正式揭牌成立,首批成员单位15家,今年又将加入10个成员。“现在,这个联盟中的成员不仅是张江的,也不仅是上海的,包括齐鲁药物、恒瑞药物等遍及全国的企业。所以我们希望这个联盟继续做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共同体,分享全球、中国、上海的成果。”

谈及上海生物医药的创新,他列举了一些数据:截止到2022年11月,国内上市的一类新药95个,上海占了23个,其中13个是化学药、10个是生物药,占比近四分之一。

蒋华良指出,上海特别是张江一定是AI制药的一个集聚地,AI肯定是今后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不过,他也表示,AI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包括人的功能、人的经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认为,中国的生物医药走过了从仿制为主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就是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经国务院批准,“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启动,实施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

陈凯先指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极大提高了中国研发新药的数量,在整个国际新药研发中已经达到相当强劲的发展态势。同时他也提到,中国新药的研发还有不足的方面,关键是原始创新不足,“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很少,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新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免疫学如何占领领头地位,又怎样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发展?

作为免疫学专家,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表示,免疫学跟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科室都会碰到免疫学的问题,因此,免疫学家一方面要好好研究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深入到临床问题,及时跟人类健康的需求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好的转化医学。除了人类健康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时还有科学共同体,科学进步的方式需要交流和合作。

“创新没有国界,但是产业落地有地方,无论你在哪里创新,总归要找一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地方。”张文宏认为,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举办,就是为了展现医药产业在上海落地会赢得更好的未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生物医药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张文宏对话三院士

2022年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现场,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主持下,陈凯先、蒋华良、董晨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探讨、分析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源动力,为上海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受访者供图

记者 黄景源

2022年11月14日,第二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开幕活动现场,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的主持下,陈凯先、蒋华良、董晨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同探讨、分析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源动力,为上海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言献策。

提及最新颁布的防疫政策“二十条”,张文宏说:“很多人对未来中国走出疫情有更多的期待,我们内心非常清楚,最终走出疫情看的肯定是科技,生物医药能否提供足够的支撑。我们相信中国有能力来支撑我们走出疫情。”

生物医药下一个创新点在哪里?上海力量将如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提及“人工智能+医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其几乎涵盖了从药物靶点的发展一直到临床研究的全流程。

蒋华良以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的成立为例指出,2021年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张江AI新药研发联盟正式揭牌成立,首批成员单位15家,今年又将加入10个成员。“现在,这个联盟中的成员不仅是张江的,也不仅是上海的,包括齐鲁药物、恒瑞药物等遍及全国的企业。所以我们希望这个联盟继续做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共同体,分享全球、中国、上海的成果。”

谈及上海生物医药的创新,他列举了一些数据:截止到2022年11月,国内上市的一类新药95个,上海占了23个,其中13个是化学药、10个是生物药,占比近四分之一。

蒋华良指出,上海特别是张江一定是AI制药的一个集聚地,AI肯定是今后制药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不过,他也表示,AI在一段时间内还不能完全代替人,包括人的功能、人的经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认为,中国的生物医药走过了从仿制为主逐渐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就是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部署,经国务院批准,“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启动,实施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

陈凯先指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极大提高了中国研发新药的数量,在整个国际新药研发中已经达到相当强劲的发展态势。同时他也提到,中国新药的研发还有不足的方面,关键是原始创新不足,“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很少,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新产业发展过程当中,免疫学如何占领领头地位,又怎样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发展?

作为免疫学专家,中科院院士、上海市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表示,免疫学跟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科室都会碰到免疫学的问题,因此,免疫学家一方面要好好研究自己的领域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深入到临床问题,及时跟人类健康的需求结合起来,这就是最好的转化医学。除了人类健康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时还有科学共同体,科学进步的方式需要交流和合作。

“创新没有国界,但是产业落地有地方,无论你在哪里创新,总归要找一个地方把‘孩子’生下来,上海是产业落地非常好的地方。”张文宏认为,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举办,就是为了展现医药产业在上海落地会赢得更好的未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