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绿天鹅”:压垮全球金融的最后一根羽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绿天鹅”:压垮全球金融的最后一根羽毛?

“绿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颠覆了金融监管人员的认知。央行行长该如何应对新兴风险?

文|创瞰巴黎 Richard Robert

编辑|Meister Xia

一览:

  • “黑天鹅 ”指代极其罕见,难以预测,但一旦发生,便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重大事件。“绿天鹅”由“黑天鹅”衍生而来,指罕见、难以预测、后果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毋庸置疑,“绿天鹅”事件必将在未来几十年频繁发生。
  • 许多央行行长担心频繁发生且相互交织的极端天气事件将动摇金融稳定性。“绿天鹅”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 监管人员该如何抵御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呼吁改革之余,善用资产分类等工具可加速能源转型。
  • 各国央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资金走向。话虽如此,转型的核心工具——碳定价仍由政府负责。
  • 考虑到各大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制约因素各不相同,当今一大痛点,是如何鼓励它们通力合作,实现共赢。

什么是“绿天鹅”?这一概念源于何处?

“绿天鹅”这一概念由负责协调各国央行、维持金融稳定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简称BIS)提出。该词的灵感来源于Nassim Nicholas Taleb 所提出的“黑天鹅”——指代极其罕见,难以预测,但一旦发生,便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重大事件。Taleb的书出版于2007年,此后不久,便爆发了堪称“黑天鹅”事件的全球金融危机。

图片来源:摘自Steffen (2018) [1]

注:北极冰层、亚马逊丛林等全球气候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及能承受的最高升温范围,箭头表示各部分之间相互的牵连。

Taleb认为,“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当低,位处经典高斯分布图的最末端。然而,“绿天鹅”事件在发生概率上却全然不同,因为气候变化正在颠覆现有局面。毋庸置疑,未来几十年将发生诸多极端天气事件。如果我们坐以待毙,任凭这一趋势自由演变,最终只会日暮途穷,面临错综复杂的负面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将影响诸多沿海地区,带来一连串后果: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合居住,另一些则需大力投资重建,致使房价暴跌、保险费用激增。同样,如果超过45℃的日子成为常态,则热带地区的宜居性也将面临挑战。人口、经济和政治环环相扣,彼此影响,极大增加了管理难度。以2008年为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调整迅速演变为银行危机,其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接踵而至,最终形成以民粹主义崛起为代表的政治危机。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绿天鹅”这一概念,即后续影响错综复杂、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

“绿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颠覆了金融监管人员的认知。央行行长该如何应对新兴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核心使命。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来看, 新兴风险会为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带来巨额损失。当这部分损失没有参保,且金融机构无法内部消化风险时(主要因为偿付能力不足),便会发生危机。

其他金融机构已将价格稳定性纳入考量,主动扩大了新兴风险的定义范畴。比如,干旱会影响农作物产出,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过渡风险”也是导致上述事件出现的因素之一。比如,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部分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冲击,深度影响各行各业的价值和经济模式,有些行业甚至会就此消失。上述冲击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也有所体现,比如,监管方面的小变化可能会使某些资产迅速贬值。虽说石油等行业正在努力预判相关影响,但股票的抛售仍会影响金融稳定性。

“虽说抵御金融风险是央行的职责,但新兴风险并非只涉及‘简单的’金融危机。”

此外,资产分类出错这一因素也需被纳入考量。政府部门执行新政策时,通常都会引导资金流向某些特定领域。考虑到这一点,资产分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标准不统一,有些分类缺乏精确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判断——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资产分类影响着海量投资,若想避免“漂绿”行为,需制定非常精确的标准。比如,各大企业应精准评估和披露其碳足迹,并制定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战略,监管部门则应督促企业提供精准详实的信息。国际清算银行在建立投资组合模型时,已经开始将碳足迹纳入考量。

各国央行正在围绕资产分类和环保新规开展讨论。毕竟,央行在回购资产或接受抵押品时,并没有统一的环保标准作参考。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能源转型的走向。话虽如此,转型的核心工具——碳定价仍由政府负责。部分央行行长认为,考虑到政府并没有充分尽责,他们有义务挺身而出。其他行长则指出,如果央行挑起大梁,可能会造成政府的进一步懈怠。

