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11月15日,教育部、人社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部署做好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政策,更大力度拓宽就业渠道。11月至12月期间,将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月系列活动。
此前据媒体报道,多地公布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0%。以此测算,1076万2022届毕业生中,有约200万仍未落实毕业去向,加上2023届的应届毕业生,将有近1400万高校毕业生求职。
应对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需长短线思维结合。短线措施主要集中解决当前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长线措施则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推进高校办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的“两张皮”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其就业特征有关。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集中时间”、“集中地域”、“集中行业”、“集中岗位”的问题,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小县城就业,但他们的就业单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仍具有“集中行业”、“集中岗位”的特点。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招录以及事业单位的招聘,也存在地区、岗位冷热不均的问题。
与“集中地域”、“集中行业”、“集中岗位”相对的是分散就业地域、行业与岗位选择,推进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个性、能力、结合现实的就业环境,进行理性的择业规划;另一方面则需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有效的就业需求,提高冷门行业、职业、岗位的吸引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发展地方经济、推进行业升级、事业发展结合起来。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需要有长线思维。
一些结构性就业难问题,很难通过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以解决。近年来,一直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有专家甚至提出以大学毕业生去“填补”用工荒来解决就业问题。这属于一厢情愿。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属于市场化就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最终要“双向选择,择优录用”。
从高校办学层面看,造成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国内推进并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但仍用精英教育观念对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这带来的问题是,毕业生即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某些行业、岗位。
此外,还存在“精英情结”,没有“普通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与普及化相匹配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对于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的目的是,整体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让各行各业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推进行业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全社会发展、进步。
二是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结构性就业难,主要体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需求的脱节,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技能型岗位或者没有胜任技能型岗位的能力。前者与技能职业的吸引力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培养有关,后者则主要是学校的教育培养问题。
普及化时代的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主要分两类。一是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这类学校并不需要密切跟随社会需求变化设置专业、调整培养模式,而是坚持自己的办学传统、特色。这类学校主要培养学术人才,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关注学问,而不是就业。
二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这类学校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
但是,本该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却存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所的倾向,而本该进行职业教育的学校,却不安于职业教育的定位,而是追逐以学历为导向,引导学校提升学历,成为学术人才。其结果必然会是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两张皮”,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解决这些问题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一直不解决,只重视以短线思维抓眼下的就业工作,问题就会日积月累,成为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以长线思维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就需要推进高校办学改革与整体教育评价改革,引导高校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特色与高质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