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寄生兽》进入中国影院,日娱在中国失去的20年却不会回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寄生兽》进入中国影院,日娱在中国失去的20年却不会回来

日本小电影很行,大电影现在行吗?

作者:张家欣

限韩之后,泰剧、日剧(影)在国内都有上扬态势。

9月2日开始,人们一边困惑着“这部电影竟然也能引进?”,一边走向电影院,看一部日本恐怖片——《寄生兽》。

该片根据漫画改编,用我朝流行的话语体系,是绝对的大IP。

在日本,《寄生兽》的原作漫画以血腥暴力的画风获粉丝热捧,单行本销量累计突破1100万册。

改编成电影,并引进国内后,寄生生物入侵、爆头分尸、同类相食等大尺度镜头,都将出现在主管部门控制下的大银幕上。

然而,《寄生兽》豆瓣评分走高的同时,票房却不忍直视。根据猫眼票房数据,截止9月7日,《寄生兽》的累计票房为3675万元。如果按照七千家电影院来算,平均每家电影院的票房只有可怜的3700元。

但在日本,《寄生兽》却非常成功。累计票房20亿日元(约1.28亿元人民币),票房成绩一度超过同期上映的《星际穿越》等好莱坞影片,连续多周蝉联日本票房冠军,引发观影热潮。

对漫画原著的高度还原以及高质量的逼真特效,也使《寄生兽》口碑颇佳。导演山崎贵是日本国内特效行业数一数二的老手,拍摄过《哆啦A梦:伴我同行》、《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永远的零》和《宇宙战舰大和号》等影片,并凭借《永远的零》获得2015年第38届“日本奥斯卡”的日本电影学院奖。

同一部片子,在中国和日本确实冰火两重天。本来寄生兽主题既有爆点也够深刻,不只是单纯的人兽科幻恐怖片,还融合了爱情、亲情、环保等元素,同时让人深思“人类和自然环境及其他种族”的关系。

但该片原版分为上下两部,早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在日本上映,网上早已有高清完整版资源,原作漫画粉丝群早已“宠幸”完毕,话题性也早告一段落。

而《寄生兽》登陆中国,不仅来得晚,还来得不完整。要知道,原版两部加起来一共226分钟,而我们在国内看到的版本,是“二合一精简版”的125分钟,大刀阔斧地砍掉了100分钟,足足把一部电影的长度丢在了日本。

原本《寄生兽》分为上下两部都被认为元素太多没讲清楚,再这么一剪大概就只剩血腥重口场面做噱头了。

都是回忆,只剩回忆

在80、90年代的中日蜜月期,日本影视剧在中国占据极大市场。

高仓健主演的《追捕》是中国“文革”结束后登陆大陆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它像窗口一样让当时的中国人了解日本,了解到现代社会,这位硬汉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回忆。

其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与日本缔结《中日友好条约》当口,思想的开放与经济的改革,开始了近20年的中日蜜月期。80年代播放的经典的日剧如《血疑》、《阿信》、《排球女将》都风靡一时。

《血疑》剧照

到90年代,日剧依然有霸屏之势,打开电视就是《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101次求婚》、《庶务二课》……

而日本动画《圣斗士星矢》、《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数码宝贝》,以及特摄片《奥特曼》等也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二次元。这种集体回忆也成为日后中国发行方热衷引进日本动画的根源。

其中引进大户哆啦A梦系列包括:《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2016)、《哆啦A梦:伴我同行》(2014)、《大雄与绿巨人》(2008)、《大雄的奇幻大冒险》(2007)、《大雄的恐龙》(2006)。

其中《哆啦A梦伴我同行》2015年6月6日中国大陆票房达4.24亿元,超过了在日本上映的总票房,截止至2015年6月26日,票房总收入为5.3亿人民币。

流水的日本动画电影,铁打的柯南剧场版:《业火的向日葵》(2015)、《沉默的15分钟》(2011)、《漆黑的追踪者》(2009),而最新的第20部剧场版《纯黑的噩梦》也已宣布引进上映。

《业火的向日葵》(2015)创造了“柯南”电影在内地的最高票房记录,8135万人民币。柯南剧场版颇有日本动画电影中国市场片霸的感觉,然而最近跑偏成了超能力电影,期待值有所下降。

《柯南剧场版:纯黑的噩梦》

其他还有《圣斗士星矢》(2014)、《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2015),后者在中国大陆上映前3天的票房收入为6165万元,最终票房收入大约为9967万。今年9月,《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也将在国内上映。

这些动画IP在中国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引进也是理所当然。与之相比,国内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可谓少之又少。

除《寄生兽》外,去年4月上映的青春励志片《垫底辣妹》,是自《挪威的森林》(2010)以来,阔别5年的真人电影。

发行方主要考虑的的是电影与中国市场的贴合度。《寄生兽》、《进击的巨人》这类惊悚重口漫改电影在二次元中拥有忠实粉丝,但还是经典IP对普通观众来说更具吸引力。

鉴于敏感的中日关系,大家应该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想法:日本电影内地审查难过关,中国电影市场就是对日本电影抬高门槛。