虽然金融机构十分擅长维护金融稳定,也能够借助各种手段预判未知风险,但“单打独斗”绝非问题的解决之道,毕竟,金融机构无法取代政策,但政策却可以取代金融机构施加影响。虽说抵御金融风险是央行的职责,但“绿天鹅”事件并非只涉及“简单的”金融危机。

任何一方都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提供答案。要想行动卓有成效,各方之间的协调是关键。我们需要有秩序、有条理地建立起一个组织,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合作。当然,我们也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并确保各项举措都能得到保障。

如何开发并普及能够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技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痛点。

确实,碳中和技术离不开投资。我们不仅需要调动私人资本,也需鼓励公共资本。此外,加强合作也至关重要。格拉斯哥净零排放金融联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简称GFANZ)于2021年成立,旨在促进金融机构的净零行动。绿色金融网络(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简称NGFS)汇集了100多家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旨在加速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并就央行在减轻气变影响中的作用提供建议。

“我们需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并确保各项举措都能得到保障。”

上述联盟旨在改变现有做法,推动新工具的实施,并讨论相关议题。联盟成员可以借此机会齐聚一堂,共同进行“头脑风暴”,预判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比如,绿色金融网络特意指出,要预判一些包括“无序过渡”在内的“不和谐”的场景,如形势不断恶化,补救措施实施太晚,投资者急于抛售“棕色资产”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破产将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如何让“无序过渡”成为“有序过渡”,合理进行生态规划和各方协调是关键。

能源价格的飙升催生了一系列环保举措的出台,也让我们意识到合理分配资源的重要性。毕竟,能源价格上涨对弱势群体的冲击更为严重。当然,危机中也暗含机遇:我们该如何化风险为加速转型的助推力?

通力合作和全局思维是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但这绝非易事。各方既要着眼长远,又要应对短期挑战。如果二者缺乏平衡,短期政策可能会导致“地平线上的悲剧”。此外,我们也需避免因多数人的“不作为”而带来的“公地悲剧”。

上述行为需要全球层面的支持,尤其是最发达国家。其中,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这两大手段的成效最为显著。在上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达国家做出了到2020年,每年共同筹集1000 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然而,这与实现目标所需金额还相去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绿天鹅”:压垮全球金融的最后一根羽毛?

“绿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颠覆了金融监管人员的认知。央行行长该如何应对新兴风险?

文|创瞰巴黎 Richard Robert

编辑|Meister Xia

一览:

  • “黑天鹅 ”指代极其罕见,难以预测,但一旦发生,便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重大事件。“绿天鹅”由“黑天鹅”衍生而来,指罕见、难以预测、后果严重的极端气候事件。毋庸置疑,“绿天鹅”事件必将在未来几十年频繁发生。
  • 许多央行行长担心频繁发生且相互交织的极端天气事件将动摇金融稳定性。“绿天鹅”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 监管人员该如何抵御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呼吁改革之余,善用资产分类等工具可加速能源转型。
  • 各国央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资金走向。话虽如此,转型的核心工具——碳定价仍由政府负责。
  • 考虑到各大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制约因素各不相同,当今一大痛点,是如何鼓励它们通力合作,实现共赢。

什么是“绿天鹅”?这一概念源于何处?

“绿天鹅”这一概念由负责协调各国央行、维持金融稳定的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简称BIS)提出。该词的灵感来源于Nassim Nicholas Taleb 所提出的“黑天鹅”——指代极其罕见,难以预测,但一旦发生,便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重大事件。Taleb的书出版于2007年,此后不久,便爆发了堪称“黑天鹅”事件的全球金融危机。

图片来源:摘自Steffen (2018) [1]

注:北极冰层、亚马逊丛林等全球气候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及能承受的最高升温范围,箭头表示各部分之间相互的牵连。

Taleb认为,“黑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当低,位处经典高斯分布图的最末端。然而,“绿天鹅”事件在发生概率上却全然不同,因为气候变化正在颠覆现有局面。毋庸置疑,未来几十年将发生诸多极端天气事件。如果我们坐以待毙,任凭这一趋势自由演变,最终只会日暮途穷,面临错综复杂的负面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将影响诸多沿海地区,带来一连串后果: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合居住,另一些则需大力投资重建,致使房价暴跌、保险费用激增。同样,如果超过45℃的日子成为常态,则热带地区的宜居性也将面临挑战。人口、经济和政治环环相扣,彼此影响,极大增加了管理难度。以2008年为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调整迅速演变为银行危机,其后,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接踵而至,最终形成以民粹主义崛起为代表的政治危机。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绿天鹅”这一概念,即后续影响错综复杂、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

