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崔京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南市市中区主动承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强省会”战略,主动融入全市“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担当。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高质量答卷。
对于市中区而言,从更大的时空尺度和历史逻辑中反思城市战略、探寻发展规律,才能更加清晰地把握城市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作为省会中心城区的市中区,未来将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展机遇,主动对标“强省会”战略任务,积极融入济南市新发展布局。

城市价值的深刻诠释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GDP永远是最为直观的数据。
从2012年的558.5亿元到2021年的1161.7亿元,十年里,市中区的GDP翻了一番,市中已连续3年实现GDP过千亿、财政收入过百亿。同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由10年前的33.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08.5亿元,增长率更是高达228%。
即便是在十年的时间尺度之上,这样的数据依旧堪称出色。不过相对于体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还是产业结构的转变。
市中区三大产业占比从10年前的0.7:16.8:82.5到2021年的0.1:19.8:80.1,这样的改变所体现出的是二、三产业的进一步集聚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也必然会体现出产业向高端化的发展倾向。
市中区通过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科技文创、能源互联等新兴产业蓄势赋能,让动能转换成效明显。

据了解,山东新金融产业园、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成长壮大,新增壳牌石油、阿里巴巴、SAP等世界500强企业13家,山东中油昆悦、山东中油兴隆、盒马鲜生(首店)等一批区域总部相继落户,已认定总部企业达44家,数字经济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市中区获评“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石崮等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迅速,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50家。
一定程度上,这是市中区“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理念的结果。
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市中区致力于打造“1+2+6”产业体系,谋划活力核心总部区、都市工业集聚区两大产业板块,聚焦能源互联网总部及研发、高端商务商贸、数字信息技术、绿色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中材城、中博·领创时代、中移铁通智慧产业园、中实易通成果转化生产及检测基地等19个项目串珠成链。
一系列举措无疑对于加快城市转型、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前一段时间市中区成功跨入“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与“中国创新百强区”行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城市更新的战略观念
据统计,当下市中区常住人口过百万。
城市的人口往往能体现出很多的信息,联想到市中区城区的面积,这样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其实并不小,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区域发展的肯定——一方面是市中区城市吸引力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其城市承载力的不断增强。

据悉,近年来,市中区新培育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山东安可区块链产业发展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集聚海内外院士14名、省市级人才2000余名,五年来青年人才数量平均增速达到31.8%,获评“中国创新百强区”。
这足以证明市中区的城市吸引力,而产业与人才的聚集,也深深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承载能力。
近年来,市中区城市更新有序推进。
市中区先后实施枣林、小屯、双龙、后魏等城中村改造项目24个,完成机床一厂、公立街等棚改项目7个,上新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顺利启动,兴隆华润、中海国际等重点片区和老商埠一期、欧亚大观商都等商业设施成型成势,南北康文旅综合体、山东数智产业园、山东新金融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
同时,市政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济泰高速、顺河高架南延、二环西路南延等快速路全线贯通;改造提升望岳路、共青团路等市政道路49条;打通刘长山路、舜世路等瓶颈路7条,全区高快一体、内畅外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新建改建公共充电站16座、充电桩1992个、停车场22处,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在市中区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市中区企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推建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山东省率先推出了纯电动搅拌车,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噪声污染,智享静音体验,这也是企业数年来智能制造和绿色创新发展之路的集中成果,不仅仅在济南,以纯电动搅拌车的先进设备也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川藏铁路这些重大项目发挥出彩。
美泉环保积极谋划环保项目济南的小清河已经能达到二类水体,如此程度的改良在全国、全世界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这些举措本质上是当今极前沿的科技成果与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实践,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产业承载上限。
其实跳出产业发展的角度,市中区的城市更新体现的也是城市价值的内涵——城市能不能真正以人为本,能不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能不能最大化地满足居住者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宜居是城市价值的最高体现,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
过去几年间,济南市市中区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在民生领域累计投入了230亿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覆盖全民、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在乡村建设方面,重点打造了宅科等7个齐鲁样板示范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区级以上文明村覆盖率超过85%。改造升级红符路、圣贤路等农村公路53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污水治理率均达到100%,清洁村庄覆盖率居全市首位,各村道路、通信、网络实现户户通,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而对于乡村的投入也映射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9年底,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20年社会蓝皮书》, 其中提出,2019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60%,我国进入城市社会时代,当一个国家基本实现城镇化后,城镇对乡村的需求将会不断扩大,更多的资源将会转而投向乡村。
由此,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将获得更大的空间和机会,这也为市中区未来的发展打好了长远的基础。
一个城市价值的最大化,不仅要看他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要看这座城市是否能更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为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在这一点上,市中区显然交上来一份极佳的答卷。
三大战略下的城市向心力
在当下乃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谋划推动三大战略,聚力突破提升,将成为市中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济南中央活力区、济南中央商埠区、还是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都站在中国当下城市发展理论的最前沿上,任何一项落地都是城市难得的机遇,更遑论齐聚。所以说,对于市中区而言,今后的发展路径颇为清晰。三大机遇的汇聚为市中区带来了充足的发展后劲,也为市中区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上限。
具体而言,围绕打造“济南中央活力区”,市中区立足“出形象”,以服务全市“西兴”战略、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目标,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立新城,全力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之城、数字化转型的现代智慧之城、绿色低碳和谐的生态人文之城、空间复合利用的集约高效之城,形成东有中央商务区、西有中央活力区的强省会战略支撑。

未来,活力区将汇聚总部型企业200家,衍生配套企业2000家,12万人在此工作生活,实现产值500亿元,利税100亿元,成为市中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围绕打造“济南中央商埠区”,市中区立足“聚人气”,以引领全市“中优”战略、重现百年商埠魅力为目标,着眼“一园十二坊”整体规划布局,坚持传统建筑“活化利用”,适度开发商务载体,有序推进城市更新,重塑升级空间形态、产业业态、文化生态,一体化开发建设“中央商埠区核心区”,系统化规划提升“老商埠核心区—经四路”高端商贸带,打造成为济南商埠文化与现代商贸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泉城商业金带。

围绕打造“山东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市中区立足“扩增量”,以产城融合、产业兴城为目标,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融合数字经济、现代金融、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打造电、油、气、网协同互济的千亿产业集群、“龙头+专精特新”垂直整合的百亿企业方阵,建设成为全市能源企业总部发展的制高点和山东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策源地。
由此,市中区也将全力构建城市新形态、释放产业新动能、打造市中区特有的发展优势,全力拓展市中发展“新维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