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发生质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发生质变

新型能源体系呈现出四大特点:低碳化、电气化,能源结构分散化,数字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王诗涵

“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发生质变。”

12月1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新形势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合作”论坛上指出。他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将呈现出四大特点:低碳化,电气化,能源结构分散化,数字化。

低碳化是目标也是进程。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1年,化石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83.9%非化石能源仅占16.6%。国务院在去年提出,到206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80%以上。

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增加,电气化将成大势所趋。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及其团队预测,203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在电力系统总装机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46%提升至64%,占据主体地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提升至89%

在低碳化、电气化的趋势下,传统能源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分散。“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每家每户装上屋顶光伏,并成为一个个发电站。过去金字塔式的能源结构,正在变成越来越多的分布式有机体系,越来越扁平化。”杨雷表示。

“能源将从单向流动变成和信息一样的双向流动,既是消费者,也是供应商。这是一个更为深刻的质变。”杨雷说。

与此同时,数字化将在这一结构质变中起到重要作用,使供应侧和需求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中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将在新阶段面临难题。

在“十三五”时期,由于波动性能源的占比较低,应对风电、光伏发电量的波动性,可以通过提高备用容量,挖掘系统现有灵活性潜力实现。但在新型电力系统下,若仍以旧方法应对,电力系统将面临不可承受的高昂成本。

杨雷认为,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阶段,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应满足大部分增量用电需求。此时,提高风电、光伏发电量,需要整体系统的优化,并提高整个源、网、荷、储在内的系统灵活性。

在第二阶段,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应在部分时段满足全部用电需求。届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将成为关键问题,需要采取先进灵活性技术加以保障。

杨雷表示,未来只有实现新型商业模式和新技术场景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推动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进一步提高。

他建议,首先应当明确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反应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才能为波动性、分散性的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基础,并驱动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实现规模化发展。

“如果未来的价格仍只有峰谷电价,一天变化一次,那储能、车网融合、氢能、虚拟电厂等越来越多的需求侧响应商业模式,都将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杨雷表示。

其次,分布式能源将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基本单元。对风电、光伏等能源就地化利用,并在大电网、特高压等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既能实现因地制宜特性,也能进一步提高系统价值。

此外,能源合作也至关重要。杨雷指出,新型商业模式和技术场景需要互相学习,由原先单一供应驱动型市场向“源网荷储充”等多方式融合,通过新型商业模式挖掘系统的消纳潜力,发挥好区域市场因地制宜特点。

具体看,在供应侧,应保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通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以聚合供应商等模式促进分布式能源额发展。

在需求侧,灵活性更为重要,研究以虚拟电厂等身份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挖掘需求侧相应的潜力。

在储能侧,则应促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储能电站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多场景应用,促进储能电站设施(包括氢能设施)共同参与电力和能源市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发生质变

新型能源体系呈现出四大特点:低碳化、电气化,能源结构分散化,数字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王诗涵

“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发生质变。”

12月1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新形势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合作”论坛上指出。他认为,新型能源体系将呈现出四大特点:低碳化,电气化,能源结构分散化,数字化。

低碳化是目标也是进程。据自然资源部数据,2021年,化石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83.9%非化石能源仅占16.6%。国务院在去年提出,到206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占80%以上。

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增加,电气化将成大势所趋。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及其团队预测,203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在电力系统总装机中的占比将从2020年的46%提升至64%,占据主体地位;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将提升至89%

在低碳化、电气化的趋势下,传统能源体系正变得越来越分散。“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每家每户装上屋顶光伏,并成为一个个发电站。过去金字塔式的能源结构,正在变成越来越多的分布式有机体系,越来越扁平化。”杨雷表示。

“能源将从单向流动变成和信息一样的双向流动,既是消费者,也是供应商。这是一个更为深刻的质变。”杨雷说。

与此同时,数字化将在这一结构质变中起到重要作用,使供应侧和需求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中国正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随着风电、光伏等波动性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将在新阶段面临难题。

在“十三五”时期,由于波动性能源的占比较低,应对风电、光伏发电量的波动性,可以通过提高备用容量,挖掘系统现有灵活性潜力实现。但在新型电力系统下,若仍以旧方法应对,电力系统将面临不可承受的高昂成本。

杨雷认为,在新型电力系统的第一阶段,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应满足大部分增量用电需求。此时,提高风电、光伏发电量,需要整体系统的优化,并提高整个源、网、荷、储在内的系统灵活性。

在第二阶段,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应在部分时段满足全部用电需求。届时,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将成为关键问题,需要采取先进灵活性技术加以保障。

杨雷表示,未来只有实现新型商业模式和新技术场景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推动可再生能源占比的进一步提高。

他建议,首先应当明确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反应供需关系的价格信号,才能为波动性、分散性的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基础,并驱动新型商业模式不断实现规模化发展。

“如果未来的价格仍只有峰谷电价,一天变化一次,那储能、车网融合、氢能、虚拟电厂等越来越多的需求侧响应商业模式,都将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杨雷表示。

其次,分布式能源将成为现代能源体系的基本单元。对风电、光伏等能源就地化利用,并在大电网、特高压等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既能实现因地制宜特性,也能进一步提高系统价值。

此外,能源合作也至关重要。杨雷指出,新型商业模式和技术场景需要互相学习,由原先单一供应驱动型市场向“源网荷储充”等多方式融合,通过新型商业模式挖掘系统的消纳潜力,发挥好区域市场因地制宜特点。

具体看,在供应侧,应保持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通畅,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发电,以聚合供应商等模式促进分布式能源额发展。

在需求侧,灵活性更为重要,研究以虚拟电厂等身份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挖掘需求侧相应的潜力。

在储能侧,则应促进天然气调峰电站,储能电站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多场景应用,促进储能电站设施(包括氢能设施)共同参与电力和能源市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