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生活得越来越自我,圈子越来越小的时候,会不会突然在某个孤独的时候,怀念那些热热闹闹在一起K歌刷夜的日子?
KTV刚刚兴起之时,唱k是那会最时髦的事情。而现在,第一代KTV已逐渐没落,随之兴起的量贩式KTV不得不以平价的零食和极为低廉的房费吸引顾客,降低包厢空置率。不少娱乐休闲行业业内人士都在思考,消费者仍有不少,但KTV却找不到顾客,他们去哪儿了?
KTV的起源与消退
“卡拉OK”最早起源于日本,并由日本传入中国。数据显示,2003年日本全国唱卡拉OK的人数约为4820万人,一年大约要花去8000亿日元。尽管曾经一派红火,但如今在日本,卡拉OK似乎也到了穷途末路。
据《东洋新闻在线》报道,日本卡拉OK连锁巨头SHIDAX在8月末同时关闭44家门店。该公司从今年4月开始陆续关店,截至8月末共关闭56家店铺。
在中国,KTV长期的兴盛也没有延续。自从去年起,我国各大知名KTV关门倒闭的消息屡见不鲜。2015年对于KTV行业来说是残酷的一年,作为KTV“鼻祖”的钱柜逐步退出了中国大陆市场,先后在国内关闭了13家门店;万达大歌星KTV旗下所有门店也都关闭。除了这些连锁巨头以外,在全国更有无数的中小型传统KTV纷纷倒下。
中国传统KTV似乎比日本更早感受到了行业的寒潮。在国内,KTV行业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休闲方式的改变使得KTV行业面临一场生存危机。人们甚至开始担忧,传统的KTV会不会被某种新兴的娱乐方式所取代,就像曾经风靡国内的录像厅一样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
KTV为什么越来越边缘化?
当KTV关门歇业的新闻不绝于耳,人们也从媒体得到了看似合情合理的解释:市场饱和,商铺租金提升、用工成本上涨,利润率下降、三公消费受限。
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网络等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比如说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喜欢自嗨的年轻人们更习惯通过唱吧、小咖秀等在线K歌和表演的手机APP来和朋友互动、分享、炫技。另外,随着“网络直播”的流行,轻松自在的氛围,唱歌不但不要钱,甚至还能挣钱,而且对于爱秀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提供的舞台可是面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一不小心,说不定唱着唱着就成“网红”了呢?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想唱歌的年轻人,对着手机上的APP就能把歌唱下来,并且分享到朋友圈,不但不要钱还能赚钱,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去KTV呢?
撇开这些外在因素,能不能把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朋友聚集到KTV,也是一大难题。工作太忙,即便不唱KTV,睡觉的时间都显得不够;朝九晚五,生存不易,房贷车贷以及一胎二胎……太多的事烦扰着人群,就算有钱,也难有精力再去K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居民的迁徙,越来越多的人搬到郊区,上下班长距离的跋涉让人身心俱废,怎么还能说聚就聚,让大家从各个角落汇聚到繁华的市中心来?就算聚起了人,半夜时的交通也是问题——喝了酒不能开车,打出租车回到郊区家里,昂贵的车费也许比K歌的房费还高,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值!
也许,现在的人们,更乐于看一场演出、看一场球赛或电影,要么就回到家里打游戏和追剧,最不济还能上网聊会天,或者干脆补个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都是竞争者,为什么还要聚会?组织起来还要面临时间、地点、交通这么多难题,随便什么都能打败KTV。
综上所述,老年人去了KTV不消费,中年人太忙顾不上去,年轻人都玩手机去了,一门心思当“网红”,所以,进KTV的人越来越少,大街上的KTV也越来越少,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不是KTV不行了,而是人们的娱乐方式变了
20年前,KTV、酒吧、迪斯科、游戏厅被看作是都市青年最时尚的娱乐方式。不过,20年河东20年河西。今天的KTV、网吧都正在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是死亡。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众多都市青年在娱乐这个层面上其实显得很孤独。
钱柜是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KTV品牌,但是大陆市场上的钱柜KTV一家家关闭,曾经的霸主正在逐渐成为80后心中的记忆。这背后的实质是线下娱乐行业普遍受到了互联网冲击。KTV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脱离互联网的现实普遍存在,仅仅是一部分人在特定时间的消费品。
传统的唱K娱乐方式已经很难适应今天年轻人复合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他们可能是希望能够这半个小时唱K,下半个小时就去玩桌游,再半个之后去体验一把Xbox游戏主机,而不是一晚上傻愣愣地只是在KTV唱歌。
