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的济宁,城市文明的发展之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的济宁,城市文明的发展之思

是济宁市对城市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也为区域的发展带去了新的启迪

文 | 崔京智

数日前,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济宁新晋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这是山东省第二个获此称号的地级市,也是我国第二批7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的背后,是济宁市对城市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也为区域的发展带去了新的启迪——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共赢”。

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杨国庆 摄影

城市发展的另辟蹊径

湿地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区域,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文情势改变和极端水文事件已造成湿地出现面积锐减、植被退化、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

其实,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的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过,人口的数量和资本的累积是不可能永远增长的,在某个点上数量性增长必须让位于质量性发展以作为进步的途径。因而近年,尤其是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地以来,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湿地资源,济宁做出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济宁市是资源型城市,煤炭储量极为丰富,但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也造成了地面塌陷、环境破坏等问题。

对此,济宁市高度重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先后实施24项治理重大工程,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湿地,进行围湿造岸、植树种草,实施种植、养殖等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修复示范样本。

国际湿地城市评判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申请城市行政区划里面至少有一块国际重要湿地或国家重要湿地。

所以说,此次的入选很大程度上也在于辖区内重要湿地南四湖的有效治理。

近些年,济宁推进城市湿地生态建设,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先后实施了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同时,依托治理后形成的独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进“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

今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山东省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共保联治,这意味济宁市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鱼台惠河湿地  杨国庆 摄影

城市人文内涵的挖掘

而在济宁湿地治理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城市文化的涵养与发扬。

“创湿”之路上,济宁全市上下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宣教活动。

济宁市政府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城市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定期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日”、“爱鸟周”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湿地宣传活动;优化提升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完善志愿者制度,先后建成湿地学校3处,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5处,组织湿地志愿者“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开展了摄影展、观鸟赛、湿地科普教育等线上线下宣教工作。

据统计 ,全市每年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年关注和参与人数近20万人次,全社会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湿地保护、共建共享绿水青山的氛围空前活跃。

不仅如此,济宁市还将湿地保护与文化有机融合,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开展“荷花节”、“放鱼节”、“龙虾节”等湿地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成功打造微山湖湿地、邹城太平湿地、梁山泊湿地等一批景观湿地公园。

加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一并出彩的微山岛,人文历史悠久南阳古镇以及浓郁的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济宁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据悉,当前济宁市年均生态旅游人次突破800万,如今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无疑为济宁又添了一张耀眼的“国际生态名片”,

湿地带来的不仅仅是文旅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济宁市重点建成精品小微湿地,试点建设湿地乡镇、村居,形成了新生湿地经济、鱼台杞柳、龙虾经济、微山湖湖渔产品种植养殖、乡村民宿康养等一大批湿地产业,发展湿地生态经济示范区超过1.3万公顷,湿地经济和湿地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活力,实现了湿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双赢。

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之下,是济宁城市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太白湖湿地  杨国庆 摄影

“水路”突围的前景展望

环绕济宁中心城区,一条条绿水相融、功能复合的“生态绿肺”,像翡翠项链点缀城市之中,“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梦想在济宁成为现实。

在生态文明的蓝图架构之上,“水”也正成为济宁城市进阶突围的关键。

如今,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大运河再次站上风口,焕发时代生机,其黄金水道的复兴梦也一步步照进现实。中枢之地济宁抢抓历史机遇,布局挖掘梁山港,沿运河整合打造亿吨级港口群,开通集装箱航线,重启了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新通道,运河之都迎来全新时代,快速抢占了内河航运高地。

而对于运河的振兴也绝不仅仅在其航运价值,也包含着其文化属性。

济宁城内,依托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将“运河记忆”打造成特色文旅品牌,实现了运河文化的保护性传承,让古迹古街焕发新生机。

济宁还在大运河沿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着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激活水经济。  

如今的大运河水清岸绿、生机勃勃,不仅是一条生态文明走廊、航运黄金水道,更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流动的文化”。

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拿下国际湿地城市,济宁将自己的远大抱负蕴藏在孕育它的河湖之中,找到了城市向上进阶突围的动力源,走出一条城市发展和生态惠民的焕新道路。

如今,“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为济宁这一历史文化名城赋予了新的时代光芒。丰富的湿地资源将对湿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显著的生态贡献,加上济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不可替代的航运价值,“一带一路”的发展大格局下,济宁市的未来也让人愈发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入选“国际湿地城市”的济宁,城市文明的发展之思

是济宁市对城市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也为区域的发展带去了新的启迪

文 | 崔京智

数日前,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济宁新晋成为“国际湿地城市”,这是山东省第二个获此称号的地级市,也是我国第二批7个新晋“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成为“国际湿地城市”的背后,是济宁市对城市发展之路的深刻理解,也为区域的发展带去了新的启迪——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共赢”。