但其实这是坊间误解。《寄生兽》中国发行方安乐影业总经理张晗曾对媒体表示:“日本影片面对的审核压力相比较其他国家严格,这是大众误区。比如,《寄生兽》,我们跟主管部门沟通,确认哪些地方要做修改,相关部门对所有片子一视同仁,并没有区别待遇。”

“另类”日本电影,难在中国回春

“限韩令”将不少和韩国深度合作的国内影视公司打得措手不及。韩风被打压,是不是日风就可以“抬头”?但现实恐怕是:就算有“限韩令”东风,日本电影在中国依旧市场狭窄。

日本人实在是太爱二次元了,动画电影和漫改真人片是日本电影市场的主流。

2016年上半年(1 6月末),日本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三分别是:动画电影《柯南剧场版:纯黑的噩梦》(4亿人民币)、动画电影《妖怪手表》(3亿人民币)、漫改真人《信长协奏曲》(3亿人民币)。

小栗旬主演漫改《信长协奏曲》(他的脸怎么这么方了……)

除此以外,前10名上榜的还有《蜡笔小新》、《哆啦A梦》、《暗杀教室》等作品。

日本票房前10名,全部都是动画、漫画、轻小说改编电影,其实日本人也在抢IP

选择已经非常有人气的IP进行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高效手法在日本电影界盛行。而这些相当扎根于日本本土文化,特别是还以动漫为主的电影,显然不是国内主流观影群体的趣味。

即便国内动漫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二次元更是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在中国普通观众中,“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固有观念并没变。纯粹的二次元作品,还是个小众市场。

抛开二次元,日本原创真人电影也不是没有佳作。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入殓师》、《第八日的蝉》、《百元之恋》、《海街日记》等,在中国电影爱好者中拥有相当高的口碑。

但是,内敛、含蓄、慢节奏、洞悉人性的日本电影风格,也不是国内主流观众喜闻乐见。比起追求感官刺激、轻松愉快、充满冲击力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电影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无聊。

在这点上,引进《寄生兽》的发行方也表示赞同。“不管动漫还是真人,日本片子在我国的票房都不是特别理想,基本维持几千万的体量,所以——也并不认为去年有一部票房破5亿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就能改变整个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寄生兽》进入中国影院,日娱在中国失去的20年却不会回来

日本小电影很行,大电影现在行吗?

作者:张家欣

限韩之后,泰剧、日剧(影)在国内都有上扬态势。

9月2日开始,人们一边困惑着“这部电影竟然也能引进?”,一边走向电影院,看一部日本恐怖片——《寄生兽》。

该片根据漫画改编,用我朝流行的话语体系,是绝对的大IP。

在日本,《寄生兽》的原作漫画以血腥暴力的画风获粉丝热捧,单行本销量累计突破1100万册。

改编成电影,并引进国内后,寄生生物入侵、爆头分尸、同类相食等大尺度镜头,都将出现在主管部门控制下的大银幕上。

然而,《寄生兽》豆瓣评分走高的同时,票房却不忍直视。根据猫眼票房数据,截止9月7日,《寄生兽》的累计票房为3675万元。如果按照七千家电影院来算,平均每家电影院的票房只有可怜的3700元。

但在日本,《寄生兽》却非常成功。累计票房20亿日元(约1.28亿元人民币),票房成绩一度超过同期上映的《星际穿越》等好莱坞影片,连续多周蝉联日本票房冠军,引发观影热潮。

对漫画原著的高度还原以及高质量的逼真特效,也使《寄生兽》口碑颇佳。导演山崎贵是日本国内特效行业数一数二的老手,拍摄过《哆啦A梦:伴我同行》、《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永远的零》和《宇宙战舰大和号》等影片,并凭借《永远的零》获得2015年第38届“日本奥斯卡”的日本电影学院奖。

同一部片子,在中国和日本确实冰火两重天。本来寄生兽主题既有爆点也够深刻,不只是单纯的人兽科幻恐怖片,还融合了爱情、亲情、环保等元素,同时让人深思“人类和自然环境及其他种族”的关系。

但该片原版分为上下两部,早已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在日本上映,网上早已有高清完整版资源,原作漫画粉丝群早已“宠幸”完毕,话题性也早告一段落。

而《寄生兽》登陆中国,不仅来得晚,还来得不完整。要知道,原版两部加起来一共226分钟,而我们在国内看到的版本,是“二合一精简版”的125分钟,大刀阔斧地砍掉了100分钟,足足把一部电影的长度丢在了日本。