某种意义上来看,钱柜的衰落基本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完结。这个时代是线下都市娱乐普遍发达的年代,几乎象征了80后心目中的青春。这个时代的完结还带走了其他一系列的历史产物。
传统网吧衰落的逻辑也是如此。传统网吧在移动互联网以及PC普及的趋势之下,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也正是如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市青年大众娱乐的互动只有被动享受过去的这些娱乐产物,虽然也还是经常唱K,但这大多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多数时候还是为了应付集体活动的举动。
KTV、网吧等娱乐方式,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后钱柜时代的传统都市娱乐也正在集体萎缩。
老玩家退场,新玩家粉墨登场
2015年底,挂牌新三板的上海浩祯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仅花费140多万元就买下了KTV领域曾经领头羊“好乐迪”在上海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开始进军娱乐、餐饮、数字科技领域。
这似乎正印证着:线下KTV大势已去,新玩家要入场了。
我们先以近年来火热的唱吧为例。唱吧做KTV的思路是“拒绝豪华,以咖啡馆的思路开迷你KTV”。公开数据显示,唱吧麦颂KTV在2015年已经拥有了十几家开业门店,还有三四十家正在装修,计划在2016年开到一两百家,五年内开到2000家线下KTV。
唱吧CEO陈华曾表示:“线下的扩展非常快,而且我每一家店经常是开业的当月就盈利了。”这家从线上走到线下的K歌APP公司,以自己的方式证明,线下KTV可以走得很好,只是需要经营方改变老旧的思路。
而作为国内知名在线音乐平台,酷狗也玩起了O2O。日前,作为酷狗联合酷奇文化共同打造的首个娱乐实体LINDA LIVE &酷KTV正式落地广州,该项目将线上平台的音乐资源与线下娱乐实体产业相结合,融汇酷狗音乐、酷狗繁星直播、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等网络资源和直播系统。
“我们不单要做KTV、展演厅,还要做造星产业链、文化产业链。”酷奇文化副总裁蒋艺杰举例道,比如LINDA LIVE就拥有电视台级别的导播系统,满足各类型活动通过酷狗LIVE在全国网络进行直播。而消费者在酷KTV中的歌声也可以通过线上的“酷K唱将榜”来分享。接下来LINDA LIVE &酷KTV还将陆续登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传统KTV闻风而动 加入“互联网+”
目前KTV的主要用户已经是互联网一代的90后,他们偏爱数字化、科技化的消费体验,互动、社交是年轻一代注意的要点。手机点歌、线上预定、支付宝支付、智能灯光、wifi覆盖、USB充电、无线面板等目前已经开始逐渐普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多行业的传统公司都在寻求业务转型,尝试结合互联网进行业务上的突破。传统的KTV如果不转型,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据了解,量贩与酒吧融合的台北纯K、线上唱吧与线下麦颂的联姻、火锅+KTV、电影+KTV等等这些都刚刚只是开始,更多的跨界融合将会完善KTV这一传统线下娱乐空间的体验。
虽然2014年以来,万达大歌星、钱柜、好乐迪多家撤店的消息天天见报,关闭潮引发了行业的恐慌,媒体们开始讨论线下KTV市场已到黄昏。其实,这些老牌KTV可能只是需要寻找新的方向。
就以曾经红极一时的大歌星为例,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6月大歌星正式成为万达集团旗下的全国大型文化连锁企业,随后的四年间,大歌星在全国各地开设89家量贩式KTV门店。但事与愿违,2014年9月,万达大歌星13家KTV就因经营不善而关店,进入2015年后形势更加严峻,最终在7月,万达大歌星旗下80多家门店宣布全面退出KTV领域,或被转让,或改变成餐饮、商铺等其他业态。
面对外界的质疑,万达商管公司总裁曲德君对于大歌星的调整回应道:“万达退出KTV经营,并不代表万达广场将取消KTV业态。万达是在收回投资的前提下,将各地大歌星KTV门店转让给当地有实力的经营者,让万达广场内的KTV更接地气。”
另外,老牌KTV品牌钱柜在旗下门店陆续倒闭后,于2015年底低调回归。其在上海普陀的钱柜门店,经过大半年的重装升级,将再次开业。本次升级除了引入了流行餐饮品牌,其也获得了视易K米系统的入驻,这意味着这家传统KTV也将引入线上点歌等线上服务的全新功能。
新模式也面临旧挑战 创新是唯一选择
无法机动更新变革、收费高、消费模式单一是传统KTV没落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目前高大上的KTV模式已经不适合市场,消费者的关注点开始转向装修风格、包厢功能、曲库资源等更细节的方面,而且现阶段O2O式KTV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他们的猎奇心理使其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一旦新鲜的感觉渐渐淡去,消费行为也会减少。
在目前大部分O2O模式的KTV中,App一键消费、直播秀场功能等都是标配,相较于传统KTV这是一种进步,但是这样的模式太容易被复制使用,一旦失去特色也就失去了用户。对于KTV从业者来说,如何持续创新经营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评论