“绿天鹅”事件的发生概率颠覆了金融监管人员的认知。央行行长该如何应对新兴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是国际清算银行的核心使命。从金融稳定性的角度来看, 新兴风险会为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带来巨额损失。当这部分损失没有参保,且金融机构无法内部消化风险时(主要因为偿付能力不足),便会发生危机。

其他金融机构已将价格稳定性纳入考量,主动扩大了新兴风险的定义范畴。比如,干旱会影响农作物产出,进而导致通货膨胀。

“过渡风险”也是导致上述事件出现的因素之一。比如,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部分法规的实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冲击,深度影响各行各业的价值和经济模式,有些行业甚至会就此消失。上述冲击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也有所体现,比如,监管方面的小变化可能会使某些资产迅速贬值。虽说石油等行业正在努力预判相关影响,但股票的抛售仍会影响金融稳定性。

“虽说抵御金融风险是央行的职责,但新兴风险并非只涉及‘简单的’金融危机。”

此外,资产分类出错这一因素也需被纳入考量。政府部门执行新政策时,通常都会引导资金流向某些特定领域。考虑到这一点,资产分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然而,由于标准不统一,有些分类缺乏精确性,从而影响投资者判断——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就是其中之一。考虑到资产分类影响着海量投资,若想避免“漂绿”行为,需制定非常精确的标准。比如,各大企业应精准评估和披露其碳足迹,并制定以碳中和为目标的战略,监管部门则应督促企业提供精准详实的信息。国际清算银行在建立投资组合模型时,已经开始将碳足迹纳入考量。

各国央行正在围绕资产分类和环保新规开展讨论。毕竟,央行在回购资产或接受抵押品时,并没有统一的环保标准作参考。央行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能源转型的走向。话虽如此,转型的核心工具——碳定价仍由政府负责。部分央行行长认为,考虑到政府并没有充分尽责,他们有义务挺身而出。其他行长则指出,如果央行挑起大梁,可能会造成政府的进一步懈怠。

虽然金融机构十分擅长维护金融稳定,也能够借助各种手段预判未知风险,但“单打独斗”绝非问题的解决之道,毕竟,金融机构无法取代政策,但政策却可以取代金融机构施加影响。虽说抵御金融风险是央行的职责,但“绿天鹅”事件并非只涉及“简单的”金融危机。

任何一方都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提供答案。要想行动卓有成效,各方之间的协调是关键。我们需要有秩序、有条理地建立起一个组织,以科学的方式进行合作。当然,我们也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并确保各项举措都能得到保障。

如何开发并普及能够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技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痛点。

确实,碳中和技术离不开投资。我们不仅需要调动私人资本,也需鼓励公共资本。此外,加强合作也至关重要。格拉斯哥净零排放金融联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简称GFANZ)于2021年成立,旨在促进金融机构的净零行动。绿色金融网络(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简称NGFS)汇集了100多家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旨在加速绿色金融的规模化发展,并就央行在减轻气变影响中的作用提供建议。

“我们需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并确保各项举措都能得到保障。”

上述联盟旨在改变现有做法,推动新工具的实施,并讨论相关议题。联盟成员可以借此机会齐聚一堂,共同进行“头脑风暴”,预判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比如,绿色金融网络特意指出,要预判一些包括“无序过渡”在内的“不和谐”的场景,如形势不断恶化,补救措施实施太晚,投资者急于抛售“棕色资产”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破产将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如何让“无序过渡”成为“有序过渡”,合理进行生态规划和各方协调是关键。

能源价格的飙升催生了一系列环保举措的出台,也让我们意识到合理分配资源的重要性。毕竟,能源价格上涨对弱势群体的冲击更为严重。当然,危机中也暗含机遇:我们该如何化风险为加速转型的助推力?

通力合作和全局思维是找到解决方案的关键,但这绝非易事。各方既要着眼长远,又要应对短期挑战。如果二者缺乏平衡,短期政策可能会导致“地平线上的悲剧”。此外,我们也需避免因多数人的“不作为”而带来的“公地悲剧”。

上述行为需要全球层面的支持,尤其是最发达国家。其中,技术转移和资金支持这两大手段的成效最为显著。在上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达国家做出了到2020年,每年共同筹集1000 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然而,这与实现目标所需金额还相去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