山东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杨国庆 摄影

城市发展的另辟蹊径

湿地是水陆之间的过渡区域,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文情势改变和极端水文事件已造成湿地出现面积锐减、植被退化、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威胁。

其实,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的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

不过,人口的数量和资本的累积是不可能永远增长的,在某个点上数量性增长必须让位于质量性发展以作为进步的途径。因而近年,尤其是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地以来,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利用湿地资源,济宁做出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探索。

济宁市是资源型城市,煤炭储量极为丰富,但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也造成了地面塌陷、环境破坏等问题。

对此,济宁市高度重视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先后实施24项治理重大工程,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湿地,进行围湿造岸、植树种草,实施种植、养殖等综合开发利用,建设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治理修复示范样本。

国际湿地城市评判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申请城市行政区划里面至少有一块国际重要湿地或国家重要湿地。

所以说,此次的入选很大程度上也在于辖区内重要湿地南四湖的有效治理。

近些年,济宁推进城市湿地生态建设,实施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先后实施了南四湖湿地和23个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湿地保护修复20.37万亩。同时,依托治理后形成的独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文旅”生态产业,推进“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游则游”,发展高端苗木花卉等种植业、靶向珍珠养殖等渔业、农业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等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洼地”变身“产业高地”。

今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山东省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坚持生态优先,强化共保联治,这意味济宁市南四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鱼台惠河湿地  杨国庆 摄影

城市人文内涵的挖掘

而在济宁湿地治理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城市文化的涵养与发扬。

“创湿”之路上,济宁全市上下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宣教活动。

济宁市政府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城市宣传栏等多种媒介,定期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日”、“爱鸟周”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湿地宣传活动;优化提升科普宣教基础设施,完善志愿者制度,先后建成湿地学校3处,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5处,组织湿地志愿者“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开展了摄影展、观鸟赛、湿地科普教育等线上线下宣教工作。

据统计 ,全市每年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2万余份,年关注和参与人数近20万人次,全社会认识湿地、保护湿地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湿地保护、共建共享绿水青山的氛围空前活跃。

不仅如此,济宁市还将湿地保护与文化有机融合,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开展“荷花节”、“放鱼节”、“龙虾节”等湿地文化活动,丰富和发展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成功打造微山湖湿地、邹城太平湿地、梁山泊湿地等一批景观湿地公园。

加上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一并出彩的微山岛,人文历史悠久南阳古镇以及浓郁的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济宁的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

据悉,当前济宁市年均生态旅游人次突破800万,如今获评“国际湿地城市”,无疑为济宁又添了一张耀眼的“国际生态名片”,

湿地带来的不仅仅是文旅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下,济宁市重点建成精品小微湿地,试点建设湿地乡镇、村居,形成了新生湿地经济、鱼台杞柳、龙虾经济、微山湖湖渔产品种植养殖、乡村民宿康养等一大批湿地产业,发展湿地生态经济示范区超过1.3万公顷,湿地经济和湿地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活力,实现了湿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双赢。

入选国际湿地城市之下,是济宁城市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太白湖湿地  杨国庆 摄影

“水路”突围的前景展望

环绕济宁中心城区,一条条绿水相融、功能复合的“生态绿肺”,像翡翠项链点缀城市之中,“出则田园,入则都市”的生态梦想在济宁成为现实。

在生态文明的蓝图架构之上,“水”也正成为济宁城市进阶突围的关键。

如今,伴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大运河再次站上风口,焕发时代生机,其黄金水道的复兴梦也一步步照进现实。中枢之地济宁抢抓历史机遇,布局挖掘梁山港,沿运河整合打造亿吨级港口群,开通集装箱航线,重启了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新通道,运河之都迎来全新时代,快速抢占了内河航运高地。

而对于运河的振兴也绝不仅仅在其航运价值,也包含着其文化属性。

济宁城内,依托古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将“运河记忆”打造成特色文旅品牌,实现了运河文化的保护性传承,让古迹古街焕发新生机。

济宁还在大运河沿线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着力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传承水文化、激活水经济。  

如今的大运河水清岸绿、生机勃勃,不仅是一条生态文明走廊、航运黄金水道,更是城市发展的强劲“引擎”“流动的文化”。

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拿下国际湿地城市,济宁将自己的远大抱负蕴藏在孕育它的河湖之中,找到了城市向上进阶突围的动力源,走出一条城市发展和生态惠民的焕新道路。

如今,“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为济宁这一历史文化名城赋予了新的时代光芒。丰富的湿地资源将对湿地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显著的生态贡献,加上济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不可替代的航运价值,“一带一路”的发展大格局下,济宁市的未来也让人愈发期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