原本《寄生兽》分为上下两部都被认为元素太多没讲清楚,再这么一剪大概就只剩血腥重口场面做噱头了。

都是回忆,只剩回忆

在80、90年代的中日蜜月期,日本影视剧在中国占据极大市场。

高仓健主演的《追捕》是中国“文革”结束后登陆大陆的第一部外国电影。它像窗口一样让当时的中国人了解日本,了解到现代社会,这位硬汉也成为一个时代的共同回忆。

其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与日本缔结《中日友好条约》当口,思想的开放与经济的改革,开始了近20年的中日蜜月期。80年代播放的经典的日剧如《血疑》、《阿信》、《排球女将》都风靡一时。

《血疑》剧照

到90年代,日剧依然有霸屏之势,打开电视就是《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101次求婚》、《庶务二课》……

而日本动画《圣斗士星矢》、《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灌篮高手》、《数码宝贝》,以及特摄片《奥特曼》等也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二次元。这种集体回忆也成为日后中国发行方热衷引进日本动画的根源。

其中引进大户哆啦A梦系列包括:《哆啦A梦:新·大雄的日本诞生》(2016)、《哆啦A梦:伴我同行》(2014)、《大雄与绿巨人》(2008)、《大雄的奇幻大冒险》(2007)、《大雄的恐龙》(2006)。

其中《哆啦A梦伴我同行》2015年6月6日中国大陆票房达4.24亿元,超过了在日本上映的总票房,截止至2015年6月26日,票房总收入为5.3亿人民币。

流水的日本动画电影,铁打的柯南剧场版:《业火的向日葵》(2015)、《沉默的15分钟》(2011)、《漆黑的追踪者》(2009),而最新的第20部剧场版《纯黑的噩梦》也已宣布引进上映。

《业火的向日葵》(2015)创造了“柯南”电影在内地的最高票房记录,8135万人民币。柯南剧场版颇有日本动画电影中国市场片霸的感觉,然而最近跑偏成了超能力电影,期待值有所下降。

《柯南剧场版:纯黑的噩梦》

其他还有《圣斗士星矢》(2014)、《火影忍者剧场版:博人传》(2015),后者在中国大陆上映前3天的票房收入为6165万元,最终票房收入大约为9967万。今年9月,《樱桃小丸子来自意大利的少年》也将在国内上映。

这些动画IP在中国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引进也是理所当然。与之相比,国内引进的日本真人电影可谓少之又少。

除《寄生兽》外,去年4月上映的青春励志片《垫底辣妹》,是自《挪威的森林》(2010)以来,阔别5年的真人电影。

发行方主要考虑的的是电影与中国市场的贴合度。《寄生兽》、《进击的巨人》这类惊悚重口漫改电影在二次元中拥有忠实粉丝,但还是经典IP对普通观众来说更具吸引力。

鉴于敏感的中日关系,大家应该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想法:日本电影内地审查难过关,中国电影市场就是对日本电影抬高门槛。

但其实这是坊间误解。《寄生兽》中国发行方安乐影业总经理张晗曾对媒体表示:“日本影片面对的审核压力相比较其他国家严格,这是大众误区。比如,《寄生兽》,我们跟主管部门沟通,确认哪些地方要做修改,相关部门对所有片子一视同仁,并没有区别待遇。”

“另类”日本电影,难在中国回春

“限韩令”将不少和韩国深度合作的国内影视公司打得措手不及。韩风被打压,是不是日风就可以“抬头”?但现实恐怕是:就算有“限韩令”东风,日本电影在中国依旧市场狭窄。

日本人实在是太爱二次元了,动画电影和漫改真人片是日本电影市场的主流。

2016年上半年(1 6月末),日本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三分别是:动画电影《柯南剧场版:纯黑的噩梦》(4亿人民币)、动画电影《妖怪手表》(3亿人民币)、漫改真人《信长协奏曲》(3亿人民币)。

小栗旬主演漫改《信长协奏曲》(他的脸怎么这么方了……)

除此以外,前10名上榜的还有《蜡笔小新》、《哆啦A梦》、《暗杀教室》等作品。

日本票房前10名,全部都是动画、漫画、轻小说改编电影,其实日本人也在抢IP

选择已经非常有人气的IP进行电影改编,作为一种高效手法在日本电影界盛行。而这些相当扎根于日本本土文化,特别是还以动漫为主的电影,显然不是国内主流观影群体的趣味。

即便国内动漫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二次元更是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在中国普通观众中,“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固有观念并没变。纯粹的二次元作品,还是个小众市场。

抛开二次元,日本原创真人电影也不是没有佳作。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入殓师》、《第八日的蝉》、《百元之恋》、《海街日记》等,在中国电影爱好者中拥有相当高的口碑。

但是,内敛、含蓄、慢节奏、洞悉人性的日本电影风格,也不是国内主流观众喜闻乐见。比起追求感官刺激、轻松愉快、充满冲击力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电影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觉得无聊。

在这点上,引进《寄生兽》的发行方也表示赞同。“不管动漫还是真人,日本片子在我国的票房都不是特别理想,基本维持几千万的体量,所以——也并不认为去年有一部票房破5亿的《哆啦A梦:伴我同行》就能改变整个